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5日,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春節」到來了,首先魁在此祝大家心想事成、恭喜發財,新的一年更上一層樓。
「春節」在歷史上出現僅一百多年,歷史並不長,我們傳統的過大年在「春節」出現前叫什麼名字呢?
據考證,以前農曆正月初一過年就叫元旦,可為什麼改名字了,還把元旦這個名稱給了公曆?
下面我們先了解下「春節」和「元旦」有什麼不同之處
春節和元旦來源不同
「春節」是國產的,土生土長的,從字面意思理解為春天的節日,在歷史上。「春節」有很多叫法,如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都是古代對於「春節」的叫法。春節在我國歷史悠久,來源於年獸的傳說,歷朝歷代豐富了春節的文化內涵,到目前為止,已經成為我國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了。
「元旦」是進口的,屬於西方的舶來品,從字面意思理解為一年開始的日子。「元旦」元旦又之稱「三元」,就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一月一日為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春節和元旦曆法不同
「春節」是陰曆新年,現在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新年才算結束。「春節」來源於上古幹支曆法,經過夏商周、秦漢、宋元、明清等歷朝歷代的不斷演變、補充發展,形成了現代所使用的農曆。
「元旦」是陽曆新年,一月一日,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採用的世界上公認的曆法。
實際上,「元旦」是我國古代對陰曆正月初一的稱謂,起源於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的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另一個傳說與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祭祀有關。「元旦」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中,在漢武帝時期以前元旦日期並不一致,漢武帝規定陰曆一月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那後來怎麼改為春節了,把「元旦」讓給了西方舶來品陽曆新年的?
辛亥革命後,1912年,時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突然宣布改用公元紀年,即陽曆。可是老百姓已經使用了幾千年的陰曆,曆法突然改了,短時間內無法適應,這次陽曆推行得非常突然。
後來大總統袁世凱及蔣介石都強行推行在民間推行陽曆,廢棄陰曆。由於中國還處於農耕社會,老百姓部門,不買政府的帳,效果不太好,造成了官方使用陽曆,民間用陰曆,這樣造成了政府和民間脫節,各過各的,後來才實行陰陽曆並行制度。
最重要的是,當時全國南北還未統一,北方地區還是以農曆為準,過的還是農曆新年,一個國家,兩個元旦,在南方的人過完元旦,去北方,還可以再過一次元旦。
後來為區別農曆和公曆的兩個「新年」,恰巧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在農曆正月初一的前後,因此便把夏曆正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這個名字出現僅僅一百餘年,而曾經的元旦其實就是現代的春節。
雖然名字變了,可並不影響我們在新的一年裡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聯絡親朋好友之間的感情。我們過年的各種習俗依舊繼承著,並把它發揚光大。
歡迎大家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