北極熊,皇家學院系列掛圖第11號,19世紀晚期,被兇殘白熊襲擊的恐怖故事,將19世紀早期極地考察的價值變成了冒險和徵服。
儒艮,荷蘭期刊《動物學》,阿姆斯特丹,1848年。儒艮廣泛分布在從印度洋到西太平洋的近海區域,通常被認為是美人魚傳說的來源。但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糾正這個以訛傳訛的說法。如果有水手把儒艮看成美女,那他肯定是在海上待的時間太長了。
雌性象海豹,霍金斯在野外巖石上繪製。倫敦,1844年。查理森和格雷很高興能提供這種鮮為人知的動物的信息。海豹一直被視為難以研究,不同種類的海豹在形態上和外表上十分相近,而且他們喜歡待在礁石遍布的荒灘上,不容易靠近。
帝企鵝,喬治肖,《拉維瑞博物館說明》,倫敦,1792年。著名探險家和博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在遇見企鵝後,好奇的描述他們的翅膀:幾乎可以被稱為魚鰭。跟班克斯通信的彭南特請他寄一幅企鵝的畫像給他妹妹,這或許開啟了人們對企鵝的好奇。按照智利詩人聶魯達的說法,企鵝是最像人的鳥類」典範「。
鴨嘴獸,《動物學會學報》,第一卷,第34圖,1835年。這篇科學論文描述了鴨嘴獸的幾種滾動方式,賦予了它一種出人意料的魅力。文章是這麼寫的:當我將這只不幸的鴨嘴獸捧在手裡時,它明亮的小眼睛閃閃發光,兩隻耳孔一張一合,像是想要捕捉最細微的聲響。由於驚恐和焦慮,它的心怦怦直跳。在我手裡待一會兒後,它就沒有了剛開始那麼害怕了。
澳大利亞袋熊,佚名畫家繪製的水彩畫,背後文字介紹:來自新荷蘭,根據韋爾斯利侯爵豢養的一隻活物繪製。《博物志》東印度公司為博物學考察和圖片記錄提供資助,希望這些資料能用於商業貿易。公司的主管和僱員通常也是自學成才的博物學家,比如韋爾斯利侯爵。他收集了2500多幅微型油畫,還不算他從更遠的地方收集的,比如這一幅。
考拉,佚名畫家繪製的水彩畫,背後文字:考拉,來自新南威爾斯的負鼠目動物.1808年,《哲學學報》上的一篇報導宣布發現了一種新動物,它是在幾年前被看見的,在當地被稱為考拉熊。耳朵較短,豎起,較尖。眼睛通常若有所思,有時目光銳利,具有威脅性。它的上半身看起來像熊,但行為方式一點也不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