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惠生:根、脈、事、形、命 做守正創新的好記者、大記者 ​

2020-12-11 中國科技新聞網


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9日訊   今日,在2020中國科技傳播論壇暨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十五次學術年會上,中華新聞工作者協會原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翟惠生受邀作主旨報告。他沒有講稿,更沒有PPT,而是與到會的記者們聊天,拉家常,幽默風趣,侃侃而談,會場上不時爆發出會心的笑聲。

翟惠生說,今天的宣傳報導,特別是科技報導,一定要守正創新。我琢磨,「正」字是五筆。小學生練字兒先寫正字,練得是橫平豎直。

正字的第一筆是橫,它是我們科技報導的「根」和「魂」。這個「根」是什麼?「根」是價值觀。什麼叫價值觀?簡而言之,就是你對事物的看法。假如你與另一個人能聊得來,三句話一過,大家價值觀基本相同,對事物的看法一致;聊不到一塊去,那說明對事物看法不一樣。價值觀是決定你怎麼寫報導和寫什麼報導以及怎麼表達的一個關鍵問題,是你頭腦裡邊對事物的判斷,說白了,就是政治意志的生活表達,也是自己內心深處人文倫理的生活表達。

正字第二筆,這一豎是什麼?是「脈」,脈搏的「脈」。有了「根」還得有「脈」,要知道這脈絡是怎麼回事,這太重要了,尤其是科技報導。剛才張伯禮院士的講話為什麼能吸引人?他是搞中醫的,無論是黃帝內經、傷寒論,還是歷朝歷代的疫病內在規律,這些中醫的脈他都知道。現在有人說中醫不成了,其實原因有二,一是真正能稱得上好中醫的大夫太少了,中醫講究辨證施治,不是在中醫學院念了4年本科,再念兩年研究生就能當一名好中醫大夫的。要個體化的望聞問切,在共性中準確找到個性特點,這是很難的事。二是因為中藥現在都是種植的了,而不是野生的了,其藥性作用能一樣嗎。所以絕不是中醫不成了,更不是中醫的思想思維不成了。實際上所有傳統的東西都面臨這個本質同樣的問題。我們科技報導的脈究竟是什麼?說起來也簡單,那就是源於生活,還要還原給生活。一定要了解科學就是誕生於生活,回過頭來科學終究要為生活服務。源於生活,就是生活中遇到了困難不解的東西,提出來了,有一些人專門搞研究,提出來解決思路和辦法,再用其為生活服務。如果不能為生活服務,再好也沒有生命力。數理化是科學的基礎,它同樣是間接為生活服務的。所以說這個「脈」一定要把得住。

正字第三筆是一小橫,那是什麼?是「事」,事情的「事」。你知道了「根」和「脈」以後,要用什麼說話?要用事來說話。張伯禮院士講話之所以吸引人,因為他講的全是「事」,這跟那些說概念喊口號的不一樣。他表達很自然樸實。用「事」來支撐這個「理」。所以我們提倡講故事。你看這個「故」字是一個古代的古加一個反文,好像英語語法中的「完成時」,是已經發生的又對現在還有影響的事情,這就是故事。比如在座的人大多是年輕人,說起新冠肺炎來都是親歷者。張伯禮院士講的這些故事,你可能零零碎碎的知道,作為記者也可能系統地知道。如果17年前發生的非典的「事」今天要再講,你又知道多少呢?恐怕在座的好多人都不知道其中發生過的很多事了。但如果你還能從頭到尾都講出來,那就吸引人了。這個「事」是「根」和「脈」的表達,這是聯繫在一起的有機整體。所以只要是跑科技新聞的記者,就應該對這個領域的「根」和「脈」所衍生出來的「事」多聽多看多記,做到心裡有數。

正字第四筆是一小豎,這小豎是什麼?是「形」,形狀的「形」。無論寫報導或者拍攝的照片、視頻,或者是錄音報導,都是「形」的呈現。形能不能抓人,就看前三個把握的怎麼樣了。「形」的呈現用新聞術語來說,無外乎就是典型宣傳、熱點引導和輿論監督這三樣,跑不出去這個圈。 比如張伯禮被授予「人民英雄」稱號,我們宣傳張伯禮就叫典型宣傳。因為寫的是一個人做了些什麼事,這就是典型宣傳。熱點引導是什麼?是大家都很關心,而且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的事情,這就是熱點。通過新聞報導把大家對這種事情的情緒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就叫熱點引導。比如今天大會發言全都是圍繞著新冠疫情這個話題。因為這是一件涉及到每個人的大事,這就是今天的熱點,討論它並碰撞出正能量的火花,再寫成報導,就是在引導熱點。而對抗疫過程中趁機撈錢的,做虛假廣告的或者發布虛假信息的,我們通過曝光予以揭露警示世人,這就是輿論監督。但要做好典型宣傳、熱點引導和輿論監督這種新聞外形的表達,必須有「根」、「脈」和「事」來支撐這個「形」。

正字最後這一橫筆是生命的命。只有前面四個都掌握了,你的報導才有生命力,才可持續。儘管新聞是「爭一日之輝煌的」,但如果你把握了「根」、「脈「、「事」和「形」,你的「一日輝煌」的報導同樣是有長久生命力的。要充分認識到科學報導絕不只是報導科學,實際上它是政治報導,也是社會報導,也是人文報導和經濟報導。這還是因為科學源於生活又為生活服務,而生活本身就是政治、經濟、社會、人文等的全包括。比如當年改革開放之初,國家科委發布的一些新聞都能上黨報的一版頭條。因為它釋放的是改革開放的政治信號,像允許科技人員下海承包,租賃等。今天也同樣,科技報導裡滲透著政治,很多的科技競爭背後都是政治競爭。我們千萬要牢記這點。 所以常說新聞是政治性很強的業務工作,又是業務性很強的政治工作,就是它離不開政治二字。

再談「創新」的「創」字是幾筆?六筆,就比「正」字多了一筆,多的這筆是什麼?是時代感。就是要把報導的「根」、「脈」、「事」、「形」和「命」,與當下人們的接受習慣和現代的傳播手段緊密結合,從而體現出時代感來。要體現出時代感,如果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守正,創新就會走歪了。比如「第一時間」這個詞,好多報導裡都喜歡用第一時間。從科學角度看,什麼叫第一時間?5分鐘、10分鐘、一個小時,還是一天?這是個模糊概念。再比如說情商、智商,這「商」是什麼?「商」是數學概念,現在很多都是運用科學定義的詞來表達概念,但我們在寫報導時就一定要弄清楚這個詞出自哪,才能運用的得當、恰當。 作為科技記者,這點要比別的領域的記者更嚴謹,你的科技報導創新才不至於跑偏。尤其是現在面對公共突發事件頻發,面對世界這麼複雜的動態,我們寫報導一定要於情於理都搞明白。才能真正站得住腳。 科技報導切忌單純的概念化,單純的喊口號,人云亦云。因為記者今天寫稿大都是被採訪方準備好了通稿,而記者在電腦上一查、一改、一拼接就成了。這樣做不好。對方提供素材是好的,但你寫的每一句話要都能表明你有沒有「根」、有「脈」,有「事」。希望大家做科技報導中守正創新的好記者、大記者。


相關焦點

  • 一個守正創新的城市叫長沙
    訪銅官窯古鎮、賞冰雪世界、登三湘第一高樓、品老長沙生活……我們仿佛瞬間擁有了三頭六臂,經歷了一次穿越古今,跨越時空的神奇夢幻之旅,讓全省媒體大咖深切感受到省會長沙作為全國網紅城市的震撼與風採。而她帶來的震撼和風採在形式上是來自文旅融合的典範,骨子裡是一份守正創新的擔當。
  • 守正創新不斷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丨論道
    二充分挖掘中醫藥寶庫精髓內涵「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確處理傳承與創新的辯證關係,關係到中醫藥的前途和命運。守正,即正本清源、傳承發揚;創新,即擁抱科技、積極進步,守正創新是對中醫藥自信的深刻闡釋,也是對中醫藥發展道路的最佳指引。
  • 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清肺排毒湯」成為抗疫...
    其中,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推薦使用的抗疫利器「清肺排毒湯」成為使用面最廣、使用量最大的方劑,彰顯了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方向的正確性。由此,對如何進一步促進中醫藥學術進步和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引發了思考、獲得了啟示。
  • 守正創新 繼往開來 努力推進新時代新聞學傳播學學科建設
    新時代我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學科建設,面臨著難得機遇和重大挑戰,需要我們堅持守正創新,繼往開來,去迎接新發展,走向新輝煌,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理論自信和學術自信。 前些日子清華大學停招新聞學專業本科生一事引發了一場爭論,也引發了一些人對新聞學學科發展前景的擔憂。有人因此問「新聞無學論」是否會「死灰復燃」「捲土重來」。我想,「新聞有學」已成定論,這已是不容置疑的事。
  • 讓「守正創新」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助推器」
    1月6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守正道創新局」六個關鍵字精準概括了黨的十九大以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取得卓越成就的秘訣,也預示著該項工作在新的一年裡將邁入更高階段、創造更優業績。在此偉大曆程中,守正創新將發揮積極地、不可或缺地推動作用。守正創新能夠有效助推磅礴建設力量的匯聚。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思想戰線進入了守正創新的重要階段,強調「推動宣傳思想工作不斷強起來」。
  • 廣州日報兩記者榮獲第五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比賽「優秀演講人」
    在此前舉行的廣州市新聞戰線2018年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中,廣州日報記者陳珉穎(中)、何瑞琪(右)分別獲一等獎、三等獎。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蘇俊傑攝本次演講比賽由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記協共同主辦。全省新聞媒體積極參與,經省直和各地級以上市媒體初賽選拔,42名演講人參加決賽。
  • 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關永霞:傳承精華守正創新 為建設健康...
    2019年10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發展做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要深刻洞悉行業形勢,緊跟國家政策,精準把脈企業發展方向,大力發展中藥,突出中藥特色優勢,將中藥板塊打造成公司增長的新引擎。」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張貴民的「中藥就是『沒有專利的專利藥』」震耳發聵。
  • 新時代文創產品開發如何實現守正創新?
    新華社上海10月22日電題:新時代文創產品開發如何實現守正創新?新華社記者施雨岑文創產品是讓文物藏品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載體。「新時代文創產品開發必須把握守正創新總基調。」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羅靜22日在上海表示,文創產品開發是文博事業中最具創新活力的領域之一,文創產品能潛移默化地引導人們認知美、享受美、創造美,引導人們形成向上、向善、向美的生活理念。同時,要警醒和摒棄一些不良傾向——部分文創產品與人民群眾的購買能力、實際生活需求脫節,產品設計低俗化、趣味品味不高等。
  • 好記者講好故事丨山西省晉城市新聞傳媒集團趙亮:記者是記錄者...
    原標題:好記者講好故事丨山西省晉城市新聞傳媒集團趙亮:記者是記錄者,也是傾聽者 12月19日,2020年全國「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團走進湖北,巡講現場,巡講團成員、山西省晉城市新聞傳媒集團趙亮,生動地講述了一本連接父女兩代村書記的扶貧日記中的扶貧故事。 51歲的老郭郭建平因勞累過度,突發心臟病,倒在了扶貧一線,工作日誌永遠停留在了2019年7月30日。
  • 戲曲藝術——守正創新 薪火相傳
    製圖:蔡華偉核心閱讀戲曲藝術薪火相傳,既要十分重視經典劇目的傳承傳播、戲曲表現技法的代際傳承,還必須致力於符合戲曲藝術規律的新劇目創作經典劇目具有藝術完整性,通過它們的不斷演繹、傳承,可以整體地傳遞這門藝術的美學精義現實題材從來不是戲曲化的障礙,只要堅持守正創新,就能攻克「既是現代戲,又是戲曲」這一難題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廣泛的世界影響
  • 守正創新思政教學 培養民族復興時代新人
    :42:35來源:南方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郭澤華 2019年08月17日 14:42 來源:南方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各地區各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採取有力措施認真貫徹落實,思政課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 文化建設:守正創新聚能量
    文化建設:守正創新聚能量乘風追夢,使命催徵。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回眸「十三五」,展望「十四五」,長治文化發展如鯤鵬振翅,乘風而起。文化產業周既是當地文化產業最新發展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立足高質量發展、做大長治文化品牌、做強長治文化產業、重鑄長治文化特質全新集結。勇立潮頭,產業賦能。多年來,我市厚植上黨文化底蘊,積極推廣當地文創產品,通過深圳文博會這一平臺,充分展示上黨文化魅力,極大提升了長治文化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提高了文化企業的自信心,激發了文化產業從業者幹事創業的激情和活力。
  • 聆聽好記者講好故事—— 「我願做一隻新聞戰線上的螢火蟲,只爭...
    湖北日報實習生 金凌雲12月19日,由中宣部、中國記協組織的2020年全國「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走進湖北,在洪山禮堂開講。12名來自中央新聞單位、行業媒體和省市媒體的優秀記者,分享他們在抗疫前線、草原大漠、邊關哨所等採訪一線的動人故事。臺上,聲情並茂;臺下,掌聲雷動。
  • 來看看京劇「第一科班」如何守正創新
    1990年,袁世海參加徽班進京200周年紀念演出扮演張飛(新華社記者楊飛攝)日前在京舉辦的首屆「富連成戲曲國際青年學者論壇」上,不少學者和專家認為,富連成社的發展歷程,對於當下戲曲的「守正創新」具有巨大的啟示意義。
  • 對話文化產業專家李鳳亮:守正創新 打造寶安文化品牌
    根據我的觀察,我認為寶安文化創新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文化業態多元。包括傳統業態和新興業態,對傳統文化保存得比較好,比如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對非遺文化進校園等做得很好,文化產業的新興業態也在不斷培育。二是文化活動豐富。寶安作為深港文化之根,聚集了各類的移民人才,具有一種包容的文化環境,創意群體很活躍。
  • 守正創新,新華社兩會報導「融」有力
    新華社部署、籌備2019年兩會報導突出思想指引,首先要求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重要思想,切實體現守正為本、融合為先、創新為魂、踐行「四力」,通過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創新,系統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讓融媒體報導有突破性進展。  凡事預則立。
  • 有分量的「大稿子」怎麼寫?
    做專家型記者,就是要專注於調查研究,研究政策,研究政策預期和前瞻判斷,研究「中國特色」,研究「事物兩難」,研究不同的利益群體的不同立場,研究一些「趨勢性信號」。要做專家型記者,先做專家型報導。只有不斷寫出權威、專業、持久的專業報導,才能樹立專家記者的形象。專家型記者,必須具備專注、深度、廣度、鮮度"四個維度",要做一個有高度、有硬度、有深度、有溫度的"四度"記者。
  • 守正創新 乾養堂中醫藥傳承與中藥飲片應用專家研討會在京召開
    此次會議,以"開拓創新·科學管理·經驗共享·"為主題,全面貫徹落實全國中醫藥大會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文件精神,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環球網、人民網、中國中醫藥報、健康報等多家媒體記者參加了會議,共同見證這一具有代表性的中醫藥傳承與發展研討會。中國中醫科學院梁峻教授根據抗擊新冠肺炎期間中醫藥的突出貢獻,對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做了論述,並對中醫藥發展的規劃做了五個路徑探討。
  • 國醫大師禤國維:不離開患者方可「守正」
    嶺南中醫藥如何守正創新?南方都市報在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的指導下,推出廣東(嶺南)中醫藥守正創新優秀案例徵集評選活動。南都邀請中醫藥名家大師闡釋他們眼中的中醫藥「守正創新」之道,以助力新時代廣東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之路,加快實現從中醫藥大省向中醫藥強省的跨越。第一期專訪了當代中醫皮膚病學大家,被稱為「皮膚聖手」的國醫大師禤國維教授。
  • 262歲松鶴樓:守正與創新,打造蘇州美食名片
    創新:每兩個月要出一批創新菜 松鶴樓規定後廚每兩個月就要出一批創新菜,目前總共累積了三四千道創新菜,通過專業評比,每個季度都會更新一本菜譜,將創新菜和傳統菜融合在一起供食客選擇。 02老字號如何保持長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