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搬運石條,用於古城牆修復
昨日,四川西昌,工人支起大鍋熬製糯米漿 攝影記者 張建
古城牆
位於四川西昌老城區的建昌古城,始建於明代的洪武二十年,距今已經有600多年歷史。
由於歲月侵蝕,目前西昌古城僅保留著大通門等小段古城牆。
根據規劃,西昌市啟動了老城區綜合整治工程,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重現數百年前的古城風採。其中,古城牆修復是其中重點工程之一。西昌市文管所所長馬玉萍介紹,古城牆將按照原貌修復,最大的特點是採用古人修復城牆的辦法,即全部用糯米灰漿(糯米+石灰)代替現代水泥。
為保證工程質量,西昌市在全國公開招標,最終是來自成都的具有古建築修復資質的四川開禧古建築園林工程有限公司中標。大約兩個月前,該公司進場施工,為600多歲的西昌古城牆「療傷」。目前,大約有近200名工人正在緊張施工,這些工人三分之二來自成都,從事古建修復工作多年。
古法
約1500年前,中國古代建築工人通過把糯米湯與標準的灰漿按比例混合起來,從而發明了糯米灰漿。經過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糯米灰漿修建城牆的工藝是科學的,糯米含100%的支鏈澱粉,其分支點不容易切斷,石灰的化學成分是氫氧化鈣,吸收二氧化碳時間長了,就形成了堅硬的碳酸鈣,『強強聯合』所以很結實。
近一百多年來,隨著近代水泥的引進,工藝繁雜、固化速度緩慢的傳統糯米灰漿因難以適應現代建築工程的要求,已經退出了建築市場。但是,在古建築修復領域,水泥的析鹽問題、壽命問題、與古建築本體的不相容等問題頻頻出現。所以,目前國內的很多古建修復都採用糯米灰漿。
連日來,在西昌老城區的古城牆修復現場,10口大鐵鍋全天不熄火,熬製香噴噴的「糯米稀飯」。
這不是普通的稀飯,而是用優質糯米經3至5小時熬製而成,這些糯米粥不是拿來吃的,而是用來修復古城牆的。
早在約1500年前,我國古代建築工人就發明了糯米灰漿,它耐久性好,粘接強度高、防滲性好,被廣泛用於工程建築中。600多歲的西昌古城牆修復,也使用了糯米灰漿。
該工程技術負責人介紹,修完不到一公裡的古城牆,預計要用掉50噸糯米。
第一步:熬粥
每天10口大鍋不熄火
修復城牆需50噸糯米
昨日上午,在西昌古城牆修復現場,10口大鐵鍋冒著滾滾熱氣,吸引了眾多路人的注意力,爐灶下面燃燒著熊熊大火。酷熱的火爐旁,幾名工人滿頭大汗,不時用鐵鏟攪動著鍋裡的米,周圍時而飄出稀飯的香味。
「這不是普通的稀飯,熬的都是糯米,準備和石灰混合成糯米灰漿,用來修復古城牆的。」工人們向圍觀的市民解釋。
陳軍是四川開禧建築園林工程有限公司的技術負責人,他在現場進行著指導,按照古法,100斤水加5斤糯米,糯米都是市場價格最貴的,「好的糯米粘性強,質量才可以保證。」
現年63歲的談壽雲是熬糯米的工人之一,他負責5口大鍋,每天早上五六點就開始工作,「通常情況下,熬第一鍋生火慢,需要大約5個小時,之後的每鍋大約需要3個小時。」久而久之, 談壽雲從糯米的顏色和粘稠度就知道起鍋的精準時間。記者看到,這些熬出來的糯米粥,比稀飯還要粘稠。
陳軍介紹,每天4名工人兩班倒,10口大鍋不熄火,日均熬製六七十鍋「糯米粥」,目前已經熬了2個月。陳軍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修復這段不到一千米的古城牆,預計整個工程需要50噸糯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