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老話說:驢馬不共槽,貓狗別同窩?有啥道理?

2020-12-15 三農友友

在農村,流傳有許多讓人津津樂道的俗語老話,雖說詞不華麗,卻有著很大道理,因為它們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總結摸索而來的經驗之談,是對現實的真實寫照,「驢馬不共槽,貓狗別同窩」就是這樣一句,為啥這樣說呢,又有暗含著什麼道理呢?

驢馬,人們都很熟悉,是過去農村最常養的家畜。驢大多用來犁田幹農活,而馬則以搞運輸、坐騎為主。除此不同外,二者習性也有著很大不同。

驢脾氣大而且犟,是好挑事端的主,但馬性情相對要溫和一些,與之比起來就像乖孩子一樣。儘管都食草,要是把它們混養一起,就難免不對付,因為驢愛沒事找事,受欺負的是馬。甩開大槽牙,不管三七二十一,亂吃一通,吃完了還舔舔槽底,這就是驢的吃相,可馬卻喜食精料,吃起來細嚼慢咽很是文雅,讓它倆同槽而食,驢脾氣上來沒準就要幹仗。因而最好不要養在一起,也就是所說的驢馬不同槽。那麼,貓狗別同窩是啥情況呢?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貓狗都是人們酷愛養殖的,這兩位天生就是冤家對頭,有點水火不容。狗體型龐大,以看家護院著稱,貓則以小巧玲瓏,撲捉老鼠聞名,似乎都在儘量表現自己以博得主人寵愛。狗要逮耗子了,就被譽為多管閒事,而貓也常常被稱為奸臣。

他們不但都好食肉肉,而且也喜歡華麗住所。雖然道不同不相為謀,但鑑於都是主人臣子,還是要皮笑肉不笑面和心不和共同生活的。不過共臥一榻是要不得的。以前,常見大貓欺負小狗狗,但小狗狗變大以後,就會對那貓兒「以牙還牙」,不屑一顧。

「驢馬不同槽,貓狗別同窩」,這句老話表面說的是驢馬、貓狗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實際上人在與人相處之時又何嘗不是呢。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但有時候,迫於某種關係又不能不共事一起,因而學會處世才是最為重要的。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補充留言。

相關焦點

  • 民間俗語:「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究竟啥意思?
    可見,驢、馬很多時候成了遊子的寄託。不過,更多時候,驢、馬卻是平民百姓的生產工具,既然是工具,就要知道該怎麼操作,該怎麼餵養。俗語說:「驢馬共槽,瘦馬不瘦驢」,是這樣嗎?都是四個蹄子一個頭,外形相似,為什麼二者卻不能和諧共存呢?關乎習性,更關乎「道理」。關於「養驢」養驢,成本極低。低到什麼程度呢?
  • 農村俗語:「五羊六馬,死了別剮」,是什麼意思?背後有啥寓意?
    在農村有很多道理,都是通過寓言故事和俗語表達出來的,小時候父母總是以「狼來了」為故事,對孩子進行誠實的教育。還比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段俗語,就是教育人們不要異想天開,而是要腳踏實地的工作。其實最精練有趣的還是俗語。因為許多俗語能折射出精闢的道理,足以讓我們受用一輩子。
  • 「出殯天降雨,災禍連連起」,農村老話說的有道理嗎?
    農村老話說起來朗朗上口,看似輕飄飄,實則都是農村人多年來生活經驗的總結,蘊含的道理十分深刻,有些道理只有親身經歷了才能體會其精髓。不過有些老話,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不適合當下的環境,有些老話卻是亙古不變的硬道理。
  • 農村老話說:「一人不喝酒,二人不打牌」,啥意思呢?看完明白了
    在農村從來都不缺少俗語老話,很多的俗語都是一些大實話,採用一些白描的方式簡簡單單的就把事情說得相當的清晰,這些俗語也是多年的經驗積累,很多似的時候還是具有一定的道理存在,有的至今還被當作至理名言看待。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之中發揮這很重要的作用,就像我們辦錯一件什麼事,就會被人埋怨:看看咋樣,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以說得有的時候老話還是要聽一些,但也有一些老話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的改變,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只能作為談資來聽聽了。農村有句老話叫做:一人不喝酒,二人不打牌,這句老話說的是啥意思呢?
  • 農村老話說「姑娘顧家,兩邊不發」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農村人對於婚姻生活有著自己樸素的理解,他們自有一套自己的生活心得。關於這方面的老話、俗話也非常多。比如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比如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這些。我們初看這些話時,感覺說得人和人之間根本不是平等的,而且還有涉嫌歧視樣子。
  • 農村老話說屠夫不傳代是啥意思?有道理嗎?現代並不適合這句話
    農村老話是經驗之談,但經驗之談也會過時。有句話叫「屠夫不傳代」,這句話冷不丁地聽會以為是詛咒,什麼叫屠夫不傳代?是說屠夫不會有後人嗎?當然不是這樣的,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屠夫不想自己的後人也當屠夫。在農村,什麼樣的人稱屠夫?
  • 農村俗語「早買酒,晚割肉,沒有太陽稱豆腐」,這句老話說的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早買酒,晚割肉,沒有太陽稱豆腐」,這句老話說的有道理嗎? 有些農村老話確實歷史很悠久了,現代人根本不知道說的是啥意思。比如「早買酒,晚割肉,沒有太陽稱豆腐」這句話。猛一聽農村人怎麼把買東西搞得如此複雜呢?
  • 農村老話:1人不進廟,2人不看井,3人不抱樹,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小孩子都知道的一句老話是,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說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微妙的關係,簡單的一句話,卻將人性闡述的淋漓盡致。農村老話意義深刻,十分經典,今天筆者介紹的這句農村老話,也是說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 農村俗語:「養馬不養驢,搬磚不和泥」是啥意思?
    與老農聊天,聊著聊著,聊到了養殖的話題上,老農說:在咱們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養馬不養驢,搬磚不和泥」,驢,是不能養的。「什麼?咱們農村還有這麼一句俗語?驢,為什麼不能養呢?為什麼『搬磚不和泥』呢?」
  • 農村老人常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啥意思?
    今天來和大家在一起聊一個和動物、美食,以及民俗相關的話題,也期待大家看完此文後有更多的相關話題留言分享。 在農村老人們聊天中間,經常聽到這樣一句俗話:「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呢?
  • 老話說有錢不燒敞口鍋,有女不嫁無公婆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農村有句俗話叫「有錢不燒敞口鍋,有女不嫁無公婆」。我們看這些俗話多有意思,兩句話,說明道理的同時,還保持押韻,不得不佩服廣大農民長期生活的智慧總結。那麼,咱們今天要說的這句具體有啥意思呢?裡面的道理又是啥?一、這句話啥意思為什麼有錢不能燒敞口鍋?啥是敞口鍋?農村土灶是很科學的,填柴禾的地方是個直筒子,但肚子大而口小,為的是不讓火跑出來。
  • 農村老話「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這是為啥,有啥原因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話「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這是為啥,有啥原因這幾年,農村生活的條件越來越好,農村在人們的關注下,走向了繁榮的道路。在以前的農村。
  • 農村老話說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句農村俗話屬於怎麼教育孩子範疇之內。千百年來,多數人都認為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也有無數人舉出了母親因為太溺愛孩子,最後導致了孩子一生悲劇的例子來證明這句話的正確性。
  • 農村老話說:五樹進宅,家敗人散,農村種樹有啥講究?
    所以農村只要是有些手藝,有把子力氣的年輕人,都一門心思往城裡去。尤其是農村的女孩子,考學出去的基本上就沒有再回來過,那些即便落榜的,也要去城裡打工,這也是農村光棍比較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 農村老話「女人當家驢耕地,母雞打鳴不吉利」啥意思,為啥這樣說
    村民們每天都在忙碌著同一件事情,如果碰上一些比較反常的現象,村民們都認為那是一種不吉利的表現。就像我們覺得在農村,男女之間就應該分工明細,要按照規矩來參考。很多時候農村說的話還是有幾分道理的。有些老話還是很適用於當下,因為它是有一定的道理。
  • 農村老話說「男怕八月,女怕臘月」,具體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其實這句話是個半截話,因為每句話後面還有半句,但也不排除地方不同,所以講法不同,像是我們這邊,說的就是「男怕八月——忙斷腰;女怕臘月——不離刀」。這麼一看,意思就比較明白了,可是還是多少讓人不解。那麼這具體是啥意思呢?現在還有沒有道理?
  • 為什麼驢和馬能生出騾子,豬和牛就不行,生殖隔離是什麼意思?
    導語:為什麼驢和馬能生出騾子,豬和牛就不行,生殖隔離是什麼意思?大家好,歡迎大家關注「三農常識絮語」,絮語是一個專注於三農知識與三農政策的達人,一直關心著關於農村的那些事,天天為大家呈現與農村農民生活有關的話題!
  • 農村老話說「不怕夜貓子叫,就怕夜貓子笑」,為什麼?
    農村老話說,「不怕夜貓子叫,就怕夜貓子笑」講的是什麼?這句話感覺很奇怪也很害怕, 在農村長大的孩子,肯定聽說過很多的俗語老話,這些都是過去的人們對日常生活生產方面經驗的總結,雖說多為通俗易懂的大白話,但也因其所傳承的樸素道理,為廣大農民朋友所繼承發揚。
  • 俗話說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這句話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農村生活過或者是正在農村生活著的人,對於農村俗話一定並不陌生,黑嫂本人比較喜歡這些東西,所以會特別的留意。有句俗話叫「早不買豬肉,晚不買豆腐」就非常有意思,有人覺得很容易弄懂這句話是啥意思,但又不明白裡面說明了個什麼道理。
  • 農村老話說「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是最冷的季節嗎?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農村老話說「三九四九冰上走」,為什麼「三九」最冷?今年最冷是何時?寒冬臘月這句老話說的確實有道理,冬季開始降溫之後,會感覺特別的寒冷,讓很多人接受不了,但隨著寒冷的加劇和慢慢的適應,寒冷其實也就成為平常事,其實冬季剛開始的寒冷其實不是最冷的,在冬至之後真正的寒冷才是一年之中最厲害的,很多地區講究冬至必須要吃餃子,有說法是冬至不吃叫餃子,對在以後的寒冷天氣之中凍掉耳朵,這種習俗直到現在,還十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