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寧一月飢,無一旬餓」,明白飢和餓的區別,就明白中醫智慧

2020-12-18 深讀經典

漢字「飢」和「餓」區別大了,搞懂其中道理就入了中醫的門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載體之一。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民風、習俗、語言都不盡相同,比如冬至,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南北差異非常明顯,在這麼大的文化習俗的差別下,中國依然能保持三千年的大一統和多民族的團結融洽,漢字在裡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漢字作為溝通、教育、政令的統一載體,在工具意義上的作用不言而喻。當然,如果漢字的價值絕不僅僅只是一個工具,其作為文化符號的意義甚至超過工具的價值。

中國文化載體:漢字的雙重價值

漢字的發明絕對可以列為中國歷史最偉大的發明,沒有之一,先民們根據象形、會意、指事的功能高度抽象出了一套體系嚴密的漢字系統。如果說書法是漢字形式文化的展現,那麼中醫則將漢字在內涵文化的挖掘上推向極致。

書法是字形的藝術,中醫中的漢字則是將漢字做辨析指義,字以載道,更體現出漢字精準又高度抽象現實的意義,這種意義又深深的根植於中國人的血脈中,讓大家見其字明其義,好比一套用符號構成的密碼體系,這套密碼對應著中國博大的文化,只要學會漢字,就掌握了打開文化寶庫的密鑰。

漢字的內涵究竟有多大呢?以日常最不常見的一個詞語「飢餓」來說明。飢餓是人的本能,兩三歲的小孩子可以和媽媽說「我餓了」,傳遞信息,但是看似人們日常已經爛熟的「飢餓」,這兩個漢字的區別可是大了去了。

寧一月飢,無一旬餓

有句俗語叫做「寧一月飢,無一旬餓」,在這句話中,明顯是將「飢」和「餓」做了區分。按照常識,難道這兩個漢字的意思不都是指代肚子餓嗎?那麼老話要說寧可飢一個月,不要餓十天呢?難道「飢」和「餓」不都是表達一個意思嗎?

其實這句俗語來自於《淮南子·說山訓》:「寧一月飢,無一旬餓。」說明從古至今,「飢」和「餓」的意思都是做了區別的,在比如《韓非子·飾邪》也有「家有常業,雖飢不餓。」更是將「飢」和「餓」放在了含義對立的層面。

電影1942中的饑饉

飢」和「餓」兩者的區別

首先,「飢」這個漢字在百度百科的解釋很無釐頭,直接給了個「餓」的解釋,那麼百度餓的話,解釋就是「和飽相對應」。其實,「飢」源於「饑」,在《墨子·七患》上有句話「五穀不熟謂之饑」,《說文解字》也是這樣解釋「饑」。五穀大家應該知道,包括小米、大米

小麥、高粱、大豆,是古代中國人主要的食物。這些食物如果不熟,欠收就是飢,所以有饑荒、饑饉這兩個詞語,都是說五穀收成不好帶來的災難。

《詩·陳風·衡門》註:"飢者,不足於食也。",說白了,飢的意思就是食物不夠。

那麼「餓」呢?先看這個字的字形,左邊一個「欠」,右邊一個「我」,這個字也是食物不夠的意思,但是這個不夠是「我」覺得不夠,是一種心理上的主觀感覺,想吃東西,就算很飽了也是想吃,比如現在很多人壓力大,就用吃東西來對抗,傷心的時候也吃東西,其實肚子不餓,是心裡空,引申出來,餓還用來描述好奇心、欲望,餓得太狠,心火容易旺盛。

白鹿原中田小娥的「飢」和黑娃的「餓」

因為兩個字的意義差別,所以在中醫上辯證地講「飢傷身」、「餓傷心」。回到前文的俗話「寧一月飢,無一旬餓」,這句話就是老祖宗教育我們一個樸素的做人道理:寧可物質上吃不飽,不要心理上有太多煎熬。做人要清心寡欲,才是長壽之道。

辨析漢字源流,知道文化去來

中國很多詞語或者漢字因為不明就裡,不知所以然,所以習慣用「互義」的手法來糊弄過去,「飢者餓也,餓者飢也」,顛來倒去,不能明白實際的意義,文化不做辨析,文化的流傳必將衰弱。繁體字的簡化是字形上的衰弱,字義的模糊是內涵的衰弱。

希望每一個中國人都能珍重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研究漢字的本源,了解文化的去來,這樣才能做到文化的自信。

相關焦點

  • 古代的飢和餓竟不是一回事,漲知識了
    對家譜的了解,必須先了解漢語言,熟悉古文化,知道之乎者也,明白簡單的文言文。好家譜,是漢語言文學的一部分。漢語言是一門學問,裡面的知識太淵博了。現在流傳於世的家譜,雖然現修的家譜是簡體字,但大部分以元明清的為主體,字體也大部分是繁體字。
  • 俗語「飽漢不知餓漢飢」,下半句更為經典,老祖宗的處世智慧
    由此可見,從簡簡單單的「吃飯」當中,老農們就總結了許許多多為人處世的智慧。其中有這樣一句農村俗語「飽漢不知餓漢飢」,下半句更為經典,將老祖宗的處世智慧體現的淋漓盡致!你知道是什麼嗎?這句俗語「飽漢不知餓漢飢」,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它要表述的意思:「在很久之前農村人幹活的時候,吃飽飯有力氣幹活的男人,感受不到沒力氣幹活的男人的飢腸轆轆。」為什麼這句俗語能夠廣為流傳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背後所隱含的深意,那就是:封建社會統治者沒有同理心,不會設身處地的為老百姓著想。
  • 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什麼意思?
    緣起俗語先輩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和智慧,傳下了很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俗語,歷經千年而不衰。俗語包含了:人情世故、諸事宜忌、農業氣象、生活竅門、婚嫁習俗、飲食習慣等等。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主要描述的就是:人們平時吃飯的習慣和身體健康之間的關係。
  • 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啥意思?古人的智慧總結
    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啥意思?古人的智慧總結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縱觀世界各國也找不出第二個如同中國一樣歷史、文化從無中斷的國家。俗語並非文化名流的遺作,因此它的語句形式略顯粗糙隨意,可即便如此,它也是老祖宗們無上智慧的體現,往往幾個字就能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總結的鮮明而有透徹,不乏真理的存在。就像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了解其真意對於我們的生活以及身體健康有著莫大的幫助!
  • 雞飢
    雞 ▪ 飢某朝代,有望族子弟,襁褓間即錦衣玉食。及長,天下美食幾食遍矣。
  • 最普通的家常菜:雞蛋炒米絲的詳細做法,頂飢抗餓
    最普通的家常菜:雞蛋炒米絲的詳細做法,頂飢抗餓米絲不算是特別出眾的食材,算是很普通的一種食材了,對於身體健康來說這種食物最大的好處就是抗餓,吃完之後會容易讓感覺到飽腹。步驟一:米絲跟粉絲等食材一樣都是屬於高幹貨,所以在使用之前最好還是用熱水把米絲給浸泡開,當然也不要浸泡的時間太長,否則米絲的口感和味道就不好了,如果是質量比較差的米絲,一泡時間長了就完全成糊了。步驟二:綠豆芽、韭黃和胡蘿蔔等食材也都是要先清洗乾淨,然後切好備用。
  • 老人常說「晴帶雨傘,飽帶飢糧」,什麼意思?現代人很少做到
    日常生活中,老人們總是能夠說出一些聽起來淺顯易懂的話,但是還蠻有道理的,這些話也不是什麼名言警句,而是老祖宗們口口相傳留下來的俗語。和那些由騷人墨客書寫的唐詩宋詞不同,俗語是歷代百姓在生活中體會生活,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來的。
  • 飢一頓飽一頓的壞習慣,你的腸胃還頂得住嗎?
    還有那些改不完方案的、開不完會的、跑不完項目的、出不完差的、24小時隨時stand by 的,甚至打遊戲打到廢寢忘食的……當然餓是不可能永遠餓著的,往往休息時間就成為了犒勞自己的最好藉口。啤酒燒烤小龍蝦,麻辣火鍋串串香……能夠滿足味蕾的辛辣刺激重口味通通上一遍!
  • 民間故事:乞丐天天喊肚裡飢,卻三天不肯吃飯,原來別有用意
    明朝成化年間,江蘇通州的市面上,忽然出現了一個老乞丐,這個乞丐容貌奇異,左手拄著一根黑乎乎的拐杖,右手拿著一個有洞的瓢,穿著沒有扣子的破衣服,趿拉著一雙只有鞋面的舊布鞋。這個乞丐逢人就大聲呼喊:「肚裡飢,肚裡飢!」有人施捨和食物給他,他通通不要。這樣過了三天,人們都覺得乞丐的行為太奇怪,因為一個乞丐不要錢,不要飯,餓了三天肚子還在四處亂轉,恐怕是瘋了吧?後來有人聽見乞丐又在喊:「肚裡飢,肚裡飢!」
  • 農村俗語:「再窮不賣看門狗,餓昏別殺下蛋雞」,是什麼意思?
    農村有著多種多樣的俗語,這些俗語包羅萬象,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俗語是老農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所以語言通俗易懂,但是其背後隱藏的道理卻很深刻。小時候聽到老農說的俗語不是很明白,長大以後仔細體會才發現這些俗語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藏啊!
  • 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是啥意思?人貴在有節制
    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是啥意思?人貴在有節制我們當今的社會發展也是越來越好,不管是在平時穿著打扮方面越來越好,就是在美食方面,都是花樣百出,所以有很多小夥伴們在看到美食之後,根本就控制不出自己的飲食,那麼包括小編老婆婆也是這個樣子,但是有一句俗語說到:「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吃菊花黃」,說的就是人應該貴在有節制,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蘇東坡:「餓鼠搶牆,妹妹畫貓驚餓鼠」,蘇小妹想3天下聯,絕了
    比如宋代文豪蘇軾和蘇小妹,兩個人常在文字遊戲中,一爭高下。蘇軾閒著無聊,溜達到小妹的閨房,看到小妹在閨房牆上畫了很多的貓,便問:「小妹,你在牆上畫這麼多貓,是有何用意?」蘇小妹一聽,笑了笑說道:「古有畫餅充飢,我這是畫貓驚鼠。」蘇軾聽了非常有趣,因此也觸景生情。
  • 孕晚期易餓,但多吃又擔心發胖,準媽媽該如何是好
    孕晚期總是覺得餓,而且是吃完一會兒就餓,胃簡直就是個無底洞!即使在一天三餐全部保證的前提下,中間還要靠加餐來緩解飢餓,甚至睡前剛吃完,半夜起來又覺得胃裡空空……導致孕晚期體重增加過快,為了避免這個現象,孕晚期一定要注意孕晚期準媽媽非常容易飢餓,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誰說漢人自古羸弱,看強漢如何,壯士飢餐胡虜肉,談笑渴飲匈奴血
    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還有一句話叫做壯士飢餐胡虜肉,談笑渴飲匈奴血。而這句話就是用來形容漢家大將耿恭的。整個事情的精彩程度不亞於《拯救大兵瑞恩》。漢軍以少勝多,依靠精良裝備誓死守城中國古代的漢帝國,有點像當今武裝到牙齒的美國軍隊。漢軍在西域一直是以少打多,是一場不對稱戰爭。
  • 農村俗語「半飢半飽桃花色,死吃猛漲菊花黃」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1.這句話具體是什麼意思呢農村有很多俗語,雖然很簡單,但是有趣又富有很多生活的大智慧裡面。正是通俗易懂但又不失哲理,才能夠代代相傳,從老祖宗那裡傳到現在。有些俗語教會了農民耕田種地,還有些俗語卻和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浩如煙海的歷史塵埃間,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了眾多飽含生活哲理的俗語,如「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 「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 「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 「寧娶從良女,不娶過牆妻」等等。
  • 饑荒的年代到底能有多餓?
    現代人對飢餓幾乎沒有什麼概念,正所謂飽漢不知餓漢飢,身在福中不知福。饑荒年代,數以萬計的人被活活餓死。無糧可吃的人們飢不擇食,能有麩糠、野菜、草根、樹皮,就算是好日子。那麼,饑荒年代的人們到底能有多餓?
  • 餓到吃鋼絲球的流浪小貓,好心人試圖阻止,貓咪的反應讓人淚目
    曾幾何時,我以為,這只是一個極為罕見的例子,正常的貓,怎麼會吃石頭和沙土,直到我看見這隻喵星人,才明白,一隻餓到極點的貓,肚子裡究竟能塞下什麼。餓到極點的流浪小貓今年十二月中旬,河南省鄭州市的一位鏟屎官,和同事去外地出差,中午吃飯的間歇,偶然在飯館院子的木凳上發現了一隻小貓咪。
  • 去吃自助餐前,應不應該餓一頓再去吃?網友看完後這樣回復
    不過也有吃的比較少的人,或者是那些覺得自己吃不回本的人,就覺得吃自助餐太困難了,所以也有不少人在網上推出了自己吃自助餐的技巧和攻略,提供大家參考。 有一種最流行和最普遍的做法是去吃自助餐前,要把自己餓一頓,然後空空自己的肚子,也許能吃得更多。那我們吃自助餐前,應不應該這樣餓一頓再去吃呢?
  • 俗語「寧勸賭,別勸嫖」,下半句更為精華,老祖宗的處世智慧
    不過同時還有另一句俗語,卻與人們腦海中的「朋友之間有規勸之義」有所衝突,那就是「寧勸賭,別勸嫖」,講的是當看到朋友在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時,有的可以勸,必須勸,有的卻不能夠去勸。當一個人沉迷於賭博時,就很難再從中抽身,往往贏了還想贏,輸了就想著下一把能夠翻盤,慢慢地失去自己的平常心,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當然更無法擁有自己的財富,因為賭博而傾家蕩產,甚至於家破人亡的例子實在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