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術集刊虛擬圖書館上線:順應融媒時代,助力學術傳播

2021-01-14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中文學術集刊虛擬圖書館」上線:順應融媒時代,助力學術傳播

&nbsp&nbsp&nbsp&nbsp7月1日,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傳媒大學)聯合研製的「中文學術集刊虛擬圖書館」正式上線。融媒體時代,以手機為終端的移動傳播、小屏閱讀已經成為傳統媒體轉型改革的主攻方向,CSSCI聯合中國傳媒大學將媒體融合技術深度應用於學術集刊出版、傳播,是對傳統資料庫功能的拓展和提升,是以媒體融合手段搭建的學術傳播嶄新平臺,是實現學術資源通融、學術內容兼融、學術傳播互融、開放存取共融的探索性嘗試,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集刊適應融媒時代改革發展的創新成果。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中文學術集刊虛擬圖書館」首批入藏人文社會科學多個學科近百種最新出版的學術集刊,專設集刊主辦機構展示板塊,增強「互動留言」功能,加強編輯與作者的交流溝通;設置「出版物簡介」介紹學術集刊基本情況、徵稿啟事、格式規範等;研發「順序閱讀」功能、「目錄導覽及選擇閱讀」功能,方便讀者自主選擇閱讀;採用多媒體技術,利用了語音合成、文字識別等人工智慧手段,研發「背景樂陪伴閱讀」功能、精選文章 「AI朗讀」功能,方便廣大讀者使用。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中文學術集刊虛擬圖書館」採用知性棕色調,大氣莊重,給讀者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重點設計了手機端頁面,解決了移動端功能和適配,PC端可通過微信小程序網頁版進行訪問。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學術集刊虛擬圖書館」的上線在學界、出版界引起熱烈反響。在徐以驊教授(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特聘教授)看來,「南大評價中心聯合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出的『中文學術集刊虛擬圖書館』,用心構思、製作優良,內容精選,使用便捷,頁面左側還有隱藏式彈出菜單,費時不多便可對相關集刊有相當直觀和全面的了解,而背景音樂和順暢的AI朗讀功能更是其中的亮點。該平臺的設計和開發將國內社科集刊的推廣工作提升了一個臺階,方便了這些集刊的廣大讀者,為我國社科集刊出版界貢獻了一個實用友好的學術公共產品。隨著收錄集刊的增加、內容的擴展以及方式的改進,中文學術集刊虛擬圖書館對我國社科期刊出版工作將會有更大的示範效應和推動作用。」陳恆教授(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世界史系)認為「學術集刊是學術發表和交流的重要陣地,也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文學術集刊虛擬圖書館』的建立,使過去相對分散的學術集刊資源匯聚到了一個數字平臺中,極大便利了相關學術資源的查閱與利用,是一件嘉惠學林的美事。」

&nbsp&nbsp&nbsp&nbsp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傳媒大學)副主任秦瑜明教授表示,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自建立以來,聚焦國家社會發展的重點需求,積探索融合媒體服務社會發展的傳播模式及未來形態範式。實驗室與CSSCI深度合作研發「中文學術集刊虛擬圖書館」,旨在拓展學術傳播新形態和新思路,也希望能以此為起點,對新的媒介環境中推進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融合傳播進行更具現實價值的探索。

&nbsp&nbsp&nbsp&nbsp近年來,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積極加強與國內媒體融合教學科研機構的合作,力求通過媒體融合技術以更廣的傳播範圍、更及時的傳播時效和更靈活的互動交流方式傳播高質量學術內容,貼近學界,服務學界,彰顯作為學術發展「記錄者」的責任與擔當。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負責人認為,「中文學術集刊虛擬圖書館」是順應學術傳播方式新變化、媒體融合發展新趨勢作出的探索性嘗試,是CSSCI奮進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服務學術研究的創新舉措。相信只要有關各方協力同行,一定能構建成一個包括作者、編者、讀者和出版機構在內的充滿活力的數字生態共同體。(付文)

相關焦點

  • 「第九屆人文社會科學集刊年會」於無錫召開
    學術集刊作為重要的學術交流平臺和成果發布載體,在緊跟熱點、主題研討方面有其專業和精深的特色,是追蹤學科前沿的重要手段。面對變化的世界,開拓學術研究新境界,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提供思想和智慧支持,是學術集刊發展的重要使命。
  • 同濟大學舉辦「疫情下的新聞傳播應對與走向」學術論壇
    同濟大學舉辦「疫情下的新聞傳播應對與走向」學術論壇 來源:藝術與傳媒學院   時間:2020-06-04  瀏覽:
  • 首屆中國先進影像與科學傳播學術會議在京開幕
    12月19日,第一屆中國先進影像與科學傳播學術會議在北京開幕。會議由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指導,北京電影學院主辦,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亞洲傳媒研究中心協辦,數字影視動畫創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辦。
  • 數字學術與公眾科學:數字圖書館新生態
    在上海剛閉幕的第十三屆數字圖書館前沿問題研討班(ADLS 2016)上,首次提出「數字學術和公眾科學」的主題,連同數據化和智慧化,這三方面的趨勢正帶來數字圖書館的新變化和新生態。  本屆論壇以「數字學術與公眾科學:數字圖書館新生態」為主題,重點探討了「數字學術與數字人文」「公民科學與大眾參與」「關聯數據與語義技術」和「開放數據和開放知識」四個分主題,這些主題為首倡於1994年的「數字圖書館」概念帶來了新的內容和新的熱點,給當今處於「複合型圖書館」階段的圖書館實踐帶來新的動力,並指明了發展方向。
  • 中國知網分享如何推動學術期刊深度傳播
    中國知網創始人,《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編輯王明亮在線分享了中國知網辦好平臺、推動中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做法、經驗和思考。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吳尚之主持講堂活動。  王明亮介紹,基於「世界知識大數據」(WKBD),中國知網為期刊提供了質量戰略管理系統,對辦刊定位、審稿隊伍建設、選題組稿進行精準的動態策劃和運營;推出了「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AMLC),提高了文字、公式、圖表中不端行為的檢測精準度;向我國學術期刊提供了「傳統論文、增強論文、數據論文、協創論文」四種新型數位化論文網絡首發出版模式;2017年起與530多種期刊共同推行「稿酬保底發行承包
  • 訪談︱朱劍:回歸學術共同體是學術期刊及其編輯的最好選擇
    網絡學術平臺的構想澎湃新聞:您提出的「超雲」網上平臺是基於新媒體時代的網絡學術平臺的構想,能否詳細介紹下「超雲」如何運作?朱劍:「超雲」網上平臺到目前為止都仍然只是一種構想,尚未有產品上線。這一理念的初衷,就在於通過確立「專域」這一網際網路時代傳播的基本單元,實現學術傳播秩序的重構。「域出版」理念的要義是將「域」的概念引入網際網路出版領域,在信息聚合型編輯、出版、傳播平臺上,實現以「專域」為基本單元的多元、有序、高效的出版和傳播。
  • 《文化和旅遊產業前沿》學術支持第三屆創意城市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叢已連續出版六輯,專輯涵蓋以下幾大板塊內容:文化傳播板塊聚集世界視野下我國對外文化交流與傳播、「一帶一路」文化傳播;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版塊著重研究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等;文化科技版塊預判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人工智慧以及大數據對文化和旅遊產業影響等;文化數據版塊探討我國出版產業和文化產業版權保護等內容
  • 第一彈‖疫情防控期間免費學術資源一覽
    疫情防控期間,為方便師生科研,國科大圖書館在各大圖書館整理資源的基礎上,經過測試、確認、訪問後,匯總了抗疫期間可限時免費訪問的學術資源。資源分兩部分放出,我們將持續關注疫情期間免費資源的開放,持續進行更新。以下列出符合於用戶研究需要的免費學術資源。
  • 創新引領學術活動,助推新時代林業發展——上海市林學會第九次會員...
    創新引領學術活動,助推新時代林業發展——上海市林學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召開 2020-12-10 14: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企業新媒體年會:「融時代 新傳播」打造世界一流品牌
    12月22日,第八屆中國企業新媒體年會在北京召開,22家中央部委和政府機構代表、43家媒體和網際網路平臺、89家企業代表、高校學者聚焦「融時代·新傳播 」,著眼全媒體時代,現場思想碰撞共話新媒未來。劉正榮認為,企業融媒體能讓世界看到中國企業的速度、品質和創新能力,也能呈現真實鮮活、生動立體的中國。我們要順勢而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通過已經構築的新型傳播平臺擴大中國聲音的傳播範圍。
  • 國外免費學術文獻、電子讀物、電子圖書館資源分享——系列二
    同學,你還在為找學術資料、查科研文獻、借工具書發愁嗎?來來來,國外免費學術文獻、電子讀物、電子圖書館資源趕快分享給你。網頁連結:http://dlc.dlib.indiana.edu/dlc/ANU Open Research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電子出版庫,用於在線收集、整合、傳播大學相關的學術成果,包括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圖書章節
  • 傳媒湃|3本新聞傳播類期刊入圍新版C刊擴展目錄
    CSSCI全稱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是1998年南京大學評價中心受教育部委託開發研製的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主要收錄所有來源期刊/集刊全部來源和引文信息,其數據是對中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以期刊/集刊為載體的成果產出狀況和學術引用情況的真實記錄。
  • 開學複課|廈門大學圖書館引入網易有道文檔翻譯提升學術研究能力
    近日,為助力高校的國際化教學與學術研究,網易有道和廈門大學圖書館達成合作,廈門大學全體師生可以免費通過有道文檔翻譯功能對各類英文研究資料進行翻譯。(圖示:廈門大學圖書館官網首頁)高質量的學術研究資料作為研究能力提升的基礎,一直是高校師生工作和學習的重點。
  • 收藏|這是最全的學術資源搜索渠道及網址大全
    2.百度學術搜索連結:http://xueshu.baidu.com/2011年6月初,「百度學術搜索」上線,後來沉淪過貌似,前幾天改頭換面重新出世,重大變革。收錄國內外學術站點超過70萬家,如中文學術站點知網、萬方、維普,外文學術站點acm、IEEE、springer等,共計收錄中外文學術資源總量逾2億,中文超1.5億,外文超1億,讓學術搜索「一鍵直達」。據悉,這也是國內首個擁有億級別索引量的網際網路學術平臺。不過和谷歌一樣,只是結果呈現,大部分無法下載,不過可以搜索後,有目標地在學校的資料庫下載啊。
  • ...智慧財產權食品英文學術期刊《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這標誌著在我國創刊的第一本自主智慧財產權食品英文學術期刊獲得了當代國際最著名檢索系統的認可,為我國食品科研領域作者在全球領域的傳播搭建了一個國際性平臺。  談到辦食品英文學術期刊的初衷,王守偉表示,隨著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我國食品科研領成果不窮,需要一個國際性平臺在全球食品科研領域進行更大範圍的傳播,「但國內食品類的英文學術期刊卻一直是空白,2012年時,國際上已有124本被SCI收錄的食品類英文學術期刊,國內有中文食品類學術期刊57本,卻沒有一本食品類的英文學術期刊,這可謂是一個食品科研大國的缺憾。」
  • 48個中英文學術網站匯總
    它整合了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圖書館的圖書館目錄和大約160個開放資源(超過200萬個文檔)的數據。CNKI工程是以實現全社會知識資源傳播共享與增值利用為目標的信息化建設項目。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發起,始建於1999年6月。
  • 《雲南文獻》學術研討會暨臺灣大陸同鄉會文獻資料庫·雲南庫上線...
    2018年12月20日上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共同指導,雲南民族大學、雲南省臺灣同胞聯誼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雲南文獻》學術研討會暨臺灣大陸同鄉會文獻資料庫·雲南庫上線發布會在昆明召開。
  • 「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助力中國學術「走出去」
    而隸屬於國家社科基金的「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因其重點關注哲學社科學術著作,為國內出版機構,尤其是以學術出版為特色的大學出版社,提供了一條學術出版「走出去」的路徑。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始終致力於學術著作的「走出去」工作,並積極參與選題推薦與項目申報:第一批300種推薦選題中,我社有13種入選;而在剛剛公布的2017年150種推薦選題中,有5種入選。
  • 42種學術研究必備科研工具,太太太實用了!
    CNKI工程是以實現全社會知識資源傳播共享與增值利用為目標的信息化建設項目。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發起,始建於1999年6月。 168個專業主題數字圖書館,各領域學者均有屬於自己的專業知識搜尋引擎大眾熱點特色熱點話題,幫您了解大眾關心的熱點知識;全面的學術資源網站導航;對學術文獻進行績效評價及統計分析。
  • 學術書店"轉型"中的堅持與選擇
    對此,復旦大學顧曉鳴教授認為:「實體書店最重要的是傳播文化觀念。書店表面上是賣書,實際上它起到的是燈塔作用,應該重視書店的發散功能和榜樣功能。」因為書店承擔的不僅僅是賣書功能,還有展現校園風貌與師生面貌的功能。對於校園書店,顧教授建議,學校可以利用科研經費支撐一個或若干個學術書店,相應的,學校可以對書店提出要求,比如必須引進最新和最專業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