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宋代蘇軾的題畫詩,所謂的「題畫詩」是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就是題寫在畫作上的詩,題畫詩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這兩首題畫詩,是蘇軾作於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是蘇軾題寫在惠崇的《春江晚景圖》畫作上的兩首詩。兩首詩如下:
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其二: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蘇軾的這兩首詩是題畫詩,這兩首詩有什麼內容呢?能否根題畫詩作推知惠崇畫作的內容呢?因為惠崇的這兩幅畫作沒有流傳下來,但是蘇軾的題畫詩卻流傳了下來,而且成為傳誦千年,膾炙人口的名詩。
所以只有把畫作的作者惠崇和題詩的作者蘇軾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才能走進詩歌,走進畫作,這樣就能以「知人論詩」的方法去鑑賞詩歌,並鑑賞畫作了。那麼畫作的作者惠崇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惠崇其人
惠崇,宋初著名畫家,福建建陽人,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僧人,惠崇就是他的法號。宋代著名畫家郭若虛著有《圖畫見聞志》一書,這是一本記錄繪畫理論和繪畫歷史的專著。
在《圖畫見聞志》一書中,郭若虛對惠崇是這樣記載的:「建陽僧慧崇,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汀遠渚,蕭灑虛曠之象,人所難到也。」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書影
根據郭若虛的記載,可以知道這樣的信息:惠崇善於用工筆細描鵝、大雁、鷺鷥等鳥類,尤其善於描繪「寒汀遠渚」,也就是水中的小塊陸地或者小沙洲,而且惠崇的畫作具有瀟疏曠遠的特點。
蘇軾的學生,「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也曾評價過惠崇的畫作,黃庭堅還專門寫詩說:「惠崇筆下開生面,萬裡晴波向落暉。梅影橫斜人不見,鴛鴦相對浴紅衣。」
從黃庭堅對惠崇畫作的評價可知:水波、植物、斜陽、水禽是構成惠崇畫作的主要素材。
黃庭堅書法作品
此外王安石在《純甫出釋惠崇畫要予作詩》中,也有「畫史紛紛何足數,惠崇晚出吾最許」這樣的詩句。可見王安石是十分推崇惠崇的畫作的,他非常讚賞惠崇的繪畫技法,由此也可見惠崇的畫作在當時是享有盛譽的。
由於年代久遠以及畫作的不易保存,惠崇的畫作流傳下來的很少,今存惠崇的畫作只有三幅:《沙汀煙樹圖》、《溪山春曉圖》、《秋浦雙鴛圖》。
《沙汀煙樹圖》為絹本設色,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畫中水流緩緩,斜分兩岸,沙洲橫臥,近岸處有水草浮萍,兩岸植株茂密。曠遠飄渺,墨色淡雅是《沙汀煙樹圖》的最大特色。
惠崇《沙汀煙樹圖》
惠崇的《溪山春曉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面呈現的是江南山水。整個畫卷以崇山峻岭為背景起伏相接,山上樹木蔥鬱,岸邊楊柳依依。河中間舟船飛禽,寧靜致遠。山色湖光交相輝映,畫境空靈渺遠是《溪山春曉圖》最大特色。
惠崇《溪山春曉圖》
惠崇的《秋浦雙鴛圖》,此圖大小與《沙汀煙樹圖》相近。《秋浦雙鴛圖》描繪的景物是:岸邊荷葉殘,蘆葦枯敗。洲渚之上,一對鴛鴦水鳥停息在岸邊,一隻轉頸梳理著自己的羽毛,一隻定睛看著前方。兩隻鴛鴦惟妙惟肖。素雅的設色也使秋意更濃。
惠崇《秋浦雙鴛圖》
從以上惠崇現存的畫作來看:山水相映,水渚飛鳥,淡雅疏曠,明亮曉暢是他的畫作的共同點。但惠崇畫的《春江晚景圖》今已失傳,我們無法一睹畫中景致,但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惠崇的《春江晚景圖》是一幅絕好的畫作。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可以從這三點上得出這個結論:一來根據宋代畫論和筆記中對惠崇的評價和介紹;二來可以對比參照惠崇今存的三幅繪畫作品;第三就是蘇軾留下的詩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我們從蘇軾的兩首題畫詩《惠崇春江晚景》可以看出,惠崇的《春江晚景》一共是兩幅:一幅是春江鴨戲圖,一幅是春江飛雁圖。
蘇軾是否懂得繪畫鑑賞和點評
蘇軾,北宋代傑出的文學家和藝術家,他在詩、詞、散文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這裡有一個問題要交代一下,這兩首詩既然是蘇軾的題畫詩,那麼蘇軾懂繪畫嗎?答案是肯定的。
蘇軾不光懂得繪畫的鑑賞,而且他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繪畫大師,他還提出了許多繪畫方面的理論。
蘇軾在題畫詩《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中,就提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的理論;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就提出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繪畫創作理論。
如在《書蒲永升畫後》一文中,蘇軾提出畫水的重要技法,他認為:畫家畫水有「死水」、「活水」的區別,並認為一切藝術作品,不但要求「形似」,而且要求「神似」。
如蘇軾在文中寫到:「古今畫水多作平遠細皺,其善者不過能為波頭起伏,使人至以手捫之,謂有窪隆,以為至妙矣。」
蘇軾繪像
在《書蒲永升畫後》一文中,蘇軾還說「如往時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畫水,世或傳寶之;如董、戚之流,可謂死水,未可與永升同年而語也。」
從蘇軾對畫水的理論上看,他是深得繪畫藝術奧秘的。再如蘇軾在《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一文中,還記述了他在大畫家文與可跟前學習畫竹的事情,並與文與可討論過畫竹的技法。
在今存的蘇軾的繪畫作品中,就有一幅是畫竹的,這幅畫就是《瀟湘竹石圖》。
《瀟湘竹石圖》·宋·蘇軾
蘇軾的《瀟湘竹石圖》中的遠山煙水、風雨瘦竹,近水與雲天,蹲石與遠山,筱竹與煙樹產生了強烈的對比,畫作展現的正是湖南省零陵縣瀟、湘兩條江河交匯處遙接洞庭湖的蒼茫景象。由此可見蘇軾對繪畫是很專業的。
他在畫評《韓千馬十四匹》一文中,自稱「蘇子作詩如見畫」,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蘇軾不光善於繪畫,而且他是一位很專業的繪畫鑑賞家和點評家。
繪畫中的蘇軾形象(頭戴高帽者)
蘇軾詩文出色,加之對繪畫有著很高的鑑賞能力,所以當他看到惠崇的《春江晚景圖》後,欣賞之餘,題寫下這兩首詩作的。蘇軾對惠崇畫作中的自然景色的神態描寫非常生動,而且富有情趣。
尤其是第一首題寫在《春江鴨戲圖上》的詩作,蘇軾成功地寫出了早春時節的春江景色,他以細緻、敏銳的感受,捕捉住季節轉換時的景物特徵。全詩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給人以清新,舒暢之感。
畫以詩傳,詩如見畫。尤其是蘇軾的題畫詩《惠崇春江曉景》中的第一首,還成為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中的一篇選編篇目,也可以說是一首廣為人知、家喻戶曉的詩歌。
《惠崇春江晚景》第一首賞析
詩作開篇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是蘇軾對惠崇畫作遠處靜景的描寫。詩人蘇軾隔著畫作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身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愛。這雖然只是簡單一句,卻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節,點出了一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透露出來。
次句「春江水暖鴨先知」,是詩人對近處動景的渲染:春江水面,一群活潑的鴨子在自由地浮蕩,撲騰嬉戲。竹桃與水鴨,一靜一動,相映成趣;岸上竹外與江中綠水,一遠一近,層次分明,富有圖畫的縱深感。
「春江水暖鴨先知」這一句,「詩情」與「畫意」最為融洽。蘇軾通過鑑賞畫作時產生的聯想,以鴨的感受寫出了人的感受。江中有群鴨戲水,就使人感到春天已經暖和了。
接下來的「萎篙滿地蘆芽短」一句,是對畫境的繼續描摹,是眼前最近處的景物。「萎篙」,即白篙,一種野草,可以入藥,也叫「茵陳」,民間有「三月的茵陳四月的蒿」的說法。
「蘆芽」,蘆葦的嫩芽,也叫蘆筍 。在長江下遊,鮮嫩的「萎篙」和「蘆芽」都是春季的新鮮蔬菜,也是河豚魚的食料,而做河豚魚羹,都要用新生蘆葦的嫩芽作配料。這樣,就為後面引出「河豚欲上」的埋下伏筆。
以上三句,是詩人對「春江晚景」的具體、真實地描繪,直接地再現畫面形象。
結句「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是一種海魚,肉味鮮美,但是肝勝、生殖腺及血液含有毒素,經專業人員處理才可以成為食材。
南宋著名詩人葉夢得在《石林詩話》中寫到:「浙人食河豚於上元前,常州江期最先得,方出時,一尾至直千錢,然不多得。二月後,日益多,一尾才百錢耳。柳絮時,人已不食。」從葉夢得的記載中就可以看出,宋代就已經有食河豚的飲食習慣,而且還掌握了烹飪河豚的技巧。
惠崇的畫作中雖然沒有描繪河豚的動向,但詩人蘇軾卻從蔞蒿叢生、蘆葦吐芽推測而知「河豚欲上」,從而畫出海豚在春江水發時沿江上行的形象。
蘇軾就是通過這樣的筆墨,把無聲的、靜止的畫面,轉化為有聲的、活動的詩境。在蘇軾眼裡,這幅畫已經不再是畫框之內平面的、靜止的紙上圖景,而是以內在的深邃體會和精微的細膩觀察給人以生態感。
蘇軾用「三兩枝」、「蘆芽短」以及「河豚欲上」,又巧妙地暗示出這正是一個萌動的春天,因而更能挑逗起人們美好的遐想。詩人的藝術聯想拓寬了繪畫所表現的視覺之外的天地,使詩情、畫意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在蘇軾的這首詩裡,詩人把「詩情」與「畫意」融 為一體,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詩中緊緊扣住「春江晚景」這個中心,從最足以顯示畫意特徵的景物著筆,用春天特有的自然景物「桃花」、「水暖」、「萎篙」、「蘆芽」,形象地表明冬天已經結束,一個生機盎然的暖春已經來到。
我們雖然沒有見過惠崇畫的《春江晚景》畫卷,但讀到蘇軾這首詩,眼前就仿佛出現一幅活生生的圖畫:春水初生、綠竹猗猗、桃花綻放、群鴨嬉水,一派生機勃勃的春天的景象。詩情畫意顯得是那樣活潑生動,多採多姿,那麼相得益彰。
《惠崇春江晚景》第二首賞析
本組詩中的第二首詩的知名度顯然比第一首要少一些,但詩作的創作水平也是很高的。
開篇「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這兩句是對惠崇畫作中「飛雁圖」的描繪,詩人筆下的「飛雁圖」是:大雁北飛,有幾隻雁不舍這春天美景,差點脫離了隊伍。
詩人運用擬人的手法,將依依不捨的幾隻歸雁比作了「北歸人」,使畫中內容更加生動形象。
第三句「遙知朔漠多風雪」,也是擬人化的寫作手法,詩人給北歸的大雁賦予了人的情感。大雁戀戀不捨是因為南方比北方溫暖,所以詩人就寫下了大雁認為北方很冷,而且遠遠地就知道了沙漠風多雪多。
結句「更待江南半月春」,詩人進一步寫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幾日。這種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惠崇的畫作由靜態轉變成了動態,使大雁北飛的情景充滿著人的情感,是頗有新意的。
總結
惠崇的《春江晚景》畫作雖然沒有流傳下來,但是通過介紹惠崇今存的三幅畫作《沙汀煙樹圖》、《溪山春曉圖》和《秋浦雙鴛圖》;通過惠崇那個時代人們對他畫作的評價。我們知道了他是北宋初期的著名畫家,他善於描摹水鳥和植物,而且水波、斜陽、汀渚都是構成其畫作的素材。
惠崇的《春江晚景》雖然沒有流傳下來,但是卻留下了蘇軾的兩首題畫詩,在蘇軾對惠崇畫作的傳神描寫中,讓我們可以想到惠崇畫作所呈現出來的景物,這一點就很重要了。
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於畫面內容,既要能再現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蘇軾的這兩首題畫詩可以說做到了這一點。
蘇軾的這首詩妙在既能寫出「畫中態」,又能傳出「畫外意」,使詩情、畫意完美地結合了起來。可以這樣說:惠崇的畫和蘇軾的題畫詩兩者交相輝映,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