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發永||長草的老屋(組詩)

2021-02-13 葉家村文藝

長草的老屋(組詩)

 

葉發永

 

一把傘

——老家雲龍樸樹林

 

在村口,站著,站著

她就開成了一把傘

 

雨來了,她在上面

風來了,她在前面

她把村莊攬在懷裡

一晃,就是百年

再一晃,就到了眼前

 

守著村莊,她形影不離

她在搬運愛

腳步在泥土裡來來回回

把一枝一葉的情,從腳底

搬到頭頂,直至洶湧,直至

跌宕起伏

從空中,她一再俯下身子

將我們覆蓋

一代又一代

 

回到故土

想起像傘一樣的母親

雨,就下來了

 

  長草的老屋

 

找不到人

老屋就把草當做了自己的孩子

 

允許它們進屋

讓它們住進臥室

縱容它們在起風的時候

光著腳,滿院子跑

 

因為上了屋頂

一棵草興奮得手舞足蹈

老屋沒有制止

更多的草似乎得到了鼓勵

接二連三

在往老屋的身子上爬

 

老屋坐著

神態就像在打盹

後來,老屋睡著了

睡得很沉

身上蓋滿了草

 

井水

 

 井水不犯河水

井水站著,河水躺著

井水從低處往高處走

河水從高處往低處流

河水養魚,井水養人

出了井口

井水就往炊煙升起的地方趕

進了家門,水缸是一口小井

井水坐著,寧靜安詳

井水一瓢子一瓢子地餵養我們

井水的一輩子往往只守著

一口井,一家人

 

從巖層裡出來

井水清澈、明亮、乾淨

井水花很長的時間在我的血管裡

清理、打掃

井水用碎碎的手指

像敲打一條木魚

將我的身子反覆敲打幹淨,敲打成

冬暖夏涼

 

這幾年,井水從我的身體裡慢慢走失

只留下一口枯井,空空的

裝滿乾渴

 

 

 墳前草

 

草在墳前

草擠滿了墳前的空地 

這些草,有的沿著小路過來

有的順著斜坡上來

有的抄捷徑,直接從腳下的泥土裡出來

在山野,草比我們更熟悉路

冬天一過,草總是先於我們感受到清明的節氣

更早走到墳前

更早開始傷心

會花更多的時間,守在親人的墳前

猛一看,草

似乎更像是父親母親的孩子

 

我們到達的時候

會把草趕到一邊,會在草

原來呆過的地方,點香,燒紙錢,上供品 

會抽出一點時間,連帶把草也一起燒掉

給老人再整出一塊庭院

 

但過不了多久

草就會重新回來

草會不動聲色,重新要回它的一切

不動聲色,跟在我們後面

在我們走過的地方

都種上草

 

我曾經與一隻蚯蚓對峙

 

好深的一個洞

好大的一個窩

滿滿的一家子,驚慌失措的一家子

被我堵在了洞裡

 

一隻粗大的蚯蚓一半扎在土裡

一半留在洞外,不進不退

我抓住它的時候,感覺

它也用勁抓住了我

緊緊不放

 

最後,它斷為兩截

最後,它掩護一窩子的蚯蚓勝利逃亡

 

很久以後

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

我突然想起了那隻與我對峙的蚯蚓

斷為兩截的蚯蚓

 

 

放鴨人

 

一個好的放鴨人,一天要做一件事

當群鴨歸巢

他要站在草房的門口

迎接辛苦了一天的鴨子

他要俯下身子,對那些抱蛋而歸的鴨

一隻一隻,輕輕撫摸,說聲

謝謝,謝謝

 

一個好的放鴨人,一年要做一件事

他要把幾隻叫聲洪亮,羽毛鮮美

身材豐腴的鴨

從鴨群裡分離出來

——殺掉,或者賣掉

他要殺一儆百,警告

那些濫竽充數的鴨

 

中秋月

 

小時候,我喜歡盯著她看

當她由小變大,由缺變圓的時候

誘惑就成熟了

風吹過,她會搖晃

一個節日從空中垂了下來

空氣中,溢出了香味

 

後來,我覺得她是一句話

她寫在空中

當她由淡變濃,逐漸明亮的時候

聲音就出來了

這時,我會聽見遠方的母親在用勁咳嗽

然後大聲,喊我回家

 

現在,想起天堂之上的母親

猛然發現

她是一滴好大好大的淚

懸在空中,久久

不肯落下 

 

 

經常想起一隻山羊

 

它從小就跟著我,認定

我是它最親的親人

它一天最高興的事,就是等著我

放學,帶著它上山

它吃草的時候,會不時抬頭

看看身邊的我,然後又低下頭

一臉的幸福

一旦見不到我的身影

它就會驚恐萬狀,就會從山間

奪命似的奔逃而下

它害怕這個陌生的世界,但把熟悉的我

排除在外

 

殺它的那一天,好幾個人對它都沒辦法

最後,還是我讓它安靜下來

還是我這個熟悉的人

把它送上了架子

 

經常想起小時候的這一隻山羊

想起它怎麼那麼傻,那麼真,那麼輕易

就相信一個人

詩歌的風景是造化與心靈的奇異結晶

 

                        餘岱宗

 

   葉發永的詩歌創作的獨特之處,不僅僅在於其意象的新穎性,更在於他的詩歌視角總是在尋找著日常生活中所蘊藏著某種模糊、曖昧的心靈秘密。葉發永的詩歌,是一位心靈探秘者的詩歌,是對生活充滿了關心和熱愛的詩歌,是不斷叩問物象與人性的詩歌。比如葉發永的《經常想起一隻山羊》,這首詩歌中對於人性所經受的長期的、陣發性的輕度煎熬,是人利用了動物對人的信任卻「害了」動物之後的內疚感。這樣的詩歌感覺包含著很強的故事性,幾乎可視為一篇短篇小說的素材,但詩人只是用一個意象,一種人與山羊之間關係的意象,讓被信任者的心靈創痛隱隱地發散出來。這種創痛很幽微,卻包含著某種普遍性,是良知發現之後長期存放於心靈一角的一種萎縮了的創痛,只有等到詩歌季節來臨的時候才允許其這樣的創痛舒展開來,暴露出來,表達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僅僅是葉發永的詩歌,諸多優秀的詩歌都是某種心靈潛在秘密的暴露,暴露得越徹底,詩性的意味越濃厚。當然,這樣的心靈秘密還要找到合適的物象,合適的情景。比如《我曾經與一隻蚯蚓對峙》,「我突然想起了那隻與我對峙的蚯蚓」,這樣的蚯蚓竟然讓詩人聯想到自己與孩子的關係,這樣的關聯是很模糊的,不清晰的,只有心靈的意會才可能想像「斷為兩截的蚯蚓」是為了「掩護一窩子的蚯蚓勝利逃亡」。這種「掩護」的動作,與其說是從蚯蚓的「自我犧牲」中獲得啟示,不如說是詩人的某種心靈內部的舔犢之情投射到回憶中的蚯蚓意象之上。是有了舔犢之情之後再返身到自我經歷中的獲得詩歌的契合點。

如此,詩歌創作追求獨特的藝術意境。詩歌正是通過一系列的獨特奇異的意境去呈現詩人的心靈世界。葉發永的詩歌《長草的老屋》其獨特之處就在於詩人「發現」了老屋與草之間意味深長的關係。或者說,葉發永的《長草的老屋》草與老屋這種物象經過詩人目光的凝視,所形成的意境有了超越俗常的理解。那麼,在《長草的老屋》中,老屋與草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在我看來,這首詩歌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將悵惘溫情化。詩歌驅逐荒涼可能帶來的頹敗的悲觀,去接納茂盛的雜草爬滿老屋的所帶來的歡喜。

老屋可能承載了詩人關於往日的種種記憶,老屋廳堂的上空可能曾經歡響著幼童稚嫩而快樂的喊叫,老屋的煙囪飄出的嫋嫋炊煙曾經牽動著離鄉的遊子,老屋的天井可能至今還記得夏夜納涼時分那道不盡說不完的鄉野傳說與故事。然而,詩人葉發永並未將這些通常會附著於老屋的細節與情境納入詩歌的表達之中。

這首詩歌中的老屋不再是直接表達鄉愁的老屋,詩人也不再因為老屋爬滿雜草而被某種荒涼感所震動,而是重新理解重新書寫老屋為荒草所攀援的情景。詩人將草看做老屋的孩子,草在老屋內的恣意生長不但有了歡騰戲耍的喜悅,甚至與老屋之間的關係也是充滿溫情的呵護與親近。老屋如打盹的老者,草如懂事的孩子為其覆蓋上遮風擋雨的「草被」。這一切那麼自然,那麼體貼,又那麼默契。

詩人沒有為此發出任何感慨,他只是用一種童話般的心境賦予老屋與草的關係以一種別致的比喻。這種藝境的呈現,已經放下了通常的悵惘與得失,已經排解了那積鬱於內心的某種愁緒與留戀,只是用一種童心未泯的心態打量著老屋與草之間的關係。或者說,詩人葉發永將人與老屋的關係讓位給大自然與老屋的關係。這種價值坐標的轉移,才可能發現老屋為雜草所覆蓋的另一種美。這首詩歌告訴我們,詩人的心靈不僅僅要承受鄉愁的記憶,詩人的心靈還要具有足夠的空間去接納造化對於老屋對個體記憶的重新安排。詩人也將願意通過這種重新安排讓老屋的記憶擁有更喜悅也更豐富的生命面貌。

詩人葉發永是一位擅長創造獨特的詩歌意象的創作者,他的詩歌意象總是讓自然造化與其內在心靈之間有一種深度凝合的奇異性。不過,葉發永又不是那種過度追求意象的奇異性的詩人,他的詩的意象往往表現出奇異性的分寸感,奇而不怪,異而有度。

 

原載《海峽詩人》2020年第二期

葉發永,作品見於《詩刊》、《星星》詩刊、《草堂》詩刊、《詩潮》、《詩林》、《福建文學》等刊物,入選福建省百年百個詩人。獲福建省第26、第29屆優秀文學作品獎暨第8屆、第11屆「陳明玉文學獎」,福州市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茉莉花文藝獎,第八屆冰心文學獎、國家財政部 「建黨九十周年」徵文一等獎等。現為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福建醜石詩群成員。

 掃描或長按以上二維碼,可關注「葉家村」

相關焦點

  • 一客家老屋有什麼「寶物」?值錢的只剩下幾幅字畫
    走訪老屋古宅,總會遇到"寶物".而寶物也因人而異,有人喜歡陶瓷,有人喜歡古董,有人喜歡字畫等.而本人喜歡探索的過程,以上寶物都不喜歡!下面和大家走進一座客家老屋,看看有什麼"寶物"?這一間是客家的民居,還保留有原始的舂米設備.但是棒槌不見了.只留下地上一個小深坑.走到房間,發現幾個罈子.這些算不算古董呢?有沒有價值?
  • 我的駐村故事|組詩:那街,那樹,那屋,那人,那笑
    組詩作者:郭強 中共河南省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駐滑縣史固村第一書記    老屋鑿開了一扇後窗,從此我的老屋開始暢快呼吸。
  • 行吟山水:隨旅遊群詩友遊山西組詩
    行吟山水:隨旅遊群詩友遊山西組詩 古巷老屋風情在, 舊牆斑駁歲月遷。 衙府高深生浮夢, 票莊滄桑歷成篇。 人到街頭疑無路, 城樓突兀立雲端。
  • 咦,你頭上長草了嗎?
    一個萌到爆的潮流正在悄悄蔓延見到過的小夥伴都驚呆了那就是 頭頂長草!圖片來自微博:@廈門西小然這個假期裡,JK的不少小夥伴們都選擇出遊,然後,不約而同地,大家在不少景區都目擊到了一群頭頂「長草」的人,天了嚕!
  • 揭秘 「頭上長草」是怎麼流行起來的?
    這種奇怪的行為很快在中國擴散。國慶假日期間全國景點隨處可見這樣的塑料植物,小販出售的東西也豐富起來—向日葵、薰衣草甚至還契合國慶這樣的特殊時點,賣起了可以戴在頭上的國旗。頭上長草仿佛一夜之間在中國流行起來,到處可見販賣髮夾的小販。姜凱元8月下旬到北京出差時,就在後海看到很多人頭上戴這種小草髮夾,那時頭上長草剛剛流行。
  • 掃墓發現墳頭不長草是怎麼回事?
    中華民族有著清明祭祖上墳的習俗,而每次到了掃墓的時候,周邊的草都會生出來,很多人有疑問:墓地長草會不會影響到墓地的風水? 一、墓地長草會影響墓地的風水嗎?墳上的草可以拔嗎? 可以拔的。
  • 老屋|暢岸
    我們兄妹長大懂事後,舊部隊的爺爺、三間三進的老屋像兩座大山,壓得全家人抬不起頭、直不起腰。在那提心弔膽的年代,祖母從沒提過爺爺的事、老屋的事。我們不敢問,也不想問。祖母走了,帶著一肚子不敢說的話走了,帶著爺爺和老屋的秘密走了。今天,要寫老屋的故事,只能從喬東家找爺爺賣房還債說起。     老屋的結構繼承了漢唐北方民居風格,屬十九世紀關中農村常見的「三間三進」模式。
  • 老屋(散文)
    我家的三間老屋,座落在村子中央。周邊都是磚混牆體水泥抹皮的樓房,襯託著老屋的滄桑。也許經歷了太多風雨,抑或是久無人居的緣故。老屋上的青磚黛瓦已失去往日的光澤,長滿了綠色的苔蘚,潔白的牆皮變得喑無色澤,一片片脫落下來,露出被風雨吹打後痕跡斑斑的土坯。
  • 莊稼花開(組詩)
    莊稼花開(組詩)
  • 段家灣的老屋
    那天,和幾個影友鄉間去採風創作,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出發,行駛約一個小時,來到了一個叫魏家老屋村的地方,在翠竹掩映下,有幢明顯區別於當地住宅的清末老屋。老屋雖已破敗,但仍然能看到它當年的風採,在與路邊悠閒做農活的婦人閒聊時了解到,這戶人家在當時原來是一個「文官見了要下轎,武官見了要下馬」的清代舊宅,攀談中,又聽說在離這五公裡遠的地方,還有叫段家灣的小村。
  • 老屋的訴說
    (原標題:老屋的訴說) 蒙國東
  • 詠荷(組詩)|| 洪藝珍
    微信公眾號:當代瓊崖文學詠荷(組詩)夜靜荷塘悄然開,聞聽小滿升空來。尖尖角色仰東風,綠枝招展同根蓮。凌波顏色各裝扮,淤泥而出身自潔。
  • 故鄉的老屋(散文)
    謝高模故鄉,那老屋,由老墩到新墩,經歷了歲月的變遷。從離開家鄉讀書一直到參加工作,老屋對我而言更多的是兒時的記憶。參加工作後的幾年,每次回家,只因老屋有奶奶和父母的守護而讓我有一種遊子歸家的溫馨。成家之後,調到縣城工作,我們再去那裡,主要是探望老人,像短暫停留的過客。那老屋也不太老,大約有四十個年頭。早年,對我而言,老屋就是一處風景。因為那時奶奶還健在,我們這些做後人的經常要回去看看。
  • 老屋的變遷
    聽我母親講,我出生的這個老屋,其實是我父母新搭的茅屋。這之前,父母住在原來的老屋裡。在那裡,我父母生養了5個女兒(我的5個姐姐),老屋風雨飄搖,沒辦法再住了,才不得不扒掉。我是我父母在新茅屋裡生下的第一個孩子。在我之後,又有了7個弟弟。  這新茅屋是我的人之初。我在茅屋裡生,茅屋下長。
  • 老屋記—李富勝
    老屋記李富勝 紅葉谷,位於環翠區陶家夼西北野雞山下,這裡一年四季山翠水碧,風景秀美,尤其是時至深秋,火紅的紅葉谷更是引人注目。漫山遍野的「爬山虎」,被秋霜浸染成紅彤彤的一片,一簇簇一團團似燃燒的火焰,十分壯觀,令人嘆為觀止,紅葉谷也因此而得其美名。在紅葉谷西南角,人行道邊有一座老屋,它那蒼老的姿態與周邊的現代建築,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 微博上長草種草拔草是什麼梗
    現在在網絡上很多朋友都在講「種草、拔草、長草」等網絡語,但是有些朋友不知道網絡語「拔草」是什麼意思?微博上「長草」、「種草」、「拔草」分別是什麼梗?「種草」、「拔草」和「長草」分別是什麼意思? 出處是哪裡?  經常逛網絡論壇的人,對「種草」「長草」「拔草」肯定不陌生。
  • 頭上長草從何而來?為何一夜之前成為爆品?
    訪問饅頭商學院官網:www.mtedu.com獲取更多網際網路產品、運營、營銷等實戰課程來源:金錯刀(ijincuodao)採訪:毒小刀前段時間,我在雲南麗江度假,在麗江古城,滿大街的小情侶「頭上長草」,感覺很奇葩。回到北京後,發現這股「頭上長草」在全國範圍內引爆。
  • 老屋(圖)-搜狐新聞
    蔡金虯  老屋讓我魂牽夢縈。老屋不僅是我的出生地,它更是我祖父的祖父出生地,故曰老屋。  老屋坐落在原北關區東橫街豐隆當胡同22號(新中國成立前地址),後為大東區八王寺街56號。  照片上低矮下沉、抬手可觸及簷椽的老屋,隨著道路的逐漸增高(約一米多),顯示了昔日文明和現代文明對接的不協調。  昔日的老屋,雖然沒有今天現代化的電燈、電話、兩水兩氣。但它磨磚對縫,頂厚(房蓋)棚高,冬暖夏涼,超前地做到節能減排,勝似空調的作用了。  老屋雖然已是風燭殘年搖搖欲墜,但它畢竟是祖籍遺產,維繫了我們幾代人對老屋的眷戀之情。
  • 南鑼後海時尚暗號 看我頭上「長草」(圖)
    本報訊  最近,走在北京的地鐵裡、大街上,經常能看到有人頭上「種」著一根豆苗或者一棵四葉草,而「長草記者採訪了解到,這種頭上「長草」的風氣最初從南方刮起來,是一種突然流行的小髮夾,如今已經刮到北京,買家以景區遊客為主。  昨天晚上,記者在南鑼鼓巷發現整條巷子裡都是頭上「長草」的遊客。巷子入口處的一個老奶奶守著一個攤位,自己頭上也戴了一個小蘑菇、兩棵花草招攬顧客。這些小草、小花由塑料製成,粘在一個黑色的小髮夾上,別在頭上遠遠看去就像花草長在頭上一樣。
  • 詩歌:天路印象(組詩)
    天路印象(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