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生活,唯美景與美食不可辜負。這樣的體驗不用跋山涉水的去尋找世外桃源,聊城就有。因為京杭大運河如玉帶般穿境而過,無數商賈巨子和遊人兵卒在這裡往來。一道道運河美食,承載著一段段運河往事,不僅滿足了我們的味蕾,更豐富了我們的美食體驗!
運河自陽穀張秋流進聊城,至臨清西北隅離開聊城的97.5公裡,留下的運河美食在這裡穿越時間,與時俱進,為今天的聊城添姿增色,演繹著食尚水城的時代讚歌,讓我們即刻體驗一段運河美食的尋鮮之旅吧!
壽張肉旋子陽穀運河三鎮的繁榮見證者
大運河繁榮時期,陽穀有「江北小蘇州」之稱!尤其是張秋、壽張和阿城號稱運河三鎮。南來北往的坐賈行商也創造了許多融合南北風格的美食小吃,壽張肉旋子便是其中之一。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壽張肉旋子,其外形、做法和口感都和揚州油旋餅(可追溯的年代比壽張肉旋子早幾十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有人大膽的猜想:壽張肉旋子很可能是揚州油旋餅的融合創新之作。
肉旋子以傳統工藝為基礎,做工別致,與眾不同,選用上等嫩羊肉經手工剁製成餡。將和好的麵團揪成「小劑子」,再擀成「舌形」面片,先抹一層油,再抹上餡,兩手從窄向寬處卷好再用兩手朝相反方向擰壓成旋扁形,層次多如旋狀,故名「肉旋子」。因外焦裡嫩,香酥可口的獨特風味而廣受歡迎,被讚譽為到陽穀必須品嘗的運河美食!
焦棗跟著運河號子的歌聲走遍天下
有這樣一段朗朗上口的運河號子流傳至今——江北的焦棗往南運,江南的大米過長江......這是當年京杭大運河繁華景象最樸實的寫照。
號子聲中的焦棗,亦稱烏棗、燻棗,是陽穀縣的傳統土特產。焦棗系選用熟透鮮紅的大棗,經水煮、窯燻、陰晾等工藝精製而成。僅窯燻這一道工序就要反覆三次費時六天,每次燻烤一天一夜,晾一天一夜再放入窯內重燻,燻烤中每十二小時翻弄一遍,經「三窯六火」方算過關。焦棗製成後,帶有特殊的香甜味。如今焦棗跟著運河號子的歌聲遠銷海內外。
魏氏燻雞既是運河美食,也是家的味道
京杭大運河作為商人們創造財富和實現理想的階梯,聊城的各個碼頭與街巷似乎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聊城人魏永泰首創了風味獨特的魏氏燻雞,他將魏氏祖傳扒雞與「六燻六涼」的燻烤工藝結合,這樣製作的燻雞既能長時間儲存,而且方便攜帶,一時間成為運河商旅爭相購買的地方美味。
關於魏氏燻雞還有這樣一個故事,200多年前,魏家有一個兒子是參加了漕運,跟著漕運船隻一出門就是數月。母親疼愛兒子,所以每次出門前總要製作許多扒雞給他帶在路上。後來為了延長扒雞的保存時間,魏家人發揮聰明才智,數度改良,就有了今天的魏氏燻雞。所以說魏氏燻雞既是路人眼中的運河美食,也是遊子心中家的味道。
臨清什香面乾隆皇帝都說好
俗話說:南有蘇杭,北有臨張。到了臨清,一碗什香面是必不可少的。據說,臨清什香面就形成於這段運河興盛的時期。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徑臨清,一番遊覽後感染了風寒,茶飯不思。地方官命大廚用手擀麵,配上十多種時令蔬菜和本地醬菜做成菜碼,乾隆皇帝見到後食慾大開,龍顏大悅之際賜名「什香面」。
臨清什香面,也叫「十香面」。由於蔬菜種類多,維生素含量較高,而深受廣大食客的青睞。相傳至今的「什香面」是在臨清「溫面」和小吃「撈麵」的基礎上創新而來的。種類繁多的食材,製作工藝的考究,讓一桌「什香面」所花費的功夫一點不亞於一桌上等酒席。
臨清八大碗最滋補的運河美食
臨清八大碗,也叫清真八大碗,是結合臨清穆斯林群眾的生活習慣逐漸形成的。元朝成吉思汗率領蒙古軍西徵,大量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徵調到中原,參加平金、徵宋、統一中國的戰爭。臨清作為大運河沿岸的重要城市成了這些軍士的『屯聚牧養」之地。
臨清八大碗號稱最滋補的運河美食!其特點可以精煉的總結為「一肉、二湯、三滋補」。一肉:原料以牛、羊肉為主。二湯:清真八大碗屬於湯菜,它很注重湯的運用,其湯有原湯、清湯、白湯。巧格、松花、悶子佐以白湯,清氽丸子佐以清湯,燒肉、燉肉佐以原湯。原汁原味,十分考究。三滋補:清真八大碗不僅都是味道絕佳的美食,而且還具有滋補強身的功效。
進京腐乳一塊豆腐乳的北漂成名路
臨清的濟美醬園歷史悠久,早在民國初期,就與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槐茂」,濟寧的「玉堂」齊名,被譽為江北四大醬園。
濟美醬園的臨清進京腐乳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公元1792年,安徽舉子汪永春在臨清青碗市口創辦濟美醬園。1822年,濟美小菜和豆腐乳被清廷列為御用貢品入宮,由此被譽為「貢品小菜」,並以「進京腐乳」之名暢銷京城。
自古以來,富庶之地多為美食之鄉,繁榮和經濟和多元的文化,為聊城的美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土壤。除了上述這些,運河美食還有很多,所以誠邀你來聊城,品嘗歷久彌新的運河美食,開啟一部運河美食的尋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