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主席視察解放軍報社時提出的「三個更強」,深刻揭示了媒體發展的內在規律。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作為中國軍事新聞旗艦,必然要發揮出中國軍事新聞國際傳播主渠道、主陣地、主力軍作用。要抓住改革重塑的契機,守正創新、彎道超車,切實讓中國軍事新聞國際傳播強起來。
關鍵詞:守正創新;軍事新聞;國際傳播
習主席在視察解放軍報社時,鮮明提出「政治上更強、傳播上更強、影響力上更強」的要求。「三個更強」,深刻揭示了媒體發展的內在規律—只有政治上更強,才能傳播上更強;只有傳播上更強,才能影響力上更強。
作為對傳統意義上「宣傳」概念的創新和拓展,「傳播」必然包含國際傳播。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作為中國軍事新聞旗艦,必然要發揮出中國軍事新聞國際傳播主渠道、主陣地、主力軍作用。這就要求我們要抓住改革重塑的契機,守正創新、彎道超車,切實讓中國軍事新聞國際傳播強起來。
一、讓中國軍事新聞國際傳播強起來是新時代必然要求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在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歷史進程中,中國軍隊為維護國家利益、捍衛世界和平發揮了令人矚目的作用。在國際上塑造和展示好中國軍隊形象,是塑造和展示好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從國家層面來看,我國在與外部世界交往融通不斷深化的同時,利益摩擦和價值碰撞也更加頻繁,迫切需要有與「硬實力」相匹配的「軟實力」。如果說,軍事實力是國家「硬實力」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的話,那麼,以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為鮮明特色的軍事文化、軍事新聞傳播,同樣是一個國家「軟實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從媒體力量對比看,國際輿論「西強我弱」的態勢沒有根本改變,「中國音量」與「中國體量」還不相稱,甚至有人形容為「巨人的體量、嬰兒的聲音」。要實現國際輿論力量對比的根本扭轉,中國軍事新聞國際傳播承擔著無法迴避的使命責任。
從中國軍事活動實踐來看,中國軍隊日益「走出去」的時代進程,為加強中國軍事新聞國際傳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國軍隊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走出國門,承擔維護世界和平和國家利益的責任,遂行聯合軍演、國際維和、遠洋護航、海外撤僑、人道主義救援等多樣化軍事任務成為常態。在這種狀態下,國際社會對中國軍事新聞有著熱切期盼,為我們加強中國軍事新聞國際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加強中國軍事新聞國際傳播機遇和挑戰並存
當前,加強中國軍事新聞國際傳播,有著諸多有利條件。首先,國家從戰略層面大力提升中國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為軍事新聞的國際傳播提供了平臺,也為軍隊新聞單位提供了學習和借鑑的樣本。其次,經過多年探索實踐,我們初步探索了一套中國軍事新聞國際傳播方法路徑,包括各級新聞發言人制度、有關媒體的對外報導、《中國軍隊》外宣雜誌等,對在國際上塑造中國軍隊形象、引導國際輿論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第三,更為重要的是,此次軍隊新聞單位調整改革中,在原有軍隊新聞單位基礎上整合成立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使得中國軍事新聞可以更好地藉助和利用國家外宣平臺放大音量、擴大影響。
機遇和挑戰並存。在中國軍事新聞國際傳播中,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與硬實力的「落差」還沒有得到有效扭轉。在很多時候,還停留在「他塑」而不是「自塑」。 概括起來講,中國軍事新聞在構建國際話語權方面存在著五個方面「不夠」的問題:
一是自信不夠。長期以來,在西方媒體大肆「妖魔化」中國軍隊的大背景下,中國軍隊的對外宣傳和對外展示自信不足,突出表現在不敢理直氣壯、大張旗鼓地宣揚中國軍隊一些獨有的制度優勢,比如黨指揮槍的原則和制度、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線作用等。
二是主動不夠。在塑造和展示形象方面被動有餘、主動不足。突出表現在遇有涉及中國軍隊的重大新聞特別是負面新聞發生時,往往不能主動發聲,被境外媒體或不良網絡輿論牽著鼻子走,錯失輿論鬥爭的主動權。
三是開放不夠。「封閉」「保守」,中國軍隊給外界這一印象的形成,固然與西方媒體長期的抹黑有關,但也並非與中國軍隊「不善於」「不願意」與外界打交道全無關係。特別是在全媒體時代,從領導機關到基層部隊的開放思維和媒介素養都需要進一步增強。
四是陣地不夠。與國土自衛型的軍隊建設模式相適應,中國軍隊的新聞宣傳力量傳統配置也是「內向型」的,缺乏專業化的外宣力量體系,在國外沒有自己的新聞採集力量,也缺少新聞傳播的平臺載體。
五是技巧不夠。新聞傳播,講事實也講技巧,在國際輿論場爭奪話語權更需講技巧、講規律。自說自話、自言自語式的宣傳,不顧對象、自我滿足式的傳播,很難被海外受眾所接受。
三、在守正創新中提升中國軍事新聞國際傳播能力
守正就是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在中國軍事新聞國際傳播中講導向,不是一句空話,至少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準確傳遞中國軍隊聲音,講好中國軍隊故事,展示中國軍隊形象;二是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突出中國視角,提出中國觀點,發出中國聲音,避免成為西方的傳聲筒;三是按照「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的要求,努力構建自己的國際話語體系。
守正離不開創新,創新才能更好守正。對於中國軍事新聞國際傳播來說,需要創新的領域很多,從思維理念、方法手段、終端平臺到人才隊伍等,需要全方位的、脫胎換骨式的創新。當前,要重點把創新的著眼點放在提高議題設置能力和精準傳播能力上。
議題是輿論的先導。西方媒體之所以能夠主導國際輿論,一個重要原因是善於設置議題、控制議題,再加上其強大的傳播力,使國際輿論圍著他們的議題「跟風打轉」。加強中國軍事新聞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必須把提高議題設置能力作為突破口。特別是作為擁有獨家資源優勢的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應該將中國軍事新聞的議題設置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讓我們設置的議題成為國際關注的話題,用我們的報導引導世界涉華輿論的走向。
在所有涉及中國軍隊的議題中,要把習近平強軍思想、習主席有關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大時政活動作為國際傳播的首要議題,完善固定策劃機制,強化國際傳播策劃職能。統帥形象是中國軍隊形象的最集中展示,統帥領導和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故事是中國軍隊最動聽、最有價值的故事。在國際傳播中,要大力創新和拓展圍繞核心的報導,由程序性報導、節點性報導向觀點性報導、常態化報導拓展,由文字報導向視覺報導拓展,由傳統報導向新媒體報導拓展。要把加強議題設置和創新話語表達結合起來,找準中外關注交匯點、訴求契合點、情感共鳴點,把我們想說的與海外受眾想聽的有機結合起來,使中國話語變成世界語彙,使中國觀點成為國際共識。
再精妙的議題,如果沒有精確的傳播,也難以達到效果。對於國際傳播來講,必須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制定差異化的傳播戰略,「分類定策」。從外宣對象看,全球國家大體可分為三類:對把我國視為戰略對手的國家,我們不應抱有太多幻想,應該堅持以我為主,鬥而不破;對騎牆觀望、不認同我們的價值觀念,但希望同我合作的國家,應該盡力爭取、求同存異、增進理解;對同我國利益共同點、情感共鳴點多的國家,要加強合作、廣交朋友,鞏固和擴展我國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在多年國際傳播實踐的基礎上,以新華社為代表的外宣媒體最近提出「精準外宣」理論。所謂「精準外宣」,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數據化等新興技術手段,針對不同用戶的個性化差異化需求,進行有針對性內容採集生產加工,利用指向明確的平臺渠道,推送抵達特定用戶群體,達到可預期、可測量的效果的一種宣傳方式。
軍事新聞的國際傳播,某種意義上就是在打輿論戰,必須力戒浮光掠影式的「淺傳播」、撒胡椒麵式的「泛傳播」、平均用力的「漫傳播」,通過量體裁衣、定向直供、精準推送,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進入新時代的中國軍事新聞事業,要將加強中國軍事新聞國際傳播作為建設世界一流軍事傳媒旗艦的基礎性工程,以講好中國軍隊故事、傳播好中國軍隊聲音為己任,努力掌握中國軍隊聲音的傳播權、中國軍隊形象的塑造權,為把中國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提供強大的輿論支撐。
責任編輯:姜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