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諾是一個美國的記者,1939年,斯諾第二次訪華,地點是在延安,當時埃德加·斯諾送了本自己的著作《西行漫記》給毛主席,附帶了自己的親筆籤名。
毛主席為了感謝埃德加·斯諾便在小便條上回了句「三塊肉餵你馬吃」,當時毛主席的英文並不好,英文不會寫,便寫了中文。
埃德加·斯諾一看,蒙了,反覆讀了好多次,最後才恍然大悟,問毛主席:「是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謝的意思?」
毛主席回答說是,埃德加·斯諾當時就被毛主席逗得大笑起來,並在「三塊肉餵你馬吃」後面加了兩個感嘆號。
毛主席的普通話
看過早年的錄像都應該清楚,領導人的普通話大多數是本土鄉音很重的,毛主席就是典型的湖南鄉音普通話,最經典的就是抗美援朝當時的錄像,一句「要打多久就打多久」的久,讀成就jiù;還有句「我想我們我們不要做決定」的想字,讀成了gěng 。
雖然說毛主席的普通話不是那麼標準,但是我們就是喜歡毛主席的這種鄉音普通話,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建國大業》電視劇中,演員說的是較為準確的普通話,業內的一些專家說要站在普及面的角度去看問題,普通話是要去倡導的,但很多人就不願意了,人們要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偉人風採,說這是對歷史的尊重。推廣普通話沒錯,可是我們要尊重歷史,尊重事實。」
確實在面對方言上不能一刀切,這是我們的民族特色,有方言的普通話才有味道。
毛主席學習英語
有很多人認為毛主席接觸英語是在晚年,其實早在1913年入讀湖南第四師範學校就有開設英語的課堂。
建國後,各方面的條件都開始好了起來,毛主席認為如果能掌握英語在處理國際事務的時候就會變得輕鬆起來。
1954年當時在新華國際部工作的林克教毛主席學英語,一學就是長達12年的時間,當時毛主席學習英語的興致是很高的,林克回憶說:「無論去帶那裡,林克的公文包總是帶著毛主席的英語學習資料」。
這是一張毛主席在飛機上的工作照,被廣為流傳,實際上毛主席是在學習英語,圖片是在1957年的一個春天拍的(1957年3月19日早晨),當時毛主席南下視察工作,還不忘學習英語。
毛主席認為學習的目的全在於運用,在特定的場合上,英語派得上用場。
1975年10月毛主席在自己的書房接見基辛格,這次接見,毛主席為了體現我國的友好建交,多處用到了英語。
在談到中美關係的時候,毛主席對基辛格說:「以前我們是對頭,現在我們的關係叫什麼,叫做friendship(友誼)。我們hand-in-hand(手握手)」
有人問毛主席為什麼這麼大年紀了還學英語,毛主席不含糊地說:「這是鬥爭的需要啊」
隨著革命的形勢發展,毛主席深深感受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學習強國,活到老學到老,毛主席便是這樣,一生書本不離身。
毛主席在1939年說過,學習一定要學到底,學習的最大敵人是不到「底」。自己懂了一點,就以為滿足了,不再學習了,這滿足就是我們學習運動的最大頑敵,我們要把它克服下去。
要把革命事業做好,沒有比較完全的知識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