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流離數十載,詩詞傳千古,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道盡玄機

2020-12-14 氣質女人讀書會

猶記得《海上鋼琴師》中,1900有這樣一段自白:

陸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憂慮冬天的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四處遊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的四季如夏的地方,然而我並不羨慕。

年少時,對這段話我只能意會其表,至於精髓內核渾然不知。如大多數人一樣,用世俗標準評判他:作為天賦異稟的鋼琴師,下船之後的世界,勢必一片錦繡,聽眾愛情,名利財富唾手可得,可1900為什麼不下船呢?

直到近日重讀蘇軾,跟隨他顛沛流離,旁觀他官海沉浮依舊揮斥方遒,才開始對天才鋼琴師1900說的那句話有了深刻理解。雖然1900一生立足船上,蘇軾一生跨越千裡山河,但他們都選擇:

寧願一生孤獨,我不願隨波逐流。

果然,年少不讀書,荒蕪的除了歲月還有理解世界的精氣神。

01走近蘇軾

蘇軾一生經歷了北宋五位皇帝,仕途之路大起大落,但在文學成就上名列北宋之首。風雨飄搖下,他在政治、生活、文化藝術等方面開創北宋新高,並在這些領域卓有建樹。宋神宗稱「白有軾之才,無軾之學」,宋孝宗稱蘇軾「雄視百代,自作一家,渾涵光芒」。

東坡善喻,其詞慷慨激昂開創豪放派文風,後世將其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陳毅元帥曾說「吾讀長短句,最愛是蘇辛。東坡胸次廣,稼軒力萬鈞」。其散文氣勢磅礴自然流暢,與父蘇洵、弟蘇轍被稱為「三蘇」,列入「唐宋八大家」。其詩格調清靈自成一派。

蘇軾還擅於書畫,技法巧妙,意趣斐然。尤愛竹,表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常畫朱竹,以此言志「竹直氣節不彎」,他率先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觀點。除此之外,蘇軾還是民間美食家,其自創的「東坡肉」「烤羊脊」頗受古今歡迎。

通過詩詞,走近這位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千古第一文人」,感受他「一洗萬古凡馬空」的文學成就。

讀「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認識了意氣風發豪邁壯志的蘇軾;讀「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時,認識了思念亡妻滿目柔情的蘇軾;讀「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感慨原來外表灑脫肆意的蘇軾,也曾為名利、前程迷茫過;讀「芒鞋竹杖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仿佛看到在面對風雨來襲時,暢快吟詩自由快活的蘇軾。

《文壇全才:蘇軾》寥寥百頁,道盡蘇軾一生。遣詞造句短小凝練,用圖文並茂的形式把蘇軾的身世、家庭、求學、生活及詩詞書畫等一一呈現。將蘇軾所處的時代背景娓娓道來,讓讀者能置身其坦蕩沉浮的經歷中感受他的抉擇。

02少年得志,意氣風發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出生於四川眉山的文人之家。祖上三代沉埋不顯。蘇軾的祖父蘇序樂善好施,修養極高,曾鞏稱其「讀書務知大義,為詩務達其志而已,詩多至千餘首。」

到蘇軾父輩一代,有兩位伯伯皆以文學舉進士登朝為官。父親蘇洵為人聰慧,才智過人,喜愛四處遊歷,結識名人高士,幾次科舉未中,便對功名再也無意是眾人眼中不學無術之徒。然,蘇洵27歲後,閉門苦讀,憑藉自己在政治,外交,經濟等方面的見解和雄才偉略創作出《幾策》《史論》等多部文學著作,以文章名震天下,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在其父親的政治啟蒙下,承載著父親出仕的願望,在文學素養上,他吸取了父親指事析理引物託喻的寫作手法,以及其灑脫恣意的文風影響。

蘇軾母親對他價值觀的影響也很深刻。在給蘇軾講到正直清高,仁義清平的範謗因黨政之爭被宦官所殺,臨刑前母親訣別,希望母親不要悲傷。範母安慰兒子說,既有美名又求長壽,可兼得嗎?蘇軾問母親,如果我成了範謗,母親會讚許我嗎?母親回答他說,你能做範謗,我難道就不能做範母嗎?

由此看來,蘇軾一生不畏奸佞,清廉正直的性格與從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開的。他反貪治腐,愛民如子與範謗如出一轍。

21歲時,蘇軾與弟弟蘇轍一起,隨父進京參加科舉考試,當時正值北宋詩文改革,二人憑藉縱橫恣意、清新灑脫的文風贏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歐陽修稱蘇軾為「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從此,二人名動京師。

彼時,北宋對抗外敵不斷妥協,對內官僚腐敗農民賦稅加重,為求緩解危機,廟堂之上分為兩派,分別是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和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

就這樣蘇軾從「春色可愛,橋之下流」的老家來到這樣動蕩複雜的京師,開啟他的仕途生涯。

03棄舊開新,留名千古

才華橫溢的蘇軾,飽含對政治的熱情初登仕途,卻因「烏臺詩案」被誣陷貶至黃州。

在黃州五年他創作了《赤壁賦》、《黃州寒食帖》、《定風波》等留名千古的詩詞。簡樸自然的生活讓他體會到藝術之難不是難在技巧而是難在不粉飾不賣弄的抒發自己真情實感。

宋神宗即位後,看中蘇軾才華,重新重用時,幾經輾轉從汝州,常州再到登州任職。就在蘇軾境遇暫時好轉之際,宋神宗病逝,太后垂簾聽政,經司馬光推薦,蘇軾被提升為皇帝近臣,後升為翰林學士,這是蘇軾為官的最高位置。

因為剛直不阿,他敬重司馬光,王安石,但跟其二人的政見上難以曲意逢迎,所以在王安石主導的新法和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之間,他都堅持己見,甚至當堂辯論,這為他招致了兩派的不滿。

在朝廷中,蘇軾深感孤立無援,與此同時他厭倦了明爭暗鬥的朝政生活,所以他主動請求出任地方官。在這之後的十幾年裡,他體恤百姓,捕蝗蟲抗洪水治瘟疫,愛民之心,憂民之切,得到百姓愛戴。

而後數十年間,蘇軾陸續經歷了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3代帝王更替,幾經輾轉之後,他看透了官場爾虞我詐功名虛無縹緲的現實,對民力凋敝感同身受。愛民之心,憂民之切,蘇軾主張勤勉務實,所到之處,因地制宜。

他經常訪查民情,根據地方具體情況制定改革政策,比如改革常使百姓傾家蕩產的衙前之役,免除窮人積欠官府的債務等,激烈反對土地兼併,為百姓解決茶、鹽、酒等實際生活困難。

04看透世事,一代文豪病逝他鄉

66歲時,蘇軾獲得北歸機會。早已厭倦官場紛爭的他,原本打算與弟弟蘇轍一起找一處僻靜地方安度餘生。然而多年的貶謫流放生活以及舟車勞頓使得這位66歲的老人再也支撐不下去了。

「吾身不惡,死必不墜」是他留下的最後一句話。

回顧蘇軾過往,從烏臺詩案起,在黃州五年,他了悟做人應該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低潮時也曾掙扎過,他用雙手和愛民之心為自己建築了精神家園,他在儒釋道思想中自由穿梭。

他嚮往隱退,但知道真實的人生就是解脫。他追求陶淵明式田園生活,自由、自然使他能在艱苦歲月裡怡然自得創作出多篇生動描述民間生活的詞: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得白髮唱黃雞」「麻葉層層苘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巧語絡絲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麥少軟飢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有人說,沒有挨過餓的人,不懂真正的人間疾苦。

誠然,人間煙火蘇軾所到之處各有不同。在被貶海南,當時還是未開荒之地,生活遠比黃州潦倒,他曾在文章描述那七年苦行僧式的生活,「食無肉,藥無病,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泉」。

蘇軾這一生,嘗遍酸甜苦辣跌宕起伏。高居廟堂他的抉擇總是「不合時宜」,流離歲月中他「回到人間來」珍惜一餐一飯,留下「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處世態度。

結束語

救死扶傷,為農民減負,捕蝗蟲抗水災,親手播種淘米推磨是蘇軾的黃金時代。生活安穩舒適,沒有經濟壓力是蕭紅的黃金時代。而我的黃金時代,在這0.7平的書桌前,在這些與書為伴的日子裡。

古人誠不欺我,讀書可以修身養性,忙碌之餘讀蘇軾讓我覺得自己還活著。當我眺望後院漫山的荔枝樹已長出新綠;白貓黑貓在草叢裡曬著太陽,歡脫地快活地搖著尾巴;離家100米處的小賣鋪方向,偶爾傳來一聲狗吠。蓬勃生活就在眼前。

人生不在美景難回,過往種種猶如雪泥鴻爪,著眼當下闊步向前,詩酒趁年華更是快哉。

相關焦點

  • 給心靈自由,蘇軾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本是受唐代詩人的啟發
    縱覽蘇軾的經典宋詞,帶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一句「一首煙雨任平生」,還有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千百年來每個人所經歷的風雨,都是一樣的,若希望在這個世界當中獲得人生的精彩,就只能回望我們的內心,建立強大的內心世界。
  • 蘇軾詞《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在與他們交談後,深有感慨,寫下來這首《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 蘇軾最有哲理宋詞,「此心安處是吾鄉」,這裡的「心安」是啥意思
    「此心安處是吾鄉」,是蘇軾的一句精彩宋詞,原詞題目是《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此心安處是吾鄉」雖然出自柔奴(王定國侍女,即寓娘)之口,但是卻表達出了蘇軾內心所想的。對於這一句宋詞的翻譯,大多數都認為是「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但是卻並沒有搞清楚蘇軾所說的「心安」究竟是什麼?
  • 大文豪蘇東坡的「此心安處是吾鄉」應如何理解
    一、「此心安處是吾鄉」的來源出處說到名句「此心安處是吾鄉」,我們不得不引出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其實真正道出此句的是王定國歌妓寓娘,蘇軾感同身受,將其引用詞中。《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宋.蘇軾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 蘇軾這首《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給無數北奔們帶來慰藉
    回來之後,二人相聚,王定國有一歌姬,名柔奴,曾陪同前往嶺南,有幸活著回來,蘇軾見她,開玩笑似的問「嶺南日子不好過吧?」沒想到柔奴回到「吾心安處,便是故鄉」,與蘇軾內心思想不謀而合,於是蘇軾將其引為知己,並做這首《定風波》贈予柔奴。《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女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 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一首詞告訴你,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誰知柔奴卻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大為震驚,對其深感佩服,大筆一揮,一首《定風波 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應運而出,此詞傳開之後,王鞏與宇文柔奴在嶺南的故事也傳為了一段佳話。王定國歌兒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麗,善應對,家世住京師。定國南遷歸,餘問柔:「廣南風土, 應是不好?」柔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因為綴詞雲。
  • 蘇軾千古金句,如今依然流行:腹有詩書氣自華
    此心安處是吾鄉「此心安處是吾鄉」,是我最為喜愛的詩句之一。此詩句出自蘇軾《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據記載,湖州知府、北宋著名詩人、畫家王定國,有一蘭心蕙質的歌女,名為宇文柔娘。當王定國受蘇軾的烏臺詩案的牽連,被遠謫萬裡之遙的嶺南。在王定國落難之時,唯柔娘不離不棄,毅然隨他前往貶所。
  • 此心安處是吾鄉!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這首《定風波》詞中的「點酥娘」是一個名叫宇文柔奴的女子,現今我們已不知道她生於何年,卒於何時,因著大才子蘇軾的這首詞,她得以在千年的光陰裡,面目鮮活地流傳於後世。王定國歌兒曰柔奴。「歌兒」,僅兩個字便延伸出她不堪的前身。
  • 此心安處是吾鄉——讀樊錦詩有感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這是蘇軾的好友王鞏(字定國)因為受到蘇軾「烏臺詩案」的牽連,被貶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王鞏被貶時,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1083年(元豐六年)王鞏北歸,出柔奴為蘇軾勸酒。蘇軾問及嶺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做此詞以贊。好一個「此心安處是吾鄉」!
  • 侍女一句話:吾心安處,便是故鄉,成蘇軾詩中流傳千古的佳句
    ▲蘇軾詩意話許多詩詞當中都蘊含了很多人生哲理的意蘊。一個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轉變,情感表達,是文學創作的基礎。這位給予蘇軾靈感的侍女名叫柔奴,是他的好朋友王定國的一個侍女。看著眼前的這個平靜的女子,蘇軾為之非常感動。於是,蘇軾提筆寫下一首《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送給柔奴。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詩蘊含著怎樣的人生智慧?
    詩詞為哲思提供了展現智慧的平臺,哲思使詩詞獲得了升華的階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蘇軾、蘇轍(字子由)同時考中進士,時年分別為二十二歲與二十歲。(蘇軾、蘇轍與其父蘇洵被後人稱為「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五年後,蘇軾獲授大理評事鳳翔府(在今陝西)籤判,十一月動身赴任。蘇轍伴送至鄭州,回京後,寫了一首七律。蘇軾遂步韻作和,寫了《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
  • 此心安處,即是吾鄉——蘇軾的人生
    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他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剛開始的起點很高,在嘉佑二年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後來,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團練副使,接著又輾轉了好多個地方,而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
  • 蘇軾很經典的一首詞,不僅寫得唯美,還充滿哲理,此心安處是吾鄉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宋代:蘇軾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這是蘇軾被貶到嶺南,也就是現在的惠州所作的一首詞,在這首詞中,蘇軾把自己對於人生的看法,全部的融入進了這首詞作中,這也使得這首詞,顯得越發的深沉,也更加的令人感動。
  • 蘇東坡詩詞:「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常人有的委屈、酸楚、痛苦,他不但有,甚至比常人更深重……(傅抱石畫蘇東坡像)常人時不時去思考人生的種種困惑,蘇東坡也思考,只是,他想得更遠、更透徹,更像是正確答案,最重要的,他能夠用詩詞很美地表達出來,撫慰後世的來人,比如這首《臨江仙·送王緘》: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
  • 蘇軾40歲納12歲小妾,初見時寫下千古名句,現成男人嘴邊花言巧語
    而且裡面的一句「淡妝濃抹總相宜」更是成為了千古名句,成為了現在很多男人嘴邊的花言巧語。為什麼是花言巧語呢?因為菏澤句話被很多男人當成是哄騙女人的話,比如妻子問丈夫,你覺得我化妝好看還是素顏好看,這個男人肯定說你怎樣都好看,這不就是「淡妝濃抹總相宜」嘛。
  • 蘇軾40歲見12歲歌姬被迷住,寫下千古佳句,後成男人哄騙女人的話
    蘇軾在酒場的失態,讓在座的一些商人看在了眼裡,於是就有人買下了這名歌姬,並送給了蘇軾。除了娶了兩個正妻,蘇軾納了很多的妾,其中他最心愛的侍妾就是這位王朝雲,並為她寫下了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千古名句。不過這句話現在已經成為男人的花言巧語。
  • 蘇軾贈友人小妾一首詞,如今成微博上的流行語,其實原句更有深意
    這一句非常的美,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它其實是化用了蘇軾詞中的一句,原句比這一句更有深意。這一句詞就是蘇軾《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中的"此心安處是吾鄉。"有一天,蘇軾、王鞏和寓娘一起飲酒團聚,正巧柔娘向蘇軾敬酒,蘇軾脫口而出一個問題:"你跟著他去嶺南吃苦,難道就沒有後悔過嗎?"小妾停頓了一會,後來說了8個字,讓蘇軾由心欽佩!小妾說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意思是說,只要能夠讓我心安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了。
  • 此心安處是吾鄉……
    我告訴他們我的想法:就像理解詩詞一樣,感覺好、感覺讀了受用,何必一定要翻譯成白話文呢!詩無達詁,至今人們對李商隱的"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詩句,爭論不休。我是這樣理解我們頭頂的天空,人不過滄海一粟,而夜空茫無涯際,像不像「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
  • 柔奴: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世有奇女自不俗,蘇東坡揮筆點讚!
    在蘇東坡眼裡,柔奴是一位可以用詩詞來褒揚的奇女子。柔奴是誰?蘇東坡又用什麼樣的詞作來點讚呢?當蘇東坡問嶺南如何時,柔奴坦然說:「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話中深意及不凡見識讓蘇東坡大為震動,為夫妻二人特別是柔奴而心折。柔奴的身心狀態可以說是反差最鮮明的「逆襲」了——對逆境的「逆襲。」
  • 蘇軾為朋友小妾寫了一首詞,卻無意間成為朋友圈金句,原句更高級
    這麼深情的一句話,其實是由蘇軾的一首詩詞改編而來。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這首詩詞是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其中有這麼一句話:「此心安處是吾鄉」。也正因為這句詩才有了「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情深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