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袁世凱。)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不過,古時候春節不叫春節,叫元旦。把農曆正月初一改名「春節」,是袁世凱幹的。
公元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他宣布,廢除舊曆,改用陽曆,每年的今天,公元1月1日,就是中華民國的元旦。可民間不接受。什麼什麼,你說改就改了?昨晚你守歲了嗎?吃餃子了嗎?今天你給誰拜年了嗎?誰給你拜年了呢?你給小孩兒壓歲錢了嗎?結果是,大總統1月1日過元旦,老百姓還是等著農曆正月初一過元旦。
孫中山沒把民間習俗給改過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卻改成袁世凱了。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的寶座上就坐了40幾天,屁股還沒坐熱呢,這寶座就被袁世凱坐上了。
1913年7月,改變歷史的時刻到了。內務總長朱啟鈐,向袁世凱呈上了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不過袁世凱只批准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自此夏曆歲首稱為「春節」,一直延續到現在。
春運
春運,就是春節客運的簡稱。春運是中國特有現象,有媒體評論說春運是「全球罕見的人口流動現象」,「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年度大遷徙」。
君子坦蕩蕩,沒有火車票。少壯不努力,老大買車票。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在買車票。垂死病中驚坐起,今天還沒買到票。生當作人傑,死亦買車票。人生自古誰無死,來生繼續買車票。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車站售票處。這是多年前網上流行的調侃段子,講的是,春運期間火車票一票難求。
但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過去,春運其實主要就是指春節鐵路客運。
早年間,民航極其落後,1980年整個中國民航只有140架運輸飛機。1981年,項南調任福建書記,就是從北京坐火車去福州上任。所以早年間的春運,民航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公路也不行,早年間沒有高速公路,車輛也不好,幾百公裡的山路,嘎吱嘎吱要開上一整天。中國又這麼大,從哈爾濱到福州好幾千公裡的距離,誰敢坐汽車?所以,那時就沒有跨省的長途客運汽車。如此這般下來,春運的壓力基本上就是鐵路老大扛著。
1953年,中國首次有了春節客運這個概念。1954年,中央政府確定了春運機制,講的就是鐵路春節客運。當時中央文件說,「由鐵道部統一指揮協調,必要時請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各省、市、自治區及解放軍協助」,這個舉措被視為中國春運的開端。
現在情況不同了,輪船民航汽車的運力今非昔比,已經形成江海陸空全方位立體春運模式。
1954年春運旅客發送量為2300多萬人次,現在是多少呢?預計2019年春運旅客發送量將突破30億人次。2019年春運從1月21日開始,3月1日結束,共計40天。這40天裡,民工流、學生流、探親流、旅遊流逐漸逐漸匯聚,相互疊加,形成滾滾洪流。
年夜飯
幾千年來,中國人最重要的一餐飯是哪一餐飯呢?年夜飯。為什麼年夜飯很重要呢?因為這是一個符號,是家庭團圓的符號。我們吃的不是飯,吃的是團圓。全家人從各地回來,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享盡天倫之樂,所以年夜飯又叫團圓飯、團年飯。
除了婚喪喜慶大辦宴席之外,年夜飯還是南方人一年一度最豐盛的一餐飯,冷盤、熱菜、雞鴨魚肉、山珍海味,一樣都不能少。最重要的食品有兩樣:一是魚,象徵年年有餘;二是年糕,年糕年糕年年高。年糕有很多種,江米做的、糯米做的、黃米做的,粳(jīng)米做的;加了糖,甜的;不加糖,原味兒的。在我的記憶裡,春節的意義就是吃一餐很豐盛的晚餐。
有這麼個段子,估計又要到各位的手機上溜達了。段子說:據西方媒體報導,中國再次陷入一年一度的全國性停頓:商店關門,工廠停工,快遞停運。交通空前繁忙,股市不能交易。空氣中瀰漫著火藥味,街道上可以見到爆炸殘留物。人們拖帶家口湧向外國外地,從自己住膩了的地方去到別人住膩了的地方閒逛。大人們無所事事,整天就是吃吃喝喝打打牌。孩子們成群結隊,挨家挨戶討錢……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你說的事實都存在,但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過年。以上段子,純屬虛構。這真是:開開心心迎新春,歡歡喜喜過大年。
2019年2月3日19:17,鳳凰衛視資訊臺《大新聞大歷史.中國年——春節記憶》,歡迎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