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草的老屋(組詩)
葉發永
一把傘
——老家雲龍樸樹林
在村口,站著,站著
她就開成了一把傘
雨來了,她在上面
風來了,她在前面
她把村莊攬在懷裡
一晃,就是百年
再一晃,就到了眼前
守著村莊,她形影不離
她在搬運愛
腳步在泥土裡來來回回
把一枝一葉的情,從腳底
搬到頭頂,直至洶湧,直至
跌宕起伏
從空中,她一再俯下身子
將我們覆蓋
一代又一代
回到故土
想起像傘一樣的母親
雨,就下來了
長草的老屋
找不到人
老屋就把草當做了自己的孩子
允許它們進屋
讓它們住進臥室
縱容它們在起風的時候
光著腳,滿院子跑
因為上了屋頂
一棵草興奮得手舞足蹈
老屋沒有制止
更多的草似乎得到了鼓勵
接二連三
在往老屋的身子上爬
老屋坐著
神態就像在打盹
後來,老屋睡著了
睡得很沉
身上蓋滿了草
井水
井水不犯河水
井水站著,河水躺著
井水從低處往高處走
河水從高處往低處流
河水養魚,井水養人
出了井口
井水就往炊煙升起的地方趕
進了家門,水缸是一口小井
井水坐著,寧靜安詳
井水一瓢子一瓢子地餵養我們
井水的一輩子往往只守著
一口井,一家人
從巖層裡出來
井水清澈、明亮、乾淨
井水花很長的時間在我的血管裡
清理、打掃
井水用碎碎的手指
像敲打一條木魚
將我的身子反覆敲打幹淨,敲打成
冬暖夏涼
這幾年,井水從我的身體裡慢慢走失
只留下一口枯井,空空的
裝滿乾渴
墳前草
草在墳前
草擠滿了墳前的空地
這些草,有的沿著小路過來
有的順著斜坡上來
有的抄捷徑,直接從腳下的泥土裡出來
在山野,草比我們更熟悉路
冬天一過,草總是先於我們感受到清明的節氣
更早走到墳前
更早開始傷心
會花更多的時間,守在親人的墳前
猛一看,草
似乎更像是父親母親的孩子
我們到達的時候
會把草趕到一邊,會在草
原來呆過的地方,點香,燒紙錢,上供品
會抽出一點時間,連帶把草也一起燒掉
給老人再整出一塊庭院
但過不了多久
草就會重新回來
草會不動聲色,重新要回它的一切
不動聲色,跟在我們後面
在我們走過的地方
都種上草
我曾經與一隻蚯蚓對峙
好深的一個洞
好大的一個窩
滿滿的一家子,驚慌失措的一家子
被我堵在了洞裡
一隻粗大的蚯蚓一半扎在土裡
一半留在洞外,不進不退
我抓住它的時候,感覺
它也用勁抓住了我
緊緊不放
最後,它斷為兩截
最後,它掩護一窩子的蚯蚓勝利逃亡
很久以後
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
我突然想起了那隻與我對峙的蚯蚓
斷為兩截的蚯蚓
放鴨人
一個好的放鴨人,一天要做一件事
當群鴨歸巢
他要站在草房的門口
迎接辛苦了一天的鴨子
他要俯下身子,對那些抱蛋而歸的鴨
一隻一隻,輕輕撫摸,說聲
謝謝,謝謝
一個好的放鴨人,一年要做一件事
他要把幾隻叫聲洪亮,羽毛鮮美
身材豐腴的鴨
從鴨群裡分離出來
——殺掉,或者賣掉
他要殺一儆百,警告
那些濫竽充數的鴨
中秋月
小時候,我喜歡盯著她看
當她由小變大,由缺變圓的時候
誘惑就成熟了
風吹過,她會搖晃
一個節日從空中垂了下來
空氣中,溢出了香味
後來,我覺得她是一句話
她寫在空中
當她由淡變濃,逐漸明亮的時候
聲音就出來了
這時,我會聽見遠方的母親在用勁咳嗽
然後大聲,喊我回家
現在,想起天堂之上的母親
猛然發現
她是一滴好大好大的淚
懸在空中,久久
不肯落下
經常想起一隻山羊
它從小就跟著我,認定
我是它最親的親人
它一天最高興的事,就是等著我
放學,帶著它上山
它吃草的時候,會不時抬頭
看看身邊的我,然後又低下頭
一臉的幸福
一旦見不到我的身影
它就會驚恐萬狀,就會從山間
奪命似的奔逃而下
它害怕這個陌生的世界,但把熟悉的我
排除在外
殺它的那一天,好幾個人對它都沒辦法
最後,還是我讓它安靜下來
還是我這個熟悉的人
把它送上了架子
經常想起小時候的這一隻山羊
想起它怎麼那麼傻,那麼真,那麼輕易
就相信一個人
詩歌的風景是造化與心靈的奇異結晶
餘岱宗
葉發永的詩歌創作的獨特之處,不僅僅在於其意象的新穎性,更在於他的詩歌視角總是在尋找著日常生活中所蘊藏著某種模糊、曖昧的心靈秘密。葉發永的詩歌,是一位心靈探秘者的詩歌,是對生活充滿了關心和熱愛的詩歌,是不斷叩問物象與人性的詩歌。比如葉發永的《經常想起一隻山羊》,這首詩歌中對於人性所經受的長期的、陣發性的輕度煎熬,是人利用了動物對人的信任卻「害了」動物之後的內疚感。這樣的詩歌感覺包含著很強的故事性,幾乎可視為一篇短篇小說的素材,但詩人只是用一個意象,一種人與山羊之間關係的意象,讓被信任者的心靈創痛隱隱地發散出來。這種創痛很幽微,卻包含著某種普遍性,是良知發現之後長期存放於心靈一角的一種萎縮了的創痛,只有等到詩歌季節來臨的時候才允許其這樣的創痛舒展開來,暴露出來,表達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僅僅是葉發永的詩歌,諸多優秀的詩歌都是某種心靈潛在秘密的暴露,暴露得越徹底,詩性的意味越濃厚。當然,這樣的心靈秘密還要找到合適的物象,合適的情景。比如《我曾經與一隻蚯蚓對峙》,「我突然想起了那隻與我對峙的蚯蚓」,這樣的蚯蚓竟然讓詩人聯想到自己與孩子的關係,這樣的關聯是很模糊的,不清晰的,只有心靈的意會才可能想像「斷為兩截的蚯蚓」是為了「掩護一窩子的蚯蚓勝利逃亡」。這種「掩護」的動作,與其說是從蚯蚓的「自我犧牲」中獲得啟示,不如說是詩人的某種心靈內部的舔犢之情投射到回憶中的蚯蚓意象之上。是有了舔犢之情之後再返身到自我經歷中的獲得詩歌的契合點。
如此,詩歌創作追求獨特的藝術意境。詩歌正是通過一系列的獨特奇異的意境去呈現詩人的心靈世界。葉發永的詩歌《長草的老屋》其獨特之處就在於詩人「發現」了老屋與草之間意味深長的關係。或者說,葉發永的《長草的老屋》草與老屋這種物象經過詩人目光的凝視,所形成的意境有了超越俗常的理解。那麼,在《長草的老屋》中,老屋與草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在我看來,這首詩歌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將悵惘溫情化。詩歌驅逐荒涼可能帶來的頹敗的悲觀,去接納茂盛的雜草爬滿老屋的所帶來的歡喜。
老屋可能承載了詩人關於往日的種種記憶,老屋廳堂的上空可能曾經歡響著幼童稚嫩而快樂的喊叫,老屋的煙囪飄出的嫋嫋炊煙曾經牽動著離鄉的遊子,老屋的天井可能至今還記得夏夜納涼時分那道不盡說不完的鄉野傳說與故事。然而,詩人葉發永並未將這些通常會附著於老屋的細節與情境納入詩歌的表達之中。
這首詩歌中的老屋不再是直接表達鄉愁的老屋,詩人也不再因為老屋爬滿雜草而被某種荒涼感所震動,而是重新理解重新書寫老屋為荒草所攀援的情景。詩人將草看做老屋的孩子,草在老屋內的恣意生長不但有了歡騰戲耍的喜悅,甚至與老屋之間的關係也是充滿溫情的呵護與親近。老屋如打盹的老者,草如懂事的孩子為其覆蓋上遮風擋雨的「草被」。這一切那麼自然,那麼體貼,又那麼默契。
詩人沒有為此發出任何感慨,他只是用一種童話般的心境賦予老屋與草的關係以一種別致的比喻。這種藝境的呈現,已經放下了通常的悵惘與得失,已經排解了那積鬱於內心的某種愁緒與留戀,只是用一種童心未泯的心態打量著老屋與草之間的關係。或者說,詩人葉發永將人與老屋的關係讓位給大自然與老屋的關係。這種價值坐標的轉移,才可能發現老屋為雜草所覆蓋的另一種美。這首詩歌告訴我們,詩人的心靈不僅僅要承受鄉愁的記憶,詩人的心靈還要具有足夠的空間去接納造化對於老屋對個體記憶的重新安排。詩人也將願意通過這種重新安排讓老屋的記憶擁有更喜悅也更豐富的生命面貌。
詩人葉發永是一位擅長創造獨特的詩歌意象的創作者,他的詩歌意象總是讓自然造化與其內在心靈之間有一種深度凝合的奇異性。不過,葉發永又不是那種過度追求意象的奇異性的詩人,他的詩的意象往往表現出奇異性的分寸感,奇而不怪,異而有度。
原載《海峽詩人》2020年第二期
葉發永,作品見於《詩刊》、《星星》詩刊、《草堂》詩刊、《詩潮》、《詩林》、《福建文學》等刊物,入選福建省百年百個詩人。獲福建省第26、第29屆優秀文學作品獎暨第8屆、第11屆「陳明玉文學獎」,福州市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茉莉花文藝獎,第八屆冰心文學獎、國家財政部 「建黨九十周年」徵文一等獎等。現為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福建醜石詩群成員。
掃描或長按以上二維碼,可關注「葉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