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好老師 2020年的第436 篇文章 -
語文課本中,從「快樂讀書吧」到課後的「閱讀連結」,再到「綜合性學習」單元中的專題閱讀,時時處處都在提點我們「多讀書、讀好書」。
那麼,怎樣指導學生真正讀起來、讀進去,乃至讀開去,讓閱讀成為一件美好的事情呢?這三個「三」老師你做對了嗎?
01.
倡導三類「閱讀」,讀起來
延伸閱讀
即從學科學習中的「興趣點」出發,延伸到相關的書刊閱讀,拓寬與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比如,語文課上讀了馮驥才的《刷子李》,還想知道天津衛有哪些像「刷子李」一樣的奇人,不妨讀一讀《俗世奇人》這本小說集,既可以讀到一個個技藝超凡、性格各異的世間奇人,又可以讀到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諸多奧秘。
比如,數學課上學了《圓周率》,還想知道是怎麼算出來的,不妨讀一讀《祖衝之》這本書,就可以知道圓周率的來龍去脈。
班級共讀
即整班師生共讀一本書。
每天的晨讀課上,可以由老師讀一段給大家聽,然後議一議人物、事件或觀點,猜一猜後面的故事,再各自接著往下讀;也可以大家一起靜靜地閱讀某一個章節,將各自的心得寫在便利貼上,分享在黑板上;還可以一起繪製這本書的結構地圖,或者一起來表演某個片段等。
班級共讀,可以相互激勵,也可以獲得更多的閱讀經驗。
主題研讀
即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研究性閱讀,藉助閱讀來學習。
比如研究《李白的「白」》,就要從幾個方面去閱讀:李白的生平、李白的故事、李白詩歌中帶「白」字的詩;李白這些帶「白」字詩歌中的經歷地圖等。
這樣的閱讀涉及人物傳記、詩歌賞析、歷史地理等書刊,通過閱讀收集信息、作出判斷、得出結論,在閱讀中提升學習力。
02.
給予三個「支持」,讀進去
時間管理,解決「沒時間」的問題
只要想讀書,時間總是有的。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做一本書的閱讀計劃,在家裡掛一張閱讀時光軸,每天記錄閱讀的頁碼。
一要「擠」:將書放在書包裡,利用碎片化的空餘時間隨時隨地隨便翻翻。
二要「恆」:每天臨睡前將當天所讀的頁碼數標註在閱讀時光軸上,持之以恆,再厚再難的書也會被一點一點地「啃」完。
三要「算」:讀完一本書,將書的總頁碼除以閱讀時間,算一算每本書的閱讀速度。
學會了管理自己的時間,閱讀就像吃飯一樣自然而然。
方法指導,解決「沒方法」的問題
讀一篇短文很容易,讀一篇長文也不難,難的是閱讀又厚又長的整本書。
一是考驗耐性:純文字的整本書不是一兩天就能讀完的,沒有耐心就會半途而廢;
二是考驗記性:整本書往往人物眾多、頭緒繁雜,讀了後面忘了前面是常有的事,常常會張冠李戴;
三是考驗悟性: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常常滿足於緊張的情節或者止步於好人壞人的評價,讀不到作者隱藏在作品中的深刻含義。
要讓學生成為優秀的讀者,就要指點學生根據整本書的文體特點,選擇與之相配的閱讀方法與策略。比如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可以用「體驗式」閱讀,邊讀邊想像,邊讀邊猜測,邊讀邊批註,甚至可以邊讀邊參照,參照別人對這本書的評論,參照根據這本書改編的影視劇。
比如,閱讀《水滸傳》:有位同學在閱讀原著之前,先看了一遍《水滸傳》的連環畫,對這本書有了一個整體的印象,再讀原著就容易多了;有位同學讀完原著,再觀看新版電視劇《水滸》,發現了與原著的許多不同之處;還有位同學邊讀原著邊參閱金聖歎的點評,讀到了一般人讀不到的東西,讀得慢,卻讀得更有滋味。
至於知識性讀物,可以用「概括式」閱讀,用思維導圖或結構圖的方式,提取關鍵信息,歸納事物規律。
總之,不同文體的作品就要用不同的讀法,才能真正讀進去,才能避免誤讀。
及時反饋,解決「沒有用」的問題
很多學生閱讀整本書,只圖閱讀的快感不求深層的思考,所得就很有限,看似真的沒有用。要讓學生讀得深入一些,就要組織及時的評價反饋,讓學生讀有所獲。
一是組織讀書交流會。就某個話題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並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深度的思考和對話。
比如閱讀曹文軒的《草房子》,圍繞「友誼是什麼」這個富有哲理的話題,引用小說中的人物關係和事件來發表自己的看法,就能推動學生閱讀的理解深度。也讓閱讀變得更有趣味;
二是組織好書推介會。選擇一本自己讀過的書,設計一張海報或小報來作推介,既有內容梗概,也有人物評述,還有閱讀收穫以及情節插圖、資料連結等。這是一種閱讀反芻,「吐」出來的是自己的思想。
三是組織故事會或課本劇表演。選取整本書中的精彩章節,用講故事或舞臺劇的方式進行演繹,在角色扮演中加深理解和體認。至於讀書筆記等讀後寫作,則更能體現學生的閱讀成果。
03.
拒絕三個「過於」,讀下去
對學生來說,閱讀本身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是經過了成人之手,卻常常變得很糟糕:
一是過高的閱讀要求,常常用教師的閱讀理解要求學生,提出令學生望而生畏的目標,把閱讀變成了「作業」甚至是「考試」。
二是過細的指導,將一本書切分成多個導讀點,一個點一個點地指導,生怕學生讀不懂,過多的指導就成了一種幹擾,讓學生無所適從。
三是過於功利,總是將整本書的閱讀與學業成績掛鈎,最希望讀了就能提高成績。反對學生讀那些看似無用的「閒書」,只讀「課課通」之類的教輔用書,讓學生疲於奔命。
要讓閱讀成為一件美好的事情,就要拒絕三個「過於」:將過高的閱讀要求降下來,讓學生在一種安全而自由的閱讀心境中,快樂閱讀;將過多的閱讀指導減下來,讓學生擁有獨立面完整的閱讀時空,盡情閱讀;將過急的閱讀功利淡下來,把閱讀的本來意義還給學生,享受閱讀。
事實上,閱讀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每個人沉浸在自己的閱讀世界裡,那是多麼令人心醉的美好時刻!
因此,學校教學應該儘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幹擾,摒棄那些看似轟轟烈烈的閱讀推廣活動、評獎活動,創造一個純淨的閱讀時空,讓學生可以心無旁騖地享受閱讀的美好時光。
作者 | 薛法根(單位:江蘇蘇州盛澤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
來源 | 《班主任之友》2020年第14、16期
責任編輯 | 李孜
為「在看」文章的你,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