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啥意思?古人的智慧總結

2020-12-14 小於品詩說文

歡迎來到小於品詩論著!更多精彩文章更新期待您的關注,感謝支持!

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啥意思?古人的智慧總結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縱觀世界各國也找不出第二個如同中國一樣歷史、文化從無中斷的國家。在如此長久的歲月裡,中華兒女不斷創造、不斷革新、不斷積累,為中華民族樹立了龐大且底蘊深厚的文化體系——中華文化。

記得有人曾經說過「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這話一點不假,文化是一個民族屹立不倒、經久不衰的根本,文化是一個民族運作的大腦,同樣文化也是族民生活的基本依據。長久不間斷的文化積累尤為重要,中華文化體系龐大,且豐富多彩,即便是其中一個小小的分支領域也是蘊含都驚人的能量,比如我們經常掛於嘴邊的「俗語」,雖是民間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千百年來卻影響著中國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這些看似簡單的語句,卻都蘊藏著至深至真的道理,方便了世人的生活,也為人們的生活引導著正確的方向!

俗語,大家都很熟悉,它們是由古時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者所創造,老祖宗們為了方便後世子孫的生活,便將自己在生活中總結的一些經驗或者忠告編成一些簡短又直白的話語傳給自己的子孫,並由後代人一直口口相傳下去,後來這類語句越積累越多,便組成了一類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化。

俗語並非文化名流的遺作,因此它的語句形式略顯粗糙隨意,可即便如此,它也是老祖宗們無上智慧的體現,往往幾個字就能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總結的鮮明而有透徹,不乏真理的存在。就像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了解其真意對於我們的生活以及身體健康有著莫大的幫助!

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

俗語的總結來源於生活,因此它們體現出來的事物都與生活息息相關,比如這句俗語。我們的老祖宗喜歡用花色來形容一個的氣色,而這句俗語便順用了這一習慣,老祖宗還在俗語中指出,日常的飲食習慣會對身體帶來什麼樣的狀態,也算是人們注重日常養生的一個經典體現!

「半飢半飽桃花色」,這句俗語前後兩句乍看之下會讓人有些摸不著頭,不過細細想來也並不難解。桃花在古時經常被用於形容人,比如「人面桃花」,是用於男人追思與女人美好往事的詞語,如「面若桃花」,是說一個人長得很美,面色白裡泛紅嬌美豔麗,還有什麼「桃花運」等等,總之桃花用於形容人大多是體現美好的事物。

當然,這句俗語中所提到的「桃花色」,便是用來形容人的氣色的,膚色白裡透紅,富有光澤,說明這個人的身體很健康,無疾病纏身,精氣神十足!而達到這種效果的原因,就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古時的人生活很苦,大多數家庭吃不飽穿不暖,其實並談不上飲食習慣的問題,能吃上飯就很不錯了,經常也就是只能吃個半飽。

然而我們的老祖宗卻在生活中細細地觀察了一下,發現餐食半飽之人,氣色看起來要比經常暴飲暴食的人好很多,身體的健康程度也要強於暴飲暴食之人,因此便總結出了「半飢半飽桃花色」的經驗之語。其實這也正是很多養生者所追求的目標,科學研究表明,適時適量的飲食確實有益於人的身體健康,因此老祖宗總結的這句經驗之語還是很有科學道理的!

「死吃猛漲菊花黃」,這句俗語中「菊花黃」也是用來形容人的氣色的,不過它正好與「桃花色」相反!菊花也是經常被用來形容人,宋代大詞人李清照便有「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經典詞句留世,「人比黃花瘦」便被世人常拿來形容某個人的氣色、形象,這此中的「黃花」,便是秋天的黃菊!

菊花花開於秋季,花瓣消瘦,而且古時的菊花多以黃色為主,這不難讓人聯想到人面色蠟黃的樣子,而有這樣氣色的人,多半身體已經處於亞健康狀態,久而久之,疾病纏身,人就會變得面黃肌瘦,這又與秋季的菊花形象相對應了!而我們的老祖宗從飲食習慣總結,發現這類人都是前期暴飲暴食之人,也就是俗語中所說的「死吃猛漲」。大家都知道,暴飲暴食很容易使人發胖,而肥胖會增加人身體各項機能的負荷。長此以往,人的身體就會久處亞健康狀態,就很容易疾病纏身!

當今的社會無論城市還是農村,衣食住行都已不成問題,人們的生活富裕了,在飲食方面就要強於古時很多,也因此,大吃大喝,暴飲暴食的現象便普遍存在,肥胖現象也隨之日益增長。所以,為了自己的健康,為了日後的生活,當聽聽老祖宗的經驗和勸誡,管住自己的嘴,儘量半飢半飽,讓自己「面若桃花」健健康康,一定要戒掉死吃猛漲的惡習,免得身體受罪使自己變得「人比黃花瘦」!

至此,老祖宗傳下的這句經典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我們就了解到這了,不知大家還有沒有什麼其他看法,歡迎您留言說明!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由「小於品詩論著」撰寫整理!更多好文,每日更新,如果您喜歡本文,請您動動手指點擊關注、讚賞!感謝您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什麼意思?
    緣起俗語先輩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和智慧,傳下了很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俗語,歷經千年而不衰。俗語包含了:人情世故、諸事宜忌、農業氣象、生活竅門、婚嫁習俗、飲食習慣等等。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主要描述的就是:人們平時吃飯的習慣和身體健康之間的關係。
  • 「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說的啥意思,有道理嗎?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民俗語其實用意也不同於古代,甚至有一些的用意與背後的意思完全變了味。對於民俗語的存在,不管它們怎麼變,但有一點是不會變化的。那就是古人用它做出來的總結,既是智慧的存在,也是我們生活之中的一種經驗之談。「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說的啥意思,有道理嗎?我們一般在農村經常聽到古人這麼說,但其背後的真正用意,各有各的說法,而且完全不一樣。
  • 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是啥意思?人貴在有節制
    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是啥意思?人貴在有節制我們當今的社會發展也是越來越好,不管是在平時穿著打扮方面越來越好,就是在美食方面,都是花樣百出,所以有很多小夥伴們在看到美食之後,根本就控制不出自己的飲食,那麼包括小編老婆婆也是這個樣子,但是有一句俗語說到:「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吃菊花黃」,說的就是人應該貴在有節制,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1.這句話具體是什麼意思呢農村有很多俗語,雖然很簡單,但是有趣又富有很多生活的大智慧裡面。正是通俗易懂但又不失哲理,才能夠代代相傳,從老祖宗那裡傳到現在。有些俗語教會了農民耕田種地,還有些俗語卻和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
  • 古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老祖宗說的有道理嗎?
    關於氣色,老一輩的人還有一個說法,是「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所謂桃花色就是指人們的氣色紅潤。這是因為桃花的顏色鮮豔,讓人看了便覺得喜歡,而且桃花也一直是好運的象徵,所以桃花色寓意了人們的身體健康。而菊花雖然在古人的心中是不屈不撓、高傲品格的象徵,但菊花的顏色著實不怎麼讓人欣賞。因此菊花黃當然就是形容人們面色蠟黃,身體虛弱。
  • 俗語「飽漢不知餓漢飢」,下半句更為經典,老祖宗的處世智慧
    如何吃飽吃好吃健康,才是許多老百姓關注的重點。眾所周知,在農忙時節,農村人都相信,只有「吃飽了」才能「好好幹活」。由此可見,從簡簡單單的「吃飯」當中,老農們就總結了許許多多為人處世的智慧。其中有這樣一句農村俗語「飽漢不知餓漢飢」,下半句更為經典,將老祖宗的處世智慧體現的淋漓盡致!你知道是什麼嗎?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下半句更經典,古人經驗之談
    其實,男性的最佳年齡在四十歲之前,到了之後的時間就要注意夫妻生活的節制,不適合沉迷美色,過度的房事智慧讓自己的腎精虧虛,此時需要注意補腎養陽,才能夠養好自己的身體,從而延緩自己的壽命。這是說我們的身體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在不同年齡的時候,可以吃的補品也會有較大的區別,如果一下子吃太多,每一頓都吃,不考慮自己的身體情況,就會適得其反,讓自己出現身體的不適。
  • 俗語「墳後有坑絕人丁,白虎垂頭少男愁」啥意思?古人的智慧
    俗語「墳後有坑絕人丁,白虎垂頭少男愁」啥意思?古人的智慧眾所周知,中國有著五千年的華夏文明,自古以來中華文化都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漢字、諺語、俗語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今天要跟大家說的就是俗語,俗語文字簡潔明了,直表涵義,比文言文,詩句通俗易懂的多,他一般都起源於農村裡,每個地方都有著不同的說話習慣,想要表達的意思也不同,自然就非常多樣化了,然而城裡人並不擅長用俗語,他們覺得這些都是封建思想的表現,認為沒有可信度
  • 農村俗語「門前墳,房後水」,啥意思?古人房子選址的經驗之談
    文/當年一木  農村俗語:「門前墳,房後水」,後半句更經典,古人房屋選址的經驗之談,有道理嗎?  在古代,蓋一棟房子,可以說是耗資巨大,是一件人生大事,所以古人格外慎重,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房屋選址。
  • 俗語:最怕端午節水,不怕七月半鬼,啥意思?老祖宗留下的忠告
    俗語:最怕端午節水,不怕七月半鬼,啥意思?老祖宗留下的忠告農村的很多俗語都與當地的農時天氣有很大關係,比如閩南地區愛說「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雨防春旱」,北方地區則認為「霜降醃白菜,立冬不使牛」。古代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氣候的變化對農業生產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 俗語「最怕端午節水,不怕七月半鬼」啥意思?為何怕端午節水呢
    因為在很多地方,端午節都有泛龍舟這樣的習俗,若是降雨過大就會給大家造成一定的安全危險,所以古人便把自己多年來的經驗總結成一句話流傳給後世的人們。  意思就是端午節這一天,藥神會來到人間。而老百姓要曬藥材,才能夠迎接藥神。在端午節這一天下雨了,估計藥神就來不了了,所以就會導致人們多病多災。  不怕七月半鬼
  • 老人常說「晴帶雨傘,飽帶飢糧」,什麼意思?現代人很少做到
    日常生活中,老人們總是能夠說出一些聽起來淺顯易懂的話,但是還蠻有道理的,這些話也不是什麼名言警句,而是老祖宗們口口相傳留下來的俗語。和那些由騷人墨客書寫的唐詩宋詞不同,俗語是歷代百姓在生活中體會生活,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來的。
  • 22日冬至,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是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
    摘要:冬至到了,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文/農夫也瘋狂12月22日(農曆十一月二十七日),這周的星期日就要迎來24節氣的冬至了。冬至節氣到了,就要開始數九了。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是啥意思呢?古人的經驗之談!冬至又稱之為「冬節」、「亞歲」、「小年」,在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民間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作為24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古人也發現了這天的天氣情況,還可以預測後面的天氣好壞。
  • 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啥意思?後半句才是精華
    至於四十不惑,意思也就是說到了40歲的時候人生已經有了相當多的體會和感悟。再也不是當年衝動莽撞的青年,遇事之後懂得冷靜和思考。其實我國古人關於年齡,還有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語叫做「四十多欲,大勢已去」。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白露水、毒死人,寒露水、救世人」,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白露水、毒死人,寒露水、救世人」,啥意思?有道理嗎?在古代,二十四節氣的作用十分重要,是古人用來預知天氣、表徵物候的重要手段,古人把二十四節氣的這些重要作用,用一些言簡意賅,朗朗上口的俗語、諺語來進行概括,讓其更方便流傳於後世,很多至今依然很有道理。白露,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其中之一,這一天是全年中,氣候溫差變化最大的一天,也是又暖轉涼的一個節點。
  • 農村俗語:「五羊六馬,死了別剮」,是什麼意思?背後有啥寓意?
    那麼,下面這些俗語,你們聽過嗎?另外,為什麼不能吃五、六月份的牛和羊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農村俗語:「五羊六馬,死了別剮」,是什麼意思?背後有啥寓意?五羊六馬,死了不要砍以前,我知道自己養的牛和羊的家畜死了就賣不出去了,但是大部分農村人的做法是殺了這些家畜給親戚朋友吃,反映了農村人的豪爽。
  • 農村俗語:「餓死不吃觀音土,窮死不賣牛皮鼓」是啥意思?
    為了應對災荒,老百姓想了許多辦法,比如,吃樹皮、草根,吃麥秸澱粉等,用以維持自己的生命。當這些「可以吃」的東西吃完之後,無奈的老百姓又開始尋找新的「食物」來源,其中,觀音土就是老百姓尋找到的「新型食物」來源之一。於是,許多饑民都吃過觀音土。不過,到了後來的時候,人們是再也不敢吃觀音土了。並因此總結出了一句農村俗語:餓死不吃觀音土,窮死不賣牛皮鼓。
  • 俗語「會生生在六月,會死死在臘月」到底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摘要:俗語「會生生在六月,會死死在臘月」啥意思?有道理嗎?答案來了文/農夫也瘋狂雖然小寒節氣才剛過去,距離過年也還有一段時間。其實關於生老病死農民看得都是比較淡的,在農村裡就有一句和其相關的俗語:「會生生在六月,會死死在臘月」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先來看看上半句「會生生在六月」,其字面的意思是說,孩子運氣好就是在農曆六月份出生,在這個月份出生的孩子是有福氣的。
  • 俗語「龜背蛇腰不可交」,說的是啥意思?下半句深刻有內涵
    摘要:俗語「龜背蛇腰不可交」,指的是哪類人不可交?下半句深刻有內涵!文/農夫也瘋狂俗話說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出門在外多一個朋友,就多一條路。當遇到什麼困難了,有朋友在身邊,總是能有所幫助的。因為這些都是古人人生閱歷的一些總結,至少在大概率事件上還是比較準確的,尤其是在古代的時候。在古人所傳下來的《麻衣相法》中就有一句很經典的老話:龜背蛇腰不可交,說的是啥意思呢?具體是指哪類人不可交呢?其實它還有下半句,道理深刻又有內涵。
  • 為了判斷冷冬還是暖冬,古人總結出幾句俗語,蘊含勞動人民的智慧
    為了判斷冷冬還是暖冬,古人總結出1句俗語,蘊含勞動人民的智慧大家都知道,被廣泛應用到生活中去的各種各樣的俗語。大多數都是很有意思的,雖然語句較短,卻很精闢。說起來朗朗上口不說,還讓人從中學到了很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