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上題詩,是唐伯虎畫作的一大的特色,這在明清兩代很流行,然早在魏晉時期,就有題畫詩的雛形。當時的文人,常為畫扇、屏風題詩,許多學者將之視為題畫詩的起源。不過還有部分學者,認為題畫詩起源於杜甫,在其留存的一千多首詩中,有二十多首題畫詩。
吾中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至於宋朝,文化繁盛,許多士人,在讀先賢經典之餘,也會將精力付諸書法、繪畫之上,這種氛圍,成就了一批全能型人才,比如我們熟知的蘇軾。蘇軾詩詞歌賦佛道醫理,無一不通,對於繪畫頗為擅長,因此他常會在畫上題詩,也會為他人的畫題詩,名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便是題畫詩。
說回到唐伯虎。他畫畫是專業的,在明代乃至中國繪畫史中都是首屈一指的,與恩師沈周、好友文徵明等人並稱「吳門四家」。陳志歲曾為他擬了一副對聯為「畫臻三昧境,夢覺六如身」,可謂貼切。
唐伯虎的詩也有一定的特色,他也喜歡在畫上題詩。一幅好畫,配上一首好詩,相得益彰,詩畫雙絕。唐伯虎的畫題材大概可以分為三種:人物、山水、花鳥寫意。這些都是他最為拿手的,不過唐伯虎放蕩不羈、才高絕倫,生活中常見的景與物,都入過他的畫紙之中。
便如一隻普通的雞,在他筆下也不一般。唐伯虎曾畫過一隻紅冠白羽的大公雞,看著那隻栩栩如生的雞,他又順手題了首詩,如今畫不知在何方,但不料這首詩卻流傳千古,還入選了小學課本,因為是題畫詩,故而這首詩名也叫《畫雞》: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
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
詩的首句,是對公雞的靜態描寫,著重將畫面聚焦在紅色的雞冠,熱烈若火,象徵著生命和能量。第二句則是動態的描寫,公雞一身毛羽雪白,行走在世間,不染俗塵、潔身自好,宛若世外高標。三、四句,則是由公雞鳴叫的特徵,來隱喻某種道理。
例如菊花在草木搖落的秋季開放、梅花在凌寒的冬季開放,因此許多文人將這些花來隱喻高潔、不畏艱難的品質,其實這不過是自然萬物的規律而已,不同的動、植物,有著不同的特性。
而公雞呢,平時很少鳴叫,但是在黎明時分,卻會昂首啼鳴,啼聲高昂,響徹雲霄,東方的太陽,也在啼叫聲中,緩緩上升,驅散黑暗,將陽光散遍天地,乾坤是處,皆溫暖和煦,抬首處,儘是光明。
所以唐伯虎說公雞鳴叫,千門萬戶開,有一股奮發的朝氣在其中。由此可見,唐伯虎雖然狂放不羈、玩世不恭,但是他心中還是有著很大的志向,便如他畫筆下的雄雞,頭頂紅冠,一身雪白,昂首屹立,向著太陽光明鳴啼。
受吳中文化氛圍影響,唐伯虎、祝枝山等人都有一種「市隱」思想。因此,唐伯虎的詩文、畫作,也多貼近生活,雞鴨魚蟹、販夫走卒,都能為其帶來靈感,成為他筆下的名篇,他的詩文風格,從早前的綺麗,轉向的口語化。
這首《畫雞》也是如此,平白如話,沒有理解的障礙,讀來朗朗上口,像民間的兒童歌謠,並且其中還蘊含著積極進取的精神思想,故而,才能成為他為數不多流傳千古的佳作,並被選入小學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