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平頂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委書記古松在全縣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觀摩活動點評會上強調,要學習仙臺鎮南龐莊村幹群共建模式,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發揮村級主觀能動性,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南龐莊村到底有什麼「魔力」,連日來吸引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內生整治動力獲得項目支持
走在南龐莊,乾淨整潔的綠化村道直通每家每戶門口,活潑精美的牆繪把村莊裝扮得格外靚麗,老房古色古香,屋前柵欄交錯,兒童嬉戲打鬧,一副和諧的美麗鄉村宜居圖。
南龐莊的村民怎麼也沒想到,曾經的髒亂差窮村,搖身變成了花園村、明星村、示範村。
南龐莊村位於仙臺鎮東南方向約3公裡處,轄2個自然村174戶640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7戶251人,是重點貧困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經是南龐莊的真實寫照,村裡沒有一條像樣的路,外村的姑娘都不願往這窮村嫁。單是村裡一方臭水塘,便讓周圍的十幾戶村民苦不堪言。
隨著扶貧工作深入開展,南龐莊村整村推進工作逐步落地,水、電、路、網全都通進了村。但村裡沒有下水道,汙水仍舊到處流;文化廣場沒有修建,村民沒有休閒去處;排間道沒有硬化,雨天還是泥濘不堪……村裡環境影響著村民的生活質量。
「不能讓老百姓生活在這種環境裡。」該村黨支部書記韋鎖柱是一名退伍軍人,工作裡還保持著軍人雷厲風行的作風。他的想法得到了縣廣電臺派駐第一書記趙戰勝、縣物價局派駐工作隊長焦克濤的一致同意。
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任世奇是南龐莊村分包縣領導,得知村幹部改變人居環境的願望強烈,多次到該村指導調研,並給予大力支持,為該村申請到60萬元資金治理人居環境。
資金到了手,幹部發了愁。60萬元的資金除去稅款、招標費用等,真正用到村裡的資金不超過48萬元。滿心歡喜的鎮、村幹部找來專業的施工隊對南龐莊做規劃,結果預算資金卻需要110萬元。
「入不敷出」怎麼辦?任世奇多次組織鎮、村幹部開會研究,最後大家一致決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2017年11月中旬至12月,南龐莊掀起了為期一個多月的人居環境集中整治熱潮,幹部群眾參與其中,共同建設美麗家園。
如今,村文化廣場旁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鄉村振興,幹群共建」兩幅標語赫然醒目,它們是南龐莊村由髒亂差到美麗鄉村華麗轉變的真實寫照。
幹部帶頭、群眾參與,好作風換來大幹勁
說幹就幹。經村「兩委」商議,全村18-60歲的勞動力每人義務挖2米長的下水道。如果是貧困戶,每天補貼30塊錢。
什麼?下水道得自己挖?聽說要村民自己動手公益工程,不少村民有了質疑聲:「俺家孩子需要照顧,沒空出去幹活。」「別的村裡都是找的施工隊,為啥要俺們自己挖?」「申請的資金是不是被村幹部剋扣掉了?」
有的村民不願意出工,有的村民不願伐掉自家樹,有的村民不願平整門前土堆……對於村民們的不滿,各級幹部一遍遍前去做解釋工作,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出了表率。
「改善人居環境是順民意、得民心的好事兒,我們一定要引導群眾支持、參與進來。」任世奇多次強調。
為了讓群眾真正參與,領導幹部率先投入其中。任世奇帶頭來到治理現場,接水管、和水泥,幹起活兒來絲毫不含糊。仙臺鎮黨委書記虎永福、鎮長劉科偉等幹部積極投工投勞。該鎮副鎮長王丹鳳雖說是女同志,可一到工地就換上迷彩服,一幹就是大半天。
南龐莊村幫扶單位——縣物價局組織70名機關幹部成立了幫扶小分隊,分兩班到村裡參加勞動。他們自己帶來了鐵鍬、鎬頭,一貫握筆的手磨出了一個個水泡,可是沒有一個人喊疼。
看到領導幹部、幫扶人員為自己生活的家園費心費力、親力親為,不少村民坐不住了。
87歲的潘秀蘭主動加入到搬磚行列,村幹部看她年紀大了,勸她不要幹了,她卻說:「我年紀雖然大了,但還能勞動,一次搬不動兩塊就搬一塊,我多搬一塊,你們就少搬一塊嘛。」
越來越多的人拿上工具,走出家門,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主動投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甚至家裡用不上的磚石也貢獻出來,為自己家園增磚添瓦。
村民們都說:「黨的好作風回來了,我們幹著有勁兒!」
從開始的滿腹牢騷到積極主動,從幹自己的活到幫別人幹,從聽從分配幹到自己找活兒幹,南龐莊村民的責任意識、參與意識、主體意識真正徹底覺醒了。
精打細算 做大鍋飯吃大籠饃
南龐莊村的人居環境整治,經費只有不足50萬元,但只要拿出「解剖麻雀」的精神,就一定能把事兒做成。
整治之初,該村就成立了南龐莊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成立理財小組用好用準每一分錢,成立監督小組督導工程質量。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整個工程最難的地方還在於資金使用。韋鎖柱給大家算了一筆帳,每天參加勞動人員百餘人,如果每天在飯店訂餐,按每人每天20元的標準,每月僅吃飯就要花掉約6萬元。
為了節約資金,「支大鍋臺、做大鍋飯、蒸大籠饃、喝大碗茶」的做法得到大家一致響應。村民龐全德以前做過廚師,主動擔起買菜做飯的責任,一些沒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就幫著擇菜洗菜等,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為了用好資金,打消村民對資金流向的顧慮,由村主任、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村會計、黨員代表組成的村理財小組管理資金,針對每筆資金的出入,都要由5人共同籤字才能使用。
「俺村這個理財組可不是擺設,有時候想買幾塊錢豆腐給大家做飯,都要五個人同時籤字才行。」龐全德笑言,「雖然程序繁瑣,但這樣認真負責、不貪不佔的幹部,俺們村民擁護。」
為了節省資金,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了精打細算、貨比三家,在保證施工質量的同時,一定是哪家的施工材料便宜用哪家。「為了省錢,我們可沒少想辦法。」韋鎖柱介紹,當時正逢縣城「百城提質」,道路上的一些舊彩磚將要被替換掉。聽到消息後,韋鎖柱立馬帶上兩輛拖拉機進了城。「我們就蹲在縣裡施工隊跟前,人家拆掉一塊兒,我們裝車一塊兒,最晚時直到凌晨才回到村裡。」韋鎖柱說,最終,他們村共拉回來了6000餘平方米的彩磚,把全村的人行道全部鋪了一遍。
在一個多月的人居環境整治中,幹群團結一心,休戚與共,硬化排前路和主幹道2400餘米,鋪設下水道1337米,鋪設主幹道道牙2610米,鋪設彩磚6000餘平方米。開展幹群共建活動,累計節約資金60餘萬元。
今年以來,南龐莊村藉助全縣「千村整治百村示範」活動又陸續對全村環境進行提檔升級,安裝了83盞路燈,栽種2000多棵綠化樹,規劃小遊園3處,真正實現了全覆蓋、無死角。
而且,南龐莊以「記得住鄉愁」為主題,不搞大拆大建,用石磨、石碾和轆轆等舊物展現農耕民俗文化,既節省了資金,又古樸雅致。鄉愁園、鄉愁石、鄉愁牆讓村民記住了更多的家鄉之美、家鄉之情。
愛我家園,成了南龐莊人的行動自覺
「國安,你的衣裳髒了!這麼大人,也不收拾?」在村民龐國安家,巾幗服務隊隊員李巧麗喊道。
聞聲,龐國安不好意思地撓撓頭,開始收拾衣裳:「好好好,我這就收拾,你嗓門這麼大,說得讓俺臉紅。」
原來,隨著脫貧攻堅的逐步深入,仙臺鎮政府因勢利導、順勢而上,在村中挑選為人好、熱心腸的婦女村民組成了巾幗志願服務隊,幫助貧困戶改善居住環境。平日裡隊員會自發幫其打掃衛生,收拾家務,對比較懶散的貧困戶,她們還會對其進行督促,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生活衛生習慣。
「我們為巾幗服務隊掛牌子、發旗子、發服裝、配裝備,榮譽感、責任感逐漸被調動起來,現在已經成了村裡助力脫貧攻堅的一支重要力量。」虎永福介紹。
南龐莊人猶如一顆顆細胞因子被徹底激活。各家各戶每天都會把自家門前打掃一遍,精心照料房前屋後的綠化樹,看到有人亂扔垃圾都會及時制止,愛護環境成了南龐莊的村民的自覺行動,真正把自己當作了村莊的主人。
每天一大早,74歲的村民宦藏都會帶著掃帚和自備的小垃圾桶到路上去打掃衛生。村幹部和家人都勸她注意身體,她卻說:「反正閒著也是閒著,我幹不了多的幹少的,能出把力就行。」
「我平時在外地打工,很久沒回來了,這次回到老家,感覺變化太大了。以前吃過口香糖隨手就扔了,現在看著家鄉這麼幹淨,自己都要用紙包起來才扔進垃圾桶。」一位在外務工的年輕村民對筆者笑著說。
夜幕降臨,嶄新的路燈照亮了村民的新生活。每到華燈初上,村裡的婦女們便自發組織起來,跳廣場舞,酷走健身……村莊環境美了,村民素質高了,百姓心氣順了。
虎永福表示,通過幹群共建,不僅彰顯了黨員幹部的優良作風,更激發了群眾內生動力,幹群關係更加融洽,黨心、民心更加凝聚,幹群同心同治的局面已經形成。(供稿:喬培珠 馮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