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激烈碰撞的一個時期,其間人才輩出,能稱得上「大師」的人,也比其他時間段來得更多。
民國時期,有識之士振興佛教,佛門高僧層出不窮。而其中,有一個和尚,恐怕是最有學問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民國時期的眾多高僧中,只有他是一直戴著一副眼鏡的,而在那個時代,眼鏡不正是學問的象徵嗎?
最有學問的和尚——太虛大師
這個和尚,就是許多人熟悉的太虛大師。
太虛大師(1890-1947),俗姓張,乳名淦森,學名沛林,法名唯心,是中國近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一位理論家和實踐家。大師的一生,都獻給了振興佛教、建設新佛教文化的事業,是一位身體力行、真正的得道高僧。而他那副眼鏡,恐怕會讓許多人覺得,他比其他的高僧知識更淵博,也更「現代」吧。
1929年,太虛大師在倫敦街頭
太虛大師生於浙江海寧,十六歲出家,1918年在杭州淨慈寺創辦了影響深遠佛學期刊——《海潮音》。20年代末,太虛大師萬裡西行,遊歷歐美各國,同時,將佛法帶到了大洋彼岸,成為在西方世界弘傳佛法的第一人。同時,與人一同倡導,籌備創設中國佛學院,為佛學的研究、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師住世時,率先提出了「人間佛教」的概念,並終其一生提倡之——這也使得太虛大師成為民國時代佛教革新運動最具影響力的倡導者。佛教要用來解決人生問題,要為活人服務,要與世俗社會緊密聯繫,而不是為死人、為鬼怪服務。成佛在人間,人成佛成,是為真現實。「人間佛教」的理念,後經趙樸初居士的繼承和發揚,成為佛教改革的強勁動力。
太虛大師舍利塔
去年是太虛大師圓寂70周年,全國各地都舉辦了各類紀念活動,以追思這位對佛教、對傳統文化,乃至於對現當代中國都有著深遠影響的大師。
斯人已去,但是太虛大師的人格魅力,他對於佛法的體悟,卻在數十年後,依然影響著苦海之中的眾生。惟願太虛大師不舍眾生,乘願再來。
太虛大師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