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四十年,倏忽一瞬,才知道人民的生活發生多大的變化。在位於貴州黔南的國家級貧困縣——荔波,改革開放猶如一股強勁東風,給這座縣城帶來了勃勃生機。昔日貧窮落後的小縣城,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泥濘的土路變成了寬闊的柏油馬路,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更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四十年間,荔波在改革開放號角的催徵下,在脫貧攻堅、蹄疾步穩的徵程中,全縣上下戮力同心、砥礪前行,奮力譜寫波瀾壯闊的荔波篇章。
拉開扶貧序幕把解決溫飽作為中心任務
瑤山瑤族鄉是貴州省極度貧困的「兩山」地區之一,位於荔波縣南部。在這裡生活的白褲瑤,解放後,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由原始社會生活方式轉到學習農耕、修建房屋,但因地處深石山區,土地貧瘠,耕作方式粗放,糧食產量很低。
★荔波東方第一長席——瑤王宴(熊亞平 攝)
到上世紀70年代末,一個勞動日只有二角二分錢,一個鐵三角架,一兩個頂罐,幾個粗陶碗,幾塊木板,幾件破爛衣服,再加上幾百斤糧食,就是許多瑤族家庭的全部家當。「那個時候,吃了上頓愁下頓。」瑤山瑤族鄉拉片移民新村村委會主任謝永光回憶起過去的生活,仍心有餘悸。
1980年5月,新華社記者楊錫玲到荔波縣瑤山採訪,所見所聞,在新華社內參登載了《瑤山人民至今仍過著貧窮落後的生活---貴州省瑤山見聞》的報導。引起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高度重視並作出了批示:「少數特別落後地區要派大員去用心研究,切實幫助那裡的人民在二、三年內翻過身來」。1981年3月,中共貴州省第一書記池必卿又提出:「耀邦同志的意見,我們要認真執行」。同時指出:派大員用心研究,切實幫助貧困地區解決有關問題,從此拉開了荔波扶貧工作的序幕。
★瑤山感恩碑記-撰文感謝新華社記者楊錫玲女士
從1985年至1993年,國家加大對瑤山扶貧工作力度,先後投入資金近500萬元,進行了公路修建、人飲工程、教育扶貧等建設、使瑤山透出了一線現代文明的曙光。從中央到貴州省、黔南州、荔波縣進一步加大對瑤山的扶持力度,組建黨建扶貧工作隊進駐瑤山,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開展扶貧攻堅戰。
瞄準主攻方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
1994年,國家開始實施「八七」(即:在20世紀末最後的7年內,基本解決全國8000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扶貧攻堅計劃,按照上級部署,全縣積極貫徹落實有關要求,扶貧工作以落實「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為重點,「八七」扶貧攻堅將「兩瑤(瑤山、瑤麓)」作為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組建專門工作機構,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開展「兩瑤」扶貧工作。同時,荔波繼續實施「4321」(即:正縣級幫扶4戶,副縣級幫扶3戶,科局級幫扶2戶,股級以下幫扶1戶)工程,結合實際,同步因地制宜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
★分紅儀式 受益貧困戶代表合影
「八七」扶貧攻堅以來,縣委、縣政府對「兩瑤」扶貧攻堅展開兩大戰役。
第一戰役
1994年至1996年,建立「兩瑤」扶貧開發試驗區管委會,選調3名副縣級幹部和8名縣直機關幹部駐鄉三年,與鄉黨委、政府共同抓扶貧中心任務,抓扶貧政策落實,抓扶貧項目實施,採取政策先導、科技先行、經費保障的超常規手段,主要加強公路交通、通電照明、科技教育、人口與計劃生育領域建設,加大種養業幫扶指導,為實現總目標夯實基礎。三年間共集納資金705.49萬元,實施35個扶貧項目。
第二戰役
於1997年開始。縣委組建瑤山扶貧攻堅工作隊,從縣直機關單位抽調26名年輕幹部到瑤山瑤族鄉駐組掛村開展扶貧工作,時間為三年,專門制定了《關於瑤山扶貧工作的實施意見》,展開了攻堅戰。
到2000年,瑤山瑤族鄉農民人均佔有糧和純收入已分別由1993年為186公斤和206元提高到335公斤和610元,實現了瑤山貧困人口基本穩定解決溫飽問題。
這時候,謝永光一家的餐桌上,雖然仍有玉米、紅薯等雜糧,但每天可以放開肚皮吃飽了。
★第四期首批入住搬遷儀式
在重點瞄準主攻方向幫扶的同時,荔波加大對全縣扶貧工作的力度,各項指標圓滿完成,1997年又解決了1萬貧困人口的脫貧,農民人均純收入1220元,較上年淨增210元。至2000年「八七」扶貧攻堅結束,中央、省、州、縣及深圳市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9449.48萬元。其中,扶貧專項資金13125萬元,以工代賑資金2685.13萬元,財政扶貧資金679.35萬元,其他扶貧資金(含社會各界、深圳捐資)2960萬元。
拔除窮根創造生動的扶貧實踐
扶貧不是一陣風,2000年後,全縣持續攻堅,率先而為,推進領導幹部、機關單位與貧困村掛鈎定點幫扶制度,副縣級以上領導幹部定點聯繫鄉(鎮)和一類村貧困村,縣直各部門包村扶貧。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荔波縣脫貧攻堅成效顯著,為實現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摘掉「貧困帽」、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打下了堅實基礎。
★葡萄園裡布依族婦女採摘忙
經過中央和省、州的大力支持幫助和全縣上下多年的共同努力,農村貧困人口明顯減少,由2012年的6.46萬貧困人口降至2017年的2.72萬人,貧困發生率由40.93%下降至13.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375元增至8491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5526元增至25595元,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從75%提高到93.8%。僅2017年,創新「六個一」「三有評選」扶貧機制和「先建後補、以獎代補」項目模式獲省州肯定,榮獲「2017年度中國全面小康扶貧十佳縣市」稱號。
2003年,33歲的謝永光響應政府號召,帶著一家人從偏遠貧瘠的深山區搬到瑤山瑤族鄉的拉片新村安了家,做起了農家樂生意。如今,謝永光的生活大變樣,兒子考上了湖南的一所大學。「我現在搞農家樂,旺季最高一天有三、四千元的毛收入,淡季也有幾百元,一年下來能掙七、八萬元。」 這樣的「好日子」要得益於當地的移民工程。
★拉片新村
從1998年起,拉片新村先後實施了四期生態移民,有效改善了841戶4049名瑤族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如今,拉片「千戶瑤寨」規模初現,經常是遊人如織,許多瑤胞紛紛吃上了「旅遊飯」。瑤山扶貧生態移民「六動模式」作為先進經驗在全國推廣,是荔波扶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精準發力扶貧之路越走越寬
這些年來,在荔波大地,貧困村發生了滄桑巨變,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產業更加興旺,貧困群眾上得了學、看得起病,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深秋時節,走在玉屏街道拉岜村蜜柚種植的山頭,只見綠油油的柚葉片上,滾動的水珠泛著金燦燦的光芒,碩大的柚果綴滿枝頭,煞是誘人。曾經的「窮窩窩」搖身一變,成了遠近聞名的「蜜柚村」。全村發展12800畝蜜柚種植,年產量20萬噸,果農人均年收入過萬元。荔波蜜柚、枇杷、柑橘……成了貧困農民增收的「金果果」。
★弘信枇杷專業合作黨員帶富陶小勇收穫黃燦燦的枇杷
朝陽鎮洪江村,2016年開始打造藝術村落,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開始來這裡認養老房子,輔以藝術元素,讓老房煥發新光彩。如今村莊熱鬧了,村民回歸了,洪江蹚出了一條藝術村落的扶貧新路。
洪江村
因地制宜發展經濟,是荔波扶貧工作始終堅持的思想。「能人引路」「龍頭帶動」「電商扶貧」……多種扶貧模式,讓荔波的扶貧工作生動而有效。
大大小小的蠶房在山間若隱若現,一片片桑園接天連碧。作為荔波脫貧攻堅主導產業,桑蠶產業正在荔波的青山綠水間釋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巨大潛力,各產業也欣欣向榮,紛紛點燃荔波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希望。
★十幾名婦女在綠浪翻滾的桑園裡採摘桑葉
行走荔波各地,扶貧產業湧動著蓬勃發展的生機。近年來,荔波緊緊把握「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按照「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和「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發展思路,打造形成「1+5+N」產業扶貧工作格局,產業覆蓋全縣51個貧困村、7059個貧困戶、21171個貧困人口,荔波產業扶貧之路越走越寬。
蠶絲廠
這些年,在脫貧攻堅戰場,湧現出了一批龍貴雄、覃紅建、馬麗華、陳文寶等先進典型,他們把脫貧攻堅第一線作為幹事創業的大舞臺,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汗水,書寫了人生最為華麗的篇章。
2018年,荔波兩次從全縣各單位中抽調821名幹部(其中39名為單位主要領導)以全脫產形式下派到脫貧攻堅第一線,盡銳出戰,堅定打贏脫貧攻堅戰。
持續扶貧,碩果纍纍。決戰決勝,曙光在前。新時代的荔波,立足「精準」,著眼「打贏」,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勇往直前。行百裡者半九十。當前,我國脫貧攻堅的大政方針已明確,實踐已證明落到實處就能出效果,關鍵是要提升攻堅拔寨的勇氣,不遺餘力的抓落實,脫貧攻堅才能取得完勝。讓我們更加緊密團結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增強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以更大的決心,更精準的舉措,眾志成城,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而努力奮鬥。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