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出現僅一百多年,古代「春節」正月初一叫什麼名字呢?

2020-12-12 魁哥說歷史

2019年2月5日,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春節」到來了,首先魁在此祝大家心想事成、恭喜發財,新的一年更上一層樓。

「春節」在歷史上出現僅一百多年,歷史並不長,我們傳統的過大年在「春節」出現前叫什麼名字呢?

據考證,以前農曆正月初一過年就叫元旦,可為什麼改名字了,還把元旦這個名稱給了公曆?

下面我們先了解下「春節」和「元旦」有什麼不同之處

春節和元旦來源不同

「春節」是國產的,土生土長的,從字面意思理解為春天的節日,在歷史上。「春節」有很多叫法,如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都是古代對於「春節」的叫法。春節在我國歷史悠久,來源於年獸的傳說,歷朝歷代豐富了春節的文化內涵,到目前為止,已經成為我國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了。

「元旦」是進口的,屬於西方的舶來品,從字面意思理解為一年開始的日子。「元旦」元旦又之稱「三元」,就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一月一日為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春節和元旦曆法不同

「春節」是陰曆新年,現在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新年才算結束。「春節」來源於上古幹支曆法,經過夏商周、秦漢、宋元、明清等歷朝歷代的不斷演變、補充發展,形成了現代所使用的農曆。

「元旦」是陽曆新年,一月一日,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採用的世界上公認的曆法。

實際上,「元旦」是我國古代對陰曆正月初一的稱謂,起源於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的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另一個傳說與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祭祀有關。「元旦」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中,在漢武帝時期以前元旦日期並不一致,漢武帝規定陰曆一月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那後來怎麼改為春節了,把「元旦」讓給了西方舶來品陽曆新年的?

辛亥革命後,1912年,時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突然宣布改用公元紀年,即陽曆。可是老百姓已經使用了幾千年的陰曆,曆法突然改了,短時間內無法適應,這次陽曆推行得非常突然。

後來大總統袁世凱及蔣介石都強行推行在民間推行陽曆,廢棄陰曆。由於中國還處於農耕社會,老百姓部門,不買政府的帳,效果不太好,造成了官方使用陽曆,民間用陰曆,這樣造成了政府和民間脫節,各過各的,後來才實行陰陽曆並行制度。

最重要的是,當時全國南北還未統一,北方地區還是以農曆為準,過的還是農曆新年,一個國家,兩個元旦,在南方的人過完元旦,去北方,還可以再過一次元旦。

後來為區別農曆和公曆的兩個「新年」,恰巧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在農曆正月初一的前後,因此便把夏曆正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這個名字出現僅僅一百餘年,而曾經的元旦其實就是現代的春節。

雖然名字變了,可並不影響我們在新的一年裡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聯絡親朋好友之間的感情。我們過年的各種習俗依舊繼承著,並把它發揚光大。

歡迎大家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評論。

相關焦點

  • 正月初一,在古代也叫「春節」嗎?冷門知識科普
    正月初一在古代也叫「春節」嗎我們把正月初一稱為春節,俗稱「過年」。春節是我國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華兒女一年一度翹首以盼的日子。它標誌著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開始。我國的春節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不過真正用「春節」這個說法卻僅僅有110多年。看來,古時候的正月初一併不叫「春節」。那麼,正月初一在古時候被稱作什麼呢?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正月初一不稱為「春節」而是稱為「元旦」。根據《史記》中的記載,早在夏代的時候正月初一即稱為「元旦」,正月朔日(每月看不見月亮的那天)的子時稱為歲首,也就是一年的開始。
  • 正月初一是春節,你知道春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
    正月初一是春節,你知道春節的天文意義以及它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過年這一天為什麼要在正月呢?這一點和北鬥星是分不開的,北鬥星鬥柄循環的四個指向,可以將春夏秋冬給確定下來,我們現在所過的正月,其實就是夏曆屆定的,夏曆是太陽曆、太陰曆以及北鬥歷這三者合為一體的陰陽合力。
  • 古人為什麼把正月初一定為春節,有什麼說法?
    春節是我國民俗中最盛大的一個節日,全國人民以及海外華人,從年三十到正月期間,都在一種歡樂祥和的氣氛下度過。問題來了,古人為何把春節定在正月初一呢?要了解這個問題,就要了解春節是怎樣產生的?古代春節的出現和古人祭祀有關。古人為了感恩祖先和上天的保佑,一般在豐收之後和年終歲尾舉行祭祀活動。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古人發明了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環相配記載日期,這就出現了十二月份。
  • 我國古代的春節不是正月初一這一天
    我國古代的春節不是正月初一,立冬、冬至、大寒、立春等節氣這天都曾是過春節。到了秦朝漢朝的中期,以夏曆的十月初一為春節;到了漢朝中期,稱後來的春節為正旦,也就是夏曆的正月;魏晉南北朝時期稱為元正,元日,元會;隋唐時期有了元日的叫法。
  • 古代春節與元旦同一天、正月不一定是一月,2319年迎來最晚春節
    春節可以說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外漂泊的人們在這一天儘可能回到家中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新年的期盼和美好生活的祝願。春節在我國有長達4000多年的歷史,春節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久的精神支柱。關於春節的來源有很多種版本,其中最被大眾接受的是春節起源於舜禹時期。公元前2000多年的某一天,舜成為天子後,與部落人員一起祭拜天地、祈求風調雨順。從此以後,人們把這一天當作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歲首,後來稱作春節。
  • 把農曆正月初一叫春節是袁世凱幹的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不過,古時候春節不叫春節,叫元旦。把農曆正月初一改名「春節」,是袁世凱幹的。 公元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他宣布,廢除舊曆,改用陽曆,每年的今天,公元1月1日,就是中華民國的元旦。可民間不接受。什麼什麼,你說改就改了?昨晚你守歲了嗎?吃餃子了嗎?
  • 關注春節:天文學家澄清農曆虎年從正月初一算起
    王思潮表示,但不管農曆年是平年還是閏年,都是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算起的。    王思潮介紹,我國古代又用幹支紀年,人們出生的年份也用幹支計算。但由於幹支記憶起來特別麻煩,古人又把十二種動物用來配十二地支,如子為鼠、醜為牛等。這就有了民間耳熟能詳的十二生肖或十二屬相。因此,也就有了農曆生肖年的說法。    王思潮表示,農曆虎年其實就是農曆年的開始,自然應從正月初一算起。
  • 春節起源於何時?它原來的名字叫「元日」?
    春節,指農曆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往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 的祭灶開始算起,-直到過完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第大節, 具體起源於何時呢?
  • 你知道今年是第多少個春節嗎?春節是為慶祝什麼?春節的來歷
    春節,這個帶給我們無限美好記憶和無限期待的日子,現在不僅是我們國人特有的傳統節日,已然成了全球最為聲勢壯大的節日奇觀。十多億中國人奔波忙碌一整年,都趕在這一個節日回家團聚,如此大負重的人口大遷徙也堪稱世界奇蹟。經過這麼多年的沉澱,春節似乎現在已愈發滲透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中,可是你知道嗎,」春節」這一概念從確定下來至今才不過一百年而已。
  • 春節民俗日曆 正月初一
    春節,民間俗稱過年,是我國最隆重、習俗最多、時間最長、也是最具有喜慶氣氛的傳統節日,其起源蘊含著豐厚深邃的人文與自然文化內涵。春節期間,中安在線推出「春節民俗日曆」,為您呈現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傳承,和您一起歡喜過年。
  • 元旦最初指的是農曆正月初一,那「春節」又是從什麼是開始的
    傳說中國人慶祝元旦早在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就已經開始,《晉書》中有「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話語,是「元旦」一詞最早出現的時候。到了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說明元旦在文化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農曆正月初一
    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 春節、立春、正月初一、元日、元旦、新年,這些日子是否一樣?
    「新年」一詞,現在比較容易混淆,有人認為說的是公曆1月1日,也有人堅持認為是農曆正月初一,而現在很多單位在春節期間掛出的橫幅都是「歡度春節」或「新春快樂」,而不是「新年快樂」,這是為什麼呢?春節、立春、正月初一、元日、元旦、新年,這些日子是否一樣?
  • 正月初一是春節,是從1914年開始的,以前在立春那一天過春節
    辛亥革命之前,農曆大年初一叫做"元旦",立春叫做"春節";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宣布廢除農曆改用新曆(即公曆)。從1912年開始,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於是,農曆大年初一的名稱就被剝奪了;為了照顧民眾的年節需求,1914年1月,民國政府又頒布法令改稱農曆大年初一為"春節",這樣,立春的名稱又被剝奪了。
  • 春節民俗日曆|正月初一:拜大年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因此,這一天是春節慶祝中最隆重的一天。
  • 古代的春節和現代的春節是同一個節日嗎?有什麼不同?
    文/賞心樂史春節是中華民族,特別是漢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民間習慣地稱為「過年」。即每年夏曆正月初一,舊稱「元旦」為過年。中國的古代元旦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古代雖然也有元旦,但是日期和現在卻不一樣,它是在變化的,以十二月初一這天為元旦之日。古代春節的由來一說:源於原始公社的「臘祭」,《左傳·僖公五年》:「虞不臘矣。」西晉杜預註:「臘,歲終祭眾神之名。」
  • 今天是十一月初一,「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今年春節冷嗎
    導讀:今天是十一月初一,「冬月初一晴,正月地泥濘」,今年春節冷嗎?今天是12月15號,這是陽曆時間,我好奇今天早上有人拿著香紙往村裡的祖堂走,這是我們當地一個習俗,農曆初一十五要上香,大概農村人都知道是什麼意思。我查了一下農曆時間。今天是農曆的十一月初一,農曆十一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冬月,今天已經到冬月初一了,到正月初一還有整整兩個月,還有兩個月就要過春節了。
  • 春節年俗趣談:正月初一是「雞日」?為何要吃五辛盤?
    過了年三十,正月初一接踵而至。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 「春節」。
  • 袁世凱批准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中山先生說:我不同意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農曆一年之歲首,農曆的正月初一,是傳統意義上的年節。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盛大的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十分悠久,有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儘管春節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節日,但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這個名稱的使用,卻僅僅只有百年出頭。
  • 你知道嗎,春節本該叫元旦,古人曾在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過春節
    夏朝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商代以十二月為正月,周代以十一月為正月。秦代以十月為正月。正月的初一,就是「歲首」,一年的開始。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於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