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畫了只雞,順手題了首詩,不料流傳千古,還入選小學課本

2020-12-09 騰訊網

畫上題詩,是唐伯虎畫作的一大的特色,這在明清兩代很流行,然早在魏晉時期,就有題畫詩的雛形。當時的文人,常為畫扇、屏風題詩,許多學者將之視為題畫詩的起源。不過還有部分學者,認為題畫詩起源於杜甫,在其留存的一千多首詩中,有二十多首題畫詩。

吾中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至於宋朝,文化繁盛,許多士人,在讀先賢經典之餘,也會將精力付諸書法、繪畫之上,這種氛圍,成就了一批全能型人才,比如我們熟知的蘇軾。蘇軾詩詞歌賦佛道醫理,無一不通,對於繪畫頗為擅長,因此他常會在畫上題詩,也會為他人的畫題詩,名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便是題畫詩。

說回到唐伯虎。他畫畫是專業的,在明代乃至中國繪畫史中都是首屈一指的,與恩師沈周、好友文徵明等人並稱「吳門四家」。陳志歲曾為他擬了一副對聯為「畫臻三昧境,夢覺六如身」,可謂貼切。

唐伯虎的詩也有一定的特色,他也喜歡在畫上題詩。一幅好畫,配上一首好詩,相得益彰,詩畫雙絕。唐伯虎的畫題材大概可以分為三種:人物、山水、花鳥寫意。這些都是他最為拿手的,不過唐伯虎放蕩不羈、才高絕倫,生活中常見的景與物,都入過他的畫紙之中。

便如一隻普通的雞,在他筆下也不一般。唐伯虎曾畫過一隻紅冠白羽的大公雞,看著那隻栩栩如生的雞,他又順手題了首詩,如今畫不知在何方,但不料這首詩卻流傳千古,還入選了小學課本,因為是題畫詩,故而這首詩名也叫《畫雞》: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詩的首句,是對公雞的靜態描寫,著重將畫面聚焦在紅色的雞冠,熱烈若火,象徵著生命和能量。第二句則是動態的描寫,公雞一身毛羽雪白,行走在世間,不染俗塵、潔身自好,宛若世外高標。三、四句,則是由公雞鳴叫的特徵,來隱喻某種道理。

例如菊花在草木搖落的秋季開放、梅花在凌寒的冬季開放,因此許多文人將這些花來隱喻高潔、不畏艱難的品質,其實這不過是自然萬物的規律而已,不同的動、植物,有著不同的特性。

而公雞呢,平時很少鳴叫,但是在黎明時分,卻會昂首啼鳴,啼聲高昂,響徹雲霄,東方的太陽,也在啼叫聲中,緩緩上升,驅散黑暗,將陽光散遍天地,乾坤是處,皆溫暖和煦,抬首處,儘是光明。

所以唐伯虎說公雞鳴叫,千門萬戶開,有一股奮發的朝氣在其中。由此可見,唐伯虎雖然狂放不羈、玩世不恭,但是他心中還是有著很大的志向,便如他畫筆下的雄雞,頭頂紅冠,一身雪白,昂首屹立,向著太陽光明鳴啼。

受吳中文化氛圍影響,唐伯虎、祝枝山等人都有一種「市隱」思想。因此,唐伯虎的詩文、畫作,也多貼近生活,雞鴨魚蟹、販夫走卒,都能為其帶來靈感,成為他筆下的名篇,他的詩文風格,從早前的綺麗,轉向的口語化。

這首《畫雞》也是如此,平白如話,沒有理解的障礙,讀來朗朗上口,像民間的兒童歌謠,並且其中還蘊含著積極進取的精神思想,故而,才能成為他為數不多流傳千古的佳作,並被選入小學課本。

相關焦點

  • 小詩人在牆壁上寫了首謾罵詩,全文無一髒字,卻年年入選小學課本
    這是史上最諷刺的一首詩,僅28個字偷偷寫在牆壁上,寫成時連名字都沒有,卻句句都是千古名句,年年入選小學課本,流傳了千年。 而《題臨安邸》就是林升創作的一首「牆頭詩」,寫在了南宋都城臨安的一家旅店牆壁上,詩人通過巧妙的構思,冷言冷語諷刺統治階地腐敗,雖然全文無一髒字,但卻是謾罵之語佳作,年年入選小學課本中。 下面就讓我們具體來看看林升的這首流傳千年的《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 小詩人一罵成名之作,僅28字偷偷寫在牆上,入選小學課本流傳千年
    有一種詩,叫「牆頭詩」,這種詩寫起來容易,紙都不用,牆上寫幾個字就能「不負責任」地溜之大吉。但這種詩,是最考驗人的。寫得好,就如李白在牆上寫的《梁園吟》,宰相孫女花千金把牆壁都買了下來;寫的不太好的,就像朱元璋在寺廟寫的那首打油詩,「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嘵嘵問姓名」,他一走老和尚就大刷子一抹,管他三七二十一。而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稱得上是牆頭詩之冠,詩名《題臨安邸》。
  • 乾隆一輩子寫了四萬多首詩,多半都是爛詩,唯有這首入選小學課本
    不過,皇帝大多喜歡聽人稱讚,而史官們大多也都會把皇帝往好了些,所以這些皇帝正業和副業的真實水平有多少,還真不好說。就拿大清朝的乾隆皇帝來說吧,多年以前,人們都以為乾隆皇帝是個兢兢業業的好皇帝,畢竟在乾隆時期,大清朝據說還是很繁榮的,外部沒什麼戰爭,內部也一派祥和,所以乾隆皇帝也落了個好名聲。
  • 一位僧人畫了兩幅畫,畫沒有流傳下來,而蘇軾的題畫詩卻流傳千古
    蘇軾的這兩首詩是題畫詩,這兩首詩有什麼內容呢?能否根題畫詩作推知惠崇畫作的內容呢?因為惠崇的這兩幅畫作沒有流傳下來,但是蘇軾的題畫詩卻流傳了下來,而且成為傳誦千年,膾炙人口的名詩。
  • 50多歲的唐伯虎畫了兩棵大樹,還題了首妙詩,一貧如洗卻不失豪情
    用戲謔的語氣面對慘澹的人生,有人說唐伯虎是樂觀的,也有人說他是「瘋癲」的。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唐伯虎的一首題畫詩,這幅畫名叫《西洲話舊圖軸》,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是館中的珍寶之一。這是唐伯虎50多歲時畫的,畫上有兩棵大樹,旁邊還題了這首妙詩,雖然此時他一貧如洗卻仍不失豪情。
  • 蘇軾為一畫作配詩,簡單明了,為何年年選入小學課本?
    不僅僅詩可成畫,畫亦可成詩,宋代偉大詩人蘇軾就曾經為一幅畫賦詩兩首,流傳千古。其中,我們最熟悉,也被屢次選入小學課本的便是這一首《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晚景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這首詩為何能千古流傳,且成為小學生必背篇目呢?1、動靜相生,色彩明麗,一字一句總關情詩中的「蔞蒿」兩字字音常常被讀錯,考慮到此,筆者已經為其註上了拼音。
  • 兩首題畫詞,李煜與納蘭的龍虎對決,格高韻遠,也流傳千古
    而蘇軾的「酒醒還醉醉還醒,一笑人間今古」,也描寫出一派春光滿江濱,與世無爭獨清醒。漁父的意象起源於《莊子》和《楚辭》,表達了道家的隱世和儒家的獨善其身思想。下面精選兩首題畫詞,李煜與納蘭的龍虎對決,格高韻遠,也流傳千古。漁父·浪花有意千裡雪五代:李煜浪花有意千裡雪,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 小學必背古詩129首,第13首《登鸛雀樓》內容賞析,詩句千古流傳
    【您知道嗎】90%的小學生家長不清楚部編小學語文課本中必背古詩文是多少首。 我來告訴您,最新部編小學語文課本中必背古詩文是129首,這129首是需要小學生背誦、默寫、深刻了解字詞句的意思的、是階段性考試必考的內容。
  • 《畫》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維?王維的詩集中有這首詩嗎?
    但因這首詩出現在小學課本上的緣故,小時候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基本上只知道背誦,卻很少有人認真研究、品味過這首詩。縱觀這首詩,儘管只有短短二十個字,但卻跟他的《山居秋暝》、《鳥鳴澗》、《竹裡館》一樣,都通過詩句,將美景刻畫的淋漓盡致。讀之,腦海中自然而然會浮現詩句當中所描繪的景象。
  • 白居易16歲寫的一首詩,太經典,最後兩句被李煜化用成千古名句
    確實,這四首古詩都收入了小學教材,成為兒童啟蒙必背的古詩。今天,隱娘想說的詩,是白居易的《草》。白居易的《草》,全名《賦得古原草送別》,背後有一個「居長安不易」的故事流傳甚廣,詩的最後兩句被南唐後主李煜化用成千古名句。隱娘上小學時,這首詩入選小學課本,詩名叫《草》,當時,只有前四句,讀來朗朗上口。
  • 那些因為一首詩而流傳千古的人,你還知道誰?
    而崔顥其餘雖有詩流傳,但卻唯有這一首,讓其名流傳千古!高蟾——《金陵晚望》這是一個很冷門的詩人。而且他有一個毛病,寫詩太過於隨意。以至於唐朝還有一個不知名的詩人薛能就說過:「如果讓我見到高蟾,我非得大嘴巴子扇他。」你以為就薛能對他有意見?非也!
  • 白居易16歲的成名作,年年入選小學課本,世人卻只知前兩句
    在那個年代,詩人並不是以年紀論短長,有些詩人雖然年紀輕輕,就已經寫下了流傳千年的詩篇,像駱賓王自幼被稱「神童」,七歲時就做了那首《詠鵝》,到現在還被收錄在小學課本當中。而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位詩人也是年少成名,說的這首詩是他16歲所做,每年我們都能在小學課本裡見到,當然被詩人推崇的主要是其中兩句,曾在很多人人生低谷的時候給予他們繼續向前的力量。
  • 張繼這首《楓橋夜泊》,在中國傳唱千年,入選日本小學課本
    張繼流傳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詩收錄一卷,然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因此詩作,成為遠近馳名的遊覽勝地。提起蘇州,你最先會想起什麼呢?是蘇州園林?這首詩雖然全詩只寫了一個「愁」字,卻無時不刻在透露著愁緒,從「月落」「烏啼」到「漁火」,無不透露著寂寥清冷的愁緒。這就使得後面的「夜半鐘聲到客船」情感更加強烈,意境更加幽遠。
  • 唐伯虎寫遊玩時寫爛頭詩,滿是大白話,卻能與杜甫相媲美
    繼而即使有人如你我一樣,喜歡讀詩,大多也都是取其精華,讀讀其中的千古名句用來消遣。其實有時候古詩雖好,但真的也沒必要理解太多,因為流傳下來的名篇當中,其中大部分內容跟我們的現實生活相去甚遠,只有其中最精華的部分讀起來起勁,能為我們所用。古往今來,爛尾的詩不在少數,但其中的名句讀來依舊讓人如沐春風。
  • 蘇軾寫給弟弟的一首詩,開篇便是千古名句,後面還被選入小學課本
    蘇軾寫給弟弟的一首詩,開篇便是千古名句,後面還被選入小學課本詩人筆下的悲歡離合總是能撥動人們的心弦,情感是互通的,那些讓你難忘的詩句,當再一次讀起時,是否還有著情感的波動呢?詩人蘇軾的一生是坎坷的,為官多年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政治立場,不盲目順從他人,他才華橫溢,內心寬廣,精神高遠,他也遭受過別人不理解的坎坷痛苦和失意潦倒。
  • 朱熹最經典的一首詩,通篇描寫的如詩如畫,更是時常入選課本!
    朱熹的很多詩作也是無比的唯美,自然裡面也是充滿了哲理,特別是他的《觀書有感二首》,更是處處彰顯智慧,充滿了一種深刻的哲理。那除了這兩首詩之外,他的這首《春日》,更是一首難得的佳作,通篇更是描寫的如詩如畫,其實這首詩同樣的別具一格,還時常頻頻入選小學課本,成為了大家最為耳熟能詳的一首宋詩。
  • 詩詞大會冠軍雷海為新解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小學課本錯了?
    平時除了教書,雷海為還經常在微博上化身成一個「槓精」,總是打破常規思維,重新解讀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句。比如,他認為辛棄疾的「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不符合常理,山肯定是能擋住江水的,所以這一句的「不住」是「不停」的意思,而不是擋不住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青山不停地遮擋流水,所以流水就只能改道東流。」對於他這種理解,不少網友都表示服氣。
  • 古代最悽美的題壁詩:千古流傳,成就一段美好姻緣!
    我們知道的題壁詩較有名的有蘇軾的《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南宋林升的《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等等。今天我們要聊的是一首悽美的題壁詩,這首詩千古流傳,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緣。
  • 南宋詩人林升,一生只寫兩首詩都成為千古名篇!
    有些詩人寫了無數首詩,卻籍籍無名。例如,著名的乾隆皇帝一生寫了40,000多首詩,但沒有一首受到人們的讚揚。有些詩人只寫了一兩首詩,卻能夠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今天要提到的南宋詩人林升就是這樣一位作品少而精的詩人。林升是宋代詩人。
  • 乾隆一生作詩4萬首,只有一首選入小學語文課本,你怎麼看?
    康乾盛世,但是乾隆卻扮演了一個敗家子的角色,奈何他還長壽,當他撒手人寰的時候留給兒子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清朝可以說,在清朝鼎盛的乾隆年間,其實已經奠定了清朝滅亡的基礎。乾隆到處遊山玩水,沾花惹草,耗光了大清國庫,而且還關閉了對外的開發,自認為大清什麼都不缺,看不起洋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