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老祖宗說的有道理嗎?

2020-12-20 趣讀文化

每當談到人的容貌時,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這句「人面桃花相映紅」。這句詩說的是詩人所見的姑娘美麗的臉龐和桃花相互襯託,顯得分外紅潤。這裡用桃花來襯託姑娘的臉龐,更加凸顯了面貌與氣色。而在現在的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常常喜歡用桃花來形容一個人臉龐氣色好。比如人們會說一個女子「面若桃花」,又或是說一個人最近走「桃花運」了。

關於氣色,老一輩的人還有一個說法,是「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所謂桃花色就是指人們的氣色紅潤。這是因為桃花的顏色鮮豔,讓人看了便覺得喜歡,而且桃花也一直是好運的象徵,所以桃花色寓意了人們的身體健康。而菊花雖然在古人的心中是不屈不撓、高傲品格的象徵,但菊花的顏色著實不怎麼讓人欣賞。因此菊花黃當然就是形容人們面色蠟黃,身體虛弱。可能會有人懷疑這句話的真實性,但仔細分析一下,這句話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在舊社會年代,社會動蕩,人民生活不安定,人們都吃不飽穿不暖,每天都餓得面黃肌瘦。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再也不用擔心吃穿問題,每天擔心的不是怎麼吃飽,而是怎麼吃好。怎樣吃健康有營養成為了飲食新的關注點。這就涉及到了飲食的種類,方式以及用量。

飲食的種類自然不用擔心,需要注重的則是飲食的量。相信大家都知道「吃飯只吃七八分飽」是最健康的飲食量。一個人如果吃飯吃得過飽,就會感到腹脹,同時這也會加重腸胃負擔。長期以來,過度飲食造成腸胃無法正常消化食物,也就不能良好的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最終會導致人的身體不健康,也就會出現面色蠟黃的現象。如果一個人可以合理規劃並控制自己的飲食的量,那麼這就有利於腸道的消化,以及身體對營養的吸收。自然而然就讓這個人變得身體健康,面色紅潤。而暴飲暴食導致的「菊花黃」也對應了一個成語叫面黃肌瘦,意思就是臉很黃,不健康。這些都很好的印證了「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這句話。

然而「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這個道理人們都很容易理解,但行動的時候卻並不像口頭說說那樣簡單。反觀生活中,很多人可能在生活條件一般的時候會嚴格控制自己的飲食,養成良好的習慣。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身體健康才能夠努力奮鬥,為事業打拼。然而等到這些人生活條件提高的時候,他們會忘記對飲食的控制,可能會「胡吃海喝」,結果過多的飲食讓腸胃一時難以負擔,就導致了各種疾病。此外,還有一些情況比較常見,有部分年輕人在各種原因導致的失戀後,一時難以度過悲傷情緒,會選擇暴飲暴食,這是得不償失的,這既不能很好的平復情緒,又會導致疾病的產生

所以,在這裡還是要提醒各位朋友,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要注意日常對飲食的控制,畢竟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不過,現在大家更多的知曉了健康的重要性並開始注重養生,會喝各式各樣的養生茶,養生粥。但這是不夠的,還需要提醒各位注重日常的體育鍛鍊,通過不斷地參與運動提高身體素質。只有將鍛鍊與養生這兩者結合起來,身體才會保持健康。你平常通過什麼方式來保持身體健康的呢?與大家一起說說吧。

相關焦點

  • 「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說的啥意思,有道理嗎?
    對於民俗語的存在,其實很早就有社會學家研究過。它們其實在某一個特定的社會時段所要表達的用意也完全不一樣。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民俗語其實用意也不同於古代,甚至有一些的用意與背後的意思完全變了味。對於民俗語的存在,不管它們怎麼變,但有一點是不會變化的。
  • 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啥意思?古人的智慧總結
    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啥意思?古人的智慧總結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縱觀世界各國也找不出第二個如同中國一樣歷史、文化從無中斷的國家。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俗語的總結來源於生活,因此它們體現出來的事物都與生活息息相關,比如這句俗語。我們的老祖宗喜歡用花色來形容一個的氣色,而這句俗語便順用了這一習慣,老祖宗還在俗語中指出,日常的飲食習慣會對身體帶來什麼樣的狀態,也算是人們注重日常養生的一個經典體現!
  • 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是啥意思?人貴在有節制
    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是啥意思?人貴在有節制我們當今的社會發展也是越來越好,不管是在平時穿著打扮方面越來越好,就是在美食方面,都是花樣百出,所以有很多小夥伴們在看到美食之後,根本就控制不出自己的飲食,那麼包括小編老婆婆也是這個樣子,但是有一句俗語說到:「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吃菊花黃」,說的就是人應該貴在有節制,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1.這句話具體是什麼意思呢農村有很多俗語,雖然很簡單,但是有趣又富有很多生活的大智慧裡面。正是通俗易懂但又不失哲理,才能夠代代相傳,從老祖宗那裡傳到現在。有些俗語教會了農民耕田種地,還有些俗語卻和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
  • 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什麼意思?
    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主要描述的就是:人們平時吃飯的習慣和身體健康之間的關係。「半飢半飽桃花色」現在的科學飲食一直強調:早上吃得飽,中午吃得好,晚上吃得少。但是實際上又有幾個人能做到。
  • 古語說「酒不護賢,色不護病」,下半句更經典,老祖宗的人生四戒
    民間有一句俗語:「人貪四樣,一生白忙」,這四樣就是酒色財氣,時人曰:酒不護賢,色不護病,財不護親,氣不護命」。 這四句經典的勸世俗語,說透了人生,如果能參透其中的深意,想必就會明白,這是老祖宗的人生四戒,也是老祖宗的肺腑之言。
  • 老人常說「晴帶雨傘,飽帶飢糧」,什麼意思?現代人很少做到
    日常生活中,老人們總是能夠說出一些聽起來淺顯易懂的話,但是還蠻有道理的,這些話也不是什麼名言警句,而是老祖宗們口口相傳留下來的俗語。和那些由騷人墨客書寫的唐詩宋詞不同,俗語是歷代百姓在生活中體會生活,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來的。
  • 在農村,老人說「三斤半的黃鱔不能吃」,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老人說「三斤半的黃鱔不能吃」,啥意思,有道理嗎?黃鱔是一種魚,身體長得和蛇非常像,但是它們身上能夠分泌出一種黏液,是沒有鱗片的,可以鑽到泥土裡。相信有不少的小夥伴都有玩過黃鱔的經歷。抓到手裡的時候非常的滑,一不小心就會讓它們跑掉。
  • 俗語「飽漢不知餓漢飢」,下半句更為經典,老祖宗的處世智慧
    如何吃飽吃好吃健康,才是許多老百姓關注的重點。眾所周知,在農忙時節,農村人都相信,只有「吃飽了」才能「好好幹活」。由此可見,從簡簡單單的「吃飯」當中,老農們就總結了許許多多為人處世的智慧。其中有這樣一句農村俗語「飽漢不知餓漢飢」,下半句更為經典,將老祖宗的處世智慧體現的淋漓盡致!你知道是什麼嗎?
  • 古語說:「變古亂常,不死則亡」,啥意思?老祖宗總結的有理嗎?
    古語說:「變古亂常,不死則亡」,啥意思?老祖宗總結的有理嗎?「無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經常被人們所提及,它想給我們傳遞的信息就是我們只有遵守各方面的準則,這個社會才能正常運轉。我們所身處的社會就是一個法治社會,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法律來約束我們的作為,更是有很多道德底線時刻在提醒我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須要遵守的東西。我們有著流傳上千年的各種經驗,它們有的被載入史冊,成為我們後世人的明鏡,也有許多被人們口口相傳,在日常生活中生根發芽。
  • 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事實上,這只是整句話的上半句,下半句少有人知。今天筆者就和大家整體說一說,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孟子說:「嫂嫂溺水如果不救,這個人簡直就是豺狼。男女之間收受物品不能有身體接觸這是禮節;嫂嫂溺水,小叔子用手拉她上來這是通權達變。」淳于髡說:「現如今天下都溺水了,先生為了不救?」孟子說:「天下溺水,需要用道去救;嫂嫂溺水只需用手就可以,難道讓我用手救天下?」其實話語之外表達的就是要變通,不能太過於死板。放到現在為止,這一整句話還是非常受用。
  • 為什麼農村老人會說:「三斤半的黃鱔不敢吃」?有道理嗎?
    文/玉濁清為什麼農村老人會說:「三斤半的黃鱔不敢吃」?有道理嗎?農村是一個大寶藏,不少資源都尤為珍貴,雖然有很多東西在農村人眼中看來都十分常見,但是城市人卻望塵莫及,而農村人在閒暇之餘也特別喜歡捉魚摸蝦,喜歡到小河邊進行圍堵,從而在臉上露出豐收的喜悅,不知道在農村生活的你們有沒有聽農村老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三斤半的黃鱔不敢吃?
  • 中元節將至,老祖宗所說的「七月半,鬼亂串」,有哪5大禁忌?
    眼看著明天就要七月十五了,不知道大家清楚明天是什麼日子嗎?沒錯就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傳統節日——中元節,在民間也被稱之為「鬼節」。傳統節日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畢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能一直流傳到現在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我們可以偶然新鮮的去過一下國外的節日,但是對於我們自己的節日,堅決不能忘記,一定要尊重起來。
  • 在農村,老人說「家中有4樣」八成要衰敗,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在農村,老人說「家中有4樣」八成要衰敗,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如今農民家庭的生活過得也越來越好。而且農村經過幾十年時間的變遷,農村方方面面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也是最徹底的,包括農村的人居環境,甚至還有人們的思想觀念,無一不在發生著變化。
  • 老祖宗談生辰: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這句俗語有道理嗎?
    老祖宗談生辰: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這句俗語有道理嗎?在我們年輕人這一輩,如果有了小孩,不會在乎小孩出生日期是什麼時候,相比小孩的出生日期和時間,我們更關心的是小孩的重量,看小孩是否壯實,健康。老祖宗這麼重視生辰八字,民間也有著許多這方面的俗語,其中有一句就是「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既然老人家之間流傳著這句俗語,那麼它有道理嗎?這初一和十五都是農曆的大年初一和正月十五。首先我們來看前半句,古人們認為大年初一生的小女孩是宮裡的娘娘命。
  • 古語:君子有三樂,說的是啥?老祖宗的人生樂事
    古語:君子有三樂,說的是啥?老祖宗的人生樂事「君子如梅,性喜孤寒;高潔雅然,出口成譚。君子如蘭,性格恬淡;芙蓉玉面,桃花紙扇。君子如竹,性情溫婉;胸懷偉岸,清逸非凡。說到君子,被尊為亞聖的孟子曾說過:「君子有三樂」,筆者接下來就為各位介紹一下這三樂究竟指的是什麼吧。這第一樂趣指的就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說的就是家庭平安。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在儒家思想觀念中,孝悌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 俗語「寧一月飢,無一旬餓」,明白飢和餓的區別,就明白中醫智慧
    漢字「飢」和「餓」區別大了,搞懂其中道理就入了中醫的門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載體之一。寧一月飢,無一旬餓有句俗語叫做「寧一月飢,無一旬餓」,在這句話中,明顯是將「飢」和「餓」做了區分。按照常識,難道這兩個漢字的意思不都是指代肚子餓嗎?那麼老話要說寧可飢一個月,不要餓十天呢?難道「飢」和「餓」不都是表達一個意思嗎?
  • 「百日連陰雨,總有一朝晴」,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財富,字字在理
    我們常說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曾被現代世界評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他三個古老國家在漫長的發展中,都有過文化斷層、或者國家被毀。唯獨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從未斷層,代代相傳,古老的中華文化由我們傳承下來,積澱在骨子裡的文化會慢慢顯現。
  • 老祖宗說:「雞是千日蟲,再養就會窮」,啥意思?說的有道理嗎?
    老祖宗說:「雞是千日蟲,再養就會窮」,啥意思?說的有道理嗎?古代社會除了農耕外,為了有更多的經濟來源人們通常還會在家中飼養一些家畜,而雞因為生命力強,投入少、回報高等優點深受人們喜歡,尤其母雞除了會吃害蟲外,最大的經濟效益就是會下雞蛋。
  • 俗語「門前一池塘,必有寡婦娘」,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導讀:俗語「門前一池塘,必有寡婦娘」,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印象中,每年中秋的時候,家人們都會圍在大槐樹下的石桌旁,吃著月餅,賞著月亮,孩子們在一旁瘋趕嬉戲。玩累了依偎在老人的懷裡,聽長輩講各種有趣的故事。其中不乏一些精彩的俗語。雖說在有些人看來,俗語念起來比較糙,但細細品味的話,就會發現俗語其實蘊含了許多人生哲理。說它是民眾智慧與經驗的結晶一點也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