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書店"轉型"中的堅持與選擇

2020-12-25 東方網

  東方網7月14日消息:據《東方教育時報》報導,一邊是學生與教師對學術書店的戀戀不捨,一邊是學術書店的「苟延殘喘」。學術書店也許不能僅僅是道「美麗的風景線」。

  學術活動

  聚攏人氣提升品位

  今年4月,季風書園入駐華東師大閔行校區,這是華東師大閔行校區唯一的學術書店。開店之初,季風書園便在網上開設微博,與學生進行廣泛互動,並向華東師大師生徵集各種要求與設想。「多組織些讀書會的活動。」「希望看書的氛圍能夠自由輕鬆。」……現在,這些建議都已經轉化為現實。

  歷史學家沈志華教授的人文講座「讀書與人生」、華東師大歷史系教師許紀霖講述「刺蝟與狐狸——大學校園的求學之道」、季風劇本朗讀會……這些活動儼然已經成為季風書園的品牌。「以前去學術書店,往往只會看書和買書,」華東師大歷史系研二的閻珏雯說,「現在不僅會去買書,更會關注書店的各種活動。我覺得現在的季風書園更能體現以書會友的氛圍。」

  除了各種學術活動之外,季風書園還會不定期舉行電影放映會。「其實也就是個小型電影院,」華東師大生物系的於超認為,「大家不僅能夠免費看電影,還能在一起探討一番。」開業僅僅三個月的季風書園已經贏得華東師大不少學生的青睞。「以前聽講座,總是一本正經地在教室或者報告廳,」上海交大的陳緯棟也是季風書園的常客,「大家圍坐在一起,零距離與教授面對面交流探討的感覺很不錯!」

  用各類學術活動帶動書店人氣,已經成為季風書院華東師大店的一種經營策略。季風書園華東師大店負責人蘇小姐介紹說:「學生參與各種活動基本都是免費的,在堅持公益性的同時,也希望能夠聚集人氣。」

  「混搭」書店

  以「專業」「情感」取勝

  當學術書店「命懸一線」之時,不少以「教輔」「學術」為主打的混搭書店卻步履堅實地「活著」。當各類教輔書籍放在書店的醒目位置時,也許很多人會感嘆「學術的沒落」,但這卻是實體書店不折不扣的生存之道。

  「雖然像復旦、華東師大等高校以文科見長,但畢竟還有很多理科生,每個學生都有買教輔書的需求,」陳老闆在上海師大附近開了家書店,「部分教師和學生對學術書的需求,我們也在儘量滿足。」

  開在復旦大學附近的學人書店,月租金超過3萬元,賣點也是教輔和學術的「混搭」。書店員工小劉說,目前店裡所出售的學術書具有非常高的專業水準,有許多學術書只有在這裡才能買得到。

  實體書店除了以「專業性」取勝之外,人情味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復旦大學研三的吳婷經常光顧毛毛書店:「我在復旦讀書快7年了,每次走進毛毛書店,都有種異常親切的感覺。」吳婷口中感到親切的老闆娘便是沈女士,她會和每一位進到書店內的顧客打招呼,聊上幾句家常。「實體書店最能體現人情味,大家都像老朋友一樣,看書、買書之餘還能一同聊聊天。」

  「校園書店之於大型書城,就像全家超市之於家樂福。」學人書店總經理高鴻鵬打了個簡單的比方,書店就應該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無論是教輔書還是學術書,其實都是滿足學生和教師人群的需要。在純學術書店舉步維艱的今天,淡化書店本身的性質,通過市場調節,讓具有「教輔」「學術」混搭風的書店也能以「專業」「情感」取勝。

  對內削減成本

  對外尋求支持

  如今開在高校周圍的不少書店,普遍處於門面小、面積不大的狀態。很多書店老闆紛紛表示,面對慘澹的經營現狀,他們幾乎用上十八般武藝,減少僱員,優化各種考試書籍等,只為縮減成本。

  實體書店經營有多困難?一位書店老闆算了一筆帳:一般的考試書籍進價為六五折,教材書籍進價為七六折;前者以七五折出售,後者為八五折出售。不過不少學生買書的首要條件還是先問折扣。季風書園華東師大店買書打九折、學生會員八一折的折扣率,還是讓很多學生放棄在書店裡買書。「其實,我挺喜歡在書店裡喝杯咖啡,看一個下午的書,」華東師大中文系的小陳說,「至於買書,我更喜歡到網上貨比三家,畢竟折扣多才是我買書最看中的因素。」

  面對每個月1萬元到3萬元不等的店面租金,書店老闆們都感嘆,在網購圖書的衝擊下,他們只能做到勉強收支平衡。「我們也希望得到來自高校的支持,」季風書園華東師大店負責人蘇小姐表示,「如果教師指定學生購買學術書的話,能不能讓我們來做代購?」

  不少書店老闆表示希望得到高校支持是因為「真的活不下去了」。對此,復旦大學顧曉鳴教授認為:「實體書店最重要的是傳播文化觀念。書店表面上是賣書,實際上它起到的是燈塔作用,應該重視書店的發散功能和榜樣功能。」因為書店承擔的不僅僅是賣書功能,還有展現校園風貌與師生面貌的功能。對於校園書店,顧教授建議,學校可以利用科研經費支撐一個或若干個學術書店,相應的,學校可以對書店提出要求,比如必須引進最新和最專業的書籍。

  失去學術書店大學將會怎樣  

  日前,復旦大學的「老字號」書店——慶雲書店閉門謝客,復旦很多師生在扼腕嘆惜的同時,不得不感嘆在網絡書店衝擊下校園書店的生存空間日漸狹小。高校周圍學術書店關門結業的現狀並非個例,2007年,羅素書店、開明書店、企鵝書店、淘吧書店等紛紛關門大吉。2008年年中,左岸書店因虧損而關閉,這家書店因擇書品味高雅而聞名復旦,當時在網絡上引起復旦師生一片譁然。近半年來,華東師大的大夏書店、復旦周邊三人行書店等校園書店相繼倒閉或搬遷。

  面對高校周圍實體書店接連關門的現狀,不少高校學生和老師們在扼腕嘆惜之餘開始擔心:如果哪天真的沒了學術書店,他們將過的是怎樣的生活?

  那些學術書網上都有賣

  「大學生經濟條件有限,買書當然會貨比三家,」東華大學大二的小陳早已習慣了網購,「在網上買書一般都免運費,而且隔天就能送到。」不少大型購物網站還會推出各種促銷降價活動,網絡買書也能貨比三家後再作決定。像小陳這樣選擇在網上購買各類書籍的大學生並不在少數,便捷、便宜是他們選擇網購的主要原因。

  至於購買專業性很強的學術書,復旦大學的王莉莉則會在淘寶網上尋找一番:「在網絡書店裡難覓蹤影的學術書,往往私人賣家正在出售。」隨著網購帶來的便利,越來越多的學生過上「足不出戶」的網購生活。「買數碼產品去京東、易迅;買書去噹噹、亞馬遜;買零食去一號店……」當各大主流網購網站在大學生消費中逐漸建立了信譽後,大學生們似乎理所應當地過起了「宅」生活。

  雖然沒了學術書店,但是大學生買書依然有去處。「高校周圍學術書店的消亡,屬於優勝劣汰的結果,」上海外國語大學大四的文雯認為,「既然網絡已經讓人們的生活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傳統學術書店還一成不變,自然不能適應讀者的新需求。」

  回歸圖書館也許該是時候了

  如今高校的圖書館都覆蓋無線網絡信號,大學生不僅可以在圖書館裡看書,更可以帶上筆記本電腦查閱網絡資料。當學術書店消失時,去哪裡蹭書看呢?請回歸圖書館當「書蟲」吧!

  「在上海交大讀書最愜意的時光,莫過於在新圖書館裡看書發呆,」上海交大的陳維棟說,「實木地板桌椅、旋轉樓梯、七八種裝修風格……在像霍格沃茨般的圖書館裡,不怕找不到想要看的書,也不用不好意思整天看書不買書。」陳維棟認為,大學的關鍵是營造讀書的氛圍,高校周圍的學術書店只能起到一部分作用,真正的學術聖殿應該是大學裡的圖書館。

  原本經常光顧學術書店的復旦大學小王,如今也成了圖書館的常客:「以前去逛學術書店是一種習慣,現在每天在圖書館學習也是一種習慣。只要有好書,生活就不枯燥。」通過圖書館的網絡系統,學生不僅可以預約自己想看的書,還能查找國外高校的圖書資源和信息。

  學術書店「黑馬」未來也許有

  實體書店難擋網絡書店的衝擊;事實上,大型網購企業也仍然處於虧損狀態。這似乎成了一場現實與虛擬的博弈,頗有點看誰笑到最後的味道。

  理想中的學術書店究竟是怎麼樣的?華東師大社科部副教授宋宏認為,書籍齊全、更新快速、服務優良,應成為學術書店的必備條件。此外,每月伴有書籍介紹,書店環境舒適,有點幽幽的音樂,附設咖啡座供品茗聊天,周末有各種文化交流活動……這樣的書店更能讓人流連忘返。

  宋宏還建議,如果在高校周圍開設有品位的二手書店,不用的書可在此流通,價格便宜,可解讀書人燃眉之急。不少學生甚至建議開設「書書交換店」。既然購書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壓力,何不用物物交換的方法來運營呢?

    相關專題:誰來支撐人文書店的孱弱身軀

相關焦點

  • 二手書店的智能化轉型分析
    在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購買習慣迅速變化的時代,圖書市場面臨著機遇和挑戰,二手書店的經營與生存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亟需進一步的轉型升級。書店在城市文明進程和全民閱讀推廣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二手書店的發展儘管舉步維艱但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分析現存的二手書店的經營模式和運營模式,從技術發展的角度,探討和總結二手書店的轉型方向。
  • 獨立書店受租金重壓難維繫 轉型之路任重道遠
    文津閣  無力承擔雙倍租金,  8月關閉實體店  新港西路學而優附近的文津閣,是昔日廣州老牌的二手學術書店。文津閣老闆陳曉平是一位歷史愛好者,也致力於本土歷史建築和其他人文文化的保護。7月份,他收到業主加租的消息,「要翻倍租金,我想著這要虧本了。所以就關閉實體書店了。」陳曉平說。
  • 合肥三孝口書店一條街將搬遷 科教書店堅守轉型誠品書店
    為配合地鐵二號線工程建設,三孝口人行天橋以北的書店一條街的地段將在一個月內完成搬遷、拆除工程,合肥人眼中的三孝口書店一條街註定將成為歷史。A 書店一條街:等待搬家中平靜地賣書三孝口天橋以北書店一條街上,各家店鋪店門上都貼著「拆遷清貨」、「全場清貨」等醒目字眼。在牆上大大的「徵」字下,打包圖書、退書正是最近幾天三孝口的書店正在做的事情。
  • 借書店一條街搬遷機遇 合肥科教書店轉型誠品書店
    為配合地鐵二號線工程建設,三孝口人行天橋以北的書店一條街的地段將在一個月內完成搬遷、拆除工程,合肥人眼中的三孝口書店一條街註定將成為歷史。  書店一條街:等待搬家中平靜地賣書  三孝口天橋以北書店一條街上,各家店鋪店門上都貼著「拆遷清貨」、「全場清貨」等醒目字眼。
  • 兩家學術書店暫別北大,學生表示不要賣心靈雞湯的書店入駐
    而再入駐的商鋪要通過招投標決定,也就是說這兩家書店之後是否再能回到北大還是個未知數。野草書店據北大畢業生小金所述,在北大附近的學術書店中,野草和博雅堂從折扣和選書質量上來說都算不錯的,他以前在食堂吃完飯後經常會去逛逛。「店內有些圖書的折扣還是比不過電商的促銷活動,偶爾會買一些不太常見的書。」
  • 中國書店雁翅樓店:24小時書店 為每一位讀者堅持
    營業員洛颺說:「只要有一個人來,我們的堅持就有意義。」有一位讀者 堅持就有意義來到中國書店雁翅樓店的時候,已經是昨晚9點多了。四張臨窗的實木桌子四周,散坐著七八位看書的年輕人。而就在書店二樓,一位女營業員正在舊書區整理圖書:「我叫洛颺,從雁翅樓店開店就在這工作,幹這一行十年了。」
  • 西安市新華書店北大街書店提升轉型
    升級改造後的北大街書店 西安市新華書店供圖>   本報訊 (記者 張靜) 在古城繁華的南北主幹道上,有一家特別的功能服務型書店——西安市新華書店北大街書店。
  • 「書店+」的新商業模式成型 實體書店換了新面孔
    指尖翻動著《我們仨》,空氣中飄來陣陣咖啡的香味。近日,北京高二學生林凌參加由北京三聯韜奮書店舉辦的主題活動。「書店的裝修很精緻,還有咖啡店和自習區,在這裡看書覺得非常舒服。」林凌說。眼下,實體書店正在應對手機閱讀、網絡書店、電子書等帶來的挑戰,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迎來新一輪的轉型與發展,逐漸形成「書店+咖啡店+零售+講座」等「書店+」的新商業模式,大量書店走進商業購物中心開設新店,演繹出不同於傳統書店的新業態。實體書店正在加快轉型步伐。
  • 瀋陽市新華書店:「軟硬兼施」,全方位促進商業模式轉型升級
    如2017年與商業地產合作,推動原大東區新華書店轉型為全國首家青少主題書店,該書店目前運轉情況良好,增長勢頭比較強勁。再如今年,與碧桂園集團合作,突破實體書店轉型升級傳統理念與相互複製模式,打造的全國首家生態主題書店,入選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改革發展項目庫。
  • 在書中,聽見書店的聲音
    這幾年,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新開書店的熱潮,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書店品牌出現,20世紀90年代出現過類似的事件,現在各城市地標性的學術書店大多是那個年代開立的,而這次的開店潮似乎更壯觀。(佛山先行書店)說書店已經走出困境,肯定為時尚早,至少從目前新業態書店的經營數據看,還有很長的路要探索,但我確信,傳統意義上的書店已經沒有多少生存下去的可能性了,其實不僅僅是傳統意義的書店,絕大多數傳統的實體店鋪,在網際網路更加便捷的選購體驗和更便宜的價格壓力下,已經喪失了商業本源——「消費者不得不去現場購買的理由」,從而面臨著被動轉型的考驗。
  • 香港三聯書店退出廣州 倒閉潮中大書店轉型求生
    作為老牌名店,香港三聯書店僅僅是傳統書店命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由於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電子商務書城分流市場以及各類成本的攀升,圖書終端市場都在加速鳥槍換炮。「事實上,實體書店早已遭遇關門潮,正在批量倒閉。」昨日,不少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這種趨勢下,已有不少書店轉型求生。
  • 香港二樓書店:堅守鬧市的文化綠洲
    讀者順著陳舊而狹窄的階梯走進書店,就仿佛在橫穿一條時空隧道;推門走進小小的書店,都市的喧囂便統統被關在了門外。香港二樓書店就在這種鬧中取靜的環境中,頑強地生存著、維繫著。  幾十年過去,隨著文化傳承形式多樣化,二樓書店作為社會啟蒙媒介的功能已經逐漸下降。歷經多年沉澱,它們已成了香港文化的一個標誌,也成為香港人的閱讀文化現象之一。
  • 曾經的濟南三聯書店老闆:還常夢見自己在經營書店
    原標題:曾經的濟南三聯書店老闆:還常夢見自己在經營書店  白鋒曾是濟南三聯書店的老闆。1994年,學術書籍一書難求。在朋友們的鼓勵下,白鋒從山師的楊守森等人處接手學者書屋,經營起三聯書店濟南分銷店,想要改變學術書稀缺的狀況。「三聯書店可以說是濟南最早賣學術書籍的民營書店。」
  • 北京人天書店鄒進做客《追夢人》
    《追夢人》節目組有幸請到北京人天書店有限公司董事長——鄒進,一起走進他的追夢人生! 北京人天書店集團董事長,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出版協會常務理事、全國館配商聯盟理事長。創立了全國最大的民營館配企業。
  • 廈門民營實體書店:從「寒冬」向「春天」行進
    成立於1992年的廈門市華文圖書有限公司海疆學術書店,看似不起眼,卻有值得一提的過去:其前身為泉州知名書香世家陳盛明兄弟研究南洋、臺灣及閩南地方史問題的圖書資料機構,後於1946年搬遷至廈門大學,成為私立海疆學術資料館。 海疆學術書店負責人陳社光說,書店主要提供專業學術書刊、文獻資料,滿足研究性的學習需求。
  • ...精神」的現實承載——專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
    這些學術著作是三聯前輩「力謀改造社會」的另一個側面,體現了他們對於民族前途、社會進步方面的深刻思考和使命感。這些著作不是為學術而學術,為研究而研究,而是從中求索真理、啟迪民智,許多著作在今天仍然有開啟山林、澤被後世的意義。今天這句話並沒過時。站在時代前沿,與時代同行,堅持變革精神,這是三聯書店最本質的東西。
  • 上海人文新地標 大夏書店·麗寶正式開業 傳統書店轉型升級出新招!
    (原標題:上海人文新地標 大夏書店•麗寶正式開業 傳統書店轉型升級出新招!)
  • 2016十大新興實體書店:顏值高!面積大!新華書店也轉型
    新華書店也轉型 路遙 2016-12-14 18:43 來源:澎湃新聞
  • 做電商不順的噹噹,轉型去線下開書店怎麼樣?
    1 月 9 日,噹噹在其舉辦的「2017 年噹噹出版物供應商大會」上宣布要轉型,將在 3 到 5 年內鋪設 1000 家實體書店,專注於做品質閱讀,這是噹噹第二次高調地說要開書店了。 噹噹 CEO 李國慶宣布轉型 做電商拼不贏京東,噹噹說要專注於開書店 2015 年年末噹噹就說要在 3 年內開 1,000 家書店,去年 9 月全國第一家線下書店
  • 書事丨曾在豆瓣書店做店員
    在大型連鎖書店和網絡書店的衝擊下,全世界獨立書店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吉井忍採訪了日本幾家安靜低調地堅持著的民營書店,而我也想到了就職過的,也在一個小小的空間默默堅持著的獨立書店——豆瓣書店。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書店店員,學校裡停留最久的地方是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