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廈高速鐵路泉州灣大橋是國內首座高速鐵路跨海大橋。日前大橋主塔已經正式封頂,這標誌著我國橋梁建設開啟了高速鐵路跨海時代。
【點擊下方觀看視頻】
*視頻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福廈高鐵泉州灣跨海大橋是國內首座高速鐵路跨海斜拉橋,設計行車時速超過300公裡。日前,其南北兩座主塔之一的南塔成功封頂,高度相當於50多層樓高。
中交二航局新建福廈鐵路6標項目常務副經理 劉福星
我們有兩個主塔,現在我們封頂的是南塔,就是我們77號主墩,再過大概半個月,我們還要封另外一個主塔,76號主塔,兩個主塔一旦全部封頂,我們這個工序轉換徹底轉換完成。就是從下部結構轉成上部結構施工。
大橋在抗風、防蝕、抗震方面獲得三項「技術之最」。
大橋跨越泉州灣中部海域,風速大、風況複雜。為保證橋梁在大風中穩固,保持動車高速運行的連續性,技術團隊在設計中採用了大量新結構和新技術,主梁採用流線箱形結構,並附加導流板、減振欄杆等有效氣動措施,達到在不設風屏障等防風措施下,動車在8級大風下以時速350公裡行駛不限速,11級暴風下不封閉交通,可抵抗12級強颱風。消除了以往沿海高鐵跨海時降速的難題。
針對海洋環境下橋梁重要結構的鏽蝕問題,福廈高鐵泉州灣跨海大橋索塔鋼錨梁和支座採用新材料,在國內首次採用耐海洋大氣腐蝕鋼,免塗裝、不設除溼系統,適應了高鹽高溼的海洋腐蝕大氣環境。該項技術的成功運用,打破了免塗裝耐候鋼只能應用在普通大氣環境和濱海環境的技術格局,實現「免塗裝、綠色耐久、鏽色之美」的綠色全壽命設計。
泉州灣高鐵跨海大橋地處臺灣海峽西岸,屬地震高烈度區。設計團隊研製採用了綜合減隔震體系及技術;同時,採用無支座整體剛構橋,解決了地震高烈度區長聯高墩大跨橋梁的抗震設計難題。
中交二航局新建福廈鐵路6標項目常務副經理 劉福星
我們這個主塔最大的難點就是,它是一個帆船型的曲線結構,很優美的,但是這個給我們施工質量控制也帶來很大的難題。我們就採用智能化的手段,應用BIM系統,把我們每個階段對這個模板的改造精準定位,最後來實現我們這個線形,把我們的所有的質量控制符合要求。
專家認為,福廈高鐵泉州灣跨海大橋將推動我國大跨度高速鐵路、跨海橋梁的技術發展,成為中國高速鐵路2.0版的代表性工程之一,也將是世界橋梁領域的裡程碑式工程。
本臺記者:李前瑞,劉雪琳
編輯:陳玲玲
審核:王福敬等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