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匠用古法熬50噸糯米 修復西昌古城牆

2020-12-24 中國青年網

工人正在搬運石條,用於古城牆修復

昨日,四川西昌,工人支起大鍋熬製糯米漿 攝影記者 張建

  古城牆

  位於四川西昌老城區的建昌古城,始建於明代的洪武二十年,距今已經有600多年歷史。

  由於歲月侵蝕,目前西昌古城僅保留著大通門等小段古城牆。

  根據規劃,西昌市啟動了老城區綜合整治工程,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重現數百年前的古城風採。其中,古城牆修復是其中重點工程之一。西昌市文管所所長馬玉萍介紹,古城牆將按照原貌修復,最大的特點是採用古人修復城牆的辦法,即全部用糯米灰漿(糯米+石灰)代替現代水泥。

  為保證工程質量,西昌市在全國公開招標,最終是來自成都的具有古建築修復資質的四川開禧古建築園林工程有限公司中標。大約兩個月前,該公司進場施工,為600多歲的西昌古城牆「療傷」。目前,大約有近200名工人正在緊張施工,這些工人三分之二來自成都,從事古建修復工作多年。

  古法

  約1500年前,中國古代建築工人通過把糯米湯與標準的灰漿按比例混合起來,從而發明了糯米灰漿。經過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糯米灰漿修建城牆的工藝是科學的,糯米含100%的支鏈澱粉,其分支點不容易切斷,石灰的化學成分是氫氧化鈣,吸收二氧化碳時間長了,就形成了堅硬的碳酸鈣,『強強聯合』所以很結實。

  近一百多年來,隨著近代水泥的引進,工藝繁雜、固化速度緩慢的傳統糯米灰漿因難以適應現代建築工程的要求,已經退出了建築市場。但是,在古建築修復領域,水泥的析鹽問題、壽命問題、與古建築本體的不相容等問題頻頻出現。所以,目前國內的很多古建修復都採用糯米灰漿。

  連日來,在西昌老城區的古城牆修復現場,10口大鐵鍋全天不熄火,熬製香噴噴的「糯米稀飯」。

  這不是普通的稀飯,而是用優質糯米經3至5小時熬製而成,這些糯米粥不是拿來吃的,而是用來修復古城牆的。

  早在約1500年前,我國古代建築工人就發明了糯米灰漿,它耐久性好,粘接強度高、防滲性好,被廣泛用於工程建築中。600多歲的西昌古城牆修復,也使用了糯米灰漿。

  該工程技術負責人介紹,修完不到一公裡的古城牆,預計要用掉50噸糯米。

  第一步:熬粥

  每天10口大鍋不熄火

  修復城牆需50噸糯米

  昨日上午,在西昌古城牆修復現場,10口大鐵鍋冒著滾滾熱氣,吸引了眾多路人的注意力,爐灶下面燃燒著熊熊大火。酷熱的火爐旁,幾名工人滿頭大汗,不時用鐵鏟攪動著鍋裡的米,周圍時而飄出稀飯的香味。

  「這不是普通的稀飯,熬的都是糯米,準備和石灰混合成糯米灰漿,用來修復古城牆的。」工人們向圍觀的市民解釋。

  陳軍是四川開禧建築園林工程有限公司的技術負責人,他在現場進行著指導,按照古法,100斤水加5斤糯米,糯米都是市場價格最貴的,「好的糯米粘性強,質量才可以保證。」

  現年63歲的談壽雲是熬糯米的工人之一,他負責5口大鍋,每天早上五六點就開始工作,「通常情況下,熬第一鍋生火慢,需要大約5個小時,之後的每鍋大約需要3個小時。」久而久之, 談壽雲從糯米的顏色和粘稠度就知道起鍋的精準時間。記者看到,這些熬出來的糯米粥,比稀飯還要粘稠。

  陳軍介紹,每天4名工人兩班倒,10口大鍋不熄火,日均熬製六七十鍋「糯米粥」,目前已經熬了2個月。陳軍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修復這段不到一千米的古城牆,預計整個工程需要50噸糯米。

相關焦點

  • 地理萬象①丨西昌,不僅有衛星發射基地,還有建昌古城
    西昌解放後,由於經濟狀況的制約,也無力恢復重建。改革開放後,西昌一步步走上發展之路。1992年,成功申報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1998年,西昌市委、市人民政府毅然決定順民意重建大通樓。馬玉萍記得:「當時的大通門已經沒有城樓了,只有水電局搭建的辦公用房。將這些房子拆遷後,打了88根樁在城牆上,修復了大通門。」
  • 再現古城牆!寧都州千年城牆修復中……
    城牆,是固化的文化,是城市的標誌,是摸得著的歷史。         據《寧都直隸州志》記載,寧都古城牆始建於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有內外兩道城牆,十三座城門,雖屢經興廢仍屹立不倒,一直到解放初仍保存完好。
  • 汕頭達濠古城修復已過半,修舊如舊遵古法
    達濠古城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年,古城牆修繕工程正式動工,目前已完成超過一半的工程量。最近,省文物專家對古城牆修繕工程進行考察,並提出指導意見。——廣東省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 尚傑達濠古城牆建於清康熙56年即公元1717年,距今已有逾300年的歷史。現存城牆外圍494米,古城牆高5米多,牆體為石條墊基貝灰沙夯築。經歷了300年的風雨衝刷之後,古城牆很多地方殘破不堪,出現脫落、裂縫等情況,影響了城牆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急需進行修繕。
  • 溫州華蓋山古城牆修復起爭議 網友質疑是件蠢事
    近日有網友發帖質疑浙江省溫州市華蓋山古城牆遺址修復破壞真文物、製造假古董。但質疑之聲不久又被部分市民駁斥為誤讀。關於古城牆是否系真文物、是否有必要拆修古牆等問題,兩大陣營意見不一。筆者近日走訪了華蓋山及相關部門,聽聽古城牆遺址修復到底傳遞出哪些信息。
  • 河北張家口啟動明宣化古城牆修復工程
    新華網石家莊8月9日電(記者 嶽文婷 李俊義)記者從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區文保部門了解到,全長3000多米的宣化古城北城牆修復工程正式啟動,修復工作將遵循文物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施工,目前已經初步完成對現有城牆雜土、雜草、樹木的清理工作
  • 河北正定千年古城牆損毀嚴重 如修復需花10億元
    從東晉時的土築,到北周時的石砌,再到唐代重新擴建為土城,最終明朝擴建為磚城,歷經無數滄桑的古城牆現已斑駁、坍塌,歷史文化名城的城牆亟待保護。  粗略估計,整個修復周長24華裡的古城牆需要資金在10億元以上,即使是修復現存城牆,也在3億元以上,修不修?怎麼修?除了資金的掣肘外,兩種觀點一直在交鋒。
  • 浙江修復保護最完整的古城牆:打造城牆上的江南古鎮
    修復後的新登古城(效果圖)。富陽宣傳部供圖「今天我們看到的城牆,就是明代遺留下來的,迄今已有近500年歷史。」87歲的張寶昌是新登古城的資深研究者,他的家就在古城牆腳下,「數百年來,新登古城牆雖飽受戰亂洗禮、風雨侵蝕,仍屹立如山,是浙江省保護最完整的古城牆。」新登古城位於杭州市富陽區,舊名新城,古稱東安,於三國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置縣,1958年撤縣。古城牆環城而築,高5至7米,原長約2100米,至今依然有1700多米保存完好。「一朵蓮花聳碧霄,二水襟帶萬山朝。」
  • 三伏天沒喝過古法熬製酸梅湯,在家自製吧
    古法酸梅湯(土豪做法)酸梅湯原是老北京傳統的消暑飲品,原料主要有烏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等。用古法是用冰糖熬製的,不能用白糖,太甜膩容易上火,久了還會發苦。古法製作實際是中藥熬製的過程,時間長,成本也比較難控制。
  • 再現鄧州古韻,鄧州古城牆修復啟動!效果圖曝光
    近日,從市規劃設計院了解,鄧州古城城牆、城門修復正式啟動!一期將修復水上樓段的城牆和城門,完整修復古城牆歷史資源,留住不可再生的文化財富。修復路段的整體效果圖為:實地位置:鄧州屬江漢平原腹地的重要古城,據史料考究,鄧州內城為磚城,城牆外為城河。城牆有四門,北門因防湍水暴漲,長閉不開。城磚系特製大型城牆磚,磚城城門拱處,其磚縫由鐵汁澆灌,堅固異常。
  • 明城牆用糯米汁當粘合劑?紀錄片《中國城牆故事》解密
    近日,正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的中英雙語紀錄片《中國城牆故事》,用了一整集的篇幅,通過史料研究和科學檢測證實了民間傳說的可信性:南京城牆使用的粘合劑材料,就是膠凝性能堪比現代水泥的糯米灰漿。  明朝人馬生龍在《鳳凰臺記事》中寫道:「太祖築京城,用石灰秫粥錮其外。」大意是說,當年朱元璋修築南京京城城牆時,使用了石灰、高粱粥來增加城磚和條石之間的凝固度。這段記載說明,南京城牆建造時使用了石灰和高粱粥作為粘合劑,與民間傳說使用糯米汁略有不同。
  • 渝中區「九開八閉十七門」將修復3公裡古城牆
    昨天,渝中區政府工作人員表示,今年,連接渝中區內「九開八閉十七門」城門之間的城牆,將逐一被修復。首批作為示範段的古城牆為定遠門—臨江門段和南紀門—金湯門—通遠門段。工作人員說,首批修復的定遠門—臨江門段起點為達美城市花園小區民生路入口,終點為北區路與臨江路交匯處空地,長度960米。
  • 溫州華蓋山古城牆重修有望年底亮相
    修復後的華蓋山老城牆將勾勒山水名城輪廓,將定位溫州老城所在。記者昨從溫州市公園管理處了解到,溫州華蓋山古城牆重修工程上月正式進場,有望年底之前讓老城牆嶄露「新顏」,成為城市版圖上一枚醒目的文化坐標。  華蓋山殘留北城牆,位於華蓋山北入口臨華蓋廣場及市第九中學操場處,自山北麓向東南依山勢而建,跨山脊而過。城牆殘長50米,殘高約4.1米,殘留城牆頂部為華蓋山公園的2.4米寬的園路。
  • 漢中旅遊,邂逅古城牆,原汁原味,非常罕見
    它,東西走向,長約50米,高約8米,底部寬約5米。外牆,全部用青磚包砌,青磚之上遍布綠苔,顯得非常滄桑。說是保護,卻幾乎全部用新磚修葺,並且沒有達到文物古蹟修舊如舊的要求,甚至就連修復出來的城牆高度和坡度都被「吐槽」。說白了,這段古城垣已經被修復得不「古」了。
  • 走訪錦江區江南館街街坊遺址和東門城牆遺址,領略成都古城牆韻味
    成都江南館街街坊遺址建於唐宋時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都城牆建於明初,在宋、元城基礎上築成,是中國西南地區著名的城垣建築,記錄著成都文化的過往。8月10日上午,為了深入了解錦江對成都文化的影響,了解錦江周邊特色文化,四川農業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濯錦之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位於錦江區的江南館街街坊遺址和東門城牆遺址進行參觀、採訪,領略古蹟韻味。
  • 西安明城牆保存好,南京城牆規模大,遊客:北京城牆不忍直視!
    每次我去西安旅遊時,都甘心情願花上54塊錢(每人)登上西安明城牆(1370年始建,1378年竣工)一遊:或在上面看一場燈會,或蹬著單車在城牆上騎一圈(周長13.7公裡),或者只是單純待在城牆上感受一下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位於江蘇省會南京的古城牆,同樣很厲害。
  • 西安明城牆保存好,南京城牆規模最大,遊客:北京城牆不忍直視!
    位於江蘇省會南京的古城牆,同樣很厲害。它們雖然都已經過系統專業的修復,但當我看到這種斷裂的牆體,裸露的牆心,如同廢墟一樣的城基時,還是免不了一陣陣地心酸。這段明代城牆的遺存原本在人為拆除後只剩下100多米長,但後來在1988年的時候,經過在原城基上進行專業修復,才延長到了如今的500米左右的長度。
  • 夜遊大同古城牆/薛振堂
    大同古城9月3日晚,吃過晚飯後,我們遊覽了大同古城牆晚上9時許,我們乘著夜色,從東城門登上了古城牆。在古城牆的東城門樓前,我們聽取了導遊對古城牆的介紹。我們看到的大同城牆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將軍徐達奉命依遼、金、元舊城基礎增築新城,略呈方形,東西長1.8公裡,南北長1.82公裡,周長7.24公裡,面積3.28平方公裡。城牆一律以規整有制的石條、石板、石方為基礎,在原城牆基礎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磚。
  • 為修復國寶級的椅子,需用古法熬膠魚鰾膠,但「熬」膠過程不容易
    在故宮內有不少專門修復文物的專家,一直以來,他們都會用精湛的技藝將文物復原,而他們所使用的修復材料也與眾不同,今天我們就來揭秘文物修復專家「古法制膠」的過程。如果您想知道事情背後的秘密,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 蘇州古城牆:追溯古城歷史的景觀長廊
    中國園林網10月29日消息:始建於春秋時期的蘇州古城牆,是具有古城風貌特色和歷史文化價值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去年9月,蘇州正式啟動古城牆保護修繕工程,經過1年多努力,相門、平門、閶門三段古城牆於上月底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