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刊文稱,隨著2018臺灣地方選舉拉開序幕,「誰將代表藍綠陣營徵戰臺北市」變成了各方關注的焦點。而此前已經放話要爭取連任的現任臺北市長柯文哲,目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2018的選戰臺北市為何成為焦點?未來又將如何牽動臺灣政局的變化?
新聞背景
NEWS
﹀
﹀
﹀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針對2018年島內地方選舉很多人已開始熱身。呂秀蓮對外表態「如果她去參選臺北市長,勝算非常大。」她已在臺灣政壇消失很久,此時對外如此自信的表達是否太張狂?有人買她的帳嗎?
賴嶽謙 臺灣實踐大學教授
呂秀蓮是一個很有「自信」的女士,因為她在臺灣從政多年並且在過去的選舉中比較順遂。但是,她忘了在上一次臺北市市長的選舉前,民進黨內先辦了初選,當時呂秀蓮大差距敗給姚文智。從這個角度上分析,呂秀蓮早在三年前就已經沒有辦法代表民進黨來角逐臺北市市長,更何況三年以後。
如今的呂秀蓮年齡大,思想舊,再加上臺北市整個選民結構發生變化,所以呂秀蓮或是錯估形勢,或是在逼迫民進黨黨中央一定要推出候選人,不能夠再禮讓柯文哲!因此,她的「自信」有策略性的運用也有自我刷存在感的功能。
現在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都提出了參選臺北市長的候選人。對於整個選民結構來說,現在的臺北市是藍大於綠?還是綠大於藍?最后角逐誰會更勝一籌?
於強 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傳統意義上大家普遍認為臺北市相對會藍大於綠,也就是國民黨的優勢會大一些,為什麼?這是因為在2016年臺灣立法機構民意代表選舉的時候,國民黨得到最差票選結果,其得票率不到三分之一,但臺北市一共有八席民意代表,其中國民黨拿下五席,比例大概佔62.5%!在國民黨最低點的時候,它還能在臺北市的八席民意代表中拿到五席,所以大家認為國民黨在臺北市還是蠻有希望的。
臺北市在臺灣整個的政治結構上有它特殊的位置,如臺北市交通最發達,教育最發達,文化演出項目最多,經濟總量最大等等。有個有趣現象: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到馬英九都做過臺北市市長,然後再去做臺地區領導人,但陳水扁是四年製做完連任失敗然後做了臺灣領導人,馬英九是四年製做完連任成功去做了臺灣地區領導人。換句話說,無論連任失敗或成功,都有可能出任臺灣領導人,所以臺北市長的選舉就充滿著無限遐想和可能。
有媒體分析稱「現在蠢蠢欲動的不止呂秀蓮,還有民進黨內部所謂的『大佬』可能也會站出來。」這樣的可能性大嗎?
賴嶽謙 臺灣實踐大學教授
可能性不大。目前不論國民黨還是民進黨不斷在放話說「還有很多的『大佬』會出來」。例如在國民黨內包括馬英九、江宜樺、連勝文等等全部都被羅列出來,這樣的動作對於已表明要參選的丁守中或鄭麗文來說很不公平,因為這等於把丁守中鄭麗文打成為「二軍」。民進黨也是一樣,例如呂秀蓮表態要出來等等,就等於民進黨內部把自己參與表態的人也打成「二軍」。以上這種情況間接把柯文哲的聲勢拱抬的更高。
所以現在民進黨為難的地方是在於:如果它推出一位代表跟柯文哲同時競選,那很有可能是國民黨漁翁得利!國民黨一旦當選那民進黨就要負「讓國民黨當選」這樣敗責,可如果民進黨不推出人這樣的情況又會被大家嘲笑,也就是民進黨已經在執政,卻連自己人裡擔任臺北市市長的候選人都推不出來?所以民進黨處於兩難局面。
有臺媒稱「目前臺北市選情陷入混亂狀態,凸顯出藍綠陣營和柯文哲的選舉布局並沒有真正清晰起來,這也會讓未來選舉產生更大變數。」如果在2018選舉中再遭遇失利,國民黨的未來更加讓人擔憂。猛戳視頻了解相關情況↓↓↓
有些媒體分析稱「今年臺灣島內的地方選舉會特別好看」!好看在哪?
於強 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這次臺北市長的選舉是這場大戲的序幕,其實現在柯文哲跟民黨的矛盾已越來越大。過去半年以來,柯文哲跟民進黨之間先是從嘴巴上不斷交鋒,如民進黨的市議員王世堅說柯文哲是「過期牛奶」,然後前段時間民進黨的段宜康又去罵柯文哲,柯文哲還擊稱「狗咬了我,我才不會咬回去」。可見他們開始在言語上有一些爭奪。但在民進黨看來,柯文哲跟民進黨不是完全一條心,所以2014年柯文哲剛當選臺北市長時,民進黨就放話說柯文哲「你應該加入民進黨」,然後柯文哲擺出一副「寶寶就不」的架勢,因為柯文哲能夠當選是他得拿住綠營的票的同時還要拿一部分淺藍和中間選民的票,所以他如果完全跟民進黨貼在一起那淺藍和中間選民的票都拿不到了,因此他一直遊走在這個中心,不斷的在走鋼絲。
蔡英文心中實際上希望柯文哲能贏,因為柯文哲只要贏了就會被困在臺北市不要讓他去2020年挑戰蔡英文,但柯文哲也正是看到蔡英文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就吃定蔡英文,目前看在雙方的對決中,柯文哲略佔上風。
國民黨有沒有可能利用臺北市長選舉的機會來翻盤?
賴嶽謙 臺灣實踐大學教授
更多精彩內容 請戳下文↓↓↓
■ 美股暴跌!內鬥不休!誰是罪魁禍首?
■ 美國「第一千金」要去朝鮮半島前,副總統卻去了這兒……
■ 有話直說!局座和邱毅和你一起聊「美臺」關係!
【本期編輯:郭冉】
來源:CCTV4《海峽兩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