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綜結束之後,微博上關於文綜地理的難度討論成為7月8日的一個熱點。在對高考文科綜合地理試題進行分析的相關文章中,大致有兩個走向:
純屬理論性地表述對學科素養的考查、引經據典式地討論試題來源。
對於答題方法方面,似乎考慮很少,但從實戰的角度來看,這兩者好看但不實用——策略性的內容,很難將高考評價體系與學生複習應考對接起來。
後浪,是2020年的熱詞,也是對中小學生們的期待
後浪,是2020年的熱詞,也是對中小學生們的期待
後浪,是2020年的熱詞,也是對中小學生們的期待
以下嘗試對2020年全國I卷文科綜合地理試題,進行分析。限於篇幅的關係,將重心放在綜合題36題、37題。
提醒:1.文字較長,約6000字,可以先收藏,或者轉發朋友圈,方便查找。2. 重心在後面文檔結構整體對比:選擇題難度小整體分析:綜合題(1)選修題 (2)必修題綜合題36題解讀綜合題37題解讀綜合題中對認知能力的要求未來備考建議
整體對比:選擇題難度小
從難度上看,選修如同過去一樣,屬於整個試卷中難度較小的題目,題目素材來源於生活、設問又不太艱深;選擇題,是基礎知識和答題技巧的搭配,平時足夠留心,11個選擇題中答對八九個應該基本穩定。至於時常刷題而不用心思考,背誦而不懂圖文信息的同學,失之東隅屬於情理之中的事情。
比如選擇題第9題中,涉及的樹木生長年齡狀況,在平時的模擬題中應該很難碰到。(如果哪位押題有這樣的,歡迎留言)
9.目前,長白山北坡林線附近的嶽樺多為A.幼樹 B.中齡結實樹 C.老樹 D.各樹齡組混生
題目中沒有地圖、景觀圖、表格數據等,解答把握所給信息,進行分析即可得出正確答案(事實上整組題目無關地圖),讓那些說「無題不成圖」的說法遭到打臉。「20世紀90年代以來,長白山北坡氣候持續變暖,嶽樺結實線基本穩定:林線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趨於穩定」。林線海拔迅速上升,新生事物自然是年幼的樹木,從而得出答案。
這個題目給我們的啟示是:
地圖、圖表等是地理學的重要研究工具,但並非不可或缺。課堂教學中,強調地圖的重要性是正確的,也是應該延續下去的,但考查的方式不局限於地圖、圖表、景觀,還有文字,甚至是脫離了圖的文字。從已有材料中分析,提取和解讀信息,作為學科能力很重要——題目涉及了「林線」的概念、地理位置(長白山北坡)、變化趨勢(全球氣候變暖的、林線的提升)、規律(結實線穩定)。從中迅速挖掘出所需要的信息。各類押題都是不靠譜的;整體分析:綜合題
綜合題分為2部分,必修在第36/37題;選修在第42/43題。
選修題設問巧妙,難度不大
旅遊地理素材為景泰藍文化體驗之夜的活動,要求簡述「景泰藍文化體驗之夜」活動的旅遊價值。審題細緻的話,應該注意到,此處並非考查旅遊資源本身的價值,而是考查旅遊活動的影響。該旅遊開發以文化搭臺唱戲,產生的影響應當從文化入手,進行發散思維。
環境保護所給題目為鼠兔對高原生態影響,看圖找規律,數據關係簡單,變化趨勢簡潔。描述特徵注意分段即可:隨著鼠兔數量增加,生態先優化後惡化,對應措施也很直接:控制鼠兔規模。
必修綜合題難度大
同過去一樣,必修題36題、37題總分為46分,佔據了大約半邊江山,是文綜地理拉開差距的關鍵——在高手角逐過程中,至關重要。多數老師都會強調,得文綜者得天下,實際上對於整體成績一般的同學更加準確。考慮到中等生,語數外中存在薄弱學科,語數外差距不大,這300分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
對於學習優異的同學來說,語數外是基礎性學科,不紮實很難脫穎而出。而文科綜合中,選擇題多考知識和讀圖審題技巧,綜合題則成為體驗核心素養的重要指標。全國卷I答題過程中,班裡一位中等生平時態度端正、以高考真題為主要研究對象,11個選擇題中,只出錯了一個。在表示欣慰的同時,我內心很清楚他的薄弱點很難突破——表述不嚴謹,思維不全面……所謂得失如何,大抵如此。
簡單說,綜合題中的必修題目,難度較大,是實現較高區分度,便於服務選才的「重頭戲」。不過,2020年全國卷一的綜合題難度很大,特別是37題區分度會很低。
少了約束,多了自由度
文綜2020年高考沒有考試大綱,之前各類自媒體上發布的所謂最新高考考試說明,都是移花接木,拿以往年份吸引眼球。考試大綱多年來較為穩定,作為備考、命題的重要依據,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現在,有了高考評價體系,還有基於學業水平的課程標準,命題有了可靠的指導。繼續發布高考考試說明,一方面給應試提供便利,為推進核心素養發展增加了阻力;另一方面,《中國中小學生核心素養》、《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已經為命題提供了章法,指引了方向,同時,放開了手腳,桎梏更少受教材、知識點的約束。
2020年全國卷文綜地理36題,以順坡壟梯田種植葡萄為素材;文綜地理37題,以玄武巖地貌侵蝕後形成尖頂山、平頂山、臺地為素材。前者很顯然是和人類活動更加緊密,預備要考查農業;後者徹底是自然地理素材,考查內容是地質作用(流水侵蝕)對地表形態影響。然而,看到36題題目,感覺出乎意料,令人驚訝。
並非題目設問不佳,而是我們太自以為是了。問題如下:(1)當地採用順坡壟種植葡萄,據此分析該地區的降水特點。(8分)(2)指出該地種植葡萄宜選擇的坡向,並分析與梯田相比,順坡壟利用光照的優勢。(8分)(3)說明溫帶半乾旱地區坡地耕作不宜採用順坡壟的理由。(6分)
讀完之後,忍不住長嘆。這一年高考畢業生,經歷了人生中第三次考驗:首次非典,其次今年疫情;再次高考綜合全是自然地理。通常情況下,自然地理的能力欠缺是普遍存在的,多數同學難以理解,畏難逃避。綜合題中重心放在自然地理,難怪有不少學生吐槽,如同當年吐槽江蘇高考數學命題大神葛軍教授。
綜合題第36題解讀
刨除知識點分布的問題,文綜36題的設計還是可圈可點的。從所給素材上看,文字少,無地圖、圖表,只有一個景觀圖。和過去高考地理試題相比,減少了閱讀量,節約了時間;從所需要從中提取的信息,要求比較高。從設問角度來看,分別從分析特徵、對比優勢、遷移轉化,問題的難度層次在不斷上升。
葡萄喜光,耐旱,圖 5 為某坡度較大的地方來用順坡壟方式種植葡萄的景觀。該地位於 52°N 附近,氣候溼潤。
( 1) 當地採用順坡壟種植葡萄, 據此分析該地區的降水特點。( 8 分)( 2) 指出該地種植葡萄宜選擇的坡向, 並分析與梯田相比, 順坡壟利用光照的優勢。( 8 分)( 3) 說明溫帶半乾旱地區坡地耕作不宜採用順坡壟的理由。( 6 分)
分析(1)分析特徵,從地理位置、葡萄生長習性入手,結合當地地形特徵進行判讀。地處52°N,且溼潤,當為溫帶海洋氣候區。結合地形為陡坡,可以得出相關結論:順壟坡不利於保持水土。故該地區降水特徵為:降水頻次大(溼潤),強度小(水土保持),季節分配均勻(溫帶海洋性氣候)。
(2)結合葡萄生長習性喜光,知道分布在陽坡。光照利用上,順坡壟(作物間遮光少)光照面積大,緯度高(接近高緯度梯田少),太陽高度角小;但順坡壟栽種,相比梯田可以增大光照角度。
(3)說明溫帶半乾旱地區坡地耕作不宜採用順坡壟的理由。(6分)
題目所給素材為溼潤地區的順坡壟,此題考查半乾旱地區的順坡壟,考查知識遷移能力。知識遷移過程,要求了解區域之間的相同之處、不同之處,同時結合順坡壟自身特徵,分析原因。從第(1)(2)題知,順坡壟耕作不利於水土保持。而景觀圖上的地區,因為降水強度小,水土流失問題少;緯度高,可充分利用光照。但溫帶半乾旱地區降水不均,偶有暴雨,在灌溉、水土保持方面劣勢明顯,這就是不宜採用的理由。
綜合題第37題解讀
2015-2019年,考查地質作用的綜合題,出現頻次很低。全國卷中只出現一次:2019年全國3卷,命題以美國某河流斷面沉積物變化為情境;地方卷中綜合題,僅有2017年北京卷出現一次,且只有一問涉及地質作用:匈牙利巴拉頓湖的成因。
2020年全國1卷中,所給素材為玄武巖地貌受侵蝕從臺地演化為平頂山、尖頂山。考查的地質地貌反常規,且歷年考查頻次低,預示著這個題目的平均得分會很低。
形成玄武巖的巖漿流動性好,噴出冷凝後,形成平坦的地形單元。如圖6所示,在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巖臺地上,有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巖平頂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巖尖頂山。調查發現,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分別形成於不同噴發時期。
所給素材有文字不足120字,示意圖一張,相比36題,更加抽象。從設問來看,這組題目設問分別從分析變化趨勢、判讀發生過程、分析形成原因。設問難度在螺旋式上升,設問之間存在聯繫,考查了學生利用已有的地質作用簡單知識實現新認知:生成新知識。
文綜36題中第3問的知識遷移,在2019年考試中曾經出現過類似的題目:裏海從海變成湖泊,在最後一問中遷移到「指出黑海、地中海未來演化為湖泊的必要條件」,需要參照裏海的變遷,判讀形成條件。
利用有限的素材,利用有限的時間,完成新認知,是個很大的挑戰。本組題目的問題情境設定,考查學生在核心價值引領下綜合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水平,體現了考查的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並且所表現出的特徵愈發明顯。
37.(1)指出玄武巖臺地形成以來因流水侵蝕而發生的變化。(6分)
題目所給素材告知「形成玄武巖的巖漿流動性好,噴出冷凝後,形成平坦的地形單元」,提醒考生三種地貌先形成的是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形成,在第1小題的設問中提及涉及的主要是外力作用(流水侵蝕)。從臺地頂部平坦面積較大,且形成時間最早,推測從地貌的演變過程中,流水侵蝕作用下,頂部面積變小,伴隨著地勢起伏變大。平常學習黃土高原的地貌形成,可能非常熟悉塬、梁、峁的形態(高度、頂部面積、地勢起伏)分別是「高大平」、「高長平」、 「高小平」。明白了這個似曾相識,最後一問也非常容易實現突破。
臺地形成最早,海拔最低?背離了我們通常的認知,因此,有同學考後反映自己初始寫對了,又劃掉了——可惜!一方面是沒有類比到黃土地貌的發育過程,另一方面,是受到桌狀山相關的模擬題影響。認知過程的衝突,是這個題目設計最大的陷阱,是巧妙之處,也是令人嘆息、傷心之地。
通過以上分析容易得出答案:(1)臺地為流水侵蝕、切割,面積變小,起伏加大。
(2)根據侵蝕程度,指出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的先後次序,並說明判斷理由。(12分)
(2)形成的先後次序:構成尖頂山的玄武巖、構成平頂山的玄武巖、構成臺地的玄武巖。
理由:①地貌形成時間越早,受流水侵蝕程度越嚴重。②構成臺地的玄武巖形成時間最晚,因臺地受侵蝕最小;③構成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時間最早,因尖頂山沒有臺地特徵④構成平頂山的玄武巖形成時間較晚,平頂山只保留臺地的部分特徵。
認知衝突最突出的地方,出現在設問(3)中「說明玄武巖臺地上有平頂山、尖頂山分布的原因。(6分)」。一般來說,外力侵蝕傾向於削低高處、填平低洼處。而此處背離了通常認知,正是如此,部分做到這個題目,開始否定前兩個設問作出的正確分析——也相當於否定了素材中所給的「形成玄武巖的巖漿流動性好,噴出冷凝後,形成平坦的地形單元」的材料——即否定「臺地形成最早」的結論。
根據題目所給素材,我們注意到:
1.臺地形成最早,地勢最低;
2.臺地相比尖頂山、平頂山地勢低,和構造過程不同:不同地區的臺地高低,可能原本高度不同。
3.構造歷時長,才可能海拔高,被侵蝕後依然高於周邊臺地;
故而,得出尖頂山、平頂山高於臺地的原因:①早中期噴出的巖漿,冷凝成玄武巖臺地,因歷時久,被侵蝕嚴重,殘留的部分為山體(沒有臺地特徵)。②最晚噴出的巖漿不能完全覆蓋殘留山體,冷凝成臺地,其上仍保留原有山體(尖頂山、平頂山)。
相關題目
涉及到四川的桌狀山,四川峨眉山、大瓦山、瓦屋山是中國罕見的三座桌山,和此處平頂山很類似。但有很大差別:瓦山是地形倒置形成的向斜山,山體分兩層,下部是構成山體基底的石灰巖,上部是層層堆疊的玄武巖。大瓦山桌狀地貌的形成過程可能是:沉積作用(形成石灰巖)→地殼抬升→巖漿噴發(形成玄武巖)→外力侵蝕(形成桌狀地貌)。
綜合題中對認知能力的要求
建構主義心理學者認為,學習者建構認知過程中形成對世界的理解(知識)和思維方式(技能)——圖式;建構有三個基本過程:同化、順應、平衡。
同化,是指學習者對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把它們納入到頭腦中原有圖式,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涉及的為認知量變。順應,是指學習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圖式來同化新的刺激時,便要對原有圖式加以修改和重建,以適應環境,實現認知的質變。平衡是指學習者遇到新的刺激,先利用原有圖式同化,同化成果獲得短暫的平衡。若原有圖式無法同化,學習者需要順應,即建立新圖式,實現認知的新平衡。圖式的同化、順應和平衡經相互作用,推動認知發展,並使圖式達到更高一級。
認知衝突導致難度加大,需要在建構過程中順應,而後獲得新的平衡。這對學生來說,也前所未有的挑戰,畢竟,過去不曾經歷類似的練習、模擬、訓練,這也應該為未來備考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引導學生批判性思維,最終學會學習。
石頭圈之謎
2017年發布2020年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提出三個培養目標: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科學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自主發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其中,終身學習能力,作為個人自主發展的能力、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過去的高考中出現頻次很少。大中小學校要貫徹立德樹人,從學習層面上看,要求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濃鬱的探究興趣,去主動學習、獨立思考,並給予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促進職業生涯的專業成長、生活質量和品味的不斷提升。
看到部分地理教師吐槽文綜高考全國卷一命題如何差,從考知識變成了考學術,從考解答變成了難為學生……我感覺很遺憾,畢竟要讓一些老師從認知衝突,走向順應,實現新的認知圖式,比讓學生意識和領會到這一點難度更大。
高考評價體系,還肩負著「引導教學」的使命。疫情期間學習效果差,今年進行考查方式、考查知識點的大幅度調整,註定是要遭遇非議的。但千萬別說沒有告訴你,請認真閱讀除了課本、教輔之外的指導性文件,然後再批評才更加理性。
補充:關於備考的看法
基本功要紮實(學科基礎知識、讀圖和審題基本技能)。素養、技能,依託於基本功,缺乏基本功進行題海戰術、押題,本末倒置,事與願違。押考點,不可靠:押中屬於運氣,沒有押中屬於正常。將希望寄托在運氣,而非實力,是多年來高考力圖避免的。高考聚焦點不迴避熱點,即便出現角度迥異,而押題浪費了時間,也可能會形成思維定式束縛思維活躍。注重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需要激發學習探究興趣,培養其提出問題、主動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學會提問、敢於質疑,需要老師在講評過程中,能夠對題目提出自己論據充分、論證嚴密的質疑。課堂上,質疑模擬題提供的素材和參考答案,讓學生明辨是非,是教師做示範,這樣才可能給學生放飛思維的可能。教學和備考一樣,要有自己的思想,但不要自以為是。文中所涉及的指導性文件,是給教師減負、給學生解脫的戰略依據。科學的備考方法,過去看的是考綱、考試說明。考綱2019年之後不再發布,還有其他指導命題的官方指導性文件可以參考。
提醒
獲得指導性文件清單及下載地址,可回復百家號關鍵詞:指導性文件
寫作這篇文章,遠遠滯後於很多公眾號推送的速度,希望有一定深度,又和教學接地氣。對探討過程中下載相關論文參考比較認同,但看到講解題目的過程中,依然要捧上論文的方法難以理解。
我們是在研究教學,而非研究地理學。
以上圖片均來自Pixaby,感謝並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