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聲音傳遞色彩、用聆聽感知藝術,歡迎來到『光明影院』。」
剛剛過去的5月19日是第29個全國助殘日,在北京市朝陽劇場,一場特殊的公益放映正在舉行,而上面這句話正是活動的開場白。這天,來自全國的200餘名視障人士一起欣賞了由「光明影院」項目團隊製作的無障礙電影《流浪地球》。伴隨著志願者的釋讀,視障朋友們進入到一個色彩斑斕的電影世界。影院的光,打在他們興奮地揚起的臉上。
「光明影院」是由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與北京歌華有線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東方嘉影電視院線傳媒股份公司共同推出的一個項目,旨在為視障人群釋讀經典影片。成立一年來,團隊製作了104部無障礙電影作品並贈送給全國10個省市的盲人協會,構築起一條彰顯人文關懷、傳播文化成果的「文化盲道」。
「我有了人生中第一張電影票!」
「參與這個項目,我個人感受特別強烈的一次是今年北影節的公益放映,尤其是看到孩子們進電影院特別興奮的狀態。我還記得,一個孩子說:『我有了一張電影票,是21排!』」當談起「光明影院」,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秦瑜明又一次紅了眼眶。
據統計,目前中國共有1700多萬視障人群,相當於每80多人中就有1位視障人士。幫助視障人士「看電影」,這是許多人難以想像的體驗,而「光明影院」項目的師生志願者們卻深有體會、感觸良多。
4月14日,該團隊組織北京市社區和北京盲校的160餘位視障人士,走進首都電影院(西單店)觀看電影《西虹市首富》,這也是「光明影院」首次參與北京國際電影節這樣的文化盛事。中國傳媒大學2018級碩士陳紅負責觀影團從盲校到電影院的往返,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人一大早就起來了,穿戴整齊,翹首以盼,一路上大家在大巴車裡說說笑笑,「就像小時候去春遊一樣」。陳紅感覺到:「和我們一樣,對於他們而言,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情。」
為了呵護好這份儀式感,120餘位志願者們操碎了心。提前確認場地細節、準備午餐和資料、時刻注意臺階、下車後組成人牆全程護送、進到放映廳幫助找座位、還要考慮對方心理感受避免旁人有可能的非議……但當大家靜下來欣賞電影時,又是另一番景象。有的老爺爺老奶奶偶爾竊竊私語,女孩子和閨蜜之間會常常交流劇情,有趣的場景大家會仰頭大笑,溫情的時候則有小朋友緊緊抓住志願者姐姐的手。
看到這一幕幕,站在一旁的志願者們感動得熱淚盈眶。「我看到他們每個人身體都是前傾的,頭微微向上抬起,那種姿態是努力去理解、去感受,仿佛這樣就能讓電影畫面朝他們撲面而來。」中國傳媒大學2018級碩士生李超鵬說,即使後來回去整理現場照片,依然會被這些鏡頭打動。
一年間,「光明影院」在全國範圍內舉行了10次公益放映活動,每次都會發放「光明影院」特製的觀影券。對於很多視障朋友們來說,這是他們拿到的第一張電影票,是人生看過的第一場電影。這不僅是一張小紙條,更是灑向人生的一道光,讓他們終於有機會平等地參與文化生活、享受文化成果。
「『西紅柿』都快『剪』成番茄醬了」
一旦有光灑進來,更大的世界就會被打開。
每次觀影結束後,團隊都會做調查問卷收集反饋。志願者們發現,總有人問下次能不能播放武打片、科幻片或者動畫片,還有人關心4D電影是怎樣的體驗。5G時代、視聽時代,信息鴻溝越來越大,當有人給視障人群呈現出一點世界的面貌時,他們對於這個世界會有更多渴求。而這,也激勵團隊的「追光者」們去製作更多更好的無障礙電影。
2個小時的電影,2萬字的文稿,列印出來30多頁紙,寫作需要1周,修改又得1周,進棚錄音和後期製作至少四五次。從選片、寫稿、審稿、修改到錄音、剪輯、混音、導出,中國傳媒大學2018級碩士生李怡瀅製作無障礙版本《西虹市首富》花費了近1個月時間,用她自己的話說,「『西紅柿』都快『剪』成番茄醬了」。
無障礙電影,是在電影對白和音響的間隙插入聲音講述,描述畫面信息及其背後的情感和意義,來幫助視障人群更好地理解電影。如何簡潔描述、精準傳達,腳本的撰寫非常關鍵。對於志願者們而言,一部電影看30遍以上、一個鏡頭看100遍以上完全不誇張,一個5分鐘的片段寫稿可能得花費2個小時。於是,暫停和後退成了他們最常使用的按鍵,影評成了他們瀏覽最多的文章,「自身語言蒼白無力」成了他們最高頻的感慨。
李怡瀅還記得,就電影裡出現的一捆錢,團隊就反覆討論了很長時間。是說半米高的錢,還是一捆小臂那麼長的錢、10塊磚頭摞起來那麼多的錢,又或者直接換算過來變為大約20多萬元的錢?為了讓觀眾更好地理解電影,這樣的「摳細節」數不勝數。
曾經,中國傳媒大學2018級博士生王海龍在手記裡寫道:特別希望有一種語言能夠跨越黑暗的障礙,瞬間帶給觀眾光明,然而這種語言或者技法現在沒有,創造它就是我們的使命。如今,他已經成為團隊裡的大師哥,歸納出語言要簡練、要構建情節、塑造空間感,不要有長句、不使用同音字等諸多經驗法寶。
《西虹市首富》放映當天,李怡瀅一直很忐忑,看到觀眾跟著電影情節一起笑一起哭,她深受感動,也特別感激:「那天,我聽到他們對志願者說了很多聲『謝謝』,但其實我想感謝他們。謝謝他們願意來,謝謝他們願意聽,讓我們做的這一切都有了意義。」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青年教師趙希婧、付海鉦也是「光明影院」的「光明使者」,他們說,在為視障朋友提供欣賞無障礙電影的過程中,自己也會產生一種快樂和幸福感,這個項目越來越受到社會各方的關注,也讓他們更強烈地意識到新時代青年應有的社會責任感。
「所有人坐在一起體會電影的魅力」
如今,在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寬敞明亮、設備齊全的混錄棚裡,一些成員還會想起當年那個悶熱狹窄、僅能容納五六人的簡陋錄音棚。正是在那個「小黑屋」裡,他們體驗了盲人的生活,製作了「光明影院」的第一部作品。
提到「光明影院」的初衷,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趙淑萍說:「學校門口的盲道我們天天經過,其實沒什麼盲人在上面走,利用無障礙電影,我們可以構築一條文化上的盲道。『光明影院』的寓意就是幫助視障人士尋找光明、給他們希望。」
從最初5位發起人到新加入的志願者要經過嚴格考核篩選 ,「光明影院」逐漸形成了專業的團隊,也探索出了一整套無障礙電影製作的流程。一年來,團隊製作完成104部無障礙電影作品,撰寫300餘萬字講述稿,服務時長8萬餘小時,舉行10次全國範圍的公益放映,向全國19所盲校、68所高校圖書館贈送了無障礙電影作品,共有103名師生志願者參與無障礙電影講解,1300餘人次參與視障人士觀影志願服務。
與此同時,「光明影院」也走出了一條「盲校——圖書館——社區——院線」的公益推廣之路,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未來,「光明影院」還將每年製作104部無障礙電影,全年52個星期,這意味著,中國的視障朋友擁有每周欣賞2部電影的機會,達到甚至超過明眼人的平均觀影頻次。
放眼全球,無障礙傳播已成為世界潮流,體現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文明程度。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著名導演賈樟柯受「光明影院」項目啟發,建議國家為無障礙電影立法、建設無障礙電影標準、減少對於無障礙電影的版權限制、完善電影院的無障礙觀影設施,號召社會各界支持無障礙電影,通過豐富殘疾人的文化生活,提高社會發展的文明程度。這也是「光明影院」項目的長期目標。
「其實,我們做的是文化領域的精準扶貧。」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教授陳欣鋼表示,從剛開始的觀念突圍、技術突圍到現在的影響力突圍,「光明影院」的發展速度很快,他希望未來所有電影都設置無障礙聲道,希望有公益心的電影院加入「光明工程」,希望版權方、製片方從源頭開始將視障人士的需求納入考慮。
作為「光明影院」的創始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學部長高曉虹教授有著更高期待:「我們特別希望『光明影院』能夠改變中國電影的技術標準,以後中國的電影推出時,會有一個聲道專門為盲人開設,真正使視障群體融入社會,融入文化和生活,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今年的全國助殘日,王海龍在微信朋友圈寫道:「相信在未來,所有人都會坐在一起體會電影的魅力。」當視障人群也能無差別地走進影院欣賞電影,哪家影院不是一個座「光明影院」?
(作者為本報記者 葉 子 本文照片由「光明影院」團隊提供)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5月23日 第 05 版)
責編:刁世峰
31562014,.視障人士,歡迎來到「光明影院」,.2019-05-23 04:57:56,.204411,.刁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