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辛基的「碳中和城市」目標

2020-12-11 新華網客戶端

  為進一步加速節能減排的步伐,2017年9月,赫爾辛基市重新設定了到2035年實現「碳中和城市」的目標,將此前的目標提前了15年。

文/《環球》雜誌記者 徐謙(發自赫爾辛基)

  有「波羅的海的女兒」之稱的赫爾辛基,如今又被譽為「環保之都」,從四通八達的公共運輸到鱗次櫛比的節能建築,從井然有序的垃圾分類、回收到熱電聯產型集中供暖,處處都留下了這座城市「綠色環保」的印記。

  為進一步加速節能減排的步伐,2017年9月,赫爾辛基市重新設定了到2035年實現「碳中和城市」的目標,將此前的目標提前了15年。

讓私家車「沒必要」

  赫爾辛基擁有四通八達、服務優質高效的公共運輸,在歐盟出版物《政治(Politico)》2017年11月公布的城市交通指數排名中,赫爾辛基在歐洲20個大城市中名列榜首。

  赫爾辛基長期以來大力發展公共運輸,其目的是減少人們出行對私家車的依賴,從而降低交通對環境造成的汙染。

  赫爾辛基公共運輸系統包括公交車、有軌電車、地鐵和通勤火車。據赫爾辛基交通局統計,2017年,整個公交系統全年運送旅客達3.75億人次,比2016年增長了2.2%。

  2015年7月,赫爾辛基的通勤火車開始與赫爾辛基國際機場連通。之後,越來越多的前往機場的旅客選擇乘坐通勤火車以取代計程車。赫爾辛基的計程車費用相對較貴,大約15公裡的車程,乘坐計程車要花費40~50歐元(約合317~395元人民幣),而乘坐隸屬於公交系統的通勤火車只需5.5歐元(約合43元人民幣),如果使用公交卡則僅需4.2歐元(約合33元人民幣)。

  赫爾辛基市發布的數據顯示,從2015年7月到2016年第一季度,不到一年時間內,在前往機場的旅客中,乘坐通勤火車的人數已佔13%。

  據統計,公共運輸在赫爾辛基地區交通中的比例已達40%,每年人均使用公共運輸出行的次數達400次以上。在赫爾辛基市中心,乘坐公共運輸工具上下班的比例達70%。

  作為環境保護的重要步驟之一,從2017年開始,赫爾辛基逐步啟用全電動公交車。2017年,共有12輛名為「Linkker」的電動公交車投入運營。赫爾辛基交通局說,全電動公交車不產生有害的局部排放,由於是全鋁車身,與其他公交車相比,Linkker僅消耗很少量的能源。

  赫爾辛基交通局表示,赫爾辛基的目標是到2025年使30%在赫爾辛基大區運營的公交車電動化,以實現其制定的到2025年將碳排放量在2010年的水平上減少90%以上的戰略目標。

  在公共運輸方面,赫爾辛基市還在醞釀一個願景規劃——在2025年之前將該市公共運輸系統改造為全覆蓋、點對點、「按需移動」的服務體系。據當地媒體報導,這項計劃的終極目的是讓赫爾辛基居民覺得擁有私家車沒有必要。

熱電聯產型集中供暖

  芬蘭地處北歐苦寒之地,冬季漫長,氣候寒冷,用於供暖的能源消耗佔所有能耗的40%左右。因而,在供暖方面,節約能源提高能效,對於能源匱乏、很大程度上依靠進口的芬蘭至關重要。

  芬蘭是熱電聯產技術的世界領先者,以熱電聯產的方式集中供暖是芬蘭解決供暖高能耗的一項重要創新手段。

  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熱電廠利用發電過程中產生的餘熱將水加熱並通過密布在城市地下的供暖管道,向用戶提供集中供暖和洗滌用熱水。每個住宅區的集中供暖自動控制調節中心可根據室外溫度的變化調節供熱溫度。暖氣管道內的回水通過集中供暖管道被送回熱電廠加熱後循環使用。

  熱電聯產可以大大提高燃料的利用率,燃料熱效率可達90%以上,比單一發電或單一供暖節能30%以上,更重要的是可將生產過程對環境的汙染降到最低限度。

  在赫爾辛基,共有5個熱電聯產的發電廠向全市提供集中供暖,地下供暖管道長達1200公裡,幾乎覆蓋整個市區,鋪設到每個居民區的每座住宅樓。在冬季,即使室外溫度低至零下20多攝氏度,住宅和辦公室的供暖溫度通常仍可保持在20℃~22℃,有些住宅甚至能達到25℃~26℃。

  由於使用熱電聯產式集中供暖,能耗大幅降低,居民所支付的供暖費用也相對低廉。赫爾辛基的供暖費和熱水費是一同計入物業費的。以位於赫爾辛基東北部的一棟居民樓為例,供暖費加上熱水費每人每月僅13.5歐元(約合107元人民幣),一個四口之家,每月僅需支付54歐元(約合428元人民幣)。

  熱電聯產式集中供暖不僅大大提高了能源效率,還減少了環境汙染,使城市空氣品質得到明顯改善。目前,赫爾辛基93%的建築物都採用集中供暖的方式。

  由於在熱電聯產式集中供暖方面的成就,2013年,歐洲委員會市長公約授予赫爾辛基市「最佳能效城市」的稱號。

「芬蘭人很有環保意識」

  垃圾的分類和回收利用早已融入芬蘭人的日常生活。芬蘭環境部廢物處理方面的專家西爾耶·斯滕認為,芬蘭人「很有環保意識」,而注重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是一種簡單實用的環保方式,可從自身做起。

  赫爾辛基大區每年產生約100萬噸垃圾,其中50%以上被回收利用,而回收利用源於居民細緻的垃圾分類。

  在赫爾辛基,每個居民住房公司都會在各自的垃圾房裡設置各種不同的垃圾箱,用於收集不同種類的垃圾。

  在位於赫爾辛基東北部的維基小區,《環球》雜誌記者走進一間垃圾房,看到垃圾房內乾淨整潔,沒有異味,靠牆的兩側各擺放著一排垃圾箱,每個垃圾箱上都用不同顏色的文字顯著地標明是哪一種垃圾。垃圾房內共有可降解垃圾、混合垃圾、紙張(報紙、廣告、書本和雜誌等)、紙板(包裝用紙板和紙盒等)、金屬及玻璃等6種垃圾箱。

  正當記者準備離開時,居民薩麗手裡提著幾個袋子走進垃圾房。當問及垃圾分類對她來說是否很麻煩時,薩麗回答說,「垃圾分類已經成為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平時在家裡隨手就把要扔掉的不同種類的垃圾分開放置,再定時拿到垃圾房扔進不同的垃圾箱內,沒覺得有什麼費事兒。」

  除了以上提到的6種垃圾外,電池、印表機墨盒等有害垃圾還需另行處理。一般情況下,居民區內的超市都會設置收集有害垃圾的專用盒子,標明收集的是哪種有害垃圾。當地居民都會在逛超市時,自覺地順便將廢棄的電池和墨盒等帶來扔掉。《環球》雜誌記者注意到,放置在超市的有害垃圾盒子經常是滿滿的。

住宅建築的奧妙

  在冬季寒冷、能源匱乏的芬蘭,建築和供暖節能是節能減排的重中之重。

  早在2002年12月底,芬蘭環境部就頒發了建築物隔熱絕緣的法令。新法令規定建築物的牆體、天花板和地板都必須有隔熱層,並採用先進的隔熱絕緣建築材料;窗戶需有兩層或三層玻璃;增加牆體的厚度;每個房間的供暖裝置均需安裝自動調節閥門;室內需安裝通風裝置。

  在維基小區的一套建於2005年的住宅內,《環球》雜誌記者發現,這套房子的外牆很厚,牆體、天花板、地板都有隔熱層,門窗的密封效果也非常好,窗戶都是三層玻璃,這些設計可以有效地防止熱量流失,保持室內溫度。

  這套住宅設有集中供暖控制中心,在冬季,它可以根據室外溫度變化來控制供熱溫度,將室內的溫度控制在20℃~26℃。而且,住宅內的每個暖氣片上安裝有溫度調節裝置,住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調節室內溫度。

  暖氣管道內的水還可以通過管道,送回到熱電廠加熱後循環使用,用於洗漱、洗衣和沐浴。

  此外,這套住宅還安裝有空氣循環通風裝置。它可將室內人體、家用電器以及照明燈等散發出的熱量進行回收並儲存,同時利用回收的熱量將進入室內的新鮮冷空氣加溫。室內外空氣不斷進行交換,既保證了室內空氣新鮮,又大大降低了能耗,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

  這套住宅的主人說,「冬天時,暖氣摸上去並不熱,但在室內,我們可以跟夏天一樣穿短袖T恤。」她告訴《環球》雜誌記者,有一年冬天,暖氣出了問題,以至於有兩個星期家裡所有的暖氣片都是涼的,當時室外氣溫是零下26℃,而室內溫度仍能保持在22℃。

集中製冷解決方案

  芬蘭的夏季涼爽舒適,千百年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芬蘭人對製冷並沒有太多需求。但近年來隨著氣候變暖,芬蘭的夏季氣溫開始升高,人們對製冷的需求也隨之上升。

  赫爾辛基能源公司Helen從1998年開始向赫爾辛基市的部分地區提供集中製冷。夏季無需供暖,熱電聯產發電機組產生的熱能就會浪費掉,Helen的製冷系統正好利用這些熱能為公司的吸收式制冷機提供能源;而在冬季,則是利用冷凍條件下的海水直接實現製冷。據估計,這種吸收式的集中製冷可使以製冷為目的的電力消耗降低達90%。

  夏季吸收式制冷機生產出的冷卻水和冬季的海水,都先在儲備中心存儲起來,再像供暖一樣,由鋪設在地下的管道將冷卻水輸送到建築物的製冷設備中,管道中冷水的溫度保持在6℃~8℃。

  目前,Helen的集中製冷系統為赫爾辛基的購物中心、酒店、辦公樓、博物館、音樂廳、劇院、室內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以及市中心的大部分居民樓提供製冷,已覆蓋1360萬立方米的建築物,是歐洲第三大集中製冷系統,曾獲得2013年全球區域能源氣候獎。

  據統計,赫爾辛基集中製冷使用的能源中,80%源於海水這樣的免費能源或回收利用的能源。

  2017年9月,赫爾辛基市重新設定了「碳中和城市」的目標,將此前的目標從2050年提前至2035年。2018年3月,赫爾辛基市的專家小組又提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一系列行動計劃。

  根據這項行動計劃,在建築方面,赫爾辛基將通過提高新建築的能效標準,使供暖所需的能源消耗減少20%;在電力方面,赫爾辛基將力求使建築物自身生產的太陽能(安裝在建築物上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供建築物本身自用的能源)在全市能耗中所佔的比高提高17%;在交通運輸方面,赫爾辛基將減少69%的交通排放,並將電動車的比例提高到30%;此外,赫爾辛基能源公司Helen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將從目前的10%增加到70%。

  據赫爾辛基市政府發布的公報,市議會將對這項行動計劃做出最終決定。

來源:2018年9月5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8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

相關焦點

  • 三井化學制定碳中和目標
    原標題:三井化學制定碳中和目標   近日,三井化學社長橋本修明確提出,
  • 2060年中國「碳中和」目標的路徑、機遇與挑戰
    主要目標為快速降低碳排放。而達峰後的主要減排途徑轉為可再生能源為主,大面積完成電動汽車對傳統燃油汽車的替代,同時完成第一產業的減排改造,以CCUS等技術為輔的過程。   在階段Ⅲ(2045年-2060年)。主要目標為深度脫碳,參與碳匯,完成「碳中和」目標。
  • 「碳中和」目標如何實現?日本先制定了兩個「小目標」
    資源匱乏的日本將如何實現擺脫汙染性化石燃料的目標?10月中旬,日本新任首相菅義偉在首次施政演說中,就勾勒了日本在碳排放領域的新目標:日本將於2050年實現碳中和。當時,他對日本國會議員表示:「我們需要改變思維方式,積極採取措施應對全球變暖,這將改變我們的工業結構、經濟和社會情況,並帶來重大增長。」
  • 走向碳中和
    雖然這是我國第一次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入年度重點任務之一,但今年以來,「碳中和」已在多個重要場合被提及。有專家指出,「碳中和」意味著一個以化石能源為主支持發展的時代開始結束,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一個向非化石能源過渡的時代來臨。
  • 央行表態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銀行意味著什麼機會
    在工作會議提出的10項重點工作中,將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位列貨幣政策、信貸政策之後的第三位。這並非央行首次提及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2020年12月25日,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召開的2020年第四季度例會首次提及「促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完善綠色金融體系」。
  • 阿德萊德:這樣打造全球首個碳中和城市
    原標題:阿德萊德:這樣打造全球首個碳中和城市   作為澳大利亞最環保的城市,阿德萊德(Adelaide)早在2015年就提出要打造全球首個「零碳」城市。
  • 垃圾乘坐地下真空「快車」,芬蘭為跑贏碳中和時間表拼了
    儘管芬蘭擁有全球最潔淨的空氣和水資源,碳排放量已比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減少了21%以上,這個希望在2035年完成碳中和(即零總碳量釋放)目標的國家仍在繼續思考,如何減少人類活動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從產業鏈完整的垃圾處理,再到不同城市的碳中和時間表。
  • 解讀蘋果公司引以為傲「碳中和」,已經是全人類發展的終極目標?
    碳中和聽起來似乎有點陌生,其實就是可持續發展理念中的一個小概念。不過,這個概念現在真的火到不行啊,小企業都以生產碳中和產品為目標,像蘋果亞馬遜這種大企業以全面實現碳中和為承諾。國家層面,日本和韓國最近也宣布了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 中國能源研究會李俊峰:佔全球GDP75%的國家已提出碳中和目標
    【中國能源研究會李俊峰:佔全球GDP75%的國家已提出碳中和目標】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李俊峰19日在國是論壇上表示,今年的7月份,在歐盟宣布碳中和計劃之前,已有30多個國家宣布碳中和目標
  • 德國政府歡迎中國宣布碳中和目標: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重要信號
    中新社柏林9月25日電 (記者 彭大偉)針對中國日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德國聯邦政府發言人25日表示,德國聯邦政府歡迎中方宣布碳中和目標,將其視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信號。
  • 都在說「碳中和」,我們該怎麼做?
    這是小英奉獻的第2521篇文章 我國確定了「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對此,實現碳中和需新增投資約138萬億元、碳中和撬動70萬億綠色基礎設施投資等聲音不絕於耳。 可以預見的是,碳中和將開啟百萬億左右的市場。
  • 中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可能性路徑有哪些?
    挑戰在於達峰之後如何快速實現碳中和。」在12月1日舉辦的彭博新能源財經《中國加速低碳進程》白皮書發布會上,彭博新能源財經高級分析師劉雨菁表示。劉雨菁認為,未來30年中國GDP仍將較快增長,能源需求和排放量仍呈上升趨勢,2060年達到碳中和任重道遠。中國目前的碳排放中,約九成來自電力和熱力生產、工業和交通等領域。
  •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全球GDP佔比75%的國家宣布碳中和目標,將...
    12月19日,在中新社主辦的以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主題的「國是論壇」上,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李俊峰介紹,今年歐盟、中國、日本、韓國相繼宣布了碳中和目標,美國重回巴黎協定也將提出碳中和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 中國將如何邁向「碳中和」?
    在近期的中央經濟會議上,「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被列為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之一。碳中和目標是中國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付出的行動,彰顯了大國的責任和擔當,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碳中和」意味著經濟社會活動引起的碳排放,和商業碳匯等活動抵消的二氧化碳,以及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等。
  • 阿德萊德:這樣打造全球首個碳中和城市(他山之石)
    今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阿德萊德 2020—2024年戰略計劃》又將目標進一步明確:到2025年建成碳中和城市。  阿德萊德所在的南澳大利亞州擁有澳洲最大的陸上石油和天然氣田。坐擁豐富便捷的化石能源資源,阿德萊德的「碳中和」之路如何走,其探索經驗又可為其他城市提供怎樣的借鑑?
  • 實現碳中和目標?專家:急需構建捕集技術新體系
    這是在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後,所出臺的一系列二氧化碳排放嚴管措施之一。除了要嚴管外,二氧化碳「善用」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綠色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張九天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我國在未來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進程中,CCUS 技術不可或缺。而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也給CCUS這一重大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 奔馳啟動Ambition2039:目標20年內實現完全碳中和
    每個汽車製造商都在考慮減少碳排放的方法,一些汽車企業已經在一些工廠實施了碳中和計劃,削減了汽車製造過程中的碳排放,但是,梅賽德斯奔馳最近發表了更為激進的計劃,目標是在20年內實現所有車輛的完全碳中和。奔馳宣布本周星期一開始Ambition 2039計劃,這個計劃想讓到2039年為止在工廠生產的汽車實現完全的碳中和,同時,奔馳還計劃進一步擴大電動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規模,在2030年佔公司總銷售額的50%以上。
  • 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能源行業如何加速跑?
    近期,中國最熱的能源話題非「碳中和」莫屬。落實「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既是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做出的鄭重承諾,也是能源行業開始「加速跑」的發令槍。 那麼,能源行業如何參與到減排行動中? 一直以來,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和碳排放量呈現較高的正相關趨勢。
  • 碳中和與國民財富
    二、碳達標、碳中和——「30/60目標」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75屆聯合國大會上莊嚴宣告:「2030年前中國要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業內稱之為「30/60」的氣候目標。碳達峰的主要措施是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終端部門的電氣化,引入碳市場機制,加大低碳能源開發的力度。首先,它將極大推動地方政府碳達峰目標的落實,將把氣候變化工作和生態環保工作統籌融合,為頂層設計提供制度基礎;將強力推動整個國家現代化氣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設;將強化國際社會對中國實現碳中和承諾的信心。
  • 「碳達峰」和「碳中和」是啥?了解一下
    「碳達峰」和「碳中和」是啥?了解一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確定,明年要抓好八項重點任務。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