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尋芳│榴花欲燃

2020-12-06 新華社客戶端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仲夏五月,榴花如霞,盛開處,萬綠叢中紅似火,攜一縷芬芳,帶人們走進驕陽似火的夏。

石榴原產中亞地區,漢代時傳入我國。「何年安石國,萬裡貢榴花。迢遞河源邊,因依漢使搓。」據張華的《博物志》記載:「張騫出使西域,得塗林安石榴以歸,名為安石榴。」安石就是今天的伊朗。因從外邦來,也被稱為海榴,取海外所產之意,南朝江總有「岸綠開河柳,池紅照海榴」之句。

西晉潘嶽專門做《安石榴賦》,盛讚石榴的美味,「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滋味浸液,馨香流溢。」石榴花進入文壇還要更早,建安才子曹植曾贊石榴花華光燦爛,「石榴植前庭,綠葉搖縹青。丹華灼烈烈,璀璨有光榮。」

唐朝時,女皇武則天特別喜愛石榴,長安一度出現 「榴花遍近郊」的盛況。石榴花熱烈奔放的風格與包容開放的盛世大唐相類,詩人爭相吟詠,留下無數佳作。韓愈筆下的石榴花就美得招搖熱烈,恍如灼日,耀眼奪目,「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青苔落絳英。」「照眼明」三字生動傳神,以至後代多有詩人借來詠榴花。比如黃庭堅「槐綠低窗暗,榴紅照眼明」,陸遊更是偏愛此典,留下「小山榴花照眼明,青梅自墮時有聲」,「百葉盆榴照眼明,桐陰初密暑猶清」等佳句。

「交龍成錦鬥鳳紋,芙蓉為帶石榴裙。」 石榴花顏色鮮紅,花瓣輕薄,整朵花呈筒狀,宛若古時舞女的裙裾。自南朝詩人何思澄在《南苑逢美人》中寫「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後,人們就開始以石榴裙稱呼女子喜愛的紅裙。到了唐朝,石榴裙成為最流行的女子裙裝。武則天在感業寺與李治重逢時,也曾「開箱驗取石榴裙」,以裙上斑斑淚痕訴說相思之情。杜甫祖父杜審言的「紅粉青娥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寫出大唐女子馬上的颯爽英姿。

石榴五月開花,恰逢端午,在很多端午節的詩詞中都能看到它火紅的身影。「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妖豔的榴花 ,五色絲線纏繞的角粽,碧綠的菖蒲都是端午節的標誌性景象,人們在這一天吃粽子,飲雄黃酒,蘭湯沐浴,外出踏青,歐陽修的這首《漁家傲》寫宋代閨閣女子的端午節,縱使歡樂,也有淡淡的憂愁。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陸遊的端午節就熱鬧得多,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人們包粽子,插艾草,忙著儲藥、配藥方,以求一年平安無病。詩人用平實質樸的語言,寫江南端午的風俗習慣,字裡行間的閒適愜意,仿佛就浮現在人們眼前。

《午瑞圖》,郎世寧(清)

端午時,古人常以時令花卉插瓶清供。郎世寧的這幅《午瑞圖》是專為端午節所繪,畫中清瓷高瓶中插著時令的蒲草葉、石榴花和蜀葵花,託盤裡盛有李子和櫻桃,幾個粽子散落瓷瓶的另一旁,節日氣氛濃烈。這是一幅近似於歐洲靜物畫的作品,能令觀者清晰地體會到西方油畫的技巧。

《花籃圖》李嵩(南宋)

在中國古代,也有這樣的「靜物畫」,比如南宋李嵩的花籃圖。竹籃編織精巧,裡面放滿了各色鮮花,有秋葵、梔子、百合、廣玉蘭等,火紅的石榴花在一眾素色花卉中格外引人注意。畫家以高超的繪畫技巧在平面中展示了三維空間的立體感,構圖精妙,對自然、生命的熱愛油然絹上。

石榴是夏天的心臟,伴著艾草和粽葉的清香,驕陽下灼灼盛開的石榴花,正在孕育著一粒粒晶瑩的生命,只待秋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馬洪萌)

相關焦點

  • 詩畫尋芳│梨花開,春帶雨
    汝陽侯穆清叔詩中描述了這一習俗,「共飲梨樹下,梨花插滿頭。清香來玉樹,白議泛金甌。」微風中花香襲人,興濃酒酣之際,人們以梨花為頭飾,盡情歡暢。除了欣賞春日美景,清明還是人們掃墳祭祖、悼念亡人的日子。崔道融《寒食夜》「滿地梨花白,風吹碎月明。大家寒食夜,獨貯望鄉情。」盛開的梨花成為遊子思鄉之情的催化劑,無法和親人相聚,只能一人對月望鄉。
  • 雕字琢詞,杜甫抒真情: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讀上一首輕快明淨的小詩,不失為一種最好的調劑物質。在某個瞬間,精神上的愉悅轉化為可見,與飲食上的口腹之慾相比,期間妙處毫無區別,甚至更加美妙。年輕時候能夠流傳下來的作品雖然並不多,但僅憑其中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嶽》),就足夠傲嘯詩林其間,換來不少口碑。經過十年長安困頓生活,又經歷「安史之亂」的長期流離失所,杜甫能夠流寓成都草堂,遠離政治風雲及戰爭禍亂,在憂時傷懷之外,可以獲取一段難得寧靜的日子,對於時常繃緊心弦的杜甫來說,未嘗不是一個好事。
  • 詩畫尋芳│凌霄百尺英
    就讓我們一起去詩中尋找答案。凌霄以花的形象進入文壇始於詩經,那時它被稱作「苕」。《小雅苕之華》寫,「苕之華,芸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苕之華,其葉青青。知我如此,不如無生!」災荒之年,凌霄花依舊燦爛奪目,卻讓飢餓的人心生憂憤,做亂世人還不如做無知無情的草木。凌霄在文學中的第一次亮相源於它花葉葳蕤,雖不愉快,也讓人記住了它的美。
  • 詩畫尋芳│出水芙蓉
    南宋馮大有的這幅《太液荷風圖》在將近三分之二的幅面繪自水面長出高低參差的荷葉,以深淺綠色處理荷葉之正背,借線條表現荷葉的翻轉,使得畫中荷葉姿態變化豐富,展示宋畫高超的空間表現技法。《荷花水鳥圖》趙孟(元)「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 春遊詩10首: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春日宋·朱熹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賞析】這首詩表面上看是一首春遊詩,並且被認為是詠春詩作中的名篇。但是第一句說春遊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那裡在朱熹生活的南宋時期,早已被金人侵佔,朱熹也不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春遊尋芳。
  • 詩畫尋芳│桐花半落
    而白居易與元稹分別後,夜間夢到好友,醒來收到這首詩,連讀三遍,悵然感懷,以詩和之,「……月下何所有,一樹紫桐花。桐花半落時,復道正相思。殷勤書背後,兼寄桐花詩。桐花詩八韻,思緒一何深。以我今朝意,憶君此夜心。」曾峰山館的一地桐花,見證了元、白二人真摯的情誼。
  •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注釋:1、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2、泥融:這裡指泥土滋潤、溼潤。3、鴛鴦:一種水鳥,雄鳥與雌鳥常雙雙出沒。4、花欲燃:花紅似火。江水碧波浩蕩,襯託水鳥雪白羽毛,山巒鬱鬱蒼蒼,紅花相映,便要燃燒。今年春天眼看就要過去,何年何月才是我歸鄉的日期?簡析:《絕句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組詩作品。第一首寫於成都草堂,詩一開始,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淨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豔。三、四兩句轉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
  • 詩畫尋芳│萱草報慈恩
    諼草就是萱草,《毛傳》訓釋「萱草令人忘憂」,詩中妻子思念外出徵戰的丈夫,希望能用萱草消除心頭的憂鬱。這一說法也得到了中醫的認可,嵇康在《養生論》說「合歡蠲憤,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萱草春季萌發,綠葉成叢,夏季開花,清香宜人,看著它就令人忘卻煩憂。南北朝時期人們就開始在庭院種植萱草,南宋文學家宋惠連寫詩說「芳萱秀陵阿,菲質不足營,幸有忘憂用,移根託君庭。」
  • 秋山入畫中,詩與畫相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秋天在我國文學中是一個重要的主題,古今有很多詠頌秋天的詩歌,還有很多描繪秋天的國畫,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也是凋零的季節,福墨網整理了一些名家詩畫作品,與您一起領略文人墨客的詩情秋意。張月崗寫意山水畫鬥方《故鄉月影》唐朝大詩人張籍有一首《秋山》詩這樣寫「秋山無雲復無風,溪頭看月出深松。草堂不閉石床靜,葉間墜露聲重重。」當代山水畫家張月崗的這幅秋山畫與大詩人張籍的詩跨越千年而意境相合,月夜靜謐,葉墜露重,詩人與畫家有著相似的人生體悟,創作出詩情畫意的佳作。
  • 【茶道】盧仝詩畫裡的茶和事
    春天如期而至,山花簇放、叢草淺綠,三倆好友,踏春尋芳。或竹林聽漱、撫琴淺唱,或山野息熙、煮泉品茗。仰或潑墨作畫、詠春託志。人們欣賞著大自然的季節變換的視覺享受,託物言志、直抒胸臆,繼而身心愉悅精神充盈,享受美景享受生活。這樣的精神文化需求,承載著中國文人崇尚自然,胸懷南山的千萬年的歷史文化傳承。如此情懷,古代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很多佳話和詩篇。
  • 詩詞賞析|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畫裡有詩,詩入畫中
    今天我們卻只來分享蘇軾的一首清新小詩《惠崇春江曉景》。緣起蘇軾在奉聖赴任的途中,偶遇僧人惠崇的畫作,觀賞之餘,被畫作深深吸引,讚嘆不已,於是執筆做下這首題畫詩。詩曰: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 杜甫「以詩為畫」的2首絕句,生動靈秀,躍然紙上,全是千古名句
    其實,不僅王維的詩如此,詩聖杜甫的很多詩,也是如此,詩論家陶虞開在《說杜》一書中便指出了這一特點,說杜甫的很多詩,是「以詩為畫」。我想,能夠滿足這一評價的杜詩很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便是他的《絕句二首》,簡單的語言下,充滿了詩情畫意。這兩首詩,作於廣德二年的暮春,當時杜甫漂泊西南,人在四川成都的草堂。
  • 關於荷花的詩句:微雨過 小荷翻 榴花開欲燃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玉盆縴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初夏時節的閨怨生活,採用從反面落筆的手法,上片寫靜美,而從聽覺入手,以聲響狀環境之寂;下片寫動美,卻從視覺落筆,用一幅幅無聲畫來展示大自然的生機。整首詞淡雅清新而又富於生活情趣。  上片寫初夏已悄悄來到一個少女的身邊。
  • 春春欲動丨詩畫西湖美景,來自幼兒園老師的「送春天」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李玲玲 通訊員 秦舒立【晚潮·春春欲動】收到一組特別來稿,有詩有畫還配朗誦,她們說想以這樣的方式送春天,「願這西湖美景帶來希望,願那同遊之日不負春光。」她們是來自杭州市行知幼兒園的教師們,用自己的詩歌、自己的畫作、自己的聲音,來「春春欲動」。
  • 《詩畫·大南山》山脈為線,串起疊翠人文
    陶淵明的這首詩落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最後一句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翻開這本《詩畫·大南山》,人峰山上,西周徐偃王小人尖祭天,播灑了中原文明之火;禪林寺中,唐代鑑真大師東渡,注釋講經教化世人,佛音繞耳;不論是螺洋街上葉適講學,還是峰江陶宗儀積葉成書,又或者是方國珍首義樹旗洋嶼山、御史楊晨放舟鑑洋湖……一幕幕徐徐展現在眼前,在畫與詩的交融中,清晰無比。
  • 一位僧人畫了兩幅畫,畫沒有流傳下來,而蘇軾的題畫詩卻流傳千古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宋代蘇軾的題畫詩,所謂的「題畫詩」是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就是題寫在畫作上的詩,題畫詩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兩首詩如下: 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其二: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 十首題畫詩:題畫詩得之不易,欲工尤難,貴在詩傳畫外意
    在詩人眼中詩與畫總是密不可分,它們妙合而凝,契合無間,渾然一體,是一幅美術作品的構圖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畫非常講究「意境」,往往畫中題詩,詩畫互補,使意境更加深遠。再在畫面加蓋紅印章,使中國畫集詩、書畫、印於一身,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使人在讀詩看畫、看畫賞詩之中,充分享受藝術美。
  • 金風吹雁卷層嵐,五色翻騰嶺欲燃/王玉德詩詞十首
    2.夜釣中思考詩與現實星鬥懸空遠水明,浪揉草動閃流螢。魚爭啜月彈波動,蚌立銜灘曳跡行。漁火有無聊入宇,鳧歌沙啞淡生風。棄竿舉酒尋詩句,卻引蚊虻耳畔鳴。答友人問兼說詩與人風騷一脈九州傳,激越空靈上建安。開府參軍聲裂帛,白仙甫聖句標天。虛名易取嗟無恥,實美痴求嘆未完。紙貴豈能憑運作,精襲古調莫輕彈。5.
  • 千黛詩畫欣賞:菊
    飛來三五朵清芬醉兩心題記:今日畫三朵小白菊,畫時思緒在筆下紙上,又不在筆下紙上,畫完題款「飛來三五朵,清芬醉人心」。畫後看過幾遍,又得此詩。2018.11.6>採綴烏鬢星奕頰瞿拂來浸袖裙過香移不禁此喜欲邀友俱下帖陶令箋約文姬可試神曲可誦清奇玄酒亦醉醉出玄句不憂自雅無言韻餘2017.11.3
  • 開啟一場漫遊雜學之旅~《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來啦
    《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追求著與主題一樣的詩畫之美。·詩畫浙江篇》以「詩」為線索,編織出獨特的浙江文化版圖,根據不同詩篇的索引,選擇八個獨特的地方,在尋找浙江的「美好印跡」的旅途中,展現寓於自然和民間的文化韻味和唐詩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