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發了篇文章《芥末、山葵、辣根,到底是什麼關係?》。一女粉絲在文章後留言說,「芥末我是打死我不敢碰的東西,我就放棄了吃三文魚刺身的念頭」。我回復她說,「很多事情在於嘗試,你不嘗試,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和美好」。就跟人要敢於突破自己的舒適區,才會進步一樣,想要有各種美食美酒的驚喜體驗,也要走出「自我設限區」,大膽地去嘗試。
在國內,大家吃的日本料理最多的是,壽司和生魚片(在日本叫刺身)。至於其他的,好像沒什麼好點的。其實,日料中還有不少美食,常常被忽略,比如天婦羅。如果說,壽司和刺身,代表了一種日料風格,以「水」為基礎的日本料理。那麼,天婦羅就是另外一種日料風味,以「油」為基礎的日本料理,與壽司與刺身截然不同的味道口感。
天婦羅,這個名字,確實會讓人稀裡糊塗。
單看名稱,你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導致很多人看菜單時不會想到去點它。
天婦羅是個音譯名字,來自葡萄牙語名字「Tempura」,翻譯成中文,就有了這個怪名。
我覺得吧,外國美酒美食,起中文名字時,最好多向「奔富紅酒」學習下,這樣才不會埋沒這些難得的美食!
天婦羅,其實是一種油炸食品。
很多人會說,就是油炸食品嗎,有什麼好吃的!
但如同壽司,天婦羅是一種包羅萬象的美食。
你看壽司,一個飯糰,上面加上刺身,外面包上海苔,裡面夾著食材,就可以變幻出幾十上百種口味。
天婦羅也是如此。只要是你想得到的蔬菜和海鮮,裹上一層麵粉糊(面衣),往油裡一滾,同樣變出幾十上百個味道。日本人是做事極致化的民族,「螺螄殼裡做道場」,小小的一樣東西,就可以玩出無數個花樣來。天婦羅的獨特性就在這裡,體驗它各式各樣的食材味道,體驗它油炸過後帶來的與眾不同口感。這是在中國「油炸」美食中,感受不到的樂趣吧!
現在,天婦羅是日本料理中的一個傳統菜品。但它可不是日本原創的,也不是從中國傳過去的,而是葡萄牙人帶到日本的食物,類似於葡萄牙蛋撻傳入澳門,現在反倒成了澳門的土特產。16世紀,也就是明朝後期,葡萄牙人來亞洲貿易,佔據了中國澳門,也來到日本,在跟日本人做生意時,把油炸食品帶入日本。之前的日本,由於鐵鍋的製造工藝原因,油菜(菜籽油)的種植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以蒸煮、生食為主,也就是前面說的「水」基礎的日本料理風格。16世紀開始,這些問題解決,菜籽油逐漸普及,正好葡萄牙人又傳過來油炸食品的做法,在此基礎上,誕生了日本本土化的油炸食品——天婦羅。
歷史上,天婦羅跟壽司一樣,在日本是隨處都有販賣的街頭零食,好似浙江城市街頭常見的「油炸臭豆腐」小攤。老百姓餓了就在路邊攤上,花上幾個錢,充飢填肚,還有,怕手拿不方便,用竹籤把幾個穿成一串的天婦羅串。直到18世紀後,城市裡才慢慢有了天婦羅專門的店鋪。到現在,日本有好幾家天婦羅店,上了《米其林星級榜單》,成為具有日本象徵的國際美食。
謝霆鋒拍的《12道鋒味》第三季,有一集是講天婦羅的,「蝦骨柔情天婦羅」。
我看過,可惜節目時間太短,不過把天婦羅的整個製作過程,倒是拍到位了。
天婦羅的製作過程,就是將食材裹上一層雞蛋麵粉糊(面衣),在高溫油炸中熟透撈出。
食材是一種蔬菜或一種海鮮,比如最有名的炸蝦天婦羅,如上圖,是由明蝦裹上面衣,油炸而成。根據「天婦羅之神」早乙女哲哉的說法,天婦羅的美味程度,取決於食材和面衣含有的水分。油炸前,對食材各部位包裹的麵粉多少,以及油炸時間,都影響著天婦羅好不好吃。
吃的時候,可以蘸專門的天婦羅蘸汁,或者蘸鹽,也可以直接吃。在日料餐廳,如果遇到多種天婦羅同時上菜的場面,就要講究吃的先後順序,這樣才會有深刻的美味記憶。海鮮天婦羅和蔬菜天婦羅可以交叉著吃,不過一定要趁熱吃,還會有咯嘣的爽脆聲。海鮮天婦羅,從味道清淡的蝦類吃起,再逐漸到味道濃重的魚類。蔬菜天婦羅,從葉類莖類吃起,到果實類、根類,最後是帶甜味的蔬菜,類似於葡萄酒的飲法順序。
在日本,天婦羅一般是跟著應季蔬菜和海鮮而變化的,每個季節都會有時令天婦羅。在餐廳,常常遇見的天婦羅有,(本文中穿插的圖片和名字,均是有名的天婦羅)海鮮類天婦羅
蔬菜類天婦羅
其實,鄭先生我對天婦羅的興趣,在於探索中的快樂。每次吃日料時,我都會點一兩款沒吃過的天婦羅,或者,感受同種天婦羅與別家的不同之處。每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新奇感受。等到去日本時,我還想去早乙女哲哉開的「是山居」吃一次,感受下老爺爺五十多年的經驗,做成的天婦羅到底是什麼味道。
出生於1946年的早乙女哲哉,「一輩子只做天婦羅」,在一個天婦羅這個細分領域,長期投入,做到極致化,從而打造出他的稀缺性,獲得「天婦羅之神」稱號。所以說,做事情要專注,專攻某個細小領域,時間一長肯定會有大收穫。而感受生活的五彩斑斕,則要相反,要走出生活慣性,要多嘗試新鮮事兒。害怕嘗試的人生,永遠是黑白的!更多餐桌上美食美酒背後的故事,可關注我的公眾號「吃喝玩樂事兒」,一個前私募基金經理寫的美食美酒文章,當然,也可以閱讀免費電子書「餐桌上的吃喝玩樂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