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民國最有學問的和尚,以提倡「人間佛教」聞名於世

2020-12-25 走讀梵

民國時期,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激烈碰撞的一個時期,其間人才輩出,能稱得上「大師」的人,也比其他時間段來得更多。

民國時期,有識之士振興佛教,佛門高僧層出不窮。而其中,有一個和尚,恐怕是最有學問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民國時期的眾多高僧中,只有他是一直戴著一副眼鏡的,而在那個時代,眼鏡不正是學問的象徵嗎?

最有學問的和尚——太虛大師

這個和尚,就是許多人熟悉的太虛大師。

太虛大師(1890-1947),俗姓張,乳名淦森,學名沛林,法名唯心,是中國近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一位理論家和實踐家。大師的一生,都獻給了振興佛教、建設新佛教文化的事業,是一位身體力行、真正的得道高僧。而他那副眼鏡,恐怕會讓許多人覺得,他比其他的高僧知識更淵博,也更「現代」吧。

1929年,太虛大師在倫敦街頭

太虛大師生於浙江海寧,十六歲出家,1918年在杭州淨慈寺創辦了影響深遠佛學期刊——《海潮音》。20年代末,太虛大師萬裡西行,遊歷歐美各國,同時,將佛法帶到了大洋彼岸,成為在西方世界弘傳佛法的第一人。同時,與人一同倡導,籌備創設中國佛學院,為佛學的研究、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師住世時,率先提出了「人間佛教」的概念,並終其一生提倡之——這也使得太虛大師成為民國時代佛教革新運動最具影響力的倡導者。佛教要用來解決人生問題,要為活人服務,要與世俗社會緊密聯繫,而不是為死人、為鬼怪服務。成佛在人間,人成佛成,是為真現實。「人間佛教」的理念,後經趙樸初居士的繼承和發揚,成為佛教改革的強勁動力。

太虛大師舍利塔

去年是太虛大師圓寂70周年,全國各地都舉辦了各類紀念活動,以追思這位對佛教、對傳統文化,乃至於對現當代中國都有著深遠影響的大師。

斯人已去,但是太虛大師的人格魅力,他對於佛法的體悟,卻在數十年後,依然影響著苦海之中的眾生。惟願太虛大師不舍眾生,乘願再來。

太虛大師法相

相關焦點

  • 他是近代著名佛教思想家,解行並重的大修行僧,畢生推行人間佛教
    他的剃度師為普陀山福泉庵清念和尚,天童寺受戒時,戒和尚是圓瑛和尚,為太虛大師門徒,慈濟證嚴法師的入門師父。他便是釋印順,俗名張鹿芹,人稱印順導師、印順長老、印順法師,浙江杭州府海寧人(今屬嘉興)。印順法師是一名活躍的學問僧,著作等身。
  • 結婚場所選在和尚廟佛光山上悟「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真諦到底是什麼?  和尚雕像為何手捧元寶?  高雄的佛光山有「南臺佛都」之稱,是世界著名佛教聖地。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更是為世人所景仰。  上月底,「大陸媒體參訪團」在臺灣《旺報》工作人員陪同下,一同參觀了佛光山並拜會了星雲大師。
  • 佛教為什麼提倡吃素?
    提到佛教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一群「不食人間煙火」的和尚。那麼佛教為什麼要提倡吃素呢?這是佛陀的慈悲心在裡面,佛教的本義就是「眾生平等」每個生命都有生存的權利。多可愛的生命啊!有很多人拿濟公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給自己找藉口,但是你不知道的是他後面還有兩句:「世人若學我,必然墜魔道」。再說濟公是阿羅漢轉世,他有神通在,他能吃進死的去,吐出活的來。你有這個本事嗎?我們凡夫俗子怎麼能和阿羅漢相比呢!
  • 臺灣佛教四大山頭均秉持「人間佛教」理念
    我們《文化大觀園》欄目開播七年裡,也陸續拜會了臺灣佛教界不可不提的四大山頭,也是臺灣最著名的四大佛教道場。王魯湘:星雲大師呢又雲遊四海,又回到宜興,在大覺寺裡頭在裡頭在檢查這個工程的進度,然後我們就得到這個消息以後,我們就從北京就一路趕過去,我們到宜興的時候飛機晚點了,晚點了以後一直到半夜快11點了摸著黑才轉到山裡頭,突然看到前面那個地方有一個殿堂,殿堂裡發出燦爛的燈光,然後我們下車一進去裡頭一個很長的一個桌子,抬頭一看星雲老和尚那麼大年紀了,裹著他那個厚厚的那個僧袍,就坐在那裡,他的那幾大弟子兩邊列坐
  • 「給」是人間佛教的核心
    他說,在大陸,過去有太虛大師在各地就說了「人生佛教」,1932年,又提出「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同一時期,慈航法師則在南洋創辦《人間佛教》雜誌,傳播人間佛教的信仰;以及一些現、當代學者和開明的四眾弟子,如楊仁山、歐陽竟無居士在南京設立「金陵刻經處」,宣揚文化等,乃至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長者也提倡人間佛教,大家都覺得應該要用「人間佛教」來回歸佛陀的本懷,讓佛教秉承當初佛陀「示教利喜」的精神
  • 普仁大和尚_佛教_鳳凰網
    普仁法師在1980年12月依蘇州西園戒幢律寺明開大和尚披剃出家,法名常耀,法號普仁。1982年9月在西園戒幢律寺依明開大和尚受具足戒。1980年12月至1983年3月在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學習,同年3月畢業後,被分配到西園戒幢律寺。
  • 茗山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茗山早在出家時已聽宏臺講,太虛乃當代最有道德學問的高僧。這時聽說太虛來鎮江,立刻渡江,奔太虛駐錫的太平寺拜見太虛。太虛見茗山雖瘦小,但清秀沉靜,堪可造就,即讓他當自己的侍者,隨侍太虛講經。 次年,經太虛推薦,赴武昌世苑圖書館研究部深造。抗戰前期,茗山在湖南衡陽組織佛教會及佛學講習所。1942年任耒陽金錢山寺住持,創辦僧眾徹悟學校。
  • 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是否符合佛陀本懷?
    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是否符合佛陀本懷?網友問:法師,佛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要我們生起出離心。可又有人提倡人間佛教,說這個世界這麼好,那麼好,讓人們留戀這個世界。佛都說這是末法時代,會成住壞空,做這些努力有什麼意義呢?是不是偏離方向了呢?
  • 人間佛教思想的播種者——印順法師
    太虛大師(1890~1947)提倡「人生佛教」,給予他很深的影響和啟迪。可以說,印順的「人間佛教」思想是在「人生佛教」思想的基礎上,經過再轉化更加精純與豐富(12),從而揭示了「佛出人間」的真實含義。一九三七年初,他從普陀山到武昌佛學院任教。
  • 明生大和尚踐行人間佛教 練江保護基金會成立
    明生大和尚代表揭陽佛教界捐款100萬元助力練江治理(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根通長老(左)和明生大和尚(右)2018年5月28日,練江母親河保護基金會成立大會在普寧市舉行,普寧市黨政代表及各界仁人志士、社會賢達等出席大會並捐獻善款,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 魏道儒:人間佛教的實踐樣板是釋迦牟尼佛
    大約到1951年前後,又寫作了《人間佛教緒言》、《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人性》、《人間佛教要略》等。印順法師認為,早在他講述《佛在人間》等著作時,不但「對全體佛法的看法,逐漸凝定,也有了表示意見的意欲」(注釋3)。這表明,他是在對整體佛教形成自己的看法之後,才開始論述「人間佛教」問題的。  他之所以開始重視「人間佛教」這個問題,有兩個重要原因。
  • 泰國駐八國佛教大使團齊聚弘法寺專程拜訪印順大和尚
    、海南省佛教協會會長、深圳市弘法寺方丈印順大和尚。印順大和尚深情地談到了3月7日至11日,率中佛協代表團一行出席菩塔瞻長老的荼毗活動的感受。他說,普塔瞻長老是一位非常親切的代僧王,能夠率團出席長老的荼毗儀式是自己的榮幸,因緣殊勝。他亦為更好地發展中泰佛教界友好關係寄予了美好期望,對未來兩國佛教的發展充滿了信心。印順大和尚表示,漢傳佛教與南傳上座部佛教本來就是一家人,信仰是一樣的。
  • 金山活佛,民國最神秘的和尚之一,佛法很高深
    過了幾天,很多的士兵也都改口,不叫他瘋和尚也叫他活佛了。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活佛對他們太好了,什麼人有了病,只要請他,他都結緣,真是妙手回春,手到病除。只要活佛手一摸,奇症重疾,應手而愈。受過他施救的士兵,當然不會再稱他瘋和尚。其中有信佛的人更不會說他是瘋和尚,除去少部分不信佛教和異教徒還是以瘋僧視之。
  • 太虛法師:16歲出家,星雲大師繼承其「人間佛教」,死後心臟不壞
    太虛法師,民國四大高僧之一,1890年出生於浙江海寧一個木工家庭,法師還在襁褓之中,父親就撒手人寰了,5歲時,母親拋下兒子改嫁他鄉。一個孩子,從小就失去了世界上最溫暖的愛——父愛、母愛。後來,外祖母看其可憐,將他收留。
  • 為什麼日本和尚可以肉食妻帶?
    在中國人的印象中,和尚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苦行者,平生常伴青燈古佛;要是浪漫一些的話,會天馬行空幻想和尚是隱逸佛宇的武林高手......無論怎樣,和尚大抵是遠離塵世的人。在他執政的三十年,遣使入唐,研修佛學,定佛教為國教,興隆佛法,創建寺院,奠定了日本佛教之基。此後兩百年間,日本佛教在中國佛教後面亦步亦趨。
  • 全國政協常委學誠大和尚:中國佛教的責任與擔當
    中國網3月7日訊 《佛教:邁向和平與發展的未來》、《把握漢傳佛教過去、現在、未來的精神脈絡》是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學誠大和尚今年兩會的兩份提案,旨在關注中國佛教的自身建設與健康發展。    一身僧服、慈祥和藹的學誠大和尚,拿出他近日付梓出版的專著《責任與擔當》結緣給記者。
  • 連結當代社會 探人間佛教真義
    圖/記者邱麗月解行並重 關注人之議題 開幕式上,擔任主持人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讓先闡述座談會主題「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宗旨與座談會研討面向,期待透過對人間佛教的探究來拉近與當代社會連結、解決現今遇到的問題與面臨的挑戰,讓世間更美好;隨後播放影片《星雲之道》問道,由星雲大師透過影片闡述人間佛教真義;接著由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
  • 陳兵:人間佛教與佛法的出世間修證
    一、出世間的修證不離人間自太虛大師提倡之伊始,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就不僅僅限於人天乘正法的強調、慈善事業的倡導,而被賦予即人間而出世間的深義,看作對佛陀整體教法的回歸。趙樸初會長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也以「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的菩薩行為基本內容,不過結合我國目前的現實,強調佛教徒應「自覺地以實現人間淨土為己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事業貢獻自己的光和熱。」[3]可以說這與太虛大師、印順長老的人間佛教思想一脈相承。
  • 揚州香照寺蘊含佛教在人間之意!佛教應該更多感受人間的煙火氣
    這句還有另外一番解釋就是佛教佛無處不在。另外,還有一句「佛是海邊粒粒沙」。後來在揚州,在我居住的地方,竟然有一家庭式寺廟叫作香照寺。有一天散步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建在人世間眾生中的寺廟。我大有感嘆:竟然有一家寺廟叫香照寺的,竟然建在居民區中間。那裡的師傅和居士,心地都很善良。
  • 趙樸初是「人間佛教」思想在新時期最偉大的發揚者和踐行者
    趙樸初是「人間佛教」思想在新時期最偉大的發揚者和最完美的踐行者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內亂外患交互迭至,歷經連年戰爭和浩劫,社會空前大動蕩。佛教徒中普遍存在的單純求出世與厭世傾向,重「死」重鬼神,產生了許多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