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僧人畫了兩幅畫,畫沒有流傳下來,而蘇軾的題畫詩卻流傳千古

2020-12-10 騰訊網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宋代蘇軾的題畫詩,所謂的「題畫詩」是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就是題寫在畫作上的詩,題畫詩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這兩首題畫詩,是蘇軾作於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是蘇軾題寫在惠崇的《春江晚景圖》畫作上的兩首詩。兩首詩如下:

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其二: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蘇軾的這兩首詩是題畫詩,這兩首詩有什麼內容呢?能否根題畫詩作推知惠崇畫作的內容呢?因為惠崇的這兩幅畫作沒有流傳下來,但是蘇軾的題畫詩卻流傳了下來,而且成為傳誦千年,膾炙人口的名詩

所以只有把畫作的作者惠崇和題詩的作者蘇軾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才能走進詩歌,走進畫作,這樣就能以「知人論詩」的方法去鑑賞詩歌,並鑑賞畫作了。那麼畫作的作者惠崇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惠崇其人

惠崇,宋初著名畫家,福建建陽人,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僧人,惠崇就是他的法號。宋代著名畫家郭若虛著有《圖畫見聞志》一書,這是一本記錄繪畫理論和繪畫歷史的專著。

在《圖畫見聞志》一書中,郭若虛對惠崇是這樣記載的:「建陽僧慧崇,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汀遠渚,蕭灑虛曠之象,人所難到也。」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書影

根據郭若虛的記載,可以知道這樣的信息:惠崇善於用工筆細描鵝、大雁、鷺鷥等鳥類,尤其善於描繪「寒汀遠渚」,也就是水中的小塊陸地或者小沙洲,而且惠崇的畫作具有瀟疏曠遠的特點。

蘇軾的學生,「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也曾評價過惠崇的畫作,黃庭堅還專門寫詩說:「惠崇筆下開生面,萬裡晴波向落暉。梅影橫斜人不見,鴛鴦相對浴紅衣。」

從黃庭堅對惠崇畫作的評價可知:水波、植物、斜陽、水禽是構成惠崇畫作的主要素材。

黃庭堅書法作品

此外王安石在《純甫出釋惠崇畫要予作詩》中,也有「畫史紛紛何足數,惠崇晚出吾最許」這樣的詩句。可見王安石是十分推崇惠崇的畫作的,他非常讚賞惠崇的繪畫技法,由此也可見惠崇的畫作在當時是享有盛譽的。

由於年代久遠以及畫作的不易保存,惠崇的畫作流傳下來的很少,今存惠崇的畫作只有三幅:《沙汀煙樹圖》、《溪山春曉圖》、《秋浦雙鴛圖》。

《沙汀煙樹圖》為絹本設色,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畫中水流緩緩,斜分兩岸,沙洲橫臥,近岸處有水草浮萍,兩岸植株茂密。曠遠飄渺,墨色淡雅是《沙汀煙樹圖》的最大特色

惠崇《沙汀煙樹圖》

惠崇的《溪山春曉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面呈現的是江南山水。整個畫卷以崇山峻岭為背景起伏相接,山上樹木蔥鬱,岸邊楊柳依依。河中間舟船飛禽,寧靜致遠。山色湖光交相輝映,畫境空靈渺遠是《溪山春曉圖》最大特色

惠崇《溪山春曉圖》

惠崇的《秋浦雙鴛圖》,此圖大小與《沙汀煙樹圖》相近。《秋浦雙鴛圖》描繪的景物是:岸邊荷葉殘,蘆葦枯敗。洲渚之上,一對鴛鴦水鳥停息在岸邊,一隻轉頸梳理著自己的羽毛,一隻定睛看著前方。兩隻鴛鴦惟妙惟肖。素雅的設色也使秋意更濃。

惠崇《秋浦雙鴛圖》

從以上惠崇現存的畫作來看:山水相映,水渚飛鳥,淡雅疏曠,明亮曉暢是他的畫作的共同點。但惠崇畫的《春江晚景圖》今已失傳,我們無法一睹畫中景致,但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惠崇的《春江晚景圖》是一幅絕好的畫作。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可以從這三點上得出這個結論:一來根據宋代畫論和筆記中對惠崇的評價和介紹;二來可以對比參照惠崇今存的三幅繪畫作品;第三就是蘇軾留下的詩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我們從蘇軾的兩首題畫詩《惠崇春江晚景》可以看出,惠崇的《春江晚景》一共是兩幅:一幅是春江鴨戲圖,一幅是春江飛雁圖。

蘇軾是否懂得繪畫鑑賞和點評

蘇軾,北宋代傑出的文學家和藝術家,他在詩、詞、散文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這裡有一個問題要交代一下,這兩首詩既然是蘇軾的題畫詩,那麼蘇軾懂繪畫嗎?答案是肯定的。

蘇軾不光懂得繪畫的鑑賞,而且他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繪畫大師,他還提出了許多繪畫方面的理論

蘇軾在題畫詩《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中,就提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的理論;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就提出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繪畫創作理論。

如在《書蒲永升畫後》一文中,蘇軾提出畫水的重要技法,他認為:畫家畫水有「死水」、「活水」的區別,並認為一切藝術作品,不但要求「形似」,而且要求「神似」。

如蘇軾在文中寫到:「古今畫水多作平遠細皺,其善者不過能為波頭起伏,使人至以手捫之,謂有窪隆,以為至妙矣。」

蘇軾繪像

在《書蒲永升畫後》一文中,蘇軾還說「如往時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畫水,世或傳寶之;如董、戚之流,可謂死水,未可與永升同年而語也。」

從蘇軾對畫水的理論上看,他是深得繪畫藝術奧秘的。再如蘇軾在《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一文中,還記述了他在大畫家文與可跟前學習畫竹的事情,並與文與可討論過畫竹的技法。

在今存的蘇軾的繪畫作品中,就有一幅是畫竹的,這幅畫就是《瀟湘竹石圖》

《瀟湘竹石圖》·宋·蘇軾

蘇軾的《瀟湘竹石圖》中的遠山煙水、風雨瘦竹,近水與雲天,蹲石與遠山,筱竹與煙樹產生了強烈的對比,畫作展現的正是湖南省零陵縣瀟、湘兩條江河交匯處遙接洞庭湖的蒼茫景象。由此可見蘇軾對繪畫是很專業的。

他在畫評《韓千馬十四匹》一文中,自稱「蘇子作詩如見畫」,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蘇軾不光善於繪畫,而且他是一位很專業的繪畫鑑賞家和點評家

繪畫中的蘇軾形象(頭戴高帽者)

蘇軾詩文出色,加之對繪畫有著很高的鑑賞能力,所以當他看到惠崇的《春江晚景圖》後,欣賞之餘,題寫下這兩首詩作的。蘇軾對惠崇畫作中的自然景色的神態描寫非常生動,而且富有情趣。

尤其是第一首題寫在《春江鴨戲圖上》的詩作,蘇軾成功地寫出了早春時節的春江景色,他以細緻、敏銳的感受,捕捉住季節轉換時的景物特徵。全詩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給人以清新,舒暢之感。

畫以詩傳,詩如見畫。尤其是蘇軾的題畫詩《惠崇春江曉景》中的第一首,還成為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中的一篇選編篇目,也可以說是一首廣為人知、家喻戶曉的詩歌。

《惠崇春江晚景》第一首賞析

詩作開篇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是蘇軾對惠崇畫作遠處靜景的描寫。詩人蘇軾隔著畫作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身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愛。這雖然只是簡單一句,卻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節,點出了一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透露出來。

次句「春江水暖鴨先知」,是詩人對近處動景的渲染:春江水面,一群活潑的鴨子在自由地浮蕩,撲騰嬉戲。竹桃與水鴨,一靜一動,相映成趣;岸上竹外與江中綠水,一遠一近,層次分明,富有圖畫的縱深感。

春江水暖鴨先知」這一句,「詩情」與「畫意」最為融洽。蘇軾通過鑑賞畫作時產生的聯想,以鴨的感受寫出了人的感受。江中有群鴨戲水,就使人感到春天已經暖和了

接下來的「萎篙滿地蘆芽短」一句,是對畫境的繼續描摹,是眼前最近處的景物。「萎篙」,即白篙,一種野草,可以入藥,也叫「茵陳」,民間有「三月的茵陳四月的蒿」的說法。

「蘆芽」,蘆葦的嫩芽,也叫蘆筍 。在長江下遊,鮮嫩的「萎篙」和「蘆芽」都是春季的新鮮蔬菜,也是河豚魚的食料,而做河豚魚羹,都要用新生蘆葦的嫩芽作配料。這樣,就為後面引出「河豚欲上」的埋下伏筆。

以上三句,是詩人對「春江晚景」的具體、真實地描繪,直接地再現畫面形象

結句「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是一種海魚,肉味鮮美,但是肝勝、生殖腺及血液含有毒素,經專業人員處理才可以成為食材。

南宋著名詩人葉夢得在《石林詩話》中寫到:「浙人食河豚於上元前,常州江期最先得,方出時,一尾至直千錢,然不多得。二月後,日益多,一尾才百錢耳。柳絮時,人已不食。」從葉夢得的記載中就可以看出,宋代就已經有食河豚的飲食習慣,而且還掌握了烹飪河豚的技巧。

惠崇的畫作中雖然沒有描繪河豚的動向,但詩人蘇軾卻從蔞蒿叢生、蘆葦吐芽推測而知「河豚欲上」,從而畫出海豚在春江水發時沿江上行的形象。

蘇軾就是通過這樣的筆墨,把無聲的、靜止的畫面,轉化為有聲的、活動的詩境。在蘇軾眼裡,這幅畫已經不再是畫框之內平面的、靜止的紙上圖景,而是以內在的深邃體會和精微的細膩觀察給人以生態感

蘇軾用「三兩枝」、「蘆芽短」以及「河豚欲上」,又巧妙地暗示出這正是一個萌動的春天,因而更能挑逗起人們美好的遐想。詩人的藝術聯想拓寬了繪畫所表現的視覺之外的天地,使詩情、畫意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在蘇軾的這首詩裡,詩人把「詩情」與「畫意」融 為一體,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詩中緊緊扣住「春江晚景」這個中心,從最足以顯示畫意特徵的景物著筆,用春天特有的自然景物「桃花」、「水暖」、「萎篙」、「蘆芽」,形象地表明冬天已經結束,一個生機盎然的暖春已經來到。

我們雖然沒有見過惠崇畫的《春江晚景》畫卷,但讀到蘇軾這首詩,眼前就仿佛出現一幅活生生的圖畫:春水初生、綠竹猗猗、桃花綻放、群鴨嬉水,一派生機勃勃的春天的景象。詩情畫意顯得是那樣活潑生動,多採多姿,那麼相得益彰

《惠崇春江晚景》第二首賞析

本組詩中的第二首詩的知名度顯然比第一首要少一些,但詩作的創作水平也是很高的。

開篇「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這兩句是對惠崇畫作中「飛雁圖」的描繪,詩人筆下的「飛雁圖」是:大雁北飛,有幾隻雁不舍這春天美景,差點脫離了隊伍。

詩人運用擬人的手法,將依依不捨的幾隻歸雁比作了「北歸人」,使畫中內容更加生動形象。

第三句「遙知朔漠多風雪」,也是擬人化的寫作手法,詩人給北歸的大雁賦予了人的情感。大雁戀戀不捨是因為南方比北方溫暖,所以詩人就寫下了大雁認為北方很冷,而且遠遠地就知道了沙漠風多雪多

結句「更待江南半月春」,詩人進一步寫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幾日。這種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惠崇的畫作由靜態轉變成了動態,使大雁北飛的情景充滿著人的情感,是頗有新意的。

總結

惠崇的《春江晚景》畫作雖然沒有流傳下來,但是通過介紹惠崇今存的三幅畫作《沙汀煙樹圖》、《溪山春曉圖》和《秋浦雙鴛圖》;通過惠崇那個時代人們對他畫作的評價。我們知道了他是北宋初期的著名畫家,他善於描摹水鳥和植物,而且水波、斜陽、汀渚都是構成其畫作的素材。

惠崇的《春江晚景》雖然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卻留下了蘇軾的兩首題畫詩,在蘇軾對惠崇畫作的傳神描寫中,讓我們可以想到惠崇畫作所呈現出來的景物,這一點就很重要了。

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於畫面內容,既要能再現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蘇軾的這兩首題畫詩可以說做到了這一點。

蘇軾的這首詩妙在既能寫出「畫中態」,又能傳出「畫外意」,使詩情、畫意完美地結合了起來。可以這樣說:惠崇的畫和蘇軾的題畫詩兩者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相關焦點

  • 唐伯虎畫了只雞,順手題了首詩,不料流傳千古,還入選小學課本
    畫上題詩,是唐伯虎畫作的一大的特色,這在明清兩代很流行,然早在魏晉時期,就有題畫詩的雛形。當時的文人,常為畫扇、屏風題詩,許多學者將之視為題畫詩的起源。不過還有部分學者,認為題畫詩起源於杜甫,在其留存的一千多首詩中,有二十多首題畫詩。
  • 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敏銳捕捉到早春信息,將畫與詩完美結合
    北宋大文豪蘇軾的一生,既是輝煌而偉大的一生,也是充滿磨難與困苦的一生。蘇軾在詩詞、繪畫和散文方面都頗有建樹,還為後世留下了很多極為寶貴的題畫詩,《惠崇春江晚景》便是其中的兩首題畫詩。《其一》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惠崇,北宋初年的一位僧人,他也是當時著名的「九詩僧」之一,既會寫詩又會作畫。
  • 兩首題畫詞,李煜與納蘭的龍虎對決,格高韻遠,也流傳千古
    而蘇軾的「酒醒還醉醉還醒,一笑人間今古」,也描寫出一派春光滿江濱,與世無爭獨清醒。漁父的意象起源於《莊子》和《楚辭》,表達了道家的隱世和儒家的獨善其身思想。下面精選兩首題畫詞,李煜與納蘭的龍虎對決,格高韻遠,也流傳千古。漁父·浪花有意千裡雪五代:李煜浪花有意千裡雪,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 蘇軾為一畫作配詩,簡單明了,為何年年選入小學課本?
    不僅僅詩可成畫,畫亦可成詩,宋代偉大詩人蘇軾就曾經為一幅畫賦詩兩首,流傳千古。其中,我們最熟悉,也被屢次選入小學課本的便是這一首《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晚景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這首詩為何能千古流傳,且成為小學生必背篇目呢?1、動靜相生,色彩明麗,一字一句總關情詩中的「蔞蒿」兩字字音常常被讀錯,考慮到此,筆者已經為其註上了拼音。
  • 蘇軾的一首著名題畫詩賞析
    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注釋】惠崇:北宋時著名僧人,能詩善畫,《春江晚景》是他的畫作,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蘇軾的題畫詩也兩首,這首是鴨戲圖的詩。蔞蒿:一種生長在窪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色,莖高四五尺,剛生時柔嫩香脆,可以吃。蘆芽:蘆葦的嫩芽,可以食用。
  • 詩詞賞析|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畫裡有詩,詩入畫中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因文學造詣高深,被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中詩詞成就最高,後人曾評蘇軾宋詞之成就,好比詩仙李白的詩文成就,這樣的評價是非常之高了。
  •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談談題畫詩的「前世今生」
    繁紛的景象,並沒有因為七絕篇幅短小而混亂不堪,而是井然有序、從各自的角度體現了一個萬物復甦的春天,尤其是最後一句的聯想,將這幅春景圖,描繪成了一個連續動態的畫面。便是眼光挑剔、喜歡批評前人的紀曉嵐,也嘆服道:「此是名篇,興象實為深妙。」其實,這首春意盎然的詩,最初是為惠崇的畫而寫的。
  • 蘇軾寫在名畫上的詩,流傳多年,為何被紀曉嵐痛批成:市井惡少語
    本期我們要說的,是紀曉嵐對蘇軾的一次批評。在宋朝及以後的文人眼裡,蘇軾就是文壇「神一般」的存在,就連宋神宗也視他為「大宋榮耀」。可偏偏,他卻因一首題畫詩,被紀曉嵐找出了點「小瑕疵」,他直接這樣罵:末二句佻而無味,遂似市井惡少語,殊非大雅所宜直接罵人家是「市井惡少」,這話確實夠重的了。
  • 唐太宗見太液池有隻怪鳥,急召閻立本作畫,為何這幅畫沒流傳下來
    這故事流傳千古,其中的畫,卻因為一種原因沒有流傳下來。您可知道是什麼原因? 但閻立本畫的政治畫,比如《步輦圖》,正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畫完之後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流傳千古。《步輦圖》畫了什麼?其上是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彰顯了帝王風範,很有歷史意義。而他的《歷代帝王像》、《秦府十八學士圖》、《魏徵進諫圖》等等著名畫作都流傳了下來,到今天,每一幅都價值連城。
  • 惠崇春江晚景|一首詩道盡1085年春風得意的蘇軾
    唐詩有李白宋詞有蘇軾,作為北宋最出名的網紅,蘇軾在詩、詞、文、書、畫方面的造詣都是非常的高。而他這首《惠崇春江晚景之鴨戲圖》就入選到部編教材小學三年級下的語文課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1085年蘇軾看到僧人惠崇畫的兩幅《春江晚景》而做的題畫詩。詩中描繪得是畫中春意來臨所展示出來的桃花盛開綠色盎然,小動物們(鴨子和河豚)開始享受春天暖意的情景。
  • 惠崇善於作畫,蘇軾為其作《惠崇春江晚景》,是題畫詩的新創造?
    僧人惠崇,能詩,兼是北宋的著名畫家,善繪鵝、雁、鷺鶯,無以寒汀煙渚等江鄉風物見長,畫意清曠蕭散,簡樸無華,人稱「惠崇小景」。當時就有不少著名詩人推崇過他。黃庭堅品題他的一幅作品說:「梅影橫斜人不見,鴛鴦相對浴紅衣。」王安石總的評價說:「畫史紛紛何足數,惠崇晚出吾最許。」可以想見其騰譽之隆。
  • 蘇軾題畫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蘇軾的名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流傳甚廣,為後人所深知。在許多詩詞方面的書中,大都有提到這一首,但實際上,蘇軾這組詩一共有兩首,但另一首就比較少人讀過了。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兩首詩。《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 蘇軾、黃庭堅,誰更是題畫詩的高手
    惠崇(亦為慧崇,965- 1017),福建建陽人,宋初九僧之首,能詩能畫。《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畫名,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其畫今已不存,而蘇軾之題畫詩卻名垂千古。其一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此當為題《鴨戲圖》,可謂無人不知。江岸疏竹桃花,江邊蔞蒿蘆芽,水中遊弋野鴨,一幅早春景象。
  • 蘇軾、黃庭堅、李公麟,如何成就美好的詩畫故事
    黃庭堅有一首詩《題竹石牧牛》,詩的前面有一段文字說明這首詩的來由,這段文字是這麼寫的:「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戲詠。」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這首詩的故事涉及三個人。一個是蘇軾。蘇軾(1037 -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對中國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蘇軾是一代文豪,在散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詩方面與黃庭堅齊名,合稱「蘇黃」;在詞方面與辛棄疾齊名,合稱「蘇辛」;在書法方面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蘇軾一身才華,再加上他性格又比較率真,所以願意跟他交往的人很多。另一個是黃庭堅。
  • 大畫家修改恩師蘇軾的畫,黃庭堅急得寫詩調侃,蘇軾連連誇寫得好
    而且蘇軾除了本身是一位文壇大宗師之外,他所帶出來的四個徒弟「蘇門四學士」,個個也是一等一的文壇大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也都是宋代文壇名列前茅的人物。尤其是黃庭堅作為江西詩派的開山之祖,更是被後人和杜甫、陳師道、陳與義並成為「一祖三宗」,生前也是與師傅蘇軾齊名,被世人並稱為「蘇黃」。
  • 蘇軾成親當天,隨手寫一洞房詩誇讚妻子,後流傳千古成經典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可見,蘇軾是多麼喜愛自己的夫人!這首詩現在已流傳千古成經典!但是命運多絳,王弗比蘇軾早走了36年,夫人早逝,享年只有26歲。王弗的去世,讓蘇軾肝腸寸斷,他痛不欲生。
  •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細賞五首題畫詩
    詩和畫在某一個作者手中可以完美地融合,相得益彰詩和畫的完美融合——題畫詩!《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是蘇軾為惠崇所繪的鴨戲圖而作的題畫詩。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畫家、僧人,他能詩善畫,《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
  • 古今詩畫中的黃山——關於《歷代黃山圖題畫詩考釋》
    明清,題畫詩發展極盛,輯錄題畫詩的書冊有多種,以陳邦彥編《康熙御定歷代題畫詩》為著。近現代,則有《歷代題畫詩鈔》和大華書局《清人題畫詩選》等。對黃山圖的界定:作者在畫名或題畫詩名、詩句中標明為黃山圖;從別人的題跋中可知為黃山圖;雖然沒有標明為黃山圖,但通過與畫家其他黃山圖相比,可知為黃山圖;根據所繪為黃山典型地貌特徵,推測為黃山圖;通過綜合比較,確定為黃山圖。至於程邃、程正揆、孫逸等,儘管有學者認為他們的某些作品就是黃山圖,但筆者未見有構圖或文本明確證明,故出於嚴謹考慮,其畫作中的題畫詩沒有納入正篇,僅作為疑似黃山圖題畫詩列入附錄二。
  • 東坡先生看了福建高僧的畫,寫下千古名句
    但接著三月來了,宋神宗死了,接下來劇情反轉:少年宋哲宗即位,祖母高太后聽政,高太后是「東坡粉」,所以蘇軾重得重用,先指派他去登州(今山東蓬萊)任職,沒多久又升官至禮部郎中,到汴京任職。從登州到汴京,蘇軾一路訪友,就是在此間,蘇軾在江陰(另一說法是回到汴京之後)看到了惠崇和尚留下的兩幅《春江晚景圖》(另一說法叫《春江曉景圖》):一幅是《鴨戲圖》,另一幅是《飛雁圖》。
  • 吳道子的真跡為什麼一件也沒有流傳下來?
    天寶五年,杜甫路過洛陽,走訪了一個道教廟宇,裡面就有吳道子的《五聖圖》,杜甫看了非常震撼,寫詩讚揚說,吳道子畫人物畫,線條驚天動地,好像大地都在旋轉一樣。唐代美術理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還引用了杜甫稱讚的詩,說吳道子的繪畫十分驚人,他畫人物的毛髮,好像是從肉中長出來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