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宮廷宴席是什麼樣子?別被徐克電影《滿漢全席》騙了

2020-12-20 吃貨歷史觀

1995年由徐克執導的電影《滿漢全席》(又名《金玉滿堂》)是一部十分經典的影片,除了張國榮與袁詠儀等人的精彩演繹,其中豐富的中國飲食文化也是一大亮點。

這部電影的名字,便是源自劇中提到的關於清朝滿漢全席的典故,話說清朝皇帝為了彌合滿漢矛盾,於是便下令在宮廷中舉辦兼有滿漢兩個民族飲食特點的宴會,因菜品豐富,規格較高,所以俗稱滿漢全席。

乍一看這是一個很美好的故事,民族文化大融合,一派欣欣向榮的和諧景色,只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這個典故其實是導演和編劇杜撰的。縱觀所有有關清朝的正史以及官方記錄,都沒有關於滿漢全席的記載,唯有「滿席」和「漢席」,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我們就順帶了解一下清朝的宮廷宴席。

清朝的宮廷宴席(家宴篇)

清代宮廷指的便是北京的紫禁城了,皇帝在這裡除了會用國宴宴請各國使節,以及達官顯貴,還會利用家宴與妃嬪、阿哥(格格)們享受天倫之樂。

別看皇帝一家人都住在紫禁城,但在平時都是各吃各的,互不打擾。按照規矩這些吃食一般都是宮裡的御膳房(見注釋1)負責,但這口大鍋飯即使再好吃,吃的時間長了也難免生厭,於是一些比較受寵的妃嬪,往往會從自己的私房錢中拿出來一部分用來開小灶。

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自己和孩子,主要還是想通過有特色的美味吸引住皇帝,現在不是常說「管住男人,要先管住男人的胃」,其實這點自古以來便是如此,就連高高在上的帝王也難逃口腹之慾。根據清宮檔案關於皇帝家宴的記載,公元1737年,也就是乾隆二年,剛剛即位不久的乾隆皇帝在乾清宮宴請自己的眾妃嬪。

從下午四點開始,負責宴會的太監宮女開始擺放冷盤和裝飾,五點左右開始擺放一些熱點心,此時妃嬪基本都到齊了,上首居中坐北朝南的自然是皇帝的金龍大宴桌,左首第一位是皇后,右首為貴妃,此後一次按照地位高低左右排開。等到皇帝駕到坐上龍椅,家宴正式開始。和電視劇中妃嬪與皇帝交談敬酒不同,真實的皇帝家宴要更加古板許多,期間總管太監及其下屬扮演了服務員和司儀的角色,需要從頭忙到尾。

正餐前皇帝和妃嬪要先吃一小份湯飯,之後由總管太監向皇帝敬獻奶茶,然後是地位由高到低的妃嬪,此時正菜基本上齊,總管太監再跪著向皇帝敬酒,然後同樣再是眾嬪妃。宴會尾聲上的是果盤,這點倒是和現在差不多。

說是皇帝的家宴,但實際上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人完全要按照禮制進行用餐,任何一個環節都要注意順序,總結下來就是符合儒家那一套長幼尊卑的順序,一頓飯下來想一想都感覺很累,所以生在帝王家並沒有普通百姓想像的那樣可以任意妄為,相反倒是處處受規矩限制。

這就像現如今的上流社會的貴族禮儀,為的是通過這種繁文縟節樹立起一道普通人難以逾越的門檻。言歸正傳,前文提到的家宴是在乾隆皇帝剛登基不久舉辦的,此時皇子尚且年幼,所以皇帝家宴主要是和妃嬪們在一起。

等到皇帝上了紀大,皇子與後進的妃嬪的年齡差距越來越小,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皇帝的家宴便會分為兩場舉行。

早上,皇帝會先與妃嬪們享受家宴,到了晚上才會與阿哥們共同吃飯。所以我們在影視作品中會發現,清朝皇帝和阿哥們的家庭聚餐往往是在晚上,而且是沒有除皇后外的普通妃嬪的。但也有些編劇為了劇情需要,硬是要讓一些妃嬪也一同出席,這就是明顯的不尊重歷史了。

清朝的宮廷宴席(國宴篇)

清朝的國宴一般在太和殿前舉行,和普通人想像的滿漢全席不同,紫禁城中的國宴定然是滿席,這是滿清統治者對自己祖先和民族歷史尊重,如果在此時此地用了漢席,那麼說不好聽點就是忘本了,甚至這種象徵意義還可能動搖自己的統治根基。

有意思的是太和殿前的國宴,除了皇帝自己那一份是御膳房負責,其餘席位的用餐消費均由參與的各位王公大臣均攤,爵位和品級越高的負責的越多,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告訴這些權貴,滿清的天下並非皇帝一人的天下,而是所以利益集團的江山。

國宴中的滿席分為六等,上面提到的太和殿前舉辦的國宴屬於第四等,但已經是權貴們能享用的最高級別了,因為死者為大,滿席中的前三個等級分別是為死去的帝後、皇貴妃、貴妃和其他妃嬪準備的。

歷史中關於滿漢全席的記載少之又少,為數不多的記載包括清代戲曲作家是李鬥在1764年(乾隆甲申)所著的《揚州畫舫錄》,在書中他詳細記載了一份滿漢全席食單,這是關於滿漢全席的最早記載。

當時的揚州可是全國數一數二的繁華之地,這裡既有滿族的權貴,也有不少漢族官僚,同時還有富甲一方的地方士紳,這些人共同參與的宴席自然要滿漢兼顧。所以我們熟悉的滿漢全席,並非宮廷宴席,而是源自民間的產物。

之所以後世流傳出關於滿漢全席的段子,主要是清末民初時一些文學作品中提到的,對於當時沉浸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熱情中的的人們來說,滿漢全席更多是一種貶義詞。直到二十世紀末,伴隨改革開放餐飲文化再次復興以後,滿漢全席才再次披上華麗的外衣,來到眾人面前。

2020.12.13(晚)

注釋1:御膳房隸屬於內務府,在清朝主要負責管理皇帝、后妃及宮中其他皇室成員等人員的飲食及典禮筵宴等事宜。

相關焦點

  • 清朝宮廷最高標準的「滿漢全席」,到底是什麼樣的宴席?
    滿漢全席是正宗的宮廷菜,然而它的來歷卻並不那麼簡單,即使是宮廷中,即使是皇帝,也不是日日都能享用的。一、入關前滿人飲食多粗放滿漢全席源自清朝,相關的影視化作品有曾經李保田飾演的《宰相劉羅鍋》中的千叟宴和和香港張國榮、袁詠儀、鍾鎮濤等明星合作的同名電影,這讓我們對滿漢全席的奢侈和精緻有了一個直觀的印象。那麼,滿漢全席是清廷貴族們的日常用餐嗎?他們的飲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 清朝宮廷最高規格的「滿漢全席」,到底是個怎樣的宴席
    現今,一旦說起豪華宴席這種話題,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傳說中的「滿漢全席」,在傳說中,這是一種清代宮廷最高等級的宴會,菜式融匯滿漢兩系的精華,有鹹有甜,有葷有素,山珍海味,無所不包
  • 滿漢全席到底有多全?你要是回到清朝,可能連聞都聞不上!
    滿漢全席興起於清朝,是滿清時期最隆重的宴席。早時,滿漢全席是官場中舉後滿人和漢人合坐在一起吃的宴席,後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發展成為了集滿漢菜品之精華的中華大宴席。滿漢全席如此隆重,它共有多少菜餚?什麼人才可以享用?你要是回到清朝,你可能聞都聞不到滿漢全席的飄香!
  • 滿漢全席都有哪些講究?
    滿漢全席起源於清朝,意思就是滿族人和漢族人共同烹製的一桌宴席。清軍入關以前,首領們的宴席非常簡單,一般就是把獸皮鋪在地上,大家圍坐在一起,用刀子取食烹製 和燒烤好的肉類。清軍入關後,統治階級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很快成產了負責宮廷宴席和國家活動的官職,專門負責皇族和大型活動的宴席安排。到康熙年間,滿清的宮廷菜餚已經成功地吸納了江浙菜系和山東菜系精髓,成就了薈萃天下菜餚的宮廷菜系。
  • 滿漢全席:形成的原因及形制,一起了解清朝宴客的最高規格
    【引言】說起美食的集大成者,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四個字:「滿漢全席。」2004年,徐崢與張庭主演了一部電視劇,講述神廚張東官如何在清朝的御膳房闖出一番天地,劇名就叫《滿漢全席》。人們口耳相傳,認為滿漢全席代表了清朝最高的待客規格。傳說滿漢全席融合了滿漢兩家的飲食精華,山珍海味,無所不全。
  • 徐克《滿漢全席》臺坑,用鎮店寶藏,演員咬魚翅付
    2020-12-24 12:28:38 來源: 我們的友誼 舉報   當你看電影和電視劇時
  • 滿漢全席是什麼,你知道嗎?
    滿漢全席分為六種宴席,共有一百零八道菜。滿漢全席包括哪幾類宴席呢北京御膳飯店將滿漢全席分為六種不同的宴席,其中每一種宴席都擁有自己的名字。蒙古親藩宴這一種宴席是清朝皇帝為了招待與清皇室聯姻的蒙古親族所設的御宴。《清稗類鈔·蒙人宴會之帶福還家》一文中指出:「年班蒙古親王等入京,值頒賞食物,必之去,曰帶福還家。若無器皿,則以外褂兜之,平金繡蟒,往往湯汁所沾,淋漓盡,無所惜也」。由此可見能參與到這樣一種宴席中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 饕餮盛宴: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聚集滿漢菜系之精華,全席至少有一百零八種,分別是五十四道南菜和五十四道北菜,取材全面,用料精緻,也是滿漢文化碰撞交流之後的完美融合。滿人的宴席最開始是非常簡單,露天席地而坐,開始就餐,非常像現在的野餐形式。清軍入關之後,清朝菜的種類在融合關內菜系特點後開始多樣化,逐漸形成清朝宮廷菜系的獨有風格。
  • 滿漢全席不是皇帝吃的菜!滿漢全席到底是什麼?
    印象中滿漢全席是皇家最為奢侈的菜,但是悄悄告訴你:滿漢全席不是皇帝吃的菜。什麼?!相傳康熙皇帝為了促進滿漢融合,在他六十歲的那年大擺宴席,邀請了兩族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設三天六宴,這次宴席將滿、漢兩派的菜式同桌呈現。不但有滿族的燒和煮,同時也加入了山東菜,江浙菜,所以「千叟宴」一直被認為是滿漢全席的始祖。到底吃了些什麼?
  • 張國榮電影《滿漢全席》:背後的中華美食你知多少?
    在95年熱映的電影《滿漢全席》中擔任趙港生一角,成功創造了賀歲電影的新思路。這部電影不再以家庭或者朋友之間的故事做文章,而是引進了一個此前港片並不常見的"美食"作為題眼。乾隆甲申年間李鬥所著《揚州畫舫錄》中記有一份滿漢全席食單,是關於滿漢全席的最早記載。既有宮廷菜餚之特色,又有地方風味之精華;突出滿與漢族菜點特殊風味,燒烤、火鍋、涮涮鍋幾乎不可缺少的菜點,同時又展示了漢族烹調的特色,扒、炸、炒、熘、燒等兼備,實乃中華菜系文化的瑰寶和最高境界。
  • 徐克《滿漢全席》太坑,借鎮店之寶拍戲,演員咬一口魚翅賠80萬
    由徐克執導,張國榮,袁詠儀,鍾鎮濤主演的影片《滿漢全席》上映於1995年,雖然是部老電影,卻令人百看不厭,記憶猶新。 徐克拍《滿漢全席》時劇組曾鬧出一個大烏龍——演員咬了一口魚翅,結果賠飯店80萬。80萬放到現在都不是小數目,更何況是當年了。說起來,演員真是巨冤,這鍋得導演背。
  • 徐克《滿漢全席》失血過多,趁鎮店珍寶拍攝熊欣欣咬掉
    對於許多老的演員,即興創作也是電影表演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眾所周知,這種即興表演在相聲行業非常普遍,他考驗一個人的演技和反應能力。相聲演員作為吃嘴的人,他們的反應能力也很高,所以會有很多即興表演。在電影《滿漢全席》中,因為一場即興表演,導演失血80萬。相信很多網友都看過這部電影,當時,這部戲也是一個大品牌雲集,比如主演張國榮、袁詠儀、鍾鎮濤,反派熊欣欣,當時,有幾個是紅得發紫大牌明星。也正是幾部優秀的演員的表現,使影片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不過,在片中,連一座橋,真的讓徐克很頭疼。
  • 徐克《滿漢全席》太坑,借鎮店之寶演戲,演員咬一口魚翅賠80萬
    大家看電影電視劇的時候有沒有覺得,裡面菜品豐富顏色鮮豔,看著非常的有食慾。其實現在的電影電視劇拍攝用到的這些美食,大多數都是個碗黏在一起的道具,可輾轉於多個劇組使用的不過在當年,拍攝沒有這麼逼真的道具,都是用真實的食材。
  • 滿漢全席重現京城,傳承大國之味
    卡薩帝聯合新華網傾力打造中國宴席文化美食紀錄片《國味之宴》,包含宮廷宴、官府宴、民間宴三個系列6集內容,深度挖掘傳統美食文化和故事。 何謂國味之宴?國味之宴是國人眼中最能代表中華美食文化的飯局,它是集中國家飲食文化特色和禮儀文化風採的展示。
  • 滿清皇帝頓頓滿漢全席?其實直到清朝滅亡,皇帝都沒聽說過這個
    ,最頂級的材料(什麼山八珍,海八珍,駝峰、熊掌、猴頭、豹胎那是應有盡有),再加上乃是當年皇帝和太后享用之物,這份尊貴更是不必說,尤其是哥哥張國榮還拍過一部《滿漢全席》的電影,裡面選料之考究,製作之繁縟更加印證了我們的猜想,這滿漢全席是世間最頂級的美食盛宴了!
  • 清朝宮廷根本沒有滿漢全席,全是百姓想像的,結果還真做出來了
    「滿漢全席」四個字居然從未在《清史稿》、《清實錄》等皇家檔案中出現過,而最早記錄「滿漢全席」的是民間筆記讀物《揚州畫舫錄》,連皇家正規的文稿都沒有出現,那是不是可以懷疑,宮廷壓根就沒有「滿漢全席」這回事,只是民間老百姓自己臆想出來的呢?
  • 歷史解密:著名宴席滿漢全席一共有多少個菜?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繫作者刪除滿漢全席是清朝時期,皇家宮廷盛宴,這裡面既有皇宮的特色佳餚,也有地方的特色菜品。這一場宮廷盛宴就像它名字一般即滿族佳餚也有漢族佳餚,這些菜品都是可以突出地方風味的,那麼滿漢全席究竟有多少到佳餚呢?跟小編去了解一下吧。
  • 徐克《滿漢全席》血虧,借鎮店之寶拍戲,熊欣欣即興一口咬掉80萬
    對於很多老演員來說,在電影演出中即興表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家都知道在相聲行業裡,這種即興表演是非常常見的,即興表演非常考驗一個人的演技以及反應能力。相聲演員作為靠嘴吃飯的人,他們的反應能力也是非常高,所以即興表演會非常多。
  • 關於滿漢全席的「誤會」:比如,一桌滿漢全席原來值這些錢
    但,真實的滿漢全席是怎麼樣的,我們都沒有見過。於是,關於「滿漢全席」就有著很多說法和猜測。不過,這些傳說距離真相卻越來越遠。不信,我們來看看。1、滿漢全席其實是江南的官場菜我們通常認為,「滿漢全席」清朝官場筵席,但無論正史還是野史,以及清宮內務府文獻,其實都找不到記載。只是在一些筆記中有所描述。所以它的真實存在性值得懷疑。
  • 康熙帝大力促進滿漢交流,後滿漢全席現世,流芳百世
    滿漢全席,清朝時期宮廷盛宴。既有宮廷菜餚之特色,又有地方風味之精華;突出滿與漢族菜點特殊風味,燒烤、火鍋、涮涮鍋幾乎不可缺少的菜點,同時又展示了漢族烹調的特色,扒、炸、炒、熘、燒等兼備,實乃中華菜系文化的瑰寶和最高境界。滿漢全席原是清代宮廷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做的一種全席。滿漢全席上菜一般至少一百零八種(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