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從排隊打飯到「五星級」自助——南極中山站餐廳「變身」記

2020-12-20 新華社

  新華社「雪龍」號1月31日電通訊:從排隊打飯到「五星級」自助——南極中山站餐廳「變身」記

  新華社記者白國龍

  中山站的科考隊員這幾天都特別高興,他們的南極「五星級」自助餐廳「開張」了。在過去的15天裡,科考隊員對站區餐廳設施進行了全面改造升級,使餐廳在環境、衛生、節約等方面都實現更科學精細的管理。中山站餐廳的華麗「變身」,折射出中國南極科學考察水平和站區運行保障實力的不斷提升。

  餐廳改造後,環境更舒適。中山站管理員吳雷釗說,餐廳原有餐桌、餐椅使用多年,存在一定程度的破損,也存在安全隱患。現在用15天時間安裝了18張餐桌、100把餐椅、1套就餐檯、3組餐邊櫃、2組酒櫃以及果汁機、自助餐爐、粥煲等配套設施。

  吳雷釗說,由以往吃大鍋飯變成現在吃自助餐,餐廳整潔有序、便捷舒適、設備先進,大大緩解了度夏期間中山站的就餐壓力,有效解決了集中聚餐時部分隊員的就餐困難。

  餐廳改造後,吃得更衛生。南極的醫療條件遠不如國內,餐具衛生尤為重要。據介紹,科考隊員如今統一使用公用餐具自助取餐,就餐結束後由節能高效的一體化洗碗機和洗杯機清潔、乾燥餐具,並由消毒機進行紫外線消毒,確保安全衛生。

  餐廳改造後,洗得更節能。據項目現場實施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考察運行部助理工程師魏力介紹,餐廳原有取餐、餐具清洗模式效率較低,淡水資源使用量大,而且清洗設備屢屢出現故障,時常出現下水管道堵塞。這些問題在改造後,都迎刃而解。改造後的餐廳最多可容納100人同時就餐,通過洗碗機和洗杯機的集中清洗每次可節約20升至30升淡水。

  餐廳改造後,垃圾處理更環保。中山站專門制定了一系列有關取餐、清潔、設備和物資管理、垃圾分類的制度規範,廚餘垃圾產生量減少了,有助於保護南極環境和生態系統。

  這次華麗「變身」的餐廳改造,涉及土木、維修、管道、電工、廚房、設備管理等多個工種,協調難度較大,即便在國內也要花上不少時間。但在南極,科考隊員僅用了15天。

  魏力說,自1月中旬開工以來,隊員們克服了人員短缺、時間緊迫、工程量大、施工空間小等實際困難,自願放棄午休時間,並利用晚上業餘時間搶抓進度,終於順利完成全部改造,科考隊員和外國隊員都對這個餐廳讚不絕口。

  中山站站長崔鵬惠表示,改造後的餐廳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南極考察強國的餐廳設備、管理制度基本一致,這標誌著中國南極科考的站區設施「硬實力」和站區管理「軟實力」的國際化水平都再上新臺階。

  崔鵬惠說,未來,中山站將繼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建設,加強後勤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不斷提升站區建設國際化水平,營造舒適、和諧、環保的站區環境,提升每位隊員的歸屬感和幸福感,為推動中國極地考察事業的跨越式發展作出積極努力。(完)

相關焦點

  • 中山站:打造南極溫室「生態園」
    中山站:打造南極溫室「生態園」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2-07 14:41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南極中山站2月7日電(記者 白陽)綠油油的生菜、鮮嫩的黃瓜、珠圓玉潤的小番茄……曾幾何時,吃到新鮮蔬菜是南極科考隊員最為「奢侈」的夢想之一,而今得益於先進的溫室栽培技術,這一夢想正在中國南極科考站逐漸成為現實。
  • 通訊:為「雪龍」船插上「翅膀」——記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直升機...
    新華社「雪龍」號4月7日電 通訊:為「雪龍」船插上「翅膀」——記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直升機機組  新華社記者白國龍  4月7日,正搭載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返航的「雪龍」船順利穿過西風帶和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開始在風浪較小的海域平穩航行。
  • 上海聯通助力南極中山站建設
    本報訊 2019年10月22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從上海出發,中國聯通上海市分公司的兩位優秀工程師陳祖倫、陳冠軍隨船前往南極中山站執行項目建設任務。
  • 中國南極中山站絢麗極光令人痴迷
    4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夜空出現神奇壯麗的極光,這也是南極入冬以來,爆發的最大一次極光。極光是發生在地球高磁緯地區的一種大規模放電現象。由於中國南極中山站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天穿越兩次極光帶,而且周圍空曠無物,視線開闊,是世界上進行極光觀測的最佳場所之一。
  • 南極中山站夜空出現美麗的極光
    南極中山站夜空出現美麗的極光 2月29日凌晨,在中國南極中山站夜空出現美麗的極光。記者 阮煜琳 攝   中新社南極中山站2月29日電(記者 阮煜琳)2月29日凌晨1點左右,在中國南極中山站夜空出現美麗的極光,肉眼清晰可辨,形態位置變化莫測。  極光是一種發生在極區的自然現象。
  • 南極vlog|帶你參觀中國南極中山站
    > 南極
  • 南極中山站的特殊考場 試卷從上海傳真而來
    中新社南極中山站12月24日電 題:南極中山站的特殊考場  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24日早晨凌晨3:20分,中國南極中山站站長韓德勝就起床了。今天是南極中山站第27次南極考察越冬隊員劉建軍參加位於上海的隸屬於國家海洋局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公開招聘考試的日子,早晨4點,韓站長要接收上海傳真來的試卷。
  • 展會現場 視頻連線南極中山站
    觀眾在現場視頻連線,與南極中山站科考人員對話。    9月22日,作為2020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板塊之一的2020東亞海洋博覽會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青島世界博覽城開幕。現在展廳裡展出的就是數字園區的理論、應用和體驗,大家可以體驗到數字園區技術在服務企業、服務政府、服務民眾等不同維度的數位化解決方案。 」據介紹,城市大腦公司近年來推出了CIMOS城市作業系統v2.0。該技術在產業發展、社會治理、行政辦公領域內的「能耗監測,建設安全」等40多個方面進行應用,可以豐富整個數字園區的各個管理平臺。
  • (南極探秘)南極的春節:沒有夜晚的除夕夜
    1月22日晚,中國農曆春節的除夕夜,在中國南極中山站的全體考察隊員在中山站慶祝春節。圖為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在南極中山站向全國人民、港澳同胞、臺灣同胞以及海外僑胞拜年。記者 阮煜琳 攝 中新社南極中山站1月26日電 題:南極的春節:沒有夜晚的除夕夜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我是革命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裡搬」、「挖機一響,黃金萬兩」、「祖國萬歲」,22日上午,在掛滿條幅、氣球和紅福字的南極中山站的一樓宿舍裡,承擔著中山站工程建設任務的考察隊員王光亮等幾名隊員正在練歌。
  • 張國立和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隊員們與南極中山站現場連線
    圖為我穿好救生衣,下到冰面上,拍攝隊員們疏散場面。龐一農攝03道不盡的磨難為了在南極大陸創建中山站,116名隊員乘「極地」號船駛向拉斯曼丘陵。陌路荊途,考察船先是被困南極冰區20餘天。為此特獻《八仙破冰圖》,以永記這22天艱難日子。」「八仙」破冰方式:錘打、鐵棍撬、發氣功、爆破、鍬挖、熱水融、錨砸、掃冰。
  • 鏡頭記錄南極科考 在中山站看極光
    鏡頭記錄南極科考在中山站看極光 (1/2) "← →"翻頁
  • 到南極去!—— 中國計量人首次建立南極中山站絕對重力校準點紀實
    自1984年我國首次南極考察隊遠徵南極並建設長城站,到2020年4月,執行第36次南極考察的「雪龍」號和「雪龍2」號船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中國計量人藉助這次「雙龍探極」,終於第一次踏上了南極這片神秘的土地。
  • 在南極中山站吃著蔬菜,也別忘了當年的冰海驚魂!
    最近,一條「南極中山站科考隊員們新鮮蔬菜自己種」的微視頻火遍了朋友圈。為了能讓駐守南極越冬的科考隊員們吃到新鮮蔬菜,南極中山站特意設置了無土栽培的溫室大棚,種上黃瓜辣椒生菜,這些在內陸很普通的食材在這裡顯得彌足珍貴。現在可以種蔬菜的南極中山站,當年是如何建立的呢?這一切還要從1988年11月出發的「極地」號科學考察船說起。當「極地」號穿越了波濤洶湧的南半球「西風帶」,來到了南緯60度附近的南極浮冰區。
  • 冰山雪海探南極 "雪龍"號第35次南極科考航行記
    新華社「雪龍」號3月10日電 題:冰山雪海探南極——「雪龍」號第35次南極科考航行記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經過3萬海裡航行,3月10日,「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載著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隊員安全抵達上海吳淞檢疫錨地,辦理進港入關手續。這是「雪龍」號第22次遠徵南極並安全返回。
  • 黃綠色極光閃耀南極中山站上空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這幾天地球迎來了較強的地磁活動,在南極中山站上空也出現了多次極光大爆發。正在南極中山站越冬的科考隊員用高清相機記錄下了震撼的一幕。一道道黃綠色的極光如同翻卷的流雲,籠罩著整個中山站的上空。覆蓋著冰雪的地面也被染上了一層綠光。極光是一種在地球南北兩極附近地區高空出現的絢麗多彩的發光現象,其發生是由於太陽風,也就是太陽帶電粒子流,進入地球磁場,使得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激發而產生。
  • B站獨家直播「南極科普日」,連線南極中山站隊員!
    「科學探索,南極有我,請全國人民放心!」當科考隊員在南極中山站五星紅旗下喊出這句話時,滿屏彈幕顯示出「致敬中國南極科考隊!」這是發生在在B站新華社官方號「南極科普日」直播活動中的一幕。首次網絡直播連線南極科考站 中山站隊員的日常生活分享駐守南極200多天的科考隊員們,通過屏幕,講述了他們在南極的極限生存體驗和科考研究日常生活。
  • 應用於南極中山站的光伏支架的研究
    南極的資源豐富,對其進行科學考察與研究、環境保護及資源利用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目前,中山站、長城站等南極科考站仍利用柴油發電來解決科考站的供電、供熱問題,而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南極的生態環境。比利時、挪威、巴西等國均開展了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為科考站提供綠色能源的相關研究,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1]。
  • 南極正式進入冬季 「雪龍」號加緊趕回中山站
    新華社「雪龍」號2月16日電(記者 張建松)短暫的南極夏季結束了。2月15日,南極正式進入冬季。在順利完成南極半島海域的多學科海洋綜合考察任務後,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正日夜兼程加緊趕回中山站。    15日,「雪龍」號以15節的航速航行在南極最大的邊緣海——威德爾海。
  • 丁琛:冰雪奇境——南極科考奇遇記
    丁琛:冰雪奇境——南極科考奇遇記 2019-11-08 09: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飛抵南極中山站
    本報北京11月30日電 記者楊舒、袁於飛從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獲悉,經過7小時46分鐘的飛行,我國首架極地考察專用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於北京時間30日13時43分安全抵達南極中山站附近的冰蓋機場。    據介紹,該飛機進行試飛是我國第32次南極科考的重要任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