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不居,時節如流。金豬歡送寒冬去,舊歲無親無私,不留戀不拖沓,決然而去;玉鼠喜喚暖春回,新年如詩如歌,有團圓有熱情,不約而至。對全球華人來說,馬上就要迎來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要過年啦!過年又叫春節,說到春節,很多人都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其實古代過年過的是立春,而不是過正月初一。
乍一聽確實有道理,既然是春節,那當然要等到立春以後,否則怎麼能叫春節呢?但實際上,這種說法頗有不實之處。固然,古人將立春定位春季之始,但過春節卻並非要等到春季才開始,這話聽起來似乎是自相矛盾,實際上有著深層次的歷史原因。下面,筆者就從節氣、春節等各方面談起,詳細解釋一下究竟什麼時候才算過年,才算春節。
什麼時候才是一年之始?淺談農曆三正
《論語》中記載了孔子這樣兩段話: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周監乎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此二則論語,都在強調這樣一個事實:商朝(殷)繼承了夏朝的諸多禮儀制度,並且有所改革,同樣,周朝也繼承了商朝和夏朝的禮儀制度,亦有所改革。這裡所提到禮儀制度,就包括曆法。
在農耕時代,曆法是整個國家一等一的大事。因為曆法的精確程度,決定了農業與農事的順利程度,曆法誤差太大會導致歉收,從而引起大饑荒,威脅到整個國家的穩定。據《春秋》記載,每年冬季,周天子就要將來年的曆法頒布給諸侯國,大抵上,各諸侯國將會按照周天子所頒布的曆法來「敬授民時」,使百姓知曉時令變化,以免耽誤農時農事。此外,各諸侯國也會因為自己的傳統採用不同的曆法,這就涉及到了「三正」的問題。
所謂「三正」,便是指「夏正」「殷正」與「周正」。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春秋》開篇第一句就是「元年春,王正月。」這裡的元年春,是指魯隱公元年的春天,王正月,便是指周朝曆法中的正月,也就是「周正」。
按現存的古籍史料分析,夏朝時候曆法所規定的正月,就是我們現在的正月,是為夏正;商朝時候曆法所規定的正月,就是我們現在的十二月(臘月),是為殷正;周朝時候曆法所規定的正月,就是我們現在的十一月(冬月),是為夏正。也就是說,周朝的正月比商朝提前了一個月,夏朝的正月又比商朝早了一個月。
正月便是一年之始,也就是說,在先秦時代。夏朝時,一年從正月開始;商朝時,一年從臘月開始;周朝時,一年從冬月開始。這種現象,被稱為「夏正建寅,殷正建醜,周正建子」,因為正月又稱寅月,臘月又稱丑月,冬月又稱子月。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解釋這個問題。
什麼是望朔、節氣、幹支?淺談我國古代曆法
前文提到,周天子每年冬季會把曆法頒布給各諸侯國,那所頒布的曆法是什麼樣子的呢?都有什麼內容呢?
曆法的頒布,首先就包括日月年。古人觀測天象,把晝夜交替算作「日」,把月相變化周期算作「月」,把莊家成熟的周期算作「年」,而除了少數特殊農作物可一年多熟之外,莊家成熟周期就是寒來暑往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一個太陽年。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古文中找到佐證,比如《莊子·逍遙遊》中提到: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在一個月時間內,月相會一天天變化。於是古人又根據不同的月相,對一個月中不同的日子賦予不同的稱呼。其中每個月的第一天,也就是初一,被稱為「朔」,每個月十五月圓之夜,被稱為「望」,每個月最後一天被稱為「晦」。明白了這一點,很多文言文中的句子我們就能理解了,比如《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比如蘇軾《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者,已經也,既望,意味著望日已過,七月既望,指的是便是七月十六這一天。
然而,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月相變化一個周期是一個月,十二個周期就是十二個月,十二個月便是一年,但是月相變化十二個周期,略短於一個太陽年,當累積了四年之後,這個誤差會大到一個月。於是,古人便設置了「閏年」,即每隔四年就加一個月,這邊是《千字文》中:「閏餘成歲」的來歷。
日月年之外,曆法中還有一個重要元素,那便是節氣。節氣主要是用來表現一年四季氣候變化情況的,是在漫長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結晶,對我國古代社會發展、文明延續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今,我國的農曆中有二十四節氣,但最早的時候,古人只掌握了「二分二至」,也就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個節氣。後來又多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據《左傳·僖公五年》載:
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
分即春分秋分,至即夏至冬至,啟即立春立夏,閉即立秋立冬。大約到了漢朝時候,二十四節氣依然定型,與我們今天的節氣已幾近一致。
此外,我國古代曆法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幹支。幹支的起源已不可靠,但在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幹支表。幹支可以用來表示時臣、日子、月份、年份,在我國古代曆法中佔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所謂幹支,便是十天幹與十地支:
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因為天幹與地支都是偶數個,因此通過耦合式搭配,從甲子起,到癸亥止,一共可以得到六十種組合。其中,一年恰好十二個月,可與十二地支相配。正月便是寅月,二月便是卯月,以此類推,冬月便是子月,臘月便是丑月。看到這裡,可能有的人會有疑問,子不是十二地支的第一個嗎,為什麼不和正月搭配呢?這就跟前文提到的「三正」有關了。
前文提到,「周正」中的正月,是「夏正」十一月。雖然遠古時期就有了幹支,但我國有確切紀年法是周朝開始的,因此,幹支也理所應當的與「周正」搭配,也就是周曆的正月便是子月。遞推下來,夏曆的正月,就成了寅月。而自漢代以來,除了少數特殊時期,我國皆統一採用「夏正」,即以夏曆正月為一年的第一個月,但十二月與十二地支的搭配習慣,也被沿襲了下來。
除了紀月,幹支也用來紀年,六十年一個輪迴。明白這一點,很多歷史書上的名詞我們也就能一目了然了。比如「戊戌變法」「甲午戰爭」「辛丑條約」「庚子賠款」「辛亥革命」等,前兩個字,便是幹支搭配。
過年、春節與立春
筆者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篇幅來講「三正」與「朔望、節氣、幹支」等相關知識呢?因為只有把這些講清楚之後,我們再回到春節的問題上來,就能很簡單地搞清楚,過年到底該過哪一天。
前文提到,周天子採用「周正」,並將曆法頒布給各諸侯國,但各諸侯國亦有自己的傳統。比如宋國,宋國是商王朝後裔,所以國內採用的是「殷正」,還有秦國和晉國,也不採用「周正」,而採用「夏正」。而等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或許是自認為功績勝過夏商周三代,因此把正月提前到比「夏正」還早一個月,也就是十月。
一直到了漢武帝太初年間,頒布了《太初曆》,正式規定採用「夏正」,此後二千餘年,大抵上我國正統王朝皆採用「夏正」,因此傳統農曆又稱為「夏曆」。直到今天,我國採用公曆為主、農曆並行的曆法,也是採用「夏正」,夏正正月,就是如今的正月。
正月初一是每年的第一天,所以又叫大年初一,雖然從古至今有不同的名稱,但過年過的就是這段時間,從古至今皆是如此。那為什麼明明正月初一還沒有立春,現在又要叫春節呢?這就得從袁世凱說起了。
在古時候,過年過的是正月初一是沒錯的,這一天確實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但那時候過年不叫春節,而是叫「元日」「元旦」「正旦」「元首」等等。而立春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被稱為春節。也就說,最開始的時候,元旦是正月初一,春節是立春,這兩個節日是同時存在的,但過年過的是元旦,不是春節。
後來中華民國成立,決定採用公曆紀年,把原本正月初一的「元旦」這一稱號,賜給了1月1日這一天,從此,元旦就不再是正月初一了,而是1月1日。不過雖然「元旦」這個稱號沒了,正月初一該過年還是得過,立春的春節也還是得過。一直到袁世凱的時候,又出了變故。
當時,袁世凱任國民政府總統,內務總長朱啟鈐提交了一份《定四季節假呈》,他建議:
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
袁世凱也沒有多想,直接採納了這個建議,並於1914年正式施行。這樣一來,正月初一雖然被1月1日搶了元旦的稱號,卻又得了個春節的稱號。而立春呢,則白白把春節的稱號讓給了正月初一,什麼也沒撈到。
結語
行文至此,關於「過年」「春節」「立春」之間的關係,已然明了。總的來說,在傳統文化中,過年確實過的是正月初一,但是那時候過年不叫春節,春節另有所指,指的是另一個隆重的節日立春。
在辛亥革命及袁世凱上臺之後,我國開始施行公曆,元旦節變成了1月1日,年節仍然是正月初一,但立春的春節之名被剝奪,轉而賜給了正月初一,因此年節與春節便合二為一了。
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六百餘人的代表團正式通過了大體上沿襲民國以來的習慣,施行公曆與農曆並行的紀念方式。以公曆1月1日為元旦,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年節的習俗依然遵從中國人民幾千年以來的習俗,定在正月初一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