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博物館系列手繪封

2020-12-10 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

    在火紅的七月,我們迎來新的「主角」——中國地質博物館手繪封。我每年都去幾回地質博物館,對那裡很熟悉、也很有感情。 

    地質博物館成立於1916年,是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公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00多年間,地質博物館幾經風雨,從民國走進新中國,在黨的領導下不斷發展壯大。展館從創立之初的900多件展品擴大到如今的20餘萬件展品,積累了豐厚的自然精華和無形資產,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 

    就是這樣一座積澱深厚的博物館,卻有很多人來到這裡看到陳列品都是「巖石」,沒什麼興趣就走了,也有很多人一聽說「地質」,第一感覺是生硬。其實,在我看來,「地質」這個詞包羅萬象,是一個宏大的概念,既包括巖石,也包括古生物、自然景觀、地質地貌等。地質博物館裡儘管全是巖石樣品,但它不是「巖石博物館」,它是一個有溫度、會說話的博物館。透過它,我們能看到這個賴以生活的世界經歷了怎樣滄海桑田的變遷;透過它,我們可以做個「勘探者」,探探我們腳下踩的這片大地,了解地質學、巖石學、礦物學、物理學、化學、古生物學、寶石學等方面的相關知識。 

    神奇的火種 

    人類認識世界需要漫長的過程,從最開始的石器時代走入現代文明,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人類使用的第一種工具是石頭,用尖銳的石片去切割動物的毛皮和肉。在那個茹毛飲血的時代,原始人類想要取火只能依靠大自然,取用雷電或地下沼氣引發的火種。有證據表明,北京猿人掌握了自然取火的方法,並且會保留火種。可惜的是,北京猿人沒有活下來,他們作為原始直立人的一個分支滅絕了,現在地球上所有人類的祖先是「晚期智人」進化而來。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取火方式也隨之進步,從自然取火、鑽木取火逐漸過渡到了燧石取火。 

    燧石俗稱「火石」,是一種含矽、質密堅硬的巖石,破碎後形成鋒利的斷口,對敲產生火星,能夠引燃乾草木。相傳,燧石取火法是燧人氏發明的,這種更簡易的取火方式讓人類得以真正控制火種、掙脫黑暗的束縛。在這枚「燧石取火」手繪封上,我加貼了「北京猿人」郵票,雖然他們已經離我們遠去,但火種將我們聯繫在了一起,作為「晚期智人」的後代,我向他們致以問候。 

    不起眼的煤球 

    說到火,自然離不開炭。炭誰沒見過啊!我們吃燒烤擼串那爐子裡點的是木炭,以前家家戶戶冬天取暖用的是煤炭。可以說,在地質博物館裡,您認不出別的,炭您肯定一眼能認出來。正因為黑乎乎的煤球太大眾了,這也成為它入選本系列手繪封的理由。 

    雖然說煤炭人人熟知,但要把它畫到紙上,難度一點都不低,下圖我就畫了一塊煤,您看我畫的像嗎? 

    煤炭對我們的生活太重要了,它的作用實在不容小覷。1977年3月15日,中國人民郵政發行了一套「普18」《工農業生產建設圖案普通郵票》,共有14枚,第一枚面值1分錢的郵票便是《煤炭》。這套郵票展現了當時我國的生產建設成就,而「煤炭」這枚郵票被列為首位,足以看出煤對當時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這枚珍貴的郵票被我加貼在了「煤炭」手繪封上。 

    煤炭最早誕生於「石炭紀」,當時,陸地上出現了大規模森林,為炭的形成創造了條件。由於植物資源特別豐富,動物的夥食特好,於是都身型巨大。那是個「巨蟲時代」,巨脈蜻蜓翼展將近1米,巨型馬陸能有3米長。 

    石炭紀生長的茂盛植物層層堆疊,在下沉氣流和高溫高壓條件下,被沙塵掩埋形成植物化石,最終形成一種可燃的黑色「沉積巖」,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煤礦。人類最開始大規模開採煤礦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那時候,挖煤都是一鎬一鎬地刨,因此,有許多古動物化石都是在挖煤時被發現的。如今,在英國布萊納文工業景觀區,遊客還可以下到幾十米深的礦井裡,親身感受200多年前挖煤的艱苦工作環境。 

    雖然地球上的煤炭已經燒了200多年,而且還能繼續燒很多年,但煤炭的再生周期比較長,需要經過億萬年的沉澱才能生成,是不可再生能源。所以,現在提倡用新能源還是對的。 

    為珠峰量「身高」 

    在創作這個系列時,正趕上一次能夠載入國家史冊的大事件,那就是在5月27日這天,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他們在完成峰頂測量工作後開始下撤,創造了中國人在珠峰峰頂停留時長的最新紀錄——150分鐘。這次珠峰高程測量體現了時代科技發展的最高水平,首次把重力測量推進到了世界之巔,還首次完成了對珠峰及周邊區域的高精度航空重力測量。 

    憑著勇敢無畏、艱苦卓絕的精神,國人成功挑戰自我,創造了歷史。看到珠峰之巔再次出現國人的身影,我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並用自己的方式——畫一幅「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峰」手繪封為這一歷史性時刻獻禮。 

    現在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脈地區在三疊紀時期是一片汪洋大海,人們在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上都發現了魚龍的化石,這種魚龍被命名為「喜馬拉雅魚龍」。5000萬年前,印度板塊撞上歐亞大陸,喜馬拉雅山脈得以形成,直到現在,印度板塊還在不斷擠壓歐亞大陸,珠穆朗瑪峰每年還在「長個兒」呢。 

    研究地質學,那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咱們腳下的這塊「地板」,故事實在是太多、太豐富啦!且容我慢慢道來。

相關焦點

  • 中國地質博物館:講述地質的故事—新聞—科學網
    因為這個距離西單商業圈不遠的龐然大物,不是商場,而是一座博物館。至於那塊佔地面積不小的廣場,則是以博物館為中心的科普廣場。 這座灰色建築就是被譽為亞洲規模最大的國家級地質學博物館的中國地質博物館,其歷史可追溯到1916年原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創建的地質礦產陳列室,是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座公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遊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四羊肉胡同15號(阜內大街東端南側),創建於1916年,是中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國家級地質學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外形,是一座平面呈L型的六層灰色樓房,總面積大概有兩個鳥巢的足球場那麼大。
  • 寧夏地質博物館推出「博物館奇妙夜」
    沒有了白天的喧囂,夜晚的博物館內各種神秘的遠古生物將會是怎樣一番景象?當侏羅紀的主宰者——恐龍家族攜手現代科技又會是怎樣的一場電光火石般的碰撞?9月22日18時30分,集科普性、趣味性、互動性、公益性為一體的現實版「博物館奇妙夜」將在寧夏地質博物館與公眾見面。9月20日,該館邀請廣大市民和青少年免費參與現場各項體驗活動。  將於本周六晚開啟的「博物館奇妙夜」以「重返恐龍世界探索科技之謎」為主題,在此前三季活動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更加注重知識性、科普性、趣味性和參與性。
  • 中國火山地質博物館將於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6月21日,記者來到五大連池風景區,被五大連池自然景觀所折服:山川輝映,水火相容,由此構成了「世界頂級旅遊資源」,被科學家譽為「天然火山博物館」和「打開的火山教科書」,而在建中的中國火山地質博物館更是讓人期待。
  • 在中國地質博物館,跟億萬年的地球歷史對話
    【走進自然科學博物館】    光明日報記者 張蕾 徐暢    「我們這裡的藏品,最年輕的也有幾千萬年。」步入中國地質博物館之前,講解員打趣地告訴記者。    此話一點不假。
  • 「中國地質博物館」:五臺山
    五臺山(Mount Wutai),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中華十大名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聖地。《名山志》載:「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五臺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黃廟共處的佛教道場。
  • 山西地質博物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
    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山西地質博物館被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據悉,我國僅有3家地質類博物館躋身國家一級博物館行列。 國家一級博物館是我國博物館領域的「金字招牌」,是對博物館建設和管理的最高評價。
  • 中國地質博物館遊記(第14篇)
    2020年12月31日參觀中國地質博物館。
  •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一座不容錯過的博物館
    我在武漢生活了很多年,大江大湖大武漢,湖北博物館、湖北美術館、武漢市博物館、渡江博物館等博物館去過很多次,每次都和朋友們同行,只是友人們多不喜歡去博物館,去了也是昏昏欲睡,並無多少興致。這一次我決定不和朋友去博物館了,自己一個人去好了,去一家主題非常明確的博物館,在中國地質大學。
  • 「世界地球日」帶您「雲遊」中國地質博物館
    千龍網北京4月21日訊 在第51個「世界地球日」到來之際,中國地質博物館隆重推出直播講解活動——帶您「雲遊」中國地質博物館,一起領悟「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怎麼樣,看它的硬體設施地質博物館
    大學作為文化事業的重要體現,承擔著重要的文化職能,校內博物館就是其中一項。僅僅位於北京的各大高校內,就有龐大數量的校園博物館,而提博物館就不得不提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地質博物館。北地坐落於名校薈萃的海澱區學院路,這所享譽海內外的現代化學府,前身由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的地質系(科)合併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發展而來。
  • 中國地質博物館,都收藏了那些石頭
    中國地質博物館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國家級地質學博物館,成立於1916年,在中國地質博物館內,收藏著地質標本20餘萬件,涵蓋地學各個領域。
  • 吉林大學博物館館長金利勇獲中國地質學會首屆科普人物獎
    近日,中國地質學會公布了「第一屆科普獎——人物獎」的評選結果,吉林大學博物館館長金利勇研究員獲獎。本次評選從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分會、科普專家團等分支結構推薦的候選人中,共選出5名科普人物獎獲得者。金利勇現任吉林大學博物館館長兼恐龍演化研究中心主任、科學技術協會科普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長期從事博物館及古脊椎動物學研究。其帶頭開展的「長春龍動物群研究」,在國內外古脊椎動物學界有重要影響。在科學傳播工作方面,他致力科學普及推廣科技資源共享,並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 走進甘肅地質博物館
    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作為自然類博物館,甘肅地質博物館始建於1943年,由我國老一輩地質學家王曰倫、畢慶昌先生創建,是我國最早的地質博物館之一,時稱中央地質調查所西北分所陳列室。
  • 南京:地質博物館裡迎「世界地球日」
    2019年4月21日,江蘇省南京市,當日,南京地質博物館舉辦系列活動,迎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到來。今年的4月22是第50個「世界地球日」,主題為「珍愛美麗地球 守護自然資源」,旨在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 【小凌老師大遊記】小凌帶你逛——湖南省地質博物館
    喜歡參觀博物館,是我一直以來的習慣,近期,有緣參觀湖南省地質博物館,感受頗豐,現將期間所見所聞整理如下,與大家分享。湖南省地質博物館,始建於1958年的,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地質博物館之一,也是湖南唯一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館藏標本達20000餘件,展示面積7100平米。
  • 國家海洋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戰略合作
    天津北方網訊:記者從國家海洋博物館獲悉,昨天,該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籤署科學文化戰略合作協議,同時,自然文化研究院海洋分院在國家海洋博物館揭牌。  國家海洋博物館2019年11月面向全國徵集館校共建合作學校以來,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一直保持著良好溝通合作,今9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為首批共建合作學校。在前期合作基礎上,雙方進一步加強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全面戰略合作關係,將重點圍繞海洋科學、海洋文化相關領域,全面深化館校共建,共同促進知識創新與文化繁榮,共同提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和立德樹人能力。
  • 中國地質博物館科普廣場:期盼遊人文明「做客
    在地鐵西四站西南角,依託中國地質博物館建有一處地質科普廣場。優美的環境,讓該處開放式廣場成為周邊居民及遊客遊覽休閒的「城市客廳」。然而,筆者幾次到廣場遊覽,均發現廣場內存在隨意停車、坐臥、亂堆雜物,甚至攜帶寵物入園等問題,不文明行為破壞了廣場的優雅氛圍。
  • 甘肅省地質博物館遊記
    低調的位置,別致的外觀甘肅省地質博物館坐落於蘭州市城關區灘尖子團結路6號,甘肅省政協大樓對面,樓層雖不高,但是外觀造型奇特,所以在我們沿著黃河邊閒逛的時候,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們的目光,這種專業型的博物館本來就不多,而且我從未參觀過此類型的博物館,自然忍不住要進去遊覽一番。
  • 惠遊湖北,地質大學逸夫地質博物館
    在武漢,有兩座地質博物館。一座是位於利濟北路與解放大道交匯口的湖北省地質博物館。另一座就是魯磨路的逸夫地質博物館。博物館有五層樓,一樓是大廳和中國特色礦石精品展廳。一樓的展廳裡陳列著各種礦石,在燈光的照射下,五光十色,色彩斑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