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設:守正創新聚能量
乘風追夢,使命催徵。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回眸「十三五」,展望「十四五」,長治文化發展如鯤鵬振翅,乘風而起。「十三五」期間,我市文化精品層出不窮、文化產業逐步壯大、文化事業蓬勃發展,不斷推動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譜寫出文化發展新篇章,奏響文化自信最強音。
五年間,我市各項惠民文化工程緊密推進,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群眾、紮根基層,用鮮活生動的作品,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各類文化產業日益壯大,形成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用文化凝聚轉型發展正能量;堅持傳承與發展同行,創新與保護並舉,促進文旅深度融合,不斷擦亮長治文化品牌。
普惠民生 引領文化新風尚
「沒有黨和政府,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
「演出送到家門口,咱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12場演出,上萬名觀眾,剛剛落幕不久的全市文化扶貧巡迴演出,讓各縣(區)百姓讚不絕口,這也是我市文化惠民工程的一個縮影。
春風化雨,浸潤民心。「十三五」期間,我市堅持以文化人,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走進群眾、入腦入心;激發動力活力,壯大紮根基層的「紅色文藝輕騎兵」,堅持用心用情傳播科學理論和先進文化,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服務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前公布的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評選表彰名單,我市三家單位榜上有名,集中展示了我市基層文化建設新成果。
文藝產品優質高產,是文化繁榮的重要標誌。不久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名單,我市長子縣文化館創排的長子鼓書《最後一筆黨費》入選「百年百項」小型作品創作計劃。近年來,我市文藝工作者深入一線,聚焦精品創作,抒寫偉大時代,創作了一批反映時代精神、講好長治故事的舞臺力作。上黨落子《第一書記》、電視紀錄片《八路軍在武鄉》、電影《一個不落》、廣場舞《最美太行》等形式多樣、內容精彩的文藝創作紛紛斬獲佳績。
「長治作為全國首家中國曲藝名城,成功舉辦了五次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以及一次中部六省曲藝大賽。」長治曲藝家協會主席、研究館員蔡建民介紹,「我市多次成功舉辦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不僅擦亮了中國曲藝名城的招牌,也推動了地方曲藝的繁榮和發展。」在今年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中,長子鼓書《鬧紅火》獲得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獎;張華、王付貴獲表演獎提名;襄垣鼓書《光蛋孩與張愛愛》、潞安大鼓《再唱趙樹理》獲文學獎提名;霍亞傑獲新人獎提名。
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我市不斷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曲藝隊伍整體素質,努力創作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統籌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和有效力量,進一步加大對曲藝形式和內容的傳承保護力度,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曲藝作品,著力打造特色曲藝品牌,夯實曲藝基層陣地建設,推動曲藝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引領文化建設新風尚。
產業集聚 構建文化新格局
5天時間,7大主題展示,8項主題活動,7類文娛活動,2萬平方米展區面積,55個展區,超10萬件文創展品,164家企業參展,現場交易額達3500餘萬元,協議訂單金額超過1億元,31項現場非遺展示,參觀人流量累計達23萬人次……2019年為期一周的長治文化產業周上,我市各類文創產品精彩亮相。
文化鑄魂,產業添翼。2019年,長治首次舉辦大規模、全要素的長治文化產業周。舉辦文化產業方面的盛會,全面展示了近年來我市文化體制改革新成果、文化產業發展新成就。文化產業周既是當地文化產業最新發展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立足高質量發展、做大長治文化品牌、做強長治文化產業、重鑄長治文化特質全新集結。
勇立潮頭,產業賦能。多年來,我市厚植上黨文化底蘊,積極推廣當地文創產品,通過深圳文博會這一平臺,充分展示上黨文化魅力,極大提升了長治文化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提高了文化企業的自信心,激發了文化產業從業者幹事創業的激情和活力。其中,《夜讀春秋》《金母元君朝元圖》《屯留編鐘》等作品先後榮獲深圳文博會「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
情懷似風,效益似帆。山西文博會是我市文化產業集中展示的又一平臺。僅2017年山西文博會期間,我市26家文化企業參會、100餘種文化產品參展,累計接待國內外參觀者25.9萬人次,現場銷售額超100萬元,7個文化產業項目籤約額達60億元,29件文化產品分獲金、銀、銅獎和優秀獎。其中,上黨堆錦《金母元君朝元圖》獲得該屆文博會的最高獎——「神工杯」工藝美術精品特別金獎。
山因雲晦明,雲共山高下。「十三五」期間,隨著我市文化產業做大做強,進而反哺文化做深做廣。2020年,我市通過加強文化產業頂層設計,依據全市文化資源分布狀況和各地經濟發展水平,規劃打造「五大文化發展片區」+「五大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格局,形成產業集聚,努力構建出重點突出、資源互補、差異競爭的發展局面。
長治文化產業連續多年蓬勃發展,展現了一段敢於創新才能勇立潮頭的歷程,在全市轉型發展大局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成為擴大就業空間、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動能。至2020年上半年,我市共有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文化傳播、文化投資運營、文化產品的生產和中介服務、文化裝備生產、文化娛樂休閒服務、文化消費終端生產9大類別,成為帶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文旅融合 激發文化新活力
「過去坐著旅遊公交車到長治賞太行山水,現在坐著高鐵到這裡感受上黨文化。長治不僅自然風光秀美,人文表演也是常看常新、百看不厭,以後一定還會再來。」剛剛結束周末「上黨行」的鄭州遊客李女士喜不自禁,即將踏上高鐵回家的她對長治文旅事業讚不絕口。
上黨從來天下脊。深厚的文化底蘊感染了八方賓客,旅遊業也實現了多元發展。近年來,我市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堅持全域旅遊發展,做優生態旅遊、做特鄉村旅遊、做響紅色旅遊,圍繞打好生態牌、康養牌、人文牌、紅色牌等名片,深入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打造全域旅遊升級版。
一業帶動多業上,多業輔助一業興。全域旅遊是我市旅遊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全市各縣區結合自身優勢,努力激發全域旅遊新活力。其中,武鄉縣成功入列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一軸、一核、三區、三山、四寺」的全域旅遊發展格局初步形成,通過不斷優化旅遊產品、設施、服務、環境,促進武鄉旅遊產業轉型升級。無獨有偶,日前壺關縣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第四批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縣。該縣將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六要素,高標準完善旅遊交通、遊客服務、智慧旅遊、安全應急等公共服務網絡,竭力將壺關建設成廣受歡迎的高品質全域旅遊目的地。
盤活旅遊產業資源,讓好風景帶來好「錢景」。繼2019年在北京、天津、東北三省等省市成功舉辦長治旅遊推介會後,2020年我市又成功在重慶、焦作舉辦了推介會。自山西省旅遊扶貧地圖正式上線,藉助大數據技術和網際網路服務,我市42個旅遊扶貧示範村通過線上展示土特產品和特色文旅風貌,為遊客提供「安、順、誠、特、需、愉」等全方位旅遊信息服務,吸引更多遊客前來體會太行鄉村風情風貌。
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在加速推進文旅融合的同時,我市始終將文物保護放在第一位,一方面積極爭取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專項經費支持,不斷加大市縣兩級財政投入,另一方面通過社會力量保護古建,讓文物「活起來」。與此同時,我市始終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將非遺項目融合文旅發展,使之呈現「綻放、傳承、活態」的新風貌。
「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我市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加速之年。我市將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融合發展為主線,突出太行板塊建設,努力推動文化和旅遊改革發展再上新臺階。
來源丨長治日報
文字丨張瑞英
編輯丨秦天
審核丨韓焰
監製丨嶽蘭
原標題:《文化建設:守正創新聚能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