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天上阿里!你的詩和遠方,我的使命擔當

2020-12-13 澎湃新聞

【收藏】天上阿里!你的詩和遠方,我的使命擔當

2019-08-09 17: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來源:金鑰匙雜誌

阿里賦

藏西秘境,天上阿里;茶馬古道,南亞通衢。拱衛三國之界,踞守世界之脊。岡底崇嶺巍峨南屏,崑崙峻峰聳峙北枕;羌塘莽原蒼茫東延,喜馬雪山飛縱西依。斯地也,得天地造化之鐘靈,享山水華英之垂青;系歷代兵家之扼要,乃藏族文化之根基。

阿里之美,天地形勝。其山壯甲天下,其水中外馳名。山曰千山之祖,四大山脈環峙,兩座奇峰崢嶸。水稱萬水之源,五湖聖水浩蕩,四大江河縱橫。斯地四季,千秋競呈;春有鴨戲江水,鳥唱春山之萌動;夏有碧草似毯,牛羊如雲之怡情;秋有天高雲淡,鷹擊長空之曠逸;冬有千山雪飄,萬河冰封之恢宏。地大物博兮,茫茫戈壁多金盛玉;資源豐盈兮,厚厚沙礫蓄寶藏珍。看不夠蒼蒼羌塘羚羊馳,碧野千裡畫卷舒;聽不厭迢迢關山大雁鳴,雲蒸霞蔚紫煙生。望不斷札達千頃土林海,無限蒼山連天外;賞不盡日土萬池湖泊水,碧波浩淼鷗鷺頻。巍巍乎神山,朝者四季絡繹;泱泱哉聖湖,沐者長年不終。獅泉河信步,可觀長河落日;班公湖泛舟,盡覽湖光山影。

絕色阿里

你的詩和遠方

水是阿里的魂

這裡的湖水

藍得令人心痛

讓天空無地自容

請橫屏觀看

阿里的眾多湖泊之中

聖湖瑪旁雍措

一枝獨秀

還有一些不知名的湖泊

像一粒粒藍色寶石

散落在阿里高原

構成了這裡「一錯再錯」的壯美畫卷

請橫屏觀看

你的詩和遠方

山是阿里的骨

挺拔在巨人肩上

支撐起地球的脊梁

在眾多的雪山之中

神山岡仁波齊

以其特殊地位

領袖群峰

位於普蘭縣境內的納木那尼峰

終年雲霧繚繞

神秘面紗後

隱藏著膚白貌美的驚豔

你的詩和遠方

是無以言表的大美

是天高地闊的壯歌

位於札達縣的土林奇觀

以其遺世獨立的容貌

彰顯著非凡

請橫屏觀看

古格王朝早已消失

但其王者之氣

卻在凜冽的寒風中延續

以上帝視角觀天湖

一幅天然畫卷

橫亙於天地之間

無界無邊

逆著陽光看草原

潔白的羊群、透明的剪影

勾勒出光芒四射的天際線

你的詩和遠方

這裡雖然寒冷荒蕪

但總有一些倔強的生命

在禮讚著生命

瑪旁雍措的鳳頭闢鵜

班公措的棕頭鷗

羌塘草原的藏野驢

成群結隊的藏羚羊

睥睨大地的鷹隼

絕色阿里,如詩如畫;

天上阿里,如夢如幻。

遙遠邊關,有責有愛;

鐵血邊關,可歌可泣。

鐵血邊關

邊關賦

鐵血邊關,風雲激蕩。究根溯源,史恆脈長。三千裡宗教聖地,信眾攘攘兮入境朝聖;八百裡絲綢古道,長路漫漫兮商繁貿昌。獅泉長河閱歷史之古,岡仁神山見源淵之長。先遣連進藏得和解,邊境線剿匪保安康。典角戰反擊印軍膽喪,班公洛殲敵國威遠揚。

邊貿之昌,溢彩流光。六十載風雪洗禮創偉業,半世紀艱苦建關寫華章。拽馬尾,翻雪山,西藏精神歷久彌新;守安寧,促發展,高原鐵軍揚帆起航。赤子緬懷於烈士陵前,傳承紅色基因;衛士執守於天地之間,紮根雪域邊疆。精神高地,抗缺氧而初心不改;國門英雄,沐風雪而使命不忘。今日之邊關,得天時,佔地利,承前啟後踏新路;明日之邊關,聚人和,昌國運,繼往開來迎曙光。

天上阿里、鐵血邊關

在你眼中是風景

在我眼中是淚水

這裡仿佛世界盡頭

是難以抵達的遠方

在遙遠的阿里

矗立著兩座巍峨國門

一座在普蘭

一座在獅泉河

請橫屏觀看

去往那裡

要翻越無數座高山

高原邊關人

踏雪而歌

破冰而行

漫漫天路

莽莽雪原

道路延伸到

目光觸碰不到的遠方

親人望不見的他鄉

我們走過的路

從不因冰雪覆蓋而寒冷

總有一種守望相助的溫暖

拍攝於2019年7月19日

我們沿著前輩的足跡

堅定而執著

雪越深腳印越深

我們的姿態

總是一往無前

向上再向上

沒有什麼可以阻擋

我們前往邊關的腳步

因為前方是神聖的國土

高寒缺氧的環境時刻在吞噬著我們的健康,威脅著我們生命。西藏人均預期壽命70.6歲,而阿里的人均預期壽命僅57歲,近5年拉薩海關去世的關警員平均壽命僅為63.4歲,2018年關區體檢報告顯示344名關警員患有不同類型的高原疾病,佔關區總人數的81%,其中31歲以上的患病人數高達285人,建關以來,共有5人犧牲在崗位上。

數字是冰冷的,代價是沉重的。

我們缺氧

但從來不缺少血性

因為我們是高原海關人

原獅泉河海關副關長普布次仁(右一)

去年,他犧牲在崗位上

今年,他應該54歲了!

由於缺氧

我們正以每天48小時的速度老去

但我們沒有畏懼

更沒有退縮

阿里被譽為「生命禁區」

但不屈不撓的海關人

卻用實際行動在抗爭

在荒蕪的高原上

播灑綠色

厚植希望

無論是海拔5200米的強拉山口

還是同樣高度的丁嘎山口

風雪中的我們總能

站出更高海拔

寧可透支生命

決不辜負使命

這是我們面對孔繁森紀念碑

許下的錚錚誓言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抔熱土一抔魂

我們常常在阿里的暗夜公園

仰望星空,凝視銀河

向先烈們致敬!

溫暖關懷

是什麼樣的精神力量支撐著高原邊關人?我想,除了寶貴的老西藏精神外,還有海關人與生倶來的家國情懷,還有海關總署的溫暖關懷和兄弟海關的鼎力支持。如今的獅泉河海關、普蘭海關舊貌換新顏,建起了供氧系統、淨水系統、地暖系統,「五小」暖心工程也陸續建成。為解決高原惡劣的自然條件和意外交通事故危及海關人健康和生命的問題,拉薩海關黨組提出並實施「生命健康工程」。」「吸氧不忘總署情、飲水不忘總署恩」的樸素情懷已轉化為高原邊關人以身許黨報國的強大動力,轉化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前行的強大動力。

艱苦所以堅守

苦熬不如苦幹

高原更攀高峰

編審:央金

編輯:明吉

在看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行走在天上阿里(第二天):拉薩—阿里獅泉河
    出站後逕自按司機師傅在電話中描述的位置很順利地找到了之前預約的車,車上4位素不相識的乘客和1位僅僅只是通過二次電話的駕駛員師傅同行,踏上了前往西藏阿里的旅程。同車的4位乘客中或是去阿里做生意的,或是去工作的,都不是第一次去阿里,只有我一個是遊客,而且是第一次去阿里。
  • 高曉松沒離開阿里,他啥時候去尋找「詩和遠方」?
    2月28日,高曉鬆通過微博對退出阿里董事一事做出回應,稱其實在2016就已卸任阿里音樂董事長,專任阿里娛樂戰略委員會主席,負責阿里大文娛國際化,並表示沒有離開阿里,未來也不會離開。資料圖 新華社全文:「剛參加完一整天阿里高管年會(組織部年會),並主持了重要環節阿里組織文化論壇。散會出來,忽然看見微博上好多朋友問我是否離開了阿里?一搜才發現是媒體發現我今天卸任阿里音樂法人代表。
  • 你嚮往詩與遠方,而我只想掙錢
    自由是相對的,苟且和「詩和遠方」也是相對的,眼前的苟且不過是暫時的枷鎖,而「詩和遠方」也不過是暫時的自由。大多時候,在我們不能完全認知到自己真實的現在時,「詩和遠方」不過是你一個自我麻痺的理想國。不止房子,還有詩與遠方高曉松,一個「詩與遠方」式人生的代表,他在《不止房子,還有詩和遠方》的文章中提到:「我媽從小就教育我們,不要被一些所謂的財產困住,所以我跟我妹走遍世界,然後我倆都不買房,就覺得很幸福
  • 兩當 我夢中的詩和遠方
    ,無論是春的明媚,夏的清涼,還是秋的驚豔,亦或是冬的唯美,都帶給了我對夢中詩和遠方的所有嚮往。,我曾嬉戲過沿路的小溪河流,我曾看過滿山的絢麗紅葉,我曾住過冰雪覆蓋的童話小屋。這裡,是我夢中的詩和遠方,夏天,伸展詩的枝葉,秋天,採摘詩的花果,冬天,品嘗詩的韻味。
  • 高曉松說的「詩和遠方」到底指什麼?
    為了拉近自己與「後浪」的距離或接地氣,他甚至不惜自我解嘲說自己也很焦慮:作為阿里年齡最大的高管之一,我又開始咬著被角午夜夢回了。而2018年同樣也是一個學生在電視節目裡提問:應該找什麼的樣的工作?當著電視機前千萬甚至億萬觀眾的面,高曉松毫不留情:「一個讀到博士的人竟然要問別人,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找什麼工作?我覺得你沒有一個大名校的胸懷天下,名校是幹什麼用的?
  • 【遊資陽】我想和你,在資陽尋找詩和遠方
    如果你哪也沒去,那不如和資妹兒一起尋找你想要的詩和遠方!當詩歌和資陽碰撞,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一起來尋找吧!今天,咱們一連七期的「遊資陽」系列原創就結束啦還沒看夠的話,趕快點擊下面連結收藏起來吧國慶黃金周,留守資陽的你來這裡轉轉吧【遊資陽】這個國慶留在資陽,來個悠然鄉村遊!資陽這座城,未來可期!美滋滋!
  • 在武漢最美休閒鄉村,我找到了我的詩和遠方……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兩句簡單的歌詞,卻觸動了無數人的內心。之所以能引發我們的共鳴,無非是擊中了我們對自己現狀不滿而又憧憬美好未來的那顆心。這兩年來,一直在糾結。一份是穩定但我並不喜歡的工作,一個是我喜歡卻並不怎麼穩定的職業。
  • 我的第一次詩和遠方的平原
    我去的地方特別少,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個遠方,第一次所謂見識我當年小時候父親給我說的大平原的地方。我途徑了湖北,看到了湖北站,看見了湖北的大山。此去一兩百公裡㎞後湖北也如此的平原,但是出了湖北那一段路程,我看見的水稻田地離河南還有三百裡路程,那邊的地方都還是和我們廣東一樣,種植水稻。當時我以為我想像的「麥浪」可能實現不了了。
  • 阿爾金雪山腳下,讓我領悟了詩和遠方
    她就好像我們的詩和遠方,如詩如畫,只是在遠方。如果你真的走進她,只是到山腳,你就能感受到那種清涼,尤其那雪水,有點兒刺骨。如果再往上走,萬萬不可冒然,不僅僅是越來越冷,更重要的是高原反應會越來越強烈,詩和遠方,也不是說去就能去的。
  • 高曉松全國首家曉書館落戶杭州 期待成為你的詩和遠方
    「曉書館和雜書館不一樣。」高曉松明確定義了兩者的區別,雜書館是以收藏、學術為主,收藏有許多殘本、古籍,並不適合大量翻閱。而曉書館著眼於大眾閱讀,主要給大家提供一個閱讀的空間,更能體現它的公益作用。「包括曉書館裡的講座和書會,也會集中在分享閱讀的部分,比如給大家推薦一些值得閱讀的好書。」高曉松說。
  • 藏在遠方的詩和再也回不去的故土,普米族人的詩和遠方
    詩和遠方,對於旅行者來說是一種生活,但是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恐怕是一段難以忘卻的悲壯和再也回不去魂牽夢縈的故土。本想探索什麼才叫「詩」什麼又叫「遠方」,卻無意中闖進了一個民族心酸的「詩和遠方」目標——麗江,一個人說走咱就走。
  • 偽旅行不是你的詩和遠方
    離開麻木的工位,離開無感的城市,離開熟悉的生活,去詩裡,去夢裡,去遠方,去碧海藍天、山河大漠。很多的日子,就像「逃離」。玉珠峰就在眼前,雖然沒有想像中那麼高峻,但足以安放我的遐思。雪山、湖泊、姑娘,還有一杯復一杯的青稞酒,無邊無際的高原就是背景。
  • 微喪·成熟女生頭像:我也有詩和遠方 只不過詩很爛 遠方也很黑暗
    微喪·成熟女生頭像:我也有詩和遠方 只不過詩很爛 遠方也很黑暗今天給大家帶來幾組微喪成熟女生頭像,如果有喜歡的請不要錯過,當然也可以拿去保存哦。在生活中每一個女生都是希望自己是一個開心的人,並且也可以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做很多事情。看到圖中的這位女生,一個人走在黑夜裡。
  • 詩和遠方----低調的奢華
    當你是意氣風發的少年,詩和遠方,是憧憬,是美好,是不顧一切想要去實現的願望。當你被歲月洗禮,詩和遠方就是低調的奢華,可望而不可及。須不知其實他們是活成了別人眼中的「詩和遠方」。,也讓很多年輕人也效仿她去追尋自己的詩和遠方。
  • 3200萬人次尋找「詩和遠方」,西藏旅遊強勁復甦
    題:3200萬人次尋找「詩和遠方」,西藏旅遊強勁復甦新華社記者王炳坤、春拉在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旅遊行業深陷寒冬之際,地處「世界屋脊」的西藏卻率先嗅到了春的氣息。映襯著波濤洶湧的雅魯藏布大峽谷與高聳入雲的南迦巴瓦峰,來自廣東的遊客蘇齊感慨地說:「看著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感受獨特的民族文化,欣賞和體驗祖國邊疆的獨特魅力,怎能不叫人心情舒暢!」西藏自治區旅遊資源豐富,從巍峨挺立的喜馬拉雅山,到一望無垠的藏北大草原,從千溝萬壑的藏東鄉村,到遙遠壯闊的「天上阿里」,許多地方都令海內外遊客魂牽夢繞。
  • 3200萬人次尋找「詩和遠方」,西藏旅遊強勁復甦
    原標題:3200萬人次尋找「詩和遠方」,西藏旅遊強勁復甦 新華社拉薩12月3日電 在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旅遊行業深陷寒冬之際,地處「世界屋脊」的西藏卻率先嗅到了春的氣息。今年前三季度,西藏自治區共接待國內外遊客3201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334.9億元,顯示出強勁的復甦勢頭。
  • 現實版的詩和遠方
    然而我們仔細想想,詩和遠方就一定在這些「光鮮亮麗」的人身上嗎?難道我們普通人就沒有詩和遠方?其實真正的行者,都在不為人知的地方,默默地走著。我很認同這個說法。真正的詩和遠方是什麼?她說:我把我的路段掃乾淨了,和花園一樣就是詩,回家了就是遠方。
  • 都說文化和旅遊是「詩和遠方」的關係,你有哪些詩和遠方呢?
    歌手許巍在歌中唱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勾起了無數文青的嚮往,「詩和遠方」也一躍成為城市青年心心嚮往的生活理想。田園生活是每個城市人的遠方的詩最近還關注到一個「瀟灑仟哥」的視頻,內容也是關于田野生活的,這種生活可能你很熟悉但肯定又離你很遙遠
  • 詩和遠方:海邊性感女郎&你為什麼要去遠方
    詩和遠方,最美的詩獻給你一、海邊性感女郎我的女神想變成一陣風輕撫你的秀髮想變成一束陽光送去我的溫柔你感覺到了嗎要怎樣與你在一起或許我該變成一粒沙子這樣就可以被你踩在腳下總想保護你總想擁有你可是那天你還是走了穿上一身的裙裝走得不聲不晌你丟下我怎麼辦你可知道我好痛好心傷親愛的人啊你為什麼要去遠方你走了我怎麼辦七夕的夜晚來自銀河的凝望滑動的流星是你嗎
  • 行走在天上阿里:阿里獅泉河
    隨便詢問了經過的兩家賓館,標間都是200多元,不僅超出了我的預算,也超出了我之前對地處偏僻西域消費支出的估計。 曾經是遙遠的西藏的西域,曾經是不可及的神秘高地,江湖人稱「天上的阿里」,此時已在眼前,我已身在其中。超長時間乘車的疲憊,高海拔帶來的身體不適,車停乘客各自散去,藍天、白雲、陽光下,孤身一人的我站立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