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速節能減排的步伐,2017年9月,赫爾辛基市重新設定了到2035年實現「碳中和城市」的目標,將此前的目標提前了15年。
文/《環球》雜誌記者 徐謙(發自赫爾辛基)
有「波羅的海的女兒」之稱的赫爾辛基,如今又被譽為「環保之都」,從四通八達的公共運輸到鱗次櫛比的節能建築,從井然有序的垃圾分類、回收到熱電聯產型集中供暖,處處都留下了這座城市「綠色環保」的印記。
為進一步加速節能減排的步伐,2017年9月,赫爾辛基市重新設定了到2035年實現「碳中和城市」的目標,將此前的目標提前了15年。
讓私家車「沒必要」
赫爾辛基擁有四通八達、服務優質高效的公共運輸,在歐盟出版物《政治(Politico)》2017年11月公布的城市交通指數排名中,赫爾辛基在歐洲20個大城市中名列榜首。
赫爾辛基長期以來大力發展公共運輸,其目的是減少人們出行對私家車的依賴,從而降低交通對環境造成的汙染。
赫爾辛基公共運輸系統包括公交車、有軌電車、地鐵和通勤火車。據赫爾辛基交通局統計,2017年,整個公交系統全年運送旅客達3.75億人次,比2016年增長了2.2%。
2015年7月,赫爾辛基的通勤火車開始與赫爾辛基國際機場連通。之後,越來越多的前往機場的旅客選擇乘坐通勤火車以取代計程車。赫爾辛基的計程車費用相對較貴,大約15公裡的車程,乘坐計程車要花費40~50歐元(約合317~395元人民幣),而乘坐隸屬於公交系統的通勤火車只需5.5歐元(約合43元人民幣),如果使用公交卡則僅需4.2歐元(約合33元人民幣)。
赫爾辛基市發布的數據顯示,從2015年7月到2016年第一季度,不到一年時間內,在前往機場的旅客中,乘坐通勤火車的人數已佔13%。
據統計,公共運輸在赫爾辛基地區交通中的比例已達40%,每年人均使用公共運輸出行的次數達400次以上。在赫爾辛基市中心,乘坐公共運輸工具上下班的比例達70%。
作為環境保護的重要步驟之一,從2017年開始,赫爾辛基逐步啟用全電動公交車。2017年,共有12輛名為「Linkker」的電動公交車投入運營。赫爾辛基交通局說,全電動公交車不產生有害的局部排放,由於是全鋁車身,與其他公交車相比,Linkker僅消耗很少量的能源。
赫爾辛基交通局表示,赫爾辛基的目標是到2025年使30%在赫爾辛基大區運營的公交車電動化,以實現其制定的到2025年將碳排放量在2010年的水平上減少90%以上的戰略目標。
在公共運輸方面,赫爾辛基市還在醞釀一個願景規劃——在2025年之前將該市公共運輸系統改造為全覆蓋、點對點、「按需移動」的服務體系。據當地媒體報導,這項計劃的終極目的是讓赫爾辛基居民覺得擁有私家車沒有必要。
熱電聯產型集中供暖
芬蘭地處北歐苦寒之地,冬季漫長,氣候寒冷,用於供暖的能源消耗佔所有能耗的40%左右。因而,在供暖方面,節約能源提高能效,對於能源匱乏、很大程度上依靠進口的芬蘭至關重要。
芬蘭是熱電聯產技術的世界領先者,以熱電聯產的方式集中供暖是芬蘭解決供暖高能耗的一項重要創新手段。
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熱電廠利用發電過程中產生的餘熱將水加熱並通過密布在城市地下的供暖管道,向用戶提供集中供暖和洗滌用熱水。每個住宅區的集中供暖自動控制調節中心可根據室外溫度的變化調節供熱溫度。暖氣管道內的回水通過集中供暖管道被送回熱電廠加熱後循環使用。
熱電聯產可以大大提高燃料的利用率,燃料熱效率可達90%以上,比單一發電或單一供暖節能30%以上,更重要的是可將生產過程對環境的汙染降到最低限度。
在赫爾辛基,共有5個熱電聯產的發電廠向全市提供集中供暖,地下供暖管道長達1200公裡,幾乎覆蓋整個市區,鋪設到每個居民區的每座住宅樓。在冬季,即使室外溫度低至零下20多攝氏度,住宅和辦公室的供暖溫度通常仍可保持在20℃~22℃,有些住宅甚至能達到25℃~26℃。
由於使用熱電聯產式集中供暖,能耗大幅降低,居民所支付的供暖費用也相對低廉。赫爾辛基的供暖費和熱水費是一同計入物業費的。以位於赫爾辛基東北部的一棟居民樓為例,供暖費加上熱水費每人每月僅13.5歐元(約合107元人民幣),一個四口之家,每月僅需支付54歐元(約合428元人民幣)。
熱電聯產式集中供暖不僅大大提高了能源效率,還減少了環境汙染,使城市空氣品質得到明顯改善。目前,赫爾辛基93%的建築物都採用集中供暖的方式。
由於在熱電聯產式集中供暖方面的成就,2013年,歐洲委員會市長公約授予赫爾辛基市「最佳能效城市」的稱號。
「芬蘭人很有環保意識」
垃圾的分類和回收利用早已融入芬蘭人的日常生活。芬蘭環境部廢物處理方面的專家西爾耶·斯滕認為,芬蘭人「很有環保意識」,而注重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是一種簡單實用的環保方式,可從自身做起。
赫爾辛基大區每年產生約100萬噸垃圾,其中50%以上被回收利用,而回收利用源於居民細緻的垃圾分類。
在赫爾辛基,每個居民住房公司都會在各自的垃圾房裡設置各種不同的垃圾箱,用於收集不同種類的垃圾。
在位於赫爾辛基東北部的維基小區,《環球》雜誌記者走進一間垃圾房,看到垃圾房內乾淨整潔,沒有異味,靠牆的兩側各擺放著一排垃圾箱,每個垃圾箱上都用不同顏色的文字顯著地標明是哪一種垃圾。垃圾房內共有可降解垃圾、混合垃圾、紙張(報紙、廣告、書本和雜誌等)、紙板(包裝用紙板和紙盒等)、金屬及玻璃等6種垃圾箱。
正當記者準備離開時,居民薩麗手裡提著幾個袋子走進垃圾房。當問及垃圾分類對她來說是否很麻煩時,薩麗回答說,「垃圾分類已經成為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平時在家裡隨手就把要扔掉的不同種類的垃圾分開放置,再定時拿到垃圾房扔進不同的垃圾箱內,沒覺得有什麼費事兒。」
除了以上提到的6種垃圾外,電池、印表機墨盒等有害垃圾還需另行處理。一般情況下,居民區內的超市都會設置收集有害垃圾的專用盒子,標明收集的是哪種有害垃圾。當地居民都會在逛超市時,自覺地順便將廢棄的電池和墨盒等帶來扔掉。《環球》雜誌記者注意到,放置在超市的有害垃圾盒子經常是滿滿的。
住宅建築的奧妙
在冬季寒冷、能源匱乏的芬蘭,建築和供暖節能是節能減排的重中之重。
早在2002年12月底,芬蘭環境部就頒發了建築物隔熱絕緣的法令。新法令規定建築物的牆體、天花板和地板都必須有隔熱層,並採用先進的隔熱絕緣建築材料;窗戶需有兩層或三層玻璃;增加牆體的厚度;每個房間的供暖裝置均需安裝自動調節閥門;室內需安裝通風裝置。
在維基小區的一套建於2005年的住宅內,《環球》雜誌記者發現,這套房子的外牆很厚,牆體、天花板、地板都有隔熱層,門窗的密封效果也非常好,窗戶都是三層玻璃,這些設計可以有效地防止熱量流失,保持室內溫度。
這套住宅設有集中供暖控制中心,在冬季,它可以根據室外溫度變化來控制供熱溫度,將室內的溫度控制在20℃~26℃。而且,住宅內的每個暖氣片上安裝有溫度調節裝置,住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調節室內溫度。
暖氣管道內的水還可以通過管道,送回到熱電廠加熱後循環使用,用於洗漱、洗衣和沐浴。
此外,這套住宅還安裝有空氣循環通風裝置。它可將室內人體、家用電器以及照明燈等散發出的熱量進行回收並儲存,同時利用回收的熱量將進入室內的新鮮冷空氣加溫。室內外空氣不斷進行交換,既保證了室內空氣新鮮,又大大降低了能耗,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
這套住宅的主人說,「冬天時,暖氣摸上去並不熱,但在室內,我們可以跟夏天一樣穿短袖T恤。」她告訴《環球》雜誌記者,有一年冬天,暖氣出了問題,以至於有兩個星期家裡所有的暖氣片都是涼的,當時室外氣溫是零下26℃,而室內溫度仍能保持在22℃。
集中製冷解決方案
芬蘭的夏季涼爽舒適,千百年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芬蘭人對製冷並沒有太多需求。但近年來隨著氣候變暖,芬蘭的夏季氣溫開始升高,人們對製冷的需求也隨之上升。
赫爾辛基能源公司Helen從1998年開始向赫爾辛基市的部分地區提供集中製冷。夏季無需供暖,熱電聯產發電機組產生的熱能就會浪費掉,Helen的製冷系統正好利用這些熱能為公司的吸收式制冷機提供能源;而在冬季,則是利用冷凍條件下的海水直接實現製冷。據估計,這種吸收式的集中製冷可使以製冷為目的的電力消耗降低達90%。
夏季吸收式制冷機生產出的冷卻水和冬季的海水,都先在儲備中心存儲起來,再像供暖一樣,由鋪設在地下的管道將冷卻水輸送到建築物的製冷設備中,管道中冷水的溫度保持在6℃~8℃。
目前,Helen的集中製冷系統為赫爾辛基的購物中心、酒店、辦公樓、博物館、音樂廳、劇院、室內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以及市中心的大部分居民樓提供製冷,已覆蓋1360萬立方米的建築物,是歐洲第三大集中製冷系統,曾獲得2013年全球區域能源氣候獎。
據統計,赫爾辛基集中製冷使用的能源中,80%源於海水這樣的免費能源或回收利用的能源。
2017年9月,赫爾辛基市重新設定了「碳中和城市」的目標,將此前的目標從2050年提前至2035年。2018年3月,赫爾辛基市的專家小組又提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一系列行動計劃。
根據這項行動計劃,在建築方面,赫爾辛基將通過提高新建築的能效標準,使供暖所需的能源消耗減少20%;在電力方面,赫爾辛基將力求使建築物自身生產的太陽能(安裝在建築物上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供建築物本身自用的能源)在全市能耗中所佔的比高提高17%;在交通運輸方面,赫爾辛基將減少69%的交通排放,並將電動車的比例提高到30%;此外,赫爾辛基能源公司Helen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將從目前的10%增加到70%。
據赫爾辛基市政府發布的公報,市議會將對這項行動計劃做出最終決定。
來源:2018年9月5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8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