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國古代詩詞史,似乎詩人筆下的秋天,總是蕭瑟而傷感的。曹丕在《燕歌行》中說:「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戴叔倫在《過三閭廟》中說:「日暮秋煙起,蕭蕭楓樹林」,黃公度在《悲秋》中說:「萬裡西風入晚扉,高齋悵望獨移時」。此類的悲秋之作,不勝枚舉。
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點絳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韻》,卻表現了作者對悲秋與眾不同的看法,一反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明朗而高昂的調子。這首詞出自北宋著名詞人蘇軾之手,是蘇軾在公元1090年,也就是元祐五年的重陽節所作,當時蘇軾正在杭州太守任上。
《點絳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韻》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還高宴。
江村海甸,總作空花觀。
尚想橫汾,蘭菊紛相半。
樓船遠,白雲飛亂,空有年年雁。
眾所周知,古人重陽有登高的習俗,而文人登高,難免要寄託秋天的情思。如杜甫就在《九日藍田崔氏莊》中有「老去悲秋強自寬」和「明年此會知誰健」的悲哀情緒。蘇軾在這首詞的開篇,便針對這種情緒,寫下了豁達之語:「不用悲秋,今年身健還高宴」。即我現在身強力壯,發那悲秋的哀嘆幹什麼?
雖然這兩句的意思很簡單,但是真要從蘇軾的口中說出來,卻並不容易。在黨爭激烈的宋代,蘇軾因政見與舊黨和新黨均不合,先被新黨捏造罪名,抓進監獄,長達半年之久,後又被舊黨排斥在外,只能在杭州做個太守。可見蘇軾的一生也是不得志的。所以這兩句歷來為世人所傳誦,也鼓舞了許多人。
緊接著兩句「江村海甸,總作空花觀」,則緊承前兩句的豁達,意思是說,即使身處郊外偏僻的村落,也要把它看作是空華一樣。「海甸」,原意是近海地區,在這裡指郊外。「空花」,即空華,虛幻之花,比喻妄念,出自佛教經典《圓覺經》。簡單來說,就是生活再艱苦,也要積極樂觀。
過片「尚想橫汾,蘭菊紛相半」,即我還在想著濟汾河橫中流的情景,蘭菊紛紛各半。這裡的「橫汾」、「蘭菊」,出自漢武帝《秋風辭》:「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原意是說漢武帝在秋高氣爽的季節裡,泛舟中流,與群臣飲宴的歡樂景象。這裡則透露了蘇軾對其精神氣概的嚮往之情。
最後「樓船遠,白雪飛亂,空有年年雁」,則緊承前面兩句,是說當年的漢武帝終究還是隨著歷史的長河而去了,留給後人的也只有白雲紛飛,和年年飛來的大雁。這三句也是出自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這裡的言外之意是說,功名成就高到漢武帝那樣,最終也只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所以無需為人生的不得志而鬱鬱寡歡。
綜觀蘇軾的這首詞,或翻用古詩,或引用典故,均是為了突出開篇兩句中「不用悲秋,今年身健還高宴」,豁達的人生態度。也就是說,在蘇軾看來,遭遇挫折的時候,不要悲觀失望。這無疑在當時黑暗混亂的社會生活中,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總的來說,它是蘇軾很豁達的一首詞,僅開篇11字,千百年來便鼓舞了許多人。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