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廳|墨爾本為什麼要對維多利亞女王市場更新改造(上)

2021-01-12 澎湃新聞

 今年8月,《經濟學人》再次將澳大利亞墨爾本評選為全球最宜居城市。這已是墨爾本連續第五年獲此殊榮。多元的文化、完善的基礎設施、優良的教育醫療配套以及豐富的就業機會,吸引著來自全球的人們在此學習、工作、定居。筆者於9月由北京遷居於此,並深深愛上了這座年輕的城市。作為一名城市規劃師,筆者希望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從城市總規、城市更新、交通、物業開發等不同視角,介紹這座處於快速變遷中的宜居之城,分享城市規劃及開發的新理念。

與維多利亞女王市場結識可以說是上天的安排。今年9月剛搬來墨爾本時,曾滿城裡找房子。一圈找下來最終選定了市中心北部的一套公寓,窗外望去便是維多利亞女王市場。更巧的是,墨爾本市政府計劃對市場及周邊區域進行更新改造,筆者的寓所剛好處於更新改造影響區域範圍內,有幸應邀參與了市政府組織的改造更新總歸方案第四輪公眾意見徵集。為了這難得的緣分,筆者將維多利亞女王市場更新改造作為本系列的開篇,通過上下兩個部分,介紹市場改造的經濟社會背景、改造方案以及親歷公眾參與的體會。

市場的歷史與現存問題

維多利亞女王市場是英文Queen Victoria Market的字面翻譯,本地華人通常親切地稱之為「維媽市場」。市場於1878年正式設立,佔地約7公頃,是南半球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城市露天市場。市場位於墨爾本CBD西北角,為市中心與北部及西部近郊的過渡區域,周邊基礎設施及城市配套完善。

維多利亞女王市場位於墨爾本CBD西北角,為南半球最大的露天市場。 The Age 圖

市場所在地曾是墨爾本第一座公墓,包括墨爾本城建先驅約翰·巴特曼(John Batman)在內的最早一批歐洲移民以及部分原住民的遺骨至今仍掩埋在市場的公共停車場之下,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上世紀七十年代,市場原有的批發功能外遷,保留下來的空間逐步發展為今日的綜合零售市場。墨爾本市政府曾試圖將原有批發區域改造為集合零售、辦公的綜合體,但遭到公眾強烈反對,並使政府將其列為歷史保護建築。

市場南側為主停車場,前身為墨爾本第一座公墓,其下至今仍掩埋著約九千具當地移民和早起歐洲移民的遺骨。  The Age 圖

維多利亞女王市場是維多利亞州政府認定的歷史保護建築,也是墨爾本市中心現存唯一的十九世紀建築。圖為肉類市場大廳正門。  作者拍攝 圖

市場內商販眾多,功能劃分明確,除了售賣本地農產品及副食品外,還有各種手工藝品、紀念品、咖啡店、精品餐廳等,以及與生活相關的各種日常用品。市場外每天都有街頭藝人表演,藝術及生活氣息濃鬱。可以說,維多利亞女王市場因其多樣化的商品和深厚的人文氣息,一直以來都是本地居民及遊客的最愛。

市場內的生鮮區,供應各種本地新鮮食材。  維多利亞女王市場官網 圖

每周三的市場夜市匯聚世界各地美食,本地居民和遊客將市場圍得水洩不通。  維多利亞女王市場官網 圖

市場副食區的咖啡外賣。  MarketLane Coffee 圖

市場內的「美國甜甜圈廚房」已有65年歷史,並早已成為墨爾本的標誌物之一。  張乃戈 圖

由於歷史久遠,即使過去七十年中市場經過數次修繕,但其硬體設施仍不斷老化,各種配套及後勤服務日益跟不上需求,與城市發展逐漸脫節。市場面臨的核心問題包括:

1)對外交通瓶頸。雖然市場近鄰市政道路,但由於絕大多數本地及周邊客戶仍依賴機動車交通,市場周邊擁堵問題嚴重,且現有停車場在高峰期難以滿足停車需求,路邊停車普遍,對行人造成安全隱患;市場主入口處的交通環島不利於行人及非機動車通行。

為了將更多停車位提供給遊客,攤販將自己的車輛停在交易區。  張乃戈 圖

市場主入口處的機動車環島對行人及非機動車造成阻隔,降低了步行的可達性和安全性。  張乃戈  圖

2)物流組織。貨運車輛與遊客車輛混行,降低了遊客安全係數,影響用戶體驗。

大型貨運車輛停靠於市場內部核心區域,影響遊客車輛進出,降低步行舒適性,影響市場形象。 張乃戈 圖

3)市場清潔。市場交易產生的各種垃圾由於市場內部空間狹小無法短時間內清運,造成清潔及衛生問題。

市場物流供應方式仍較傳統,卸貨區域緊鄰交易攤位,閉市後市場內垃圾雜物遍布。  張乃戈 圖

4)公共空間。缺乏適宜步行及休閒的公共活動區域,遊客在市場內穿行仍須提防來往的機動車;鋪裝過於硬質化,缺乏植栽,景觀品質亟待提升。

市場內休息區域匱乏,商戶不得不自己攜帶座椅供遊客使用。  張乃戈 圖

更新改造計劃

針對上述主要問題,墨爾本市政府於2013年正式啟動了維多利亞女王市場的更新改造計劃。根據規劃及開發進度,整個改造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13年10月到2016年1月,為概念及總體規劃階段,其間安排有三次正式的法定公眾參與環節,分別為方案制定之前的公眾意見徵集環節、初步方案公眾反饋環節;方案定稿及報批前的二次反饋環節。第二階段從2016年2月到2019年,初步解決停車及對外交通問題、移除市場入口處的交通環島、調整並增加有軌電車站點、新建遊客中心、完成內部道路的步行化並實施景觀改造;同時,將緊鄰市場地塊的開發限高提升至10到40米不等,周邊地塊最高可提升至100米,大幅度增加周邊區域高密度住宅開發;第三階段從2019年到2026年,計劃最終完成更新,改造市場周邊現有商業設施,引入更多元的商業業態。為此,維多利亞州政府及墨爾本市政府計劃投入2.5億澳元,全面提升市場軟硬體水準及該區域城市功能。

事實上,維多利亞女王市場更新改造計劃深層次的邏輯與墨爾本乃至澳大利亞的經濟發展戰略密不可分。由於人口總量小、人口日趨老齡化,作為福利國家的澳大利亞面臨與其他發達國家一樣的公共開支危機。為了應對這一問題,澳大利亞政府除了鼓勵生育,還將吸引移民作為其長期人口戰略,以期改善年齡結構,並通過人口要素的增加維持經濟增長。根據官方預測,墨爾本全市總人口將由目前的430萬增長至2030年的約600萬,並將於2050年增至770萬。官方統計也顯示,墨爾本目前每周淨增人口約1800人,增速居全澳首府城市之首。不斷湧入的人口帶來了大量新增需求,促進了各種服務業、教育培訓、餐飲及房地產業的持續繁榮。而積極的人口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墨爾本克服了2008年的經濟危機。

由於歷史原因,墨爾本是典型的單中心城市,除了市中心開發強度較高以外,其他區域則重複了北美郊區化無序蔓延、私人汽車開到哪住宅就建到哪的錯誤理念。而目前的這個市中心規模也同樣偏小。從就業來看,墨爾本CBD目前提供的就業數量僅佔到全市就業總數的22%,餘下的78%分散於各個郊區(數據來源:澳大利亞統計局、墨爾本市政府)。首位度偏低影響級差地租的形成,進一步加劇了低密度蔓延。

好在墨爾本市政府十多年前就意識到這種模式不可持續。為了容納不斷增長的人口,墨爾本政府近年大幅度調整規劃拓展CBD,提高開發強度,引入更多的高層住宅;與此同時著手升級全市範圍內的主要快速路及城市鐵路網絡。墨爾本CBD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高水準的教育醫療配套、豐富的休閒娛樂活動以及高收入就業機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非傳統的公寓生活方式。而維多利亞女王市場所在區域正是CBD北拓計劃的核心節點。

預計到2050年,墨爾本全市範圍內需新建約160萬套住宅以容納新增人口。市場周邊區域規劃新增1.2萬套公寓,在建及規劃的公寓仍超過6千套。  張乃戈 圖

至此,我們便很容易理解墨爾本市政府下決心改造市場的初衷:通過改善維多利亞女王市場這一重要的公共開放空間節點,提升周邊土地價值,通過市場傳導機制推動高強度開發,提升市區人口容納能力,實現人口適當高密度聚集,創造規模經濟。這不就是國內城市正在經歷的城市化過程麼?只不過對於一個城市化率已高達90%的後工業發達國家,這一切聽起來既熟悉又陌生。

重視原生的公共空間

現代城市普遍非常重視市場在作為交易場所同時所承載的公共空間職能。在歐洲,市場早已成為城市特色集中體現的場所。比如,著名的市場之城巴塞隆納,其均勻分布於街區中心、極具特色的市場早已成為與高迪雕塑作品齊名的城市名片;荷蘭鹿特丹的「市場大廳」作為理念超前的新一代市場建築,更是提供了獨特的公共空間體驗。在亞洲,東京有築地魚貨市場,首爾有東大門服裝市場。這些市場在為居民提供各種便利的同時,更創造了供獨一無二的用戶體驗,是城市中最具生活氣息、最接地氣、最集中體現風土人情的空間,其周邊區域也是最具有潛在商業價值的場所。這種空間體驗的獨特性不僅容易獲得,而且加以改造便可創造可觀的乘數效應,並大幅度提升城市品位。(可點擊以下圖片,參看市政廳此前文章)

巴塞隆納歷史悠久的桑塔·卡特琳娜市場,改造後成為著名景點。  Flickr 圖

荷蘭鹿特丹新落成的「市場大廳」(MarketHall),穹頂建築內外部的公共空間匯聚了大量人流。  Flickr 圖

築地魚貨市場,東京旅遊必去之地之一。為了配合2020年東京奧運會進行的城市開發,市場的批發功能將外遷,而零售功能將得以保留。 Flickr 圖

反觀國內,越來越多的市場從城市中消失。究其緣由,仍是髒亂差等等老一套說辭。

城市原生的公共空間被當做釘子戶一樣一個個被拔掉,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昂貴的植入式商業化「公共空間」。拿北京來說,二環內的市場幾乎都被拆除:西單菜市場於1994年被拆除;具有百年歷史的東單菜市場於1997年被拆除,而今年落成的新東單菜市場卻沒有了老市場建築特有的韻味;崇文門菜市場於2010年拆除;四環市場於2014年被拆除。

這些原生態城市公共空間的喪失,使老鄰裡更加疏遠,讓北京越來越沒有人情味。而不斷興起的商業化公共空間,又讓北京變得難以和香港、新加坡區分。三裡屯太古裡作為北京少數幾個較成功的街區式商業開發,其核心理念和老市場一樣,仍是圍繞適宜步行的內部開放空間網絡聚集人氣,帶動周邊商業店鋪。有趣的是,當你坐在星巴克外的噴泉廣場上,你體驗的是所謂國際化的商業街區氛圍,而當你從優衣庫正門出來往團結湖地鐵站方向走幾步,沿街的烤串、冰糖葫蘆、糖炒慄子、切糕和各種地攤小販又瞬間把你拉回現實:這才是北京,這些才是最接地氣的城市特色商業啊!小販本可以聚集於各個社區的市場裡,和往來顧客談笑風生、分享日常點滴,而現在他們卻不得不一邊忍受著糟糕的空氣,一邊與城管打遊擊。

三裡屯太古裡的內聚式廣場,商業依賴於公共空間對人流的聚集。全球化帶來的不僅是品牌的千篇一律,還有城市空間的同質化。在這兒你可以假裝在香港、新加坡、東京甚至紐約……  Flickr 圖

商販用腳投票,哪人氣旺他就去哪。而一座城市中人氣最旺的場所往往便是最市井、最不起眼的市場。受到野蠻生長的電商衝擊,不少商業地產開發商都在一窩蜂打「體驗式商業」的概念,希望將顧客吸引回商場、購物中心;而對土地財政早已上癮的不少地方政府,往往寧願支付更多的拆遷成本在市中心拆出一塊地來引入所謂的體驗式商業,卻鮮有用少量的投入改造市場、保留最獨特城市體驗的意願。市場越來越少,買菜越來越不方便,所謂「體驗式商業」卻遍地開花。可商業地產終究擺脫不了市場周期,用不了多久,開發商可能就想不出合適的噱頭來忽悠消費者,而每年的「雙十一」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剁手黨」。

拆除市場,摧毀的不僅是其物理空間,更是破壞城市就業,切斷商戶及其背後家庭的生活來源。保護好市場,對其加以改造提升、維護其作為公共空間的屬性,是維持城市多元商業形態、提升居民幸福感、提升城市品質最便捷的路徑。在這一點上,發達國家早已為我們提供了現成可操作的參考案例。

(作者系城市規劃師,關注城市更新改造、城市發展戰略及區域經濟。卡迪夫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學院碩士,曾服務於AECOM、仲量聯行,現居澳大利亞墨爾本,就職於澳大利亞Urbis公司經濟與市場研究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市政廳|墨爾本為什麼要對維多利亞女王市場更新改造(下)
    在上篇文章中,筆者對維多利亞女王市場更新改造的緣由及其內在邏輯進行了粗淺分析。本篇將著重介紹更新改造的總體方案、公眾對該方案的反饋以及筆者親歷公眾參與的感受。規劃方案簡介2015年8月,《維多利亞女王市場區域更新總體規劃終稿》(Queen Victoria Market Precinct Renewal Final Master Plan)由墨爾本市政府批准。該方案是在前後總共三輪公眾意見徵集反饋的基礎上,形成的整體概念規劃,並最終形成了土地利用及規劃控制法定文本。
  • 墨爾本的菜籃子:維多利亞女王市場,菜價比國內都便宜
    來墨爾本的遊客,大部分都不會放過維多利亞女王市場,一來是因為這裡是南半球最大的露天市場之一,雜亂卻友好,是了解墨爾本這座城市的最快捷途徑;二來是因為這裡不是擺花架子的「遊客」市場,的的確確是墨爾本市民的菜籃子,水果蔬菜、海鮮紅肉,不但新鮮,而且價格比超市還要便宜一大截,難怪本地人也會拉著車來這裡大肆採購了
  • 市政廳|墨爾本CBD:宜居之城的核心(上)
    作為澳大利亞第二大城市,墨爾本的城市建設史僅有短短180年。歐洲殖民者最初於十八世紀末抵達墨爾本,並於此後數十年間先後建立多個小規模定居點。墨爾本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鎮,始於1835年6月一個名叫約翰·巴特曼(John Batman)的殖民商人與當地土著人籤訂的購地協議。
  • 揭秘維多利亞女王市場的前世今生 I 墨爾本深度遊旅行貼士
    ,讓我們揭開維多利亞女王市場的神秘面紗…… ……01 維多利亞女王市場的前世在過去,維多利亞女王市場(Queen Victoria Market)現址原本是墨爾本首個官方墓地,後來改建成牲畜市場,再後來又變為果蔬批發市場,她的每一段歷史都非常特別,也都有著備受爭議的過往。
  • 墨爾本女王市場開了130年
    「南半球最大的露天市場」,說到位於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女王市場,這是它最響噹噹的「名號」。不過,當《環球時報》記者穿梭於女王市場的肉製品廳和果蔬市場之間,看到來來往往的人拎著布兜推著購物車專心致志採購的樣子時,更喜歡它的另一個身份標籤——「當地人的菜籃子」。然而僅僅是「菜籃子」或許還不夠貼切,服裝首飾、日用品、紀念品,女王市場可謂應有盡有。  維多利亞女王市場位於墨爾本市中心,佔地7公頃,有超過800個商戶和攤位,每年訪客愈1000萬(如圖)。
  • 維多利亞女王:用一座城紀念愛情 這座城叫墨爾本
    導語: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首府墨爾本連續7年被評為全球最宜居城市。除此之外,它還名列全球最安全城市、全球最適合孩子出生地。在經濟前景上,有人預測其在2050年將超越首都雪梨成為澳洲第一大城市。很多人不知道,這座城的名字,著維多利亞女王一段有緣無分的初戀。斯人已作古,然而他們的故事依然散發著玫瑰的餘香。
  • 墨爾本的由來竟然和維多利亞女王有關,還險些被叫「羔羊」
    墨爾本為何叫墨爾本?城市名字的由來竟然和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有關。1837年,18歲的維多利亞即位,女王自幼喪父,身材嬌小,擺脫了母親的專制,只能依靠自己的老師墨爾本。墨爾本勳爵作為首相,知識淵博,人品出眾,儀態大方,對政治經驗不足的女王有巨大的影響力,年輕的女王把勳爵當成自己唯一的依靠。威廉·蘭姆,世襲了父親的勳爵,墨爾本是他的爵名。
  • 【逛吃逛吃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皇市場(Queen Victoria Market)篇
    來到了墨爾本,要是問起最接地氣的旅行方式,和本地人的最愛逛的市集,那一定是永遠繁忙的維多利亞女皇市場(Queen Victoria Market
  • 墨爾本著名的維多利亞女皇市場將全面改建
    久負盛名的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皇市場(Queen Victoria Market,下稱QVM)即將迎來重建。
  • 維多利亞女王,為什麼號稱歐洲的祖母?原因很簡單!
    提到維多利亞女王,人們就會想到日不落帝國,正是她創造了大英帝國的輝煌。時至今日,還有很多人說她是歐洲的老祖母,這是為什麼呢?本來,在維多利亞的爺爺喬治三世退位之後,應該有大伯父來繼承王位,但是大伯父,二伯父和三伯父都沒有子女,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有維多利亞的爸爸來繼承,但是父親已經去世,於是維多利亞就成為了第一順序繼承人,也就是英國女王。就這樣,1837年 6月20日, 剛剛18歲的維多利亞繼承王位,成為英國女王。
  • 澳大利亞墨爾本免費電車區域將要擴大!這些著名地區也要大改建了!
    華輿訊 據澳洲網報導,新當選的墨爾本市長薩利卡普(Sally Capp)來說,一些重要項目:如維多利亞女王市場(Queen Victoria Market)重建計劃預算2.5億澳元和南岸大道(Southbank Boulevard)升級正在緊鑼密鼓進行。
  • 上千人冒雨市政廳前排長隊,為領取$200飯票!
    墨爾本新增10例,總確診人數為1663例 在過去的24小時中,墨爾本新增了10例新冠病毒確診病例。目前維州的確診總數達到1663例。 在這確診的10例中,4例與墨爾本CBD的Swanston street上的隔離酒店Rydges的爆發有。
  • 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改造
    對gooood的分享 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是澳大利亞歷史最悠久的圖書館和地標,近日由丹麥建築事務所Schmidt Hammer Lassen Architects和澳大利亞建築及設計工作室Architectus完成了大規模改造,現已重新向公眾正式開放。
  • 「中國文化日」亮相墨爾本市政廳
    (原標題:「中國文化日」亮相墨爾本市政廳) 新華社墨爾本8月23日電
  • 維多利亞女王執政64年,守寡半個世紀,情感疑雲眾說紛紜
    1、 情竇初開的維多利亞女王情迷墨爾本勳爵影視劇中的維多利亞女王和墨爾本勳爵維多利亞女王在剛剛繼位時,迷茫孤立,而此時的墨爾本勳爵是英國的首相,是女王繼位後第一個與她會見的政府官員。墨爾本勳爵在維多利亞執政期間全力扶持女王幫助政府平穩更迭。下野後,失去了為女王出謀劃策的特權和愉悅,甚至徹底失去長期以來擁有的大量權力以及與女王的親密關係,墨爾本勳爵曾經一度感到難以忍受。
  • 維多利亞女王大廈——圓頂是羅馬風格結構的建築
    維多利亞女王大廈是世界上最美的購物中心,是休閒的好去處,是歷史的見證,值得一去。對面是town hall市政廳,是必到的景點!這是19世紀的羅馬建築,很漂亮的建築,整體展示了它的高貴和氣勢。這裡是澳洲難得一見的人口密集區。有時間可以去看看,裡面買買東西不錯的選擇。老牌百貨商場。
  • 旅行與讀書 墨爾本:穹頂之下的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
    旅行使我們謙虛讀書與旅行,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 墨爾本市集巡禮:在市集,呼吸一座城的味道
    1842 年,墨爾本市議會一成立,就管理和運營起當地多個市集,之中最有代表性的兩個,是「帕拉罕市場(Prahran Market)」與「維多利亞女王市集(Queen Victoria Market)」。前者年代最久,後者規模最大,但無論去哪一個,你都能覓得這座城市最本真、天然,讓人信賴的味道。
  • 走進墨爾本的旅遊黃金季,一起奔赴南半球感受春天的氣息!
    同時也是墨爾本.的旅遊中心,對面就是著名的聯邦廣場,是墨爾本市民在節假日聚會的重要場所,車站出來右手邊沿馬路行走百米就是王子橋,橫跨在著名的雅拉河上,河岸兩畔高樓林立,商場飯店酒吧密布,過河南岸再往前走,高高的一個金屬塔型建築便是維多利亞藝術中心,不遠就是墨爾本皇家植物園。
  • 維多利亞女王大廈:全世界最漂亮的購物中心,偉大的澳大利亞之鐘
    維多利亞女王大廈坐落於雪梨市中心最繁華的喬治大街上,旁邊是雪梨市政廳和聖·安德魯教堂。大廈建於1898年,建築本身是圓頂的羅馬風格結構,原本的用途是作為市場及辦公室,它頂端中央聳立著玻璃圓頂,200公尺長的大廈佔據了整個街區,內有超過180家的商店、咖啡館和餐廳,4個主要樓層的正面為高雅的維多利亞風格的商店。維多利亞女王大廈既是古蹟重修的作品之一也是最熱鬧的觀光景點,與市政廳一街之隔。大廈正面廣場處放置女王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