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文物局部署,11月26日,我市就啟動富順虎頭城遺址考古發掘工作。12月8日,富順虎頭城遺址考古發掘工作進行現場發掘。
考古發掘隊根據上次啟動工作所收集到的虎頭城遺址簡略地形圖(由已故虎頭城老先生家人提供)以及地方志等資料記載,對虎頭城遺址現場進行了全面詳細地勘察。
現場確定了虎頭城遺址的邊界範圍,對主要防禦工事——內外城牆、炮臺、生活遺蹟遺存——水井、古街、廟宇等進行了地質勘察,並在遺蹟遺存點用洛陽鏟進行地質取樣,將匯製成虎頭城遺址總地形圖。
同時,考古發掘隊通過走訪原住居民,徵集了相關歷史資料,全面梳理挖掘了虎頭城的歷史背景。
虎頭城址位於自貢市富順縣懷德鎮虎頭村2組,建於南宋,濱臨沱江。因山形像一隻盤踞的老虎,取名虎頭山,修城建寨後常稱虎頭城。《民國富順縣誌》這樣描述:「山石崛壘,蹲踞江邊,下有洞口,吞吐雲氣,如虎形」。
據有文字可查的史料記載,虎頭城建於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最初是老百姓生產生活的寨子,被稱作虎頭寨,「建寨時間肯定比記載更早」。後在此設富義監(也稱富順監,今富順縣城關地區)分部,專門負責管理從上遊自流井方向經沱江流域出口至下遊瀘州方向的鹽務工作,同時服務當地百姓。
虎頭城分為內城和外城,山上為內城,山腰和山下為外城。據初步考證,內城城牆蜿蜒達1.5公裡,城內佔地面積50餘畝,合約4萬平米;而外城城牆長度暫無準確考證,不過其佔地面積估算有兩個內城大小。在當時,內城房屋錯落有致,用於百姓起居生活;內外城之間是街市和田土,商品貿易、勞作生產均在此;外城以外則是自然環境和部分田土。
據史料記載,公元1235年,蒙古貴族發起了對川陝四路(今四川)的軍事徵服戰爭,試圖奪取四川,然後順長江而下消滅南宋王朝。然而,在四川,蒙軍遭到了長達40餘年的抵抗。公元1243年,南宋軍事統帥餘玠臨危受命,任四川安撫制置史,並採用「依山為壘,設險守蜀」戰略,要求沿長江、嘉陵江、岷江、沱江等水系,建立山城寨堡防禦體系,抵禦蒙軍。
公元1265年,富順監遷至虎頭城,據險堅守。此時,蒙古已建元朝,四川大部分地區被佔領,惟嘉定、瀘州、富順、合川等地尚未陷落。富順虎頭城堅守抵抗長達10年之久。直至1275年6月,糧盡援絕,富順知監王宗義舉監投降。少數視死如歸的將士,被圍追至「虎頭」跳崖而亡。
虎頭城因此與重慶合川釣魚城、瀘州合江神臂城等一道成為「抗元名城」。在虎頭城內的城門外側城牆上還刻有唐曉鵬的《古虎頭城賦》:古城巍然大江邊,一山雄踞數山連。富義老城遺戰跡,煙波東嶺不復還。浪沙淘盡英雄淚,戰馬奮蹄聲聲怨……
據四川古城堡文化研究中心2017年的公開資料顯示,初步統計,宋蒙戰爭時期的山城寨堡遺址分布於川、渝、黔、鄂四省市,50餘處為宋軍山城,10餘處為蒙軍山城,另還有數十處寨堡。這些山城寨堡主要沿長江、嘉陵江、岷江、沱江而建,名氣較大的有合川釣魚城、奉節白帝城,另有劍閣苦竹隘、蒼溪大獲城、瀘州神臂城、合江安樂山城、富順虎頭城、宜賓登高城、宜賓仙侶城、湖北恩施古城、貴州遵義海龍囤、貴州遵義養馬城等等。2019年,虎頭城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懷德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採取保護原址風貌,禁止虎頭城遺址內再新建民房,做好巡查和宣傳,提高當地居民的文物保護意識等方式,全力做好文物的保護,並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做好虎頭城遺址的考古調查工作。
接下來,將圍繞對虎頭城的保護性開發,進一步做好鄉村振興的文旅發展規劃,提高知曉率和知名度。據悉,當地已將圍繞虎頭城的項目打造納入「十四五」規劃,並融入富順縣項目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