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安妮寶貝」
我對安妮寶貝最初的印象就是上面這張照片,清冷的黑白照,衣服很素,表情很靜。看著這張照片,回憶她小說裡的女主角,感覺就應該是這種模樣的作家寫出來的。具體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說不上來,那時候也就十幾歲,對世界懵懵懂懂,作家對我們而言就是個很厲害的標籤。無論是流行的郭敬明、韓寒,還是饒雪漫、小妮子、明曉溪,在當時的班級裡都有眾多喜歡他們的粉絲。
安妮寶貝對我們那一代90年左右的讀者而言,也是這樣的一個符號作家,只不過當時喜歡她的同學並沒有那麼多,因為喜歡安妮寶貝的那部分同學似乎跟同班其他學生有點不太一樣,最起碼在當時的我們看來,比較早熟、憂鬱,乃至特立獨行。這樣的群體並不怎麼能成為學生時代的主流。
就在那樣懵懂莫名的環境裡,我看完了安妮寶貝的小說,《七月與安生》《告別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小說裡的女孩子大都年輕且早熟,有海藻一樣的長髮,喜歡光腳穿球鞋,總是有戀愛可以談,總會遇到不同的男人,浮萍一般,無所歸依,又很驕傲和倔強,哪怕是身處淤泥,心靈也總是乾淨。她們的家庭總是破碎,導致性子異常敏感、缺愛,仿佛所有的漂泊都是為了在世間找個角落停靠,可正經停靠的時候,又不甘心這麼止步。
她們遇見的男人,在小說裡,總是叫「林」「平」,名字沒有女主那麼清晰,大體而言,像個代號。
這種傷感又隱忍的情感故事,對當時只能接觸到純愛小說的我們而言,過分新鮮了,尤其是青春叛逆期,總覺得世間欠自己一個公平,總難跨越遇到的傷心事,就在安妮寶貝的小說裡,我們透過那些情緒激烈的女孩子,仿佛看到了自己。
可事實上,都是自己的假想。
小說停留在那裡,青春期會過去,少女總會長大,且真正成熟。
02
慶山
再接觸到安妮寶貝的作品時,我都讀大學了,在學校旁邊小書店裡看到《素年錦時》,有點驚訝,文風改變很多,開始看世界萬物,看自己的內心,難得的平和。而我,一個過了青春期,開始思考未來的女孩子,覺得當時的情緒和那本書搭配剛剛好,於是買了一本拿回學校。
後來也斷斷續續買過她的書,算不得什麼資深讀者,更多的是覺得這是一個青少年時代就認識的作家,難得那麼多年過去,她還在寫,就想知道她寫得怎麼樣。抱著這樣的心態買她的書,喜歡的就看,不喜歡的也會放在書架上落灰,偶爾也會想起來看一眼她的生活。
在這個過程中,看她把筆名改為慶山,生了個女兒叫恩養,在書裡和微博裡寫自己和女兒的日常。看著小姑娘一點點長大,從姓名到整個人的氣質都有點像安妮寶貝小說裡女主的樣子,喜歡閱讀,寫作,寫日記,會畫畫,養貓,也喜歡畫畫和讀詩,有黑黑長長的頭髮,眼神倔強又乾淨,照片裡能看到經常穿裙子。
從旁觀者的角度,會覺得有一點點感動。悄無聲息的十幾年過去了,看著一個作家成長,生活越來越豐富,把女兒養成自己喜歡的、很好的樣子。這種感覺就像是在你生命裡陪過你一陣子的老朋友,後來可能由於三觀、距離各種各樣的現實原因,聯繫漸淡,但你看到她曬朋友圈,歡歡喜喜的,也還是願意真情實感點個讚,盼著她好。
03
閱讀
所以我從來不覺得應該過多批判以及幹預孩子們的閱讀喜好。父母反對自己看雞湯書,覺得沒營養;哥哥姐姐反對自己看漫畫、玄幻,覺得這個年紀應該讀經典……做雜誌的時候,經常收到讀者的來信,表示家長對自己閱讀喜好的幹涉。
其實,每個年齡段都有自己喜歡的書籍,和當時的情緒契合,喜歡一個作家和她的書,總有喜歡的理由。而成長會教會我們做選擇,你後來可能會喜歡其他人的書,甚至於不明白年紀小的時候為何會喜歡某個作家的書,明明寫得也不夠好啊。但在當時,對你而言,那樣的書是能戳到你心底的。某一天,如果不再讀了,也不必反思,只靜悄悄地不再買書就好,或者像我一樣,還會買書回去,且看看她的生活。
要知道,我們這一路,更多的不是在和別人告別,哪個作家或者哪個偶像,而是和過去的自己告別,去尋找新的事物,新的喜歡,也不必苛責、小瞧曾經的喜歡。
畢竟你走過的路,路上遇見了什麼,為什麼而停留,為什麼停留,只有你自己說得清楚緣由。
04
過去
最近翻安妮寶貝的微博,看到《七月與安生》《蓮花》等再版。新的封面,文藝好看,腦海裡想了很久,想不起來我第一次看這兩本書的時候,封面是什麼樣的。一下子感覺很多很多年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