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有著前所未有璀璨繁華。每一座城,每一個人,都有一段故事,都是一首詩。他們背著詩囊,攜帶天南地北的塵埃,去往夢裡的長安。任何一個角落,都有詩意棲息。多少人想要夢回唐朝,回到那個到處詩意的夢幻年代。然而,身處盛世的人們也有自己的煩惱,他們也有失意與沮喪,落魄與無奈,悲傷與痛苦。他們的一生,也與我們沒有什麼區別,經歷悲歡離合,經歷生老病死。在各自的時代,體會各自的辛酸。
詩聖杜甫,為展抱負,客居長安十年,也僅僅落得一個小官。後來為了躲避戰亂,攜家人入蜀,得朋友相助,於浣花溪畔修草堂,過上了簡約樸素的田園生活。杜甫五十歲時,在歷盡顛沛流離之後,終於結束了長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頭蓋了一座草堂,暫時定居下來。詩人在久經離亂,安居草堂後不久,客人來訪時作了這首詩。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多年喪亂之後,終於有了安居之所,杜甫在成都草堂時的心情是那麼簡單和愉悅。他的草堂內外春意欣然,春波蕩漾,沒有喧囂的人聲,只有群鷗日日棲息在水邊,仿佛是老朋友一般。
草堂前的小路旁長滿了花草,在融融的春意中盡情開放,不曾因為尊貴客人的到來而刻意打掃。草堂平時很幽靜,少有人來打擾,緊閉的蓬門今天因為客人的來訪而敞開,顯示出主人等待客人的誠意與喜悅之情。今日即將到訪的客人身份並非一般的平民百姓,而是為政一方的父母官崔縣令。
草堂離集市很遠,杜甫來不及去採買豐盛的美味佳餚招待客人,而且一直貧窮的杜甫根本沒有足夠的糧食和新釀的美酒,只能用去年剩下的陳年老酒來待客,下酒菜只能是從菜地裡摘下來的普通蔬菜,簡單的兩三樣家常小炒。但只要賓主投契,誰又會嫌棄家常酒菜的簡陋呢?誰又會在乎身份地位的懸殊呢?
主人平易灑脫,胸懷豁達,來訪的客人自然也是如此,雖然貴為一縣之長,可是在杜甫家中崔縣令完全沒有架子,平易近人,並不覺得杜甫準備的簡單餐飯是對客人的怠慢。雖然酒菜簡單,但是並不妨礙朋友之間喝酒,喝到興起的時候,杜甫還隔著籬笆牆喚來鄰家的農民老翁暢飲,崔縣令見狀哈哈大笑,也不以為忤,可見大家酒興越來越濃,氣氛越來越歡快、融治。在這首詩中,杜甫筆下的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是那麼默契和諧。
杜甫在成都僅生活了四年,在他苦難的生命裡,成都草堂讓他獲得了少有的明亮色彩,享受了短暫的歡樂時光,這是一首樸素且有人情味的詩,沒有憂國憂民的沉鬱頓挫,反而是對生活美好的盡情謳歌,生活也許苦多於甜,但是詩人卻能甘之如飴,自得其所,在簡單與祥和之中,體味生命的快樂,體會生活的樂趣。這樣的杜甫,仿佛我們身邊的普通大爺,生活簡單卻充實。讀著這首詩,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自然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