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滋滋的煮肉碎,攤在熱乎的玉米餅上,撒洋蔥香菜,淋莎莎醬,再擠檸檬汁……一份墨西哥卷餅就做好了。
來墨西哥之前,筆者對墨西哥卷餅憧憬已久。可真到嘴邊,卻並非想像中美好:玉米餅中帶著的淡淡石灰味,以及不入味的肉碎,讓憧憬變成了味覺的災難。
中國人對墨西哥了解不多,但對墨西哥雞肉卷卻不陌生。肯德基多年前推出的這款食品,構建了國人對墨西哥料理的印象。只不過,墨西哥人從來沒聽說過它。事實上,這是美國企業針對中國市場專門研發的產品,與墨西哥人常吃的卷餅截然不同:玉米餅換成了小麥餅,煮肉碎被炸雞塊替代,個頭也大了許多——這其實是「融合了中式春餅特點的美式墨西哥餐」。
這種情況,國人並不陌生。沒錯,那些在墨西哥頗受歡迎的「中餐」,諸如甜酸雞、陳皮牛、炒雜碎等,其實也都是「美國製造」。一界之隔的墨西哥人,對這種美式中餐頗為受用。
這樣的融合菜式,在它的文化起源地——無論墨西哥還是中國,都被視為「不正宗」,不少人對這種「融合」充滿嘲諷和敵視,會為老外吃不到「正宗」而惋惜,甚至認為這破壞了料理原本的國別和文化特色,是一味取悅外人、輕視自身文化的表現。
然而現實卻是,「不正宗」的食物往往賣得更好。相比墨西哥本土的卷餅,國人更接受改良的雞肉卷。而大啖美式中餐的墨西哥人,會和中國人批評美式中餐一樣,痛斥肯德基侮辱了墨西哥美食。
一邊享用著「不正宗」,一邊又批判「不正宗」。這種弔詭的邏輯,源於每個民族都對自己的飲食文化充滿自信,但飲食終究是一種區域化、個人化的感受。
食物終究是給人吃的,倘不合口味,調整自是難免。於是當「習慣」走出國門,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時,一味堅持正宗,往往要輸給入鄉隨俗。更何況,在不同的味蕾感受面前,「正宗」本身也備受爭議。國人會為豆腐腦的甜鹹、粽子的肉素爭議不休,到底誰是正宗?內部尚不能達成共識,何況漂洋過海。
其實,所謂不正宗的「融合」,正是這個星球千百年來的自然規律。墨西哥傳統料理,融入了大量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的烹飪元素,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正是融合的力量所在,無論墨西哥卷餅抑或美式中餐,背後都是文明遷徙的歷史圖景:晚近以來華工出洋,將中餐帶向了世界;墨西哥移民在外生根發芽,也將玉米文化發揚光大。
儘管他們最終都「入鄉隨俗」,但飲食文化卻得以創新和傳播。如此這般的文化符號匯聚、交流與碰撞,其實也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奧秘」之一。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21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