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如果選一種花代表夏天,那非荷花莫屬。無論是江南水鄉還是塞北漠上,炎炎夏日,總有一池荷花給一座城市帶來清香。美如西湖,夏日的曲院風荷,風光也迥與四時。
荷花,又名蓮花、芙蕖、水芙蓉等,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堪稱植物史上的活化石。早在新石器時代,原始人類就已經採集和食用荷花。進入農耕文明,荷花以它的實用性走進了人們的勞動和生活,也憑藉它清雅的氣息深入到人們的精神世界。
和許多中國傳統花卉一樣,我們在詩經中也發現了荷花的身影。《鄭風上有扶蘇》寫「山有扶蘇,隰(xí)有荷華」,「荷華」就是荷花,青年男女在荷塘邊約會,小兒女情態嬌憨可人。《陳風澤陂》也有「彼澤之陂,有蒲有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青年看到池塘邊的香蒲荷花,便想到自己的心上人,不禁情迷神傷,無法入睡。
詩經中荷花見證了先秦浪漫奔放的愛情,楚辭中的荷花則開始成為高潔志趣和不屈靈魂的象徵。屈原要「築室兮水中,葺(qì)之兮荷蓋……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居「荷屋」,穿「蓮衣」,品「荷香」,荷花寄託了屈原對世俗的反抗和對理想的憧憬。
採蓮圖軸 沈貞(清)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自漢以來,採蓮成為江南夏日裡最美的一幅圖畫。「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在暗香浮動、接天連地的荷葉間,江南少女那一低頭的溫柔,成為詩人心中永遠的白月光。到了唐代,寫採蓮更是成為一種時尚,「菱葉縈波荷颭(zhǎn)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白居易把少女見到情郎喜悅而嬌羞的神態刻畫地生動而傳神,如靈珠一顆,使整個作品熠熠生輝。
出水芙蓉圖(南宋)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荷花的美,與文字一樣,無需任何刻意地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用最質樸的語言,寫出荷花的千古絕唱。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南宋《出水芙蓉圖》,就將荷花的君子氣質表現得十分完美。一朵盛開的粉紅色荷花佔據整個畫面,在碧綠的荷葉映襯下搶眼而奪目,蓮瓣的描繪技法類似後世的「沒骨」法,畫家以紮實的寫實功力,把每片蓮瓣的形狀、角度、色澤和光感都安排得無懈可擊,微妙之處,使人讚嘆。
《太液荷風圖》馮大有(南宋)
「多少綠荷相依偎,一時回首背西風」,夏日清風徐徐,滿溪荷葉隨風翻轉,別有一番滋味。「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簷語。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王國維稱周邦彥筆下的風荷是「得荷之神理者」,詩人看到風中搖曳的荷花,想起遠在吳地的家鄉,恨不能搖小楫乘輕舟回到夢中的芙蓉浦。南宋馮大有的這幅《太液荷風圖》在將近三分之二的幅面繪自水面長出高低參差的荷葉,以深淺綠色處理荷葉之正背,借線條表現荷葉的翻轉,使得畫中荷葉姿態變化豐富,展示宋畫高超的空間表現技法。
《荷花水鳥圖》趙孟(元)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大概是古時生態環境好,荷塘裡水鳥眾多,李清照的兩闕詞裡都寫到了荷塘裡的鷗鷺。「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古代花鳥畫中荷花水鳥也是最常見的題材,趙孟的這幅《荷花水鳥圖》就是十分少見一件花鳥佳作。畫中繪一枝荷花自左向右斜上而出立於水上,一雙水鳥立於蓮荷枝幹,荷花雙鉤填色,以工帶寫;荷葉葉脈清新,似有微風輕拂;枝幹富有彈性,仿佛只要鳥飛走,就會回復直伸之狀,形態生動。
《殘荷鷹鷺圖》軸 呂紀(明)
「昔日芙蓉花,今成斷根草。」花開自有花謝時,「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紅樓夢中林黛玉最不喜李商隱的詩,只愛這一句「留得枯荷聽雨聲」(有的版本也做「殘荷」)。秋日殘敗的荷葉,本無可「留」的價值,但秋雨的到來讓寂寞的旅人能聆聽到枯荷秋雨的清韻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寄居賈府的林黛玉定然在秋雨霖鈴之時思念著回不去的故鄉和見不到的親人,「相思迢遞隔重城」,也只在這份雨打殘荷之中,才能稍慰她悽苦孤獨的心。明代宮廷畫家呂紀的這幅《殘荷鷹鷺圖》描繪了秋日荷塘肅殺的一幕。畫家用寫意的筆法畫出枯敗的荷葉,俯衝搏擊白鷺的蒼鷹,勁風吹動蘆葦殘荷,畫面具有扣人心弦的感染力,體現出畫家高超的水墨控制能力。
「荷深水風闊,雨過清香發。」盛夏之時相約「荷」處,尋找遠離喧囂的一絲清涼。(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馬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