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經濟學人》再次將澳大利亞墨爾本評選為全球最宜居城市。這已是墨爾本連續第五年獲此殊榮。多元的文化、完善的基礎設施、優良的教育醫療配套以及豐富的就業機會,吸引著來自全球的人們在此學習、工作、定居。筆者於9月由北京遷居於此,並深深愛上了這座年輕的城市。作為一名城市規劃師,筆者希望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從城市總規、城市更新、交通、物業開發等不同視角,介紹這座處於快速變遷中的宜居之城,分享城市規劃及開發的新理念。
與維多利亞女王市場結識可以說是上天的安排。今年9月剛搬來墨爾本時,曾滿城裡找房子。一圈找下來最終選定了市中心北部的一套公寓,窗外望去便是維多利亞女王市場。更巧的是,墨爾本市政府計劃對市場及周邊區域進行更新改造,筆者的寓所剛好處於更新改造影響區域範圍內,有幸應邀參與了市政府組織的改造更新總歸方案第四輪公眾意見徵集。為了這難得的緣分,筆者將維多利亞女王市場更新改造作為本系列的開篇,通過上下兩個部分,介紹市場改造的經濟社會背景、改造方案以及親歷公眾參與的體會。
市場的歷史與現存問題維多利亞女王市場是英文Queen Victoria Market的字面翻譯,本地華人通常親切地稱之為「維媽市場」。市場於1878年正式設立,佔地約7公頃,是南半球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城市露天市場。市場位於墨爾本CBD西北角,為市中心與北部及西部近郊的過渡區域,周邊基礎設施及城市配套完善。
維多利亞女王市場位於墨爾本CBD西北角,為南半球最大的露天市場。 The Age 圖市場所在地曾是墨爾本第一座公墓,包括墨爾本城建先驅約翰·巴特曼(John Batman)在內的最早一批歐洲移民以及部分原住民的遺骨至今仍掩埋在市場的公共停車場之下,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上世紀七十年代,市場原有的批發功能外遷,保留下來的空間逐步發展為今日的綜合零售市場。墨爾本市政府曾試圖將原有批發區域改造為集合零售、辦公的綜合體,但遭到公眾強烈反對,並使政府將其列為歷史保護建築。
市場南側為主停車場,前身為墨爾本第一座公墓,其下至今仍掩埋著約九千具當地移民和早起歐洲移民的遺骨。 The Age 圖市場內商販眾多,功能劃分明確,除了售賣本地農產品及副食品外,還有各種手工藝品、紀念品、咖啡店、精品餐廳等,以及與生活相關的各種日常用品。市場外每天都有街頭藝人表演,藝術及生活氣息濃鬱。可以說,維多利亞女王市場因其多樣化的商品和深厚的人文氣息,一直以來都是本地居民及遊客的最愛。
市場內的生鮮區,供應各種本地新鮮食材。 維多利亞女王市場官網 圖由於歷史久遠,即使過去七十年中市場經過數次修繕,但其硬體設施仍不斷老化,各種配套及後勤服務日益跟不上需求,與城市發展逐漸脫節。市場面臨的核心問題包括:
1)對外交通瓶頸。雖然市場近鄰市政道路,但由於絕大多數本地及周邊客戶仍依賴機動車交通,市場周邊擁堵問題嚴重,且現有停車場在高峰期難以滿足停車需求,路邊停車普遍,對行人造成安全隱患;市場主入口處的交通環島不利於行人及非機動車通行。
為了將更多停車位提供給遊客,攤販將自己的車輛停在交易區。 張乃戈 圖2)物流組織。貨運車輛與遊客車輛混行,降低了遊客安全係數,影響用戶體驗。
大型貨運車輛停靠於市場內部核心區域,影響遊客車輛進出,降低步行舒適性,影響市場形象。 張乃戈 圖3)市場清潔。市場交易產生的各種垃圾由於市場內部空間狹小無法短時間內清運,造成清潔及衛生問題。
市場物流供應方式仍較傳統,卸貨區域緊鄰交易攤位,閉市後市場內垃圾雜物遍布。 張乃戈 圖4)公共空間。缺乏適宜步行及休閒的公共活動區域,遊客在市場內穿行仍須提防來往的機動車;鋪裝過於硬質化,缺乏植栽,景觀品質亟待提升。
市場內休息區域匱乏,商戶不得不自己攜帶座椅供遊客使用。 張乃戈 圖更新改造計劃針對上述主要問題,墨爾本市政府於2013年正式啟動了維多利亞女王市場的更新改造計劃。根據規劃及開發進度,整個改造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13年10月到2016年1月,為概念及總體規劃階段,其間安排有三次正式的法定公眾參與環節,分別為方案制定之前的公眾意見徵集環節、初步方案公眾反饋環節;方案定稿及報批前的二次反饋環節。第二階段從2016年2月到2019年,初步解決停車及對外交通問題、移除市場入口處的交通環島、調整並增加有軌電車站點、新建遊客中心、完成內部道路的步行化並實施景觀改造;同時,將緊鄰市場地塊的開發限高提升至10到40米不等,周邊地塊最高可提升至100米,大幅度增加周邊區域高密度住宅開發;第三階段從2019年到2026年,計劃最終完成更新,改造市場周邊現有商業設施,引入更多元的商業業態。為此,維多利亞州政府及墨爾本市政府計劃投入2.5億澳元,全面提升市場軟硬體水準及該區域城市功能。
事實上,維多利亞女王市場更新改造計劃深層次的邏輯與墨爾本乃至澳大利亞的經濟發展戰略密不可分。由於人口總量小、人口日趨老齡化,作為福利國家的澳大利亞面臨與其他發達國家一樣的公共開支危機。為了應對這一問題,澳大利亞政府除了鼓勵生育,還將吸引移民作為其長期人口戰略,以期改善年齡結構,並通過人口要素的增加維持經濟增長。根據官方預測,墨爾本全市總人口將由目前的430萬增長至2030年的約600萬,並將於2050年增至770萬。官方統計也顯示,墨爾本目前每周淨增人口約1800人,增速居全澳首府城市之首。不斷湧入的人口帶來了大量新增需求,促進了各種服務業、教育培訓、餐飲及房地產業的持續繁榮。而積極的人口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墨爾本克服了2008年的經濟危機。
由於歷史原因,墨爾本是典型的單中心城市,除了市中心開發強度較高以外,其他區域則重複了北美郊區化無序蔓延、私人汽車開到哪住宅就建到哪的錯誤理念。而目前的這個市中心規模也同樣偏小。從就業來看,墨爾本CBD目前提供的就業數量僅佔到全市就業總數的22%,餘下的78%分散於各個郊區(數據來源:澳大利亞統計局、墨爾本市政府)。首位度偏低影響級差地租的形成,進一步加劇了低密度蔓延。
好在墨爾本市政府十多年前就意識到這種模式不可持續。為了容納不斷增長的人口,墨爾本政府近年大幅度調整規劃拓展CBD,提高開發強度,引入更多的高層住宅;與此同時著手升級全市範圍內的主要快速路及城市鐵路網絡。墨爾本CBD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高水準的教育醫療配套、豐富的休閒娛樂活動以及高收入就業機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非傳統的公寓生活方式。而維多利亞女王市場所在區域正是CBD北拓計劃的核心節點。
預計到2050年,墨爾本全市範圍內需新建約160萬套住宅以容納新增人口。市場周邊區域規劃新增1.2萬套公寓,在建及規劃的公寓仍超過6千套。 張乃戈 圖至此,我們便很容易理解墨爾本市政府下決心改造市場的初衷:通過改善維多利亞女王市場這一重要的公共開放空間節點,提升周邊土地價值,通過市場傳導機制推動高強度開發,提升市區人口容納能力,實現人口適當高密度聚集,創造規模經濟。這不就是國內城市正在經歷的城市化過程麼?只不過對於一個城市化率已高達90%的後工業發達國家,這一切聽起來既熟悉又陌生。
重視原生的公共空間現代城市普遍非常重視市場在作為交易場所同時所承載的公共空間職能。在歐洲,市場早已成為城市特色集中體現的場所。比如,著名的市場之城巴塞隆納,其均勻分布於街區中心、極具特色的市場早已成為與高迪雕塑作品齊名的城市名片;荷蘭鹿特丹的「市場大廳」作為理念超前的新一代市場建築,更是提供了獨特的公共空間體驗。在亞洲,東京有築地魚貨市場,首爾有東大門服裝市場。這些市場在為居民提供各種便利的同時,更創造了供獨一無二的用戶體驗,是城市中最具生活氣息、最接地氣、最集中體現風土人情的空間,其周邊區域也是最具有潛在商業價值的場所。這種空間體驗的獨特性不僅容易獲得,而且加以改造便可創造可觀的乘數效應,並大幅度提升城市品位。(可點擊以下圖片,參看市政廳此前文章)
巴塞隆納歷史悠久的桑塔·卡特琳娜市場,改造後成為著名景點。 Flickr 圖反觀國內,越來越多的市場從城市中消失。究其緣由,仍是髒亂差等等老一套說辭。
城市原生的公共空間被當做釘子戶一樣一個個被拔掉,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昂貴的植入式商業化「公共空間」。拿北京來說,二環內的市場幾乎都被拆除:西單菜市場於1994年被拆除;具有百年歷史的東單菜市場於1997年被拆除,而今年落成的新東單菜市場卻沒有了老市場建築特有的韻味;崇文門菜市場於2010年拆除;四環市場於2014年被拆除。
這些原生態城市公共空間的喪失,使老鄰裡更加疏遠,讓北京越來越沒有人情味。而不斷興起的商業化公共空間,又讓北京變得難以和香港、新加坡區分。三裡屯太古裡作為北京少數幾個較成功的街區式商業開發,其核心理念和老市場一樣,仍是圍繞適宜步行的內部開放空間網絡聚集人氣,帶動周邊商業店鋪。有趣的是,當你坐在星巴克外的噴泉廣場上,你體驗的是所謂國際化的商業街區氛圍,而當你從優衣庫正門出來往團結湖地鐵站方向走幾步,沿街的烤串、冰糖葫蘆、糖炒慄子、切糕和各種地攤小販又瞬間把你拉回現實:這才是北京,這些才是最接地氣的城市特色商業啊!小販本可以聚集於各個社區的市場裡,和往來顧客談笑風生、分享日常點滴,而現在他們卻不得不一邊忍受著糟糕的空氣,一邊與城管打遊擊。
三裡屯太古裡的內聚式廣場,商業依賴於公共空間對人流的聚集。全球化帶來的不僅是品牌的千篇一律,還有城市空間的同質化。在這兒你可以假裝在香港、新加坡、東京甚至紐約…… Flickr 圖商販用腳投票,哪人氣旺他就去哪。而一座城市中人氣最旺的場所往往便是最市井、最不起眼的市場。受到野蠻生長的電商衝擊,不少商業地產開發商都在一窩蜂打「體驗式商業」的概念,希望將顧客吸引回商場、購物中心;而對土地財政早已上癮的不少地方政府,往往寧願支付更多的拆遷成本在市中心拆出一塊地來引入所謂的體驗式商業,卻鮮有用少量的投入改造市場、保留最獨特城市體驗的意願。市場越來越少,買菜越來越不方便,所謂「體驗式商業」卻遍地開花。可商業地產終究擺脫不了市場周期,用不了多久,開發商可能就想不出合適的噱頭來忽悠消費者,而每年的「雙十一」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剁手黨」。
拆除市場,摧毀的不僅是其物理空間,更是破壞城市就業,切斷商戶及其背後家庭的生活來源。保護好市場,對其加以改造提升、維護其作為公共空間的屬性,是維持城市多元商業形態、提升居民幸福感、提升城市品質最便捷的路徑。在這一點上,發達國家早已為我們提供了現成可操作的參考案例。
(作者系城市規劃師,關注城市更新改造、城市發展戰略及區域經濟。卡迪夫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學院碩士,曾服務於AECOM、仲量聯行,現居澳大利亞墨爾本,就職於澳大利亞Urbis公司經濟與市場研究部。)(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