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作揖」

2020-12-18 天眼新聞

「作揖」是古代較為常見的禮節行為,至今仍在沿用。《說文解字》釋「揖」為:「攘也。從手咠聲。一曰手箸胸曰揖。」「攘」即推,「揖」的意思也就是雙手抱拳前舉。《康熙字典》中又有:「按攘同讓,增韻,遜也。」也就是說,「揖禮」表達的是人際交往中一種比較謙遜的態度,因而也有「揖讓」的說法:「揖讓雍容,猶勝於世之強霸。」(《醉茶志怪·鼠怪》)一般說來,作揖時雙手抱拳是有規定的,即右手握成拳頭,左手五指伸開成手掌狀,包住或者蓋住右手,這樣的作揖手勢才是「吉拜」。相反的話,如果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則為兇拜,這種作揖方式一般只用於弔喪之中。這種區別的源起也是一種誠意的表示,因為大多數人右手為主手,在攻擊他人的時候主要使用右手,作揖時左手在外,而將用於攻擊的右手蓋在裡面,這與握手時通常使用右手的道理一樣,是一種友好的表示與真誠的傳達。

從歷史上看,作為禮儀形式的「揖禮」大約起源於先秦。《周禮》中記載了有關「揖禮」的幾種形式:「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周禮·夏官·司士》)「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周禮·秋官·司儀》)漢代大儒鄭玄對其作注時比較詳細地描述了作揖的這幾種形式:特揖即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即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即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這三者主要是相對較大的使用範圍介紹作揖的形式。土揖是推手前伸而稍向下,主要用於無親戚關係的眾姓;時揖是推手向前平伸,主要用於有姻親關係的外姓;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主要用於同族同姓。這三者主要是從比較細節的動作介紹作揖的形式。

除《周禮》的記載之外,古代文獻中經常出現的作揖形式還有「拱揖」「高揖」「長揖」「三揖」等。

「拱揖」,即拱手作揖,由於兩者都有手部的動作,因而經常被連在一起使用。其實,拱手與作揖原本是兩種不一樣的禮節,拱手僅僅是拱手抱拳而已,而作揖一定要加上身體的彎曲動作。宋代學者王虛在其兒童教育書籍《訓蒙法》中即寫道:「揖時須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頭。」

「高揖」主要是就行禮時舉手的高度而言,雙手抱拳後高舉過頭而作揖。「長揖」則是就行禮的時間而言,時間越長也就表明態度越發的尊重和謙卑。「三揖」是就行禮的次數而言,一般三次較為普遍,但是次數越多越顯得謙卑。

「作揖禮」作為一種比較日常的禮節行為,還經常用於表示感謝,比如俗語常說的「隔河作揖,承情不過」。對於此,民間也有一個關於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的傳說。

靳於中綽號靳尚書,尉氏縣老人,曾在山西做官。一天,靳尚書在書房閱案卷,有人來報說捉住一個流賊。靳尚書當即升堂,只見堂柱上綁著一個威武雄壯的年輕人,從身材、相貌、年紀上看似是懸賞捉拿的義軍首領李自成。但那人一口咬定他是大王莊人,叫王小三,祖輩種田為生,沒幹過壞事。靳尚書有心支援義軍,經過一番調查與審問,便將自稱王小三的李自成無罪釋放。後來,攻佔北京城的李闖王報恩心切,備好禮品,帶人直奔密縣找靳於中,但是在離靳於中居住的靳寨一河之隔的地方上碰到前去送信的人返回。信使呈上靳於中的回信,闖王下馬拆開看信,上面寫道:「吾本明舊臣,為避兵亂,隱居山中,將軍親臨,多有不便,請三思。以我之見,不來為好,來日方長,後會有期。」李自成看罷,心中十分難過,沉思了一會兒,便面向大河彼岸的恩公府第,躬身施禮相拜,以表感謝救命之恩,然後驅馬而回。從此,「隔河作揖,承情不過」這一成語問世,以表達人們的無盡感激之情。

此外,作揖作為一種比較常見的禮節行為,還常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表達尊敬、歉意和祝賀。

從文化傳統的角度講,「作揖禮」已有數千年歷史,其中包含了人們的觀念與認識;而從現代文明的角度講,「作揖禮」也有其傳承的必要性和功能性。當代作家韓少功曾比較詳細地歸納了作揖的好處:一是衛生,施受雙方完全沒有身體接觸;二是省時,一拱手頃刻之間可以一當十乃至當百;三是優美,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氣宇軒昂、雄姿英發,伸出手高懸臂抱拳一合;四是自主,任何人想出手就出手,想什麼時候出手就什麼時候出手,完全不受對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約。由此看來,「作揖禮」也不是沒有繼續施行的意義。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面對西方文化,「揖讓而升」也許可以展現大國的胸懷與氣度,但千萬不要偏激,完全漠視傳統文化的意義與價值,被後世子孫冠以「開門揖盜」的罵名。

鄭豔 來源 太原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劍網3長歌門作揖成就位置匯總 劍網3長歌門作揖成就攻略
    導 讀 劍網3長歌門作揖成就攻略,在長歌門中也有不少的作揖成就,玩家可以在這張地圖上找到很多的名士哦。
  • 作揖禮的形式是形式主義嗎?
    近日,浙江衢州一中學初三年級的教室裡,老師正在教學生行作揖禮的手勢,這是學校複課後新開設的一門教學內容。學校推廣這一門教學內容,有兩個目的:其一、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其二、是為了防控疫情,倡導大家保持距離。
  • 校園作揖禮,也是防控禮儀
    據報導,浙江衢州衢江區的117所學校就把作揖禮納入教學內容,要求上下課期間,師生見面、學生打招呼等都要行作揖禮,目的是讓師生保持一定安全距離。在握手成為壓倒性主流禮節的當代,延綿了幾千年的古禮,因著防疫要求,今年春節後在不少地方被重新提倡,近日又在衢江區的學校裡復活,首先也算得上是一種文化傳承。看著學生們似模似樣地相對一揖,感覺頗為新鮮有趣。
  • 在校園裡推廣作揖禮,能行嗎
    就在不久前,《中國新聞周刊》報導,在衢江區第一中學初三年級複課後,便開設專門的課程,老師教學生行作揖禮的手勢,學校也稱如此做法,是為了防控疫情,倡導大家保持距離。目前,衢江已有117所學校推廣行作揖禮。如此舉措引起了輿論場上的熱議,持不同觀點的網友似乎普遍很激動,對學校推廣作揖禮一事,存在不少過度解讀。
  • 今年流行新禮儀,見面作揖不握手
    作揖禮比握手禮歷史更悠久相較國際通用的握手禮,中國古人傳統的拱手禮更悠久、更有歷史底蘊。甲骨文上記錄的象形「人」字,就是由拱手的人演化而來。「揖禮」源於周代以前,於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孔子像作揖,男女有別那麼,作揖禮究竟應該怎麼做?據《周禮》記載,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 《劍網3》蓬萊作揖成就怎麼做 成就完成條件一覽
    導 讀 作揖成就一般來說有很多地圖都有,目前來看各大門派也是常備的,而隨著世外蓬萊版本的上線,蓬萊這個門派也進入到了玩家的眼中
  • 後疫情時期的禮節選擇:握手,作揖,還是抱拳?
    02使用作揖禮節的優缺點分析作揖是中國傳統的禮節,又叫拱手。拱手禮,又稱作揖,是古代漢民族的相見禮。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作揖的禮節的優點是避免了人與人之間的肢體接觸,切斷了病毒、傳染病通過接觸傳播、傳染的可能。適宜後疫情時期的禮節選擇。
  • 拱手作揖,兩會代表興華夏傳統禮儀,有何可笑?!
    疫情當前,某地人大開會改握手為作揖,引起國民各種討論,稱讚者有之,詆毀者亦有之。其實,不管握手和作揖都是禮節的一種展現,不存在握手一定比作揖文明或進步的論斷。只是近百年來我國為了效法西方,所以學習握手。
  • 「拱手」與「作揖」有區別嗎?其中一種推廣最合適
    拱手、作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禮節。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它早已跨出國門,融進世界很多國家和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並成為他們生活禮節的重要形式。那麼,「拱手」與「作揖」的區別是怎樣的?不過拱手與作揖並不完全相同,拱手僅僅是雙手抱拳前舉而已,作揖則還要配合兩臂的上下左右等方向性的動作,正式的作作揖還要鞠躬,後來揖禮簡化,在行用的時,往往變成拱手,而拱手與作揖也就經常混用了。再來說說「作揖」。這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表示敬意的禮節行為,至今仍在行用。《說文解字》釋「揖」為:「攘也。從手咠聲。一曰手箸胸曰揖。」「攘」即推,即「揖」之意也就是雙手抱拳前舉。
  • 國學知識:作揖也是古代常用的相見禮儀
    "作揖"有哪些講究  作揖也是古代常用的相見禮儀。作揖時,兩手抱拳於前,輕微晃動,身體略彎,以此向人表示問候、致謝、邀請或討教等意思。行禮時,還常伴以敬辭或謙辭,並因對象的不同而有土揖、時揖、天揖、長揖和高揖的種種區別。  土揖是對沒有姻親關係的異姓所行的揖禮。
  • 浙江衢江117所學校推行作揖禮,為何卻不被看好?
    浙江省衢江市,117所學校都推行作揖禮,在他們看來,這不僅學生和老師在保持了安全距離,還能起到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本是好意,但網友們討論起來,對此卻不大看好。 衢江推行作揖禮 近日,一則視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這是在衢江區第一中學初三年級的教室裡,老師正在教學生行作揖禮的手勢。
  • 清夜閒談·點心·閒話
    便是先賢,聖人也是有的——閒話。「閒話」的歷史誠然要比「點心」更為久遠的。其由來大約是人類文明伊始便有的?或當時並無定論,也決計要早於「點心」的了?我猜想如此。而這閒話的功效不可小覷。除不能入口咀嚼,使人飽,餘者皆略勝於「點心」。相比於點心的由來,後者已久。而閒話者又無論餐前或茶餘飯後都可以閒話一番。
  • 中國的作揖文化,讓我們了解一下今年兩會會有的見面禮吧
    相傳周武王死後,周公旦輔佐成王期間,制定了一系列以宗法血緣為紐帶的禮樂制度,而作揖便是周公和周朝的禮官們所制定的相見禮了,由於周王朝的統一,自此作揖便開始在九州大地上傳播開來。據《周禮·秋官司儀》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係,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 2000多年歷史的中華作揖禮代替握手禮,衢州「兩會」這麼開
    孔氏南宗所在地、致力於打造"一座最有禮城市"的衢州市,正按照自己的步調推行作揖禮,以各種形式向市民傳遞"不握手,不擁抱,只作揖"的倡議。在當地6個縣市區的"兩會"會場,作揖禮徹底取代了握手禮。會議期間,從代表委員報到到互相問好,從領導作報告到委員們上臺發言,大家都行作揖禮。常山縣"兩會"現場 肖斌攝作完政府工作報告後,衢州6個縣(市、區)的縣長、市長、區長不是直接走下報告席,而是雙手環圈,上身前屈,向會場的代表行一個標準的作揖禮。
  • 浙江衢江117所學校全面推廣作揖禮:見面作揖不握手
    今天,在衢江區第一初級中學初三年級的教室裡,老師正在手把手地教學生正確行作揖禮的手勢,這是學校複課後各班新開設的一門教學內容。臺下的同學們聽得仔細,學得認真,大家紛紛表示,作揖禮應用於師生禮儀之中既是傳統禮儀的繼承,也是特殊時期裡自我防護的需要。
  • 孩子複課無論作不作揖,保持禮貌距離最重要
    見面作揖,這個禮節所有人都不陌生,它出現在無數古裝劇裡。在握手成為壓倒性主流禮節的當代,逢年過節,人們偶爾也會古意盎然地見面拱拱手。雖然有專家認為,嚴格上來說,拱手和作揖還是有點區別。延綿了幾千年的古禮,因著防疫的要求,今年春節後不少地方重新提倡,近日又在衢江區的學校裡復活,首先也算得上是一種文化傳承。
  • 疫情期間不能握手,「禮節」作揖進入「兩會」!
    因為這次疫情我們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困擾,工作和學習也受到了極大的困擾,而在4月20日,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的「兩會」現場,由於不能握手,就把握手的禮儀改為了作揖,而實際上在整個衢州市,都在推行這種禮節互相問候的方式。
  • 還記得作揖這傳統禮節嗎?
    拱手禮,又稱作揖(zuò yì),是古代漢族的相見禮。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一說古人以左為敬,又有人在攻擊別人時,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
  • 古代正確作揖是這應,不少女人都做錯了,因為女人和男人手勢相反
    如今使用作揖禮的人不多了,人們只能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作揖。但是,隨著一些可以通過握手傳播的病菌越來越猖獗和肆虐,作揖禮這種零接觸的打招呼方式,就顯得非常衛生了。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作揖禮的正確行禮姿勢,其中女人出錯尤多,這是因為女人作揖和男人作揖手勢是相反的。
  • @衢州人,行作揖禮正確的姿勢,3分鐘視頻來了,快get√
    作揖禮,中國傳統的見面行禮方式,躬身一揖,體現著中國人自謙而敬人的品格特質。 在衢州,作揖禮傳承著綿延千年的南孔文化,被賦予「南孔聖地 衢州有禮」城市品牌的具象標識,更是代表著當前最健康、最衛生、最安全的社交禮儀。 「見面不握手,作揖更有禮」正在掀起一場新時代「新國潮」,引領著健康文明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