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7月14日消息:據《東方教育時報》報導,一邊是學生與教師對學術書店的戀戀不捨,一邊是學術書店的「苟延殘喘」。學術書店也許不能僅僅是道「美麗的風景線」。
學術活動
聚攏人氣提升品位
今年4月,季風書園入駐華東師大閔行校區,這是華東師大閔行校區唯一的學術書店。開店之初,季風書園便在網上開設微博,與學生進行廣泛互動,並向華東師大師生徵集各種要求與設想。「多組織些讀書會的活動。」「希望看書的氛圍能夠自由輕鬆。」……現在,這些建議都已經轉化為現實。
歷史學家沈志華教授的人文講座「讀書與人生」、華東師大歷史系教師許紀霖講述「刺蝟與狐狸——大學校園的求學之道」、季風劇本朗讀會……這些活動儼然已經成為季風書園的品牌。「以前去學術書店,往往只會看書和買書,」華東師大歷史系研二的閻珏雯說,「現在不僅會去買書,更會關注書店的各種活動。我覺得現在的季風書園更能體現以書會友的氛圍。」
除了各種學術活動之外,季風書園還會不定期舉行電影放映會。「其實也就是個小型電影院,」華東師大生物系的於超認為,「大家不僅能夠免費看電影,還能在一起探討一番。」開業僅僅三個月的季風書園已經贏得華東師大不少學生的青睞。「以前聽講座,總是一本正經地在教室或者報告廳,」上海交大的陳緯棟也是季風書園的常客,「大家圍坐在一起,零距離與教授面對面交流探討的感覺很不錯!」
用各類學術活動帶動書店人氣,已經成為季風書院華東師大店的一種經營策略。季風書園華東師大店負責人蘇小姐介紹說:「學生參與各種活動基本都是免費的,在堅持公益性的同時,也希望能夠聚集人氣。」
「混搭」書店
以「專業」「情感」取勝
當學術書店「命懸一線」之時,不少以「教輔」「學術」為主打的混搭書店卻步履堅實地「活著」。當各類教輔書籍放在書店的醒目位置時,也許很多人會感嘆「學術的沒落」,但這卻是實體書店不折不扣的生存之道。
「雖然像復旦、華東師大等高校以文科見長,但畢竟還有很多理科生,每個學生都有買教輔書的需求,」陳老闆在上海師大附近開了家書店,「部分教師和學生對學術書的需求,我們也在儘量滿足。」
開在復旦大學附近的學人書店,月租金超過3萬元,賣點也是教輔和學術的「混搭」。書店員工小劉說,目前店裡所出售的學術書具有非常高的專業水準,有許多學術書只有在這裡才能買得到。
實體書店除了以「專業性」取勝之外,人情味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復旦大學研三的吳婷經常光顧毛毛書店:「我在復旦讀書快7年了,每次走進毛毛書店,都有種異常親切的感覺。」吳婷口中感到親切的老闆娘便是沈女士,她會和每一位進到書店內的顧客打招呼,聊上幾句家常。「實體書店最能體現人情味,大家都像老朋友一樣,看書、買書之餘還能一同聊聊天。」
「校園書店之於大型書城,就像全家超市之於家樂福。」學人書店總經理高鴻鵬打了個簡單的比方,書店就應該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無論是教輔書還是學術書,其實都是滿足學生和教師人群的需要。在純學術書店舉步維艱的今天,淡化書店本身的性質,通過市場調節,讓具有「教輔」「學術」混搭風的書店也能以「專業」「情感」取勝。
對內削減成本
對外尋求支持
如今開在高校周圍的不少書店,普遍處於門面小、面積不大的狀態。很多書店老闆紛紛表示,面對慘澹的經營現狀,他們幾乎用上十八般武藝,減少僱員,優化各種考試書籍等,只為縮減成本。
實體書店經營有多困難?一位書店老闆算了一筆帳:一般的考試書籍進價為六五折,教材書籍進價為七六折;前者以七五折出售,後者為八五折出售。不過不少學生買書的首要條件還是先問折扣。季風書園華東師大店買書打九折、學生會員八一折的折扣率,還是讓很多學生放棄在書店裡買書。「其實,我挺喜歡在書店裡喝杯咖啡,看一個下午的書,」華東師大中文系的小陳說,「至於買書,我更喜歡到網上貨比三家,畢竟折扣多才是我買書最看中的因素。」
面對每個月1萬元到3萬元不等的店面租金,書店老闆們都感嘆,在網購圖書的衝擊下,他們只能做到勉強收支平衡。「我們也希望得到來自高校的支持,」季風書園華東師大店負責人蘇小姐表示,「如果教師指定學生購買學術書的話,能不能讓我們來做代購?」
不少書店老闆表示希望得到高校支持是因為「真的活不下去了」。對此,復旦大學顧曉鳴教授認為:「實體書店最重要的是傳播文化觀念。書店表面上是賣書,實際上它起到的是燈塔作用,應該重視書店的發散功能和榜樣功能。」因為書店承擔的不僅僅是賣書功能,還有展現校園風貌與師生面貌的功能。對於校園書店,顧教授建議,學校可以利用科研經費支撐一個或若干個學術書店,相應的,學校可以對書店提出要求,比如必須引進最新和最專業的書籍。
失去學術書店大學將會怎樣
日前,復旦大學的「老字號」書店——慶雲書店閉門謝客,復旦很多師生在扼腕嘆惜的同時,不得不感嘆在網絡書店衝擊下校園書店的生存空間日漸狹小。高校周圍學術書店關門結業的現狀並非個例,2007年,羅素書店、開明書店、企鵝書店、淘吧書店等紛紛關門大吉。2008年年中,左岸書店因虧損而關閉,這家書店因擇書品味高雅而聞名復旦,當時在網絡上引起復旦師生一片譁然。近半年來,華東師大的大夏書店、復旦周邊三人行書店等校園書店相繼倒閉或搬遷。
面對高校周圍實體書店接連關門的現狀,不少高校學生和老師們在扼腕嘆惜之餘開始擔心:如果哪天真的沒了學術書店,他們將過的是怎樣的生活?
那些學術書網上都有賣
「大學生經濟條件有限,買書當然會貨比三家,」東華大學大二的小陳早已習慣了網購,「在網上買書一般都免運費,而且隔天就能送到。」不少大型購物網站還會推出各種促銷降價活動,網絡買書也能貨比三家後再作決定。像小陳這樣選擇在網上購買各類書籍的大學生並不在少數,便捷、便宜是他們選擇網購的主要原因。
至於購買專業性很強的學術書,復旦大學的王莉莉則會在淘寶網上尋找一番:「在網絡書店裡難覓蹤影的學術書,往往私人賣家正在出售。」隨著網購帶來的便利,越來越多的學生過上「足不出戶」的網購生活。「買數碼產品去京東、易迅;買書去噹噹、亞馬遜;買零食去一號店……」當各大主流網購網站在大學生消費中逐漸建立了信譽後,大學生們似乎理所應當地過起了「宅」生活。
雖然沒了學術書店,但是大學生買書依然有去處。「高校周圍學術書店的消亡,屬於優勝劣汰的結果,」上海外國語大學大四的文雯認為,「既然網絡已經讓人們的生活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傳統學術書店還一成不變,自然不能適應讀者的新需求。」
回歸圖書館也許該是時候了
如今高校的圖書館都覆蓋無線網絡信號,大學生不僅可以在圖書館裡看書,更可以帶上筆記本電腦查閱網絡資料。當學術書店消失時,去哪裡蹭書看呢?請回歸圖書館當「書蟲」吧!
「在上海交大讀書最愜意的時光,莫過於在新圖書館裡看書發呆,」上海交大的陳維棟說,「實木地板桌椅、旋轉樓梯、七八種裝修風格……在像霍格沃茨般的圖書館裡,不怕找不到想要看的書,也不用不好意思整天看書不買書。」陳維棟認為,大學的關鍵是營造讀書的氛圍,高校周圍的學術書店只能起到一部分作用,真正的學術聖殿應該是大學裡的圖書館。
原本經常光顧學術書店的復旦大學小王,如今也成了圖書館的常客:「以前去逛學術書店是一種習慣,現在每天在圖書館學習也是一種習慣。只要有好書,生活就不枯燥。」通過圖書館的網絡系統,學生不僅可以預約自己想看的書,還能查找國外高校的圖書資源和信息。
學術書店「黑馬」未來也許有
實體書店難擋網絡書店的衝擊;事實上,大型網購企業也仍然處於虧損狀態。這似乎成了一場現實與虛擬的博弈,頗有點看誰笑到最後的味道。
理想中的學術書店究竟是怎麼樣的?華東師大社科部副教授宋宏認為,書籍齊全、更新快速、服務優良,應成為學術書店的必備條件。此外,每月伴有書籍介紹,書店環境舒適,有點幽幽的音樂,附設咖啡座供品茗聊天,周末有各種文化交流活動……這樣的書店更能讓人流連忘返。
宋宏還建議,如果在高校周圍開設有品位的二手書店,不用的書可在此流通,價格便宜,可解讀書人燃眉之急。不少學生甚至建議開設「書書交換店」。既然購書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壓力,何不用物物交換的方法來運營呢?
相關專題:誰來支撐人文書店的孱弱身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