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尋芳│出水芙蓉

2020-12-18 新華社客戶端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如果選一種花代表夏天,那非荷花莫屬。無論是江南水鄉還是塞北漠上,炎炎夏日,總有一池荷花給一座城市帶來清香。美如西湖,夏日的曲院風荷,風光也迥與四時。

荷花,又名蓮花、芙蕖、水芙蓉等,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堪稱植物史上的活化石。早在新石器時代,原始人類就已經採集和食用荷花。進入農耕文明,荷花以它的實用性走進了人們的勞動和生活,也憑藉它清雅的氣息深入到人們的精神世界。

和許多中國傳統花卉一樣,我們在詩經中也發現了荷花的身影。《鄭風上有扶蘇》寫「山有扶蘇,隰(xí)有荷華」,「荷華」就是荷花,青年男女在荷塘邊約會,小兒女情態嬌憨可人。《陳風澤陂》也有「彼澤之陂,有蒲有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青年看到池塘邊的香蒲荷花,便想到自己的心上人,不禁情迷神傷,無法入睡。

詩經中荷花見證了先秦浪漫奔放的愛情,楚辭中的荷花則開始成為高潔志趣和不屈靈魂的象徵。屈原要「築室兮水中,葺(qì)之兮荷蓋……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居「荷屋」,穿「蓮衣」,品「荷香」,荷花寄託了屈原對世俗的反抗和對理想的憧憬。

採蓮圖軸 沈貞(清)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自漢以來,採蓮成為江南夏日裡最美的一幅圖畫。「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在暗香浮動、接天連地的荷葉間,江南少女那一低頭的溫柔,成為詩人心中永遠的白月光。到了唐代,寫採蓮更是成為一種時尚,「菱葉縈波荷颭(zhǎn)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白居易把少女見到情郎喜悅而嬌羞的神態刻畫地生動而傳神,如靈珠一顆,使整個作品熠熠生輝。

出水芙蓉圖(南宋)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荷花的美,與文字一樣,無需任何刻意地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用最質樸的語言,寫出荷花的千古絕唱。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南宋《出水芙蓉圖》,就將荷花的君子氣質表現得十分完美。一朵盛開的粉紅色荷花佔據整個畫面,在碧綠的荷葉映襯下搶眼而奪目,蓮瓣的描繪技法類似後世的「沒骨」法,畫家以紮實的寫實功力,把每片蓮瓣的形狀、角度、色澤和光感都安排得無懈可擊,微妙之處,使人讚嘆。

《太液荷風圖》馮大有(南宋)

「多少綠荷相依偎,一時回首背西風」,夏日清風徐徐,滿溪荷葉隨風翻轉,別有一番滋味。「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簷語。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王國維稱周邦彥筆下的風荷是「得荷之神理者」,詩人看到風中搖曳的荷花,想起遠在吳地的家鄉,恨不能搖小楫乘輕舟回到夢中的芙蓉浦。南宋馮大有的這幅《太液荷風圖》在將近三分之二的幅面繪自水面長出高低參差的荷葉,以深淺綠色處理荷葉之正背,借線條表現荷葉的翻轉,使得畫中荷葉姿態變化豐富,展示宋畫高超的空間表現技法。

《荷花水鳥圖》趙孟(元)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大概是古時生態環境好,荷塘裡水鳥眾多,李清照的兩闕詞裡都寫到了荷塘裡的鷗鷺。「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古代花鳥畫中荷花水鳥也是最常見的題材,趙孟的這幅《荷花水鳥圖》就是十分少見一件花鳥佳作。畫中繪一枝荷花自左向右斜上而出立於水上,一雙水鳥立於蓮荷枝幹,荷花雙鉤填色,以工帶寫;荷葉葉脈清新,似有微風輕拂;枝幹富有彈性,仿佛只要鳥飛走,就會回復直伸之狀,形態生動。

《殘荷鷹鷺圖》軸 呂紀(明)

「昔日芙蓉花,今成斷根草。」花開自有花謝時,「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紅樓夢中林黛玉最不喜李商隱的詩,只愛這一句「留得枯荷聽雨聲」(有的版本也做「殘荷」)。秋日殘敗的荷葉,本無可「留」的價值,但秋雨的到來讓寂寞的旅人能聆聽到枯荷秋雨的清韻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寄居賈府的林黛玉定然在秋雨霖鈴之時思念著回不去的故鄉和見不到的親人,「相思迢遞隔重城」,也只在這份雨打殘荷之中,才能稍慰她悽苦孤獨的心。明代宮廷畫家呂紀的這幅《殘荷鷹鷺圖》描繪了秋日荷塘肅殺的一幕。畫家用寫意的筆法畫出枯敗的荷葉,俯衝搏擊白鷺的蒼鷹,勁風吹動蘆葦殘荷,畫面具有扣人心弦的感染力,體現出畫家高超的水墨控制能力。

「荷深水風闊,雨過清香發。」盛夏之時相約「荷」處,尋找遠離喧囂的一絲清涼。(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馬洪萌)

相關焦點

  • 詩畫尋芳│凌霄百尺英
    就讓我們一起去詩中尋找答案。凌霄以花的形象進入文壇始於詩經,那時它被稱作「苕」。《小雅苕之華》寫,「苕之華,芸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苕之華,其葉青青。知我如此,不如無生!」災荒之年,凌霄花依舊燦爛奪目,卻讓飢餓的人心生憂憤,做亂世人還不如做無知無情的草木。凌霄在文學中的第一次亮相源於它花葉葳蕤,雖不愉快,也讓人記住了它的美。
  • 詩畫尋芳│桐花半落
    而白居易與元稹分別後,夜間夢到好友,醒來收到這首詩,連讀三遍,悵然感懷,以詩和之,「……月下何所有,一樹紫桐花。桐花半落時,復道正相思。殷勤書背後,兼寄桐花詩。桐花詩八韻,思緒一何深。以我今朝意,憶君此夜心。」曾峰山館的一地桐花,見證了元、白二人真摯的情誼。
  • 詩畫尋芳│萱草報慈恩
    諼草就是萱草,《毛傳》訓釋「萱草令人忘憂」,詩中妻子思念外出徵戰的丈夫,希望能用萱草消除心頭的憂鬱。這一說法也得到了中醫的認可,嵇康在《養生論》說「合歡蠲憤,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萱草春季萌發,綠葉成叢,夏季開花,清香宜人,看著它就令人忘卻煩憂。南北朝時期人們就開始在庭院種植萱草,南宋文學家宋惠連寫詩說「芳萱秀陵阿,菲質不足營,幸有忘憂用,移根託君庭。」
  • 詩畫尋芳│梨花開,春帶雨
    汝陽侯穆清叔詩中描述了這一習俗,「共飲梨樹下,梨花插滿頭。清香來玉樹,白議泛金甌。」微風中花香襲人,興濃酒酣之際,人們以梨花為頭飾,盡情歡暢。除了欣賞春日美景,清明還是人們掃墳祭祖、悼念亡人的日子。崔道融《寒食夜》「滿地梨花白,風吹碎月明。大家寒食夜,獨貯望鄉情。」盛開的梨花成為遊子思鄉之情的催化劑,無法和親人相聚,只能一人對月望鄉。
  • 春遊詩10首: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春日宋·朱熹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賞析】這首詩表面上看是一首春遊詩,並且被認為是詠春詩作中的名篇。但是第一句說春遊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那裡在朱熹生活的南宋時期,早已被金人侵佔,朱熹也不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春遊尋芳。
  • 怎樣用鉛筆畫出出水芙蓉般的荷花,一起來看看吧
    很多小夥伴都很喜歡用彩鉛,但是也有很多小夥伴不知道彩鉛怎麼用,要怎樣畫才能畫的好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怎麼樣用彩鉛畫荷花吧,跟著步驟來畫,手殘黨也一定能畫出漂亮的荷花哦。荷葉先用淺綠色平塗一遍,最邊緣的地方用黃色塗和咖啡色塗,荷葉底部顏色最深的地方可以用黑色加深一下,慢慢的過度第三部,在花瓣上畫上花筋,荷葉上面也畫上葉筋,然後再修整刻畫一下細節,一幅完美的彩鉛荷花圖就畫好了下面是荷花圖的視頻繪畫過程,小夥伴們可以點擊看一下哦
  • 「出水芙蓉」最早也是形容貌美的女子嗎?
    看到「出水芙蓉」這個成語的朋友們第一反應肯定認為這是形容一個美麗的女子的詞語,這在現在理解也是對的,但不全對,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最早的時候「出水芙蓉」這個詞並不是形容美麗女人的。「出水芙蓉」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是對山水詩派鼻祖謝靈運所著詩歌的贊評。謝靈運所著山水詩描繪出山水質樸的自然美,給人以清新可愛的感覺,他把自然界的美景引入詩中,賦予山水獨特的靈魂,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如「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等。其詩與當時的大詩人顏延之齊名,並稱為「顏謝」。
  • 詩畫尋芳│榴花欲燃
    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妖豔的榴花 ,五色絲線纏繞的角粽,碧綠的菖蒲都是端午節的標誌性景象,人們在這一天吃粽子,飲雄黃酒,蘭湯沐浴,外出踏青,歐陽修的這首《漁家傲》寫宋代閨閣女子的端午節,縱使歡樂,也有淡淡的憂愁。「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 乾貨│畫了那麼多水彩,那水彩工具要怎麼挑?
    >另外﹂有兩種筆是出效果神器  ①自來水筆:可以直接蘸顏料畫,它的選擇面比較廣,各家做得都不錯▼溫莎牛頓 │ 梵谷 │ 荷爾拜因(如果是土豪直接上Old Holland老荷蘭專家級)其他>┘選擇一個有愛的調色盤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質地有▼鐵質 │ 塑料 │ 陶瓷(PS.陶瓷用起來清洗更方便噢~)
  • 寫景抒情聯:出水芙蓉昭日月,邀對下聯
    一、野渡出聯出水芙蓉昭日月,邀對下聯。二、出聯釋義出聯「山水芙蓉昭日月」,屬於寫景抒情對聯。主要描寫日月映照下,芙蓉出水、亭亭玉立的優美景象。本聯中的「出水芙蓉」,指的是荷花。語出唐代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一詩中的其中二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在此,李白的本意是指寫文章要象清水出芙蓉那樣,清新自然,不事雕琢。後來也指人或事物的清新脫俗、高貴典雅。其實,在我國古詩詞中,讚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優美句子比比皆是。
  • 每天學點文化常識:為什麼形容女子美貌要用「出水芙蓉」?
    「出水芙蓉」指剛開放的荷花,卻常用來形容天生麗質的女子,這是什麼原因呢?「芙蓉」最早就是蓮的別名。「出水芙蓉」一詞出自南朝梁鍾嶸的《詩品》卷中:「謝詩如芙蓉出水,顏如錯彩鏤金。」詩中將謝靈運詩比作剛出水的芙蓉,清新自然,不假雕飾。所以後來的文人就用「出水芙蓉」來形容女子的純潔與美貌了。
  • 中國詩詞大會:成語「出水芙蓉」最早形容什麼,百人團49人不知道
    中國詩詞大會上的一個常識性的題目:成語「出水芙蓉」最早用來形容什麼?百人團竟有49人不知道。49人是一個什麼概念?看似不多,但幾乎達到了總人數的一半,而且能夠進入百人團的,又豈非是泛泛之輩?所以,這一結果,令人震撼,發人深省。
  • 【茶道】盧仝詩畫裡的茶和事
    春天如期而至,山花簇放、叢草淺綠,三倆好友,踏春尋芳。或竹林聽漱、撫琴淺唱,或山野息熙、煮泉品茗。仰或潑墨作畫、詠春託志。人們欣賞著大自然的季節變換的視覺享受,託物言志、直抒胸臆,繼而身心愉悅精神充盈,享受美景享受生活。這樣的精神文化需求,承載著中國文人崇尚自然,胸懷南山的千萬年的歷史文化傳承。如此情懷,古代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很多佳話和詩篇。
  • 逢時遇景,拾翠尋芳!在城市陽臺,邂逅春暖花開!
    逢時遇景,拾翠尋芳!在城市陽臺,邂逅春暖花開! 走出城市樓宇間的繁華 城市陽臺恰到好處的清靜 猶如世外桃源一般 與車水馬龍保持著不遠不近的距離 春光乍暖 行走在城市陽臺的慢道上 一幅幅風景畫從身邊略過
  • 勝日尋芳大運河
    待攬風光四時新文/淡月清風拍攝/任振潮 「勝日尋芳泗水濱朱老夫子的這句詩,不知令多少不能親見其景的人們扼首遐思,孤陋寡聞的我自然也很憧憬,奈何與之無緣。然久在大運河畔,感覺如今的運河盛景也該能與之一較高下了。抱著這種心態,節假日裡我再次登上已改建一新的運河公園。
  • 2個夢認了1個母親,後來母親病危,他衣不解帶日夜侍奉│鶴山文化
    筆達詩田犁百草,惟心盡力學肩吾。長虹大筆飛,天畫逾霞綺。如夢令佳日品嘗美味,詩友豪情難已。休醉,此畫天然瑰麗。鸚鵡曲赤橙黃綠青藍紫,宮闕殿閣畫何似?我們說,你寫詩,你嚮往詩的高度與格局,那麼,你登上了鏵子尖,你的詩就有了鏵子尖的高度。登山,看山,讀山,寫山,鏵子尖給故鄉詩人以眺望的高度與溫情。問:有沒有一首詩,不是廣為人知,卻有「驚」句?多人的回答裡,最多的就是黃庭堅的這首《登快閣》: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 勝日尋芳泗水濱,南宋時泗水已經淪陷,朱熹如何尋找?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說到朱熹,大家可能首先想到《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位偉大的哲學家,愛讀書,也愛寫詩。他的詩經常是借著寫風景、寫池塘、寫春日,來談一些哲理。
  • 畫是無聲詩,詩是有聲畫
    雖然不寫詩了,但詩情詩心還是隱藏於心的,那些詩的詞彙,詩的浪漫,詩的情懷,我均一一把它繪在我的畫裡了。古希臘詩人西蒙尼蒂斯說:「畫是無聲詩,詩是有聲畫」。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也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畫一律,本可相通,我想,如果上天借我一雙翅膀,我也是可以翱翔九萬裡的。
  • 一周文化講座│吳冠軍:2017熱點事件的「冷」思考
    上海│靖康恥猶未雪——宋金戰爭背景下的歷史畫作時間:2018年1月2日(周二)19:00-20:30地點:靜安區烏魯木齊北路211號聚安大廈516室主講人:吳啟雷(上海師範大學康城實驗學校老師)「跟著書畫學歷史」系列講座之六,談談宋金戰爭背景下的歷史畫作。
  • 祝俊生:大椒癟子瓠子湯│美食鄉愁
    我記得,國畫大師齊白石飛天時候最後一張畫是畫葫蘆的。百歲老人在昏迷的狀態下畫的葫蘆,大寫意,極有風韻,簡直神了。大椒癟子瓠子湯,是餘小時候的愛物,夏天的恩賜!我一輩子忘不了它們!祝俊生,巢湖市黃山中學教師。從教三十餘年,獲得過全國愛國主義讀書活動特別輔導獎、合肥市高中語文學科帶頭人,合肥市「十大讀書之星」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