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十大戰艦各有所蹤
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強大艦隊,後由於種種原因逐漸落後日本。北洋水師曾經之所以能稱之為亞洲第一,全仗著它的十大主力艦。這十艘艦除平遠艦外,全部由英國和德國製造,代表著當時世界先進的軍事造船水平。但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卻全軍覆沒,有五艘被日本海軍擊沉,有兩艘為免資敵,自行炸沉;有三艘被日軍俘獲,並編入了日本海軍。
-
北洋水師也曾在日本逞強,解密長崎事件
大家都知道,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被日軍重創,幾乎全軍覆沒。北洋水師徒具「亞洲第一水師」之名,被自己曾經的學生打得慘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北洋水師之前到過日本本土,並逞強一時。1886年,袁世凱報告俄國人覬覦朝鮮半島。
-
中國記者走訪橫須賀:細看日本金剛級戰艦
橫須賀裡看「金剛" 筆者去年曾隨團參觀了地處東京灣西南方向的橫須賀(Yokosuka)。這座「軍港都市」一直部署著實力超群的日美兩國艦隊。從冷戰期間充當對抗共產主義國家的前線,到如今被某些別有用心者看作「臺灣有事」時進行幹預的大本營,橫須賀始終刺激著中國人的神經。但是,我們究竟對它了解多少呢?
-
大清,北洋水師為何全軍覆沒?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當時所有的西方國家都是極其看好大清朝 ,因為當時清朝剛經過如火如荼的洋務運動,建立了號稱亞洲最強的北洋水師。這一支海軍艦隊,無論是人數還是戰船的噸位都明顯強於日本,而且大清的國力和領土面積也是日本這個彈丸小國不可比的。然而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堂堂大清的北洋海師,最後居然被一個弱國的海軍打得全軍覆沒,最後絕望的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
-
1894甲午戰爭:日本海軍對北洋水師的完美復仇
如果我們進行簡單地梳理,會發現這場戰爭實際上是日本對北洋水師的一場復仇之戰。那得從1886年說起。這一年的7月,大清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領「定遠」、「鎮遠」、「濟遠」、「威遠」4艦主力戰艦組成的艦隊,奔赴日本長崎。一方面在三菱造船所進行檢修的同時,另一方面對日本進行友好訪問。這是近代史上,中國海軍部隊第一次友好訪問對他國。
-
福建船政水師在馬尾海戰全軍覆沒,為何北洋水師見死不救
清政府一面抽調兵力前往廣西準備作戰,一面要求丁汝昌立刻率北洋各艦南下廣東待命。然而李鴻章回復北洋水師只有「超勇」、「揚威」兩艘碰撞巡洋艦、「威遠」、「康濟」兩艘練船和六艘「鎮」字級蚊子船。蚊子船無法出遠海作戰,只能用於守衛海岸,僅憑兩艘碰撞巡洋艦、兩艘練船無法和法國的鐵甲艦抗衡。而且法國有三艘軍艦在煙臺,北洋需要留下各艦防衛旅順、大沽、北塘等地,不可輕易離開。
-
上海航船世家與北洋水師黃海海戰
1888年清朝政府將舊式的北洋水師改編為我國第一支新式海軍。相比之下,當時的日本軍艦則大都是2000噸左右的「帆——蒸汽機」的舊式軍艦。就在此時,由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率領的、以「鎮遠」與「定遠」為中堅力量的北洋艦隊赴日訪問,這在日本激起了軒然大波,為對外擴張的日本軍國主義政府擴建海軍力量找到了藉口。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何全軍覆沒?深度解析其原因
北洋水師航速8~9節,日本海軍航速14~15節。日本聯合艦隊總噸位4萬噸,而北洋水師只有3.4萬噸。原因八、北洋水師海炮落後,射速差。炮彈數量少、性能差。北洋水師艦炮落後,305毫米主炮三分鐘發射一發炮彈,炮彈主要為填沙石的穿甲彈。
-
看看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的差距,才知道甲午海戰為何贏不了
在這場中日海軍的巔峰對決中,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輸的一敗塗地,日本海軍最終獲得了黃海海戰的勝利。對於這場戰爭失敗的原因人們向來眾說紛紜,一直爭執不下。實際上看看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的差距,就知道甲午海戰為何北洋水師會輸的一敗塗地。我們都知道,海上作戰的主力是軍艦,而決定軍艦性能的主要有四大要素:噸位、航速、火力和裝甲。
-
出鞘: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因何灰飛煙滅
包括北洋水師在內的清廷晚期近代海軍力量,其組建目的均為近海防禦。如果說新中國海軍早期缺乏大型艦艇,施行近岸作戰的策略也是迫不得已。那麼坐擁兩艘7000噸級鐵甲艦卻將其用成浮動炮臺的北洋水師,其整個作戰策略便與世界主流海軍思想背道而馳。
-
北洋水師三巨艦歸宿尋蹤(圖)
巨艦:堅船利炮震驚日朝野 洋務大臣李鴻章興建北洋水師之初,通過中國海關總司赫德向英國阿姆斯特朗造船公司購入用於近海防禦的小噸位炮艇,俗稱「蚊子船」,後又購進可作遠洋作戰的巡洋艦「超勇」與「揚威」。李鴻章對赫德其人與這家英國公司大為不滿,由是將目光轉向他處。
-
菊紋與龍旗之戰:淺談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失利的根本原因
北洋水師在這一戰中遭受重創,當時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在實力上並不存在太大的差距,但是結果卻大大超出預料,本文主要從戰略和戰術兩方面來分析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失利的原因所在。而日本海軍卻積極主動,主動搜尋清軍水師決戰,而北洋海軍的運輸路線和補給港口又都是固定的,這樣不主動求戰的北洋水師遲早會被日海軍聯合艦隊找到,這樣發生戰鬥的時間地點就不會在北洋水師有所準備的時候進行,這導致北洋水師從一開始在戰略上就處於被動。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損失慘重,日軍也同樣遭到重創
早在光緒十四年清朝組建成北洋艦隊之時,日本軍方便邀請北洋艦隊到日本訪問,為他們進行示範操練,實際上,日本此舉是為了摸清清朝海軍的虛實,以針對北洋艦隊來組建他們的海軍,為最後擊敗中國海軍作準備光緒二十年八月十八日上午,海軍提督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運兵至鴨綠江口的大東溝,正準備返航的時候,忽然發現西南方海面上出現柱狀薄煙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打不過日軍,真的是因為裝備不行嗎?
原來,先是在1895年1月19日,日軍一支主力海軍從大連灣出發,於1月30日,向北洋水師的摩天嶺炮臺發起攻擊,儘管炮臺守軍拼死作戰,但在打退日軍數次衝鋒之後,除了劉公島和日島之外,全部被日軍佔領。然後,1895年2月3日,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右亨又再次率領日軍海軍的主力部隊開始進攻北洋水師的老巢——劉公島,並在激戰好幾天之後的一個夜裡,使用魚雷艇對北洋水師進行了大規模的偷襲,之後,便如願炸傷了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之一——「定遠」,使其擱淺,基本喪失了戰鬥力。
-
重建後的北洋水師之命運
來源:中國國防報 作者:李巍 馮普北洋水師於1895年全軍覆沒後,清廷於1898年在新購一批艦艇的基礎上,以原北洋水師官兵為基幹重建了北洋水師。這支新的北洋水師在此後的軍閥混戰中,成為各派軍閥爭奪的對象,也被當時混亂的形勢裹挾,多次分裂、寄人籬下、數易其主,始終沒有發展成為一支能夠抗禦外辱的強大海軍。新北洋水師的主力作戰艦艇包括巡洋艦「海天」號、「海圻」號、「海容」號、「海琛」號、「海籌」號,魚雷炮艦「飛霆」號、「飛鷹」號,驅逐艦「海龍」號、「海青」號、「海驊」號、「海犀」號。
-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作死之路的開始
接下去的1879年、1880年,李鴻章相繼又向英國、德國購買了許多巡洋艦、鐵甲艦,極大地加強了北洋水師的實力。 1886年,北洋水師奉命前往朝鮮的元山一帶演習操練,之後北洋水師又前往沙俄的海參崴進行訪問。在回程途中,定遠號、鎮遠號、濟遠號、威遠號奉命前往日本長崎的船廠進行燃料補給,同時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號也需要保養。
-
北洋水師為什麼會在甲午海戰中敗給日本?
甲午海戰永遠是中國人記憶裡抹不去的傷痛,北洋水師在這場海戰中敗給了日本聯合艦隊,隨後籤署的不平等條約,讓清政府屈辱的割地賠款,極大的打擊了我們民族的自信心,那麼當時人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為什麼會在甲午海戰中敗給日本呢?
-
甲午戰爭時,清政府另外三支水師為何按兵不動,不北上救援北洋水師
在中國近代除了李鴻章創建的北洋水師這一支近代化的海軍,另外還有三支水師,它們分別是廣東水師、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其中南洋水師實力在甲午戰爭前僅次於北洋水師,主力軍艦十七艘,總噸位兩萬餘噸;廣東水師共有艦艇37艘,總噸位1.1萬噸。在甲午戰爭爆發後,為何這三支水師不立即北上救援參加戰鬥,卻按兵不動?
-
甲午海戰的失敗,只因北洋水師的「長崎嫖妓事件」,日本才下狠心
甲午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慘痛的一次海戰,這次戰爭導致了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更是籤訂了恥辱的《馬關條約》,賠款白銀,割讓租界。這次戰役也導致清政府苦心經營多年的海軍毀於一旦,從此更加無力對抗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侵略。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什麼沒有擊沉一艘日艦?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參戰的鎮遠號和定遠號的實力可謂是正常戰爭中戰鬥力最強的,而且當時日本的綜合國力也不是很強大,那為什麼當時北洋水師都沒有擊沉一艘日軍軍艦呢,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完敗?從後世的一些影片中來看,對於北洋艦隊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戰敗的原因,一些導演一味將戰敗的原因用裝了黃沙的炮彈、北洋水師的炮彈口徑要比炮管粗來解釋,這其實是一個愚蠢的解釋,其實北洋水師之所以完全的落敗的原因是因為北洋水師當時不相信科學、自以為是、坐井觀天的愚昧思想,其實對於北洋水師戰敗的原因共有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