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吉爾是德國著名科學家,同時又是一位科普作家,他善於用寫童話的筆調來介紹各種自然科學,這種寫法深受小朋友的喜愛。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根據柏吉爾《烏拉波拉故事集》中的故事改寫的課文——《琥珀》。
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在推測琥珀的形成過程時,沒有進行科學知識的抽象講解,而是採用生動的講故事的形式。怎樣讀故事,學推測呢?今天,我就把我的備課筆記和教學過程分享給大家:
一、關注課題,了解琥珀,學會提問題
1.聯繫字理,識記「琥珀」,王字旁的字,通常與美玉有關。如「珍珠、瑪瑙、珊瑚」,由此可知琥珀是非常珍貴、稀有的。
2.藉助圖片,初識琥珀外形。
3.補充資料,了解有關琥珀知識。
4.根據課題,提問題。
了解了關於「琥珀」的這些知識,你還想知道些什麼?交流,整理和課文內容有關的問題,如:「課文圍繞琥珀會寫些什麼呢?琥珀是怎麼形成的?」等等。
5.帶著問題,初讀課文,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二、指導識字寫字,讓基礎更紮實
1.識記生字。「滲、埋、拭、嗡、俯、脂、澎、湃」都是形聲字,可歸類學習,注意「脂」在生活中容易讀成第三聲,順口溜識記:一月七日。「扎」的兩個音「zhā」和「zā」容易混淆,可以通過組詞辨析。
2.寫字指導。「番」字上面的「釆」部學生容易寫成「採」,「辣」字的「辛字旁」,豎變成豎撇,「餐」字筆畫較多,上面部分帶學生書寫。
三、傳授方法,整體把握,概括故事內容
課文圍繞琥珀寫了哪些內容呢?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有同學自己解決了嗎?
匯報交流,點撥方法:
1.抓關鍵詞概括內容。
這個故事中有很多表示時間的詞,請你畫一畫。(「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夏日、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
這些時間的詞讓你感受到什麼?
課文按時間順序寫了什麼呢?我們來看看這句話:
又是幾千年過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交流,教師小結:課文的第1至12自然段實際上就是寫了松脂球是怎麼形成的,松脂球又是怎樣變成琥珀的,我們把這12個自然段歸為第一部分。
2.接下來作者又寫了什麼呢?
交流,教師小結:第13至17自然段寫了漁民和兒子父子發現琥珀,最後一個自然段寫了這塊琥珀的樣子和科學價值。
把這三個內容連起來說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四、研讀感悟,讀懂故事,體會生動語言
(一)學習第一部分,清晰琥珀形成的過程,體會文章語言的生動、形象。
1.松脂球是怎麼形成的?(第1至第9自然段)
(1)找出描寫太陽和松脂的句子。
指導朗讀:語調輕緩,讀出環境的美好。
(2)這個時候蒼蠅和蜘蛛在幹什麼呢?
請你圈一圈描寫蒼蠅動作的詞,從這些動詞中你看到了一隻怎樣的蒼蠅?(開心、可愛……)
「……快樂地飛舞」,是擬人的寫法。
指導朗讀:語調輕快,讀出蒼蠅的開心……
你又看到了一隻怎樣的蜘蛛?(小心、緊張……)
指導朗讀:語速放緩,讀出蜘蛛的小心……
(3)它們是怎樣被包裹在松脂球裡的呢?
抓住「黃色的淚珠」體會作者用詞的形象性。
小結: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的條件是:夏日、松脂、蒼蠅、蜘蛛。
2.松脂球變成琥珀又需要哪些條件呢?
讀一讀第10至12自然段,想一想,劃出相關句子。交流小結:
(1)漫長時間。「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又是幾千年過去了」。
(2)地殼運動。「陸地漸漸沉下去,海水漸漸漫上來。」
(3)泥沙淹沒。「那些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
3.根據板書,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
4.課文後面的「閱讀連結」也向我們講解了琥珀的形成,對比讀一讀,體會它們在表達上的不同。
(課文是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琥珀形成過程,表達通俗生動,有趣易懂。「閱讀連結」選文則以說明文的形式對琥珀形成的過程予以介紹,表達嚴謹平實,凸顯了說明文的科學性。)
(二)學習第二部分,了解琥珀的發現。
這塊琥珀是怎麼被發現的呢?自由讀第13至17自然段。
1.地點:海邊
琥珀經過海陸變遷被海水衝刷掩埋在泥沙中,所以最後被發現的地點是在海邊。
2.人物:父子
孩子的一「踩」一「挖」,父親的一「問」一「接」,父子間的對話,簡潔地寫出了琥珀的發現。
(三)學習第三部分,知道琥珀的樣子和科學價值。
1.這塊琥珀是怎樣的?
(1)自由讀最後一個自然段,畫出相關句子。
(2)讀句子,想像畫面。
(3)出示琥珀圖片,再讀句子。
2.這塊琥珀有什麼科學價值呢?
「推測」是什麼意思?(根據已經知道的事情來想像不知道的事情。)已經知道的事情就是推測的依據。出示課後第三題:聯繫琥珀形成的過程,說說推測的依據。
文中還做了哪些推測呢?依據是什麼?請你說一說。
五、課外拓展
課文將對這塊琥珀形成的推測自然地融入到故事之中,讓我們試著學習這種寫法,課後搜集其他琥珀的照片,挑選一個進行合理推測,寫一寫它的故事。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一些幫助,別忘了點讚、分享,點擊關注可以看到作者所有內容,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