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徽公路歙昱段開通至今,已有87周年了。徽州地處萬山之中,除了水路外只有陸路的古道可以出行。一部徽州公路交通史充滿了辛酸和血淚。
查弘治《徽州府志》記載:"自睦州青溪縣界至歙州路皆鳥道縈紆。三國賀齊出守新都,鑿連嶺,以通江浙。隋末汪華,起兵保州,鑿箬嶺,以通太平。"自彼時起,以歙縣為中心,逐步形成九條出境古驛道,俗稱"九龍出海"。即徽浮(徽饒)、徽安、徽池、徽開、徽婺、徽涇、徽寧、徽青、徽杭古道。
徽杭古官道,自歙縣城東北行100華裡,經漁梁、鮑家莊、呈村降、北岸、霞坑、蘇村、杞梓裡、三陽、竹鋪至昱嶺關(皖、浙省界),出關前行至浙江昌化縣城,通杭州。除竹鋪至昱嶺關段為山嶽地帶,嶺峻路險,路寬2尺左右,其餘路段為丘陵地帶,路寬3尺左右,多為石板鋪築。這條古驛道是古代徽州通杭州的主要陸上道路,俗稱"徽杭大道"。
到了近現代,官道已被公路、高速公路和高鐵所取代。徽杭高速公路,於2004年10月18日正式建成通車,在徽杭高速公路開通之前的長達71年時間裡,徽州和杭州兩地間的交通來往,全靠1933年10月10日建成通車的老徽杭公路。這條老徽杭公路的出資建造者,是安徽省歙縣雄村岑山渡的老徽商曹霆聲、曹九如兄弟。1933年10月10日,杭徽公路全線通車,自杭州武林門起,經餘杭、臨安、於潛、昌化、昱嶺關,到達歙縣(徽州),全長215公裡,浙江境內150公裡,安徽境內61公裡。
昱嶺關,位於歙縣三陽鎮嶺腳村與浙江臨安府(今浙江臨安市)交界處,是徽州通往浙江杭州的交通要道,素有"徽州門戶"之稱,今稱東大門。其山勢險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昱嶺北倚清涼峰,南靠擱船尖,因巖石多呈灰白色,古人誤以為是玉,稱其"玉嶺"。後人改"玉"為"昱",稱"昱嶺"。昱,指太陽在這裡升起,也有此等標識方位的意思在裡邊。昱嶺的四周山坡被密集灌木覆蓋,間有松樹林與竹林。這裡也是古戰場,也是徽杭古官道的入口。昱嶺關,地勢險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北宋末年宋軍與方臘軍交戰、元末明初朱元璋、清末太平天國都在這裡有過戰役。《水滸傳》中"盧俊義大戰昱嶺關"稱昱嶺關為"歙州第一處緊要牆壁"。昱嶺關,自古以來即為浙皖邊陲雄關,杭徽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如今又是一處著名的文化旅遊景點。所謂"昱",即指太陽升起的地方,從安徽那邊看此山是日升,而從浙江這邊看此山為日落,所以昱嶺之名為徽人所取。
現代著名作家鬱達夫在《出昱嶺關記》中寫道:"盤旋曲徑幾多彎,歷盡千山與萬山。外此更無三宿戀,西來又過一重關。"1933年關隘維修,用大小不等的花崗巖壘砌而成。關口兩面均有關額,行書"昱嶺關",邊款為"民國二十二年,曾養甫題"。曾為廣東平遠人,時任浙江省建設廳廳長。關門兩側有篆體巨幅楹聯對聯兩對,為民國時任浙江省公路局長陳體誠題。昱嶺關是研究古代防禦建築的重要實例,同時亦見證著浙皖兩地經濟、貿易往來的歷史。
圖一▲1933年10月10日杭徽公路開通的路線圖
圖二 ▲為建公路路基將昱嶺關在1933年拆除前後遺址,與1934年重建情況。
圖三 ▲去臺灣的鄉賢許作人先生1992年4月26日寫給汪道淵先生討論撰寫紀念杭徽公路歙昱段開通紀念六十周年的碑文一事的信函,信件由雄村曹印川先生及其子曹新遊先生先後收藏。
圖五1970年《杭州市交通簡圖》局部,可以看到杭徽公路,及經過松木場的16路公交。松木場之西有條始建於民國早期的杭徽公路(杭餘公路),此處是公路的東端,這條路是當時杭州連通餘杭、安徽等西部地區的唯一一條汽車公路,後來由於其他道路的建成(如曙光路、天目山路),這條交通要道的作用也慢慢降低了,路名也先後改成了跑馬場路和西溪路,以前只有一輛16路公交車(平海路至浙大)經過這裡。
1970年《杭州市交通簡圖》局部,圖片來自《松木場》一文
筆者認為,應積極響應去臺灣的鄉賢和杭徽公路歙昱段工程籌資人後裔當年的倡議,在歙縣三陽昱嶺關和歙縣太平橋畔河西公園共同為杭徽公路倡導人、出資人,工程設計師及參與人等立碑,塑像等,為杭徽公路開通紀念做好預熱工作,也是為當年這批熱心公益,不計得失的徽商群體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