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理傳奇:為何江西沒有對應的江東?

2020-12-24 網易新聞

今天中國的省份名稱,許多是以名山大川命名,彼此不乏對應的稱呼。譬如太行山分隔開「山東」、「山西」,黃河區分了「河南」、「河北」,連洞庭湖南北也有「湖南」、「湖北」,但偏偏作為國內第一大河的長江,因之命名的只有「江西」,卻無對稱的「江東」,這是怎麼回事呢?

從大變小的「江東」

「江西」這一名稱,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初政區實行州、縣二級制,由於州的數量太多(達300多個),中央政府管理起來很麻煩。據說唐太宗李世民苦於記各州長官們的名字,只好將他們都寫在屏風上。於是,他在即位之初的貞觀元年(627),便將天下分為十個監察區,稱「道」。其中北方、南方各五道,人稱「貞觀十道」。


貞觀十道中的江南道

其中的江南道包括長江以南、南嶺以北、西至今貴州、東至海的整個華中地區。「貞觀十道」尤其是江南道的範圍過於廣袤,各地的社會經濟文化差異頗大。到了開元二十一年(733),風流天子唐玄宗遂將道的數目增加一半,達到15個。江南道從西到東依次被分為黔中道(治所今四川彭水)、江南西道(治豫章,今南昌)、江南東道(治吳縣,今蘇州)。今日的「江西」之名即是取了「江南西道」的簡稱。

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之勢已成。節鎮(北方多叫節度使,南方多叫觀察使)取代了道的地位,結合各地的半割據狀態,朝廷又把江南東道再分為浙西(今蘇南及浙江錢塘江以北)、浙東(今浙江錢塘江以南)、宣歙(今皖南)、福建四個觀察使轄區(俗稱仍為「道」)。


一分為四的江南東道與江南西道

經過五代的短暫分裂,宋代改「道」為「路」,與「江西」相對的「江東」又「復活」了。但這一時期的江南東路轄區已大大縮小,實即唐代的宣歙觀察使轄區以及江南西道部分地區,鑑於這一地區沒有大城市,所以把五代十國南唐故都昇州(江寧府,今南京)從兩浙(西)路析出,併入江南東路作為首府(轉運使駐地)。

元代統治者發明了行中書省,是中國行政區劃史上的一大變革,其名稱一直延續至今。在行省制度下,宋代的江南西路換個馬甲又成了江西行省。命運多舛的江南東路就沒這麼好福氣了,雖然一度被改為江東宣慰司,但隨著元朝對南宋故地統治的鞏固,江南東路就與兩浙東路、兩浙西路、福建路一道劃入了新成立的江浙行省。


元代的江浙行省與江西行省

消失的「江東」與龐大的南直隸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定都南京應天府。明代改前元的「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習稱仍為「行省」),江西行省因之改為江西布政使司而延續。但明朝也不曾恢復故宋的「江東」,而是以應天府所在周邊區域為「直隸」。於是太湖流域的財富之區盡屬直隸,舊兩浙西路只剩下治所杭州府與各方面均無足輕重的嚴州府(屬今杭州市),與舊兩浙東路合建浙江省。

由於鳳陽是朱元璋的桑梓之地,也是祖先陵寢所在,太祖皇帝的鄉土觀念使得明初的「直隸」北界竟越過了淮河,大體上囊括了宋代的淮南東路、淮南西路、江南東路、兩浙西路的廣闊區域。大概朱元璋自己也覺得這個直隸著實大得離譜,於是一開始就將原江南東路的信州府(今上饒)等地改隸江西省,洪武十四年(1381)又將舊兩浙西路的湖州、嘉興兩府還屬浙江省。

隨著明成祖把首都遷往北京順天府,改北平行省為(北)直隸,南京降為留都,管轄區域相應改為南直隸(今安徽省、江蘇省與上海市),遂形成明朝所謂(南北)兩京十三省的體制,而只剩下形影相弔的「江(南)西」。


整合宋代多路的南直隸大體範圍

以往歷朝歷代的留都,多只是榮譽上的虛銜,不曾設有與都城一樣完整的行政機構,「商遷五都,不別置員。周營雒邑,惟命保釐。漢、唐舊邦,止設京尹。宋於西京,僅命留守」。而明朝的留都南京卻同樣設有一套完整的中央行政機構,「設二都於南京與北京,造就了兩個都市區,從而將中原的兩端均置於國都的直接管理之下。這是中國中央集權化的重要步驟。」

兩京制度下的留都機構設置同於北京,只在前面加上「南京」二字,設有宗人府及(南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建制同北京明朝中央的六部無甚差別。通常有一尚書總領五侍郎留陪都,以南京兵書尚書專任參贊機務,與勳臣擔任的南京守備及守備太監一起構成留都權力核心。

南京官員名義上是「京官」,與地方各級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使司等官不同,但就職權範圍而言,僅限於南京及所轄南直隸地區,對其他地區事情無過問權,更無指揮權,實與其他行省無異。南京六部官員多為閒職,稱為「吏隱」,如景泰年間,何喬新任南京禮部主客司主事,「政務甚簡,終日閉戶讀書」,明代中後期之後,「大臣有不合目忌之者,即打發至南京」,南京各衙門更是淪為政爭失勢者的收容所。

雖然如此,遷都後南京政治地位的降低只是相對京師(北京)而言,作為兩京之一,南京實際上是明朝的一個備選首都。土木堡之變時徐有貞等人就曾主張南遷;崇禎末年,在與滿洲及農民軍作戰屢敗時,北京岌岌可危時連崇禎帝的皇后也說「我們在南邊還有一個家」。最後,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後,當年四月初八,消息傳到南京,僅過了一個月(五月十五),利用南直隸完備的機構設置,南明弘光政權就成立了。

「江南西」與「江南」並稱「兩江」

清朝入關之初,基本沿用了明代的行政區劃和建制。明代十三省全部照舊。但是清王朝卻面臨著一個過於龐大的南直隸:「府一十四,州一十七,縣九十六」;「田賦之供,當天下十之三;漕糈,當天下十之五……是以一省當九州之半未已也」。由於南直隸對明王朝的地位特殊,因此清朝的統治者也對這個問題很敏感。

攝政王多爾袞鄭重地召開過御前會議,令「九卿、科道會議江南設官因革裁併事宜」。會上居然出現七種主張,從「議立都督府,以親王領之」到「六部堂官俱應分設如行在例」,統統主張規格高於行省。但這些意見不合最高統治者的胃口,多爾袞下令,以明南直隸的轄區為範圍,「著改為江南省」;應天府尹,亦貶為江寧知府。

新鮮出爐的「江南省」其實名不副實。在黃河奪淮改道後,「江南省」的北界居然在黃河以北!恐怕稱作「河北省」也是無可無不可的事情了。無論如何,「江南徐州府」的稱謂聽上去都頗為滑稽。相比之下,「江南省」四分之三的轄區在長江以北反倒尚在其次了。

與明代不同,清代的總督、巡撫漸成常設之職,明代主管錢穀的布政使與主管刑名的按察使反成其屬官。尤其總督往往兼轄數省,儼然封疆大吏。除了天子腳下的直隸總督外,「地居藩首」的正是兩江總督(1649年設),所謂「兩江」,今天往往被誤解為江蘇與浙江,其實不然,指的即是江西省與江南省。前者大體沿襲了唐宋的江南西道(路);後者雖然和宋代的江南東路一樣都以今天的南京為治所,轄區卻遠遠過之。按說「江南西」本就屬於「江南」,如今兩者卻成了並列關係,令人啼笑皆非。


兩江總督轄區

最後,這個臃腫的江南省到了清朝統治者也感覺太大的地步,其勢不得不分。幾經改動之後,康熙六年(1667),清廷下令「江南、陝西、湖廣三省,俱有布政使各二員,駐紮各處分理」。

江南省東西二分為江蘇、安徽,各具其古人眼中所謂的形勝關隘,省域內淮北江南貧瘠富裕,又能相互搭配。但與陝西分拆陝西、甘肅,湖廣分拆湖南、湖北不同。江蘇、安徽兩省仍然是剪不清理還亂的關係:兩江總督與安徽布政使、江蘇按察使同駐江寧城,江蘇巡撫與江蘇布政使同駐蘇州城,安徽巡撫與安徽按察使同駐安慶城。

若以巡撫為準,安徽的省會是安慶;而以布政使為標準,安徽之省會又搬到了江寧(南京)。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遷往安慶,安徽省會才算最終敲定。結果安徽省政府異地辦公的問題是解決了,但在此同時,江寧城裡又多出一員「江寧布政使」,管轄江蘇境內的江寧府與江北州縣,又產生了清代江蘇省有兩個省會(江寧、蘇州)的奇特現象。


康熙六年江南分省

事情還有下文。1905年,清末「新政」,因海運大興,清廷裁撤在淮安府的漕運總督,卻又藉口「江北地方遼闊,宜有重鎮」,將漕運總督改為江淮巡撫,轄「江寧布政使所屬之江(寧)淮(安)揚(州)徐(州)四府」,繼江南省一分為二之後,似乎江蘇省也一分為二了——這等於宣布兩江總督在江蘇無地可轄,實際被完全架空,自然引起時任兩江總督周馥為首的官僚群起反對,竟迫使清廷收回成命,江淮省從設立到廢除,只有短短三個月,形如兒戲一般。


旋立旋廢的江淮省

時至今日,唐代的江南東道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行政區劃調整莫過於上海市的分立,唐代江南東道的治所蘇州遂一分為三;松江府與母體嘉興府分隸滬、浙;而秀州(嘉興)與母體蘇州又各屬浙江、江蘇。由此可見,相比江南東道千餘年來令人炫目的分分合合,「江西」之名傳承千年以上,所指地域也基本穩定,反倒成為一個異數了。

參考文獻:

1、張明庚、張明聚:《中國歷代行政區劃》,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年

2、公一兵:《江南分省考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年

3、朱曉豔:《明代兩京制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本文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作者:郭曄旻 責任編輯: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古代的江左、江右、江東、江西具體指的是今天的哪裡?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除了有「江左」這一地名,還有江右、江東、江西的稱號。那麼,問題來了,你知道古代的江左、江右、江東、江西具體指的是今天的哪裡嗎?一首先,對於「江左、江右、江東、江西」中的江,專指的是長江。在古代歷史上,很多史料中的江都是專指長江,而河則是專指黃河。其中,江左,是一個地理名詞,即江東。
  • 地理環境是怎樣塑造江西的
    既然前面已經重點解讀了揚州和東吳政權的核心之地「江東」。「江西」肯定也是不能忽視的,尤其無論哪種理解下的「江西」,都屬於漢之揚州的一部分。與江東甚至江南一名,已經成為歷史不同的是,「江西」仍然是中國行政版圖中的重要一員。當然,經由之前的解讀大家已經清楚了,雖然江東、江西中的江,指向的都是長江,但這兩個地緣標籤並不是對應關係,出現的年代亦不重疊。
  • 江東到底指的是哪些地方?
    江東是古代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它最初只是一個單純的地理詞彙,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成特殊的文化符號和歷史符號。一說起江東,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三國時期的江東吳國。其實縱觀整個古代史,江東在不同時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江東最初的定義來源於地理劃分。
  • 我國江東乃是聖地,古代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哪?又是如何死的呢!
    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一"江西廣東廣西"條下說,"蓋大江自歷陽斜北下井口,故有東西之名"。歷陽即今天的安徽和縣(2011年和縣拆分劃到馬鞍山市和蕪湖市),京口即今天的江蘇鎮江。從和縣到鎮江的長江先是西南--東北流向,接著是向東流,這一段長江以東以南為江東,以西以北為江西。所以史書上最初提到的江東江西是一個自然地理概念,並不是政區的概念。
  • 安徽九城加入長三角,江西為何至今沒有加入長三角?
    江西為什麼至今沒有加入長三角呢?長三角城市的合作起源於1992年。建立的長三角,15個城市經濟協作聯席會議制度。歷年來長三角經過多次擴容,共包含了浙江11個城市,江蘇13個城市,和安徽的9個城市。打開地圖,其實我們可以發現,現在的長三角已經是一個經濟概念,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地理概念,而安徽江西一樣。其實都處於長三角的外圍圈。
  • 江西和湖南地理條件極為相似 經濟發展為何差別巨大 江西能追上嗎
    上文說到,江西與湖南不僅地理位置接近,地理環境也幾乎是如出一轍,宛如一對雙胞胎兄弟。那為什麼同樣的環境,湖南的經濟發展卻強過江西不少呢?湖南江西GDP對比古代江西是南北交通要道要想富先修路,便利的交通是地區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恆久不變的一個道理。在唐宋元明清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管是經濟還是文化,江西的發展是遠遠超過湖南的,明朝時期江西可謂富甲一方,相當於現在江蘇省的地位。
  • 為何婺源人自稱安徽人,卻被劃到江西
    為何婺源人自稱安徽人,卻被劃到江西?自稱安徽人更多是對文化的認同,而所謂徽州文化並非是畫地為牢的,地域文化的特色在於人的傳承,而在所有行政區域銜接之處一定存在著對各自區塊文化特色的保留,這不是以行政劃分能解釋的問題。
  • 福建經濟總量為何能超過江西?
    江西省與福建省是兩座鄰居省份,自古歷史淵源深厚,大名鼎鼎的武夷山為兩省的分界線,江西與福建可謂是一衣帶水的鄰居省份,江西的確地理位置很好,東鄰浙江、福建,南接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江西位置好不等於就發展好,江西何止被周邊的4省份超越,周邊6省份都超越江西,而且差距非常大。
  • 為什麼只有江西省,沒有江東江南省,而卻有湖南湖北山東山西?
    為什麼江西省無人配對,沒有江東省,而卻有湖南湖北廣東廣西?作為一個江西人,有時候會覺得非常奇怪,比如說為什麼全國只有一個江西省,卻沒有配對的省份,湖南湖北山東山西廣東廣西河南河北等類似配對的省份,為什麼江西沒有江東省或者說江南省?帶著這個嚴峻的問題,我查了5天的歷史資料,終於得到了答案,其實在古代是存在江東、江南省,只是後來被取消了,就剩下了江西一個獨苗。
  • 從「江東」到「江南」,中國南方的地圖究竟是怎麼畫的?
    在我國古代文史領域上,江東和「江南」是一個出現很高的頻率,許多詩文和歷史事件中,都會找到這兩個地理名詞,而且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江東基本出現在秦漢時期,而到了唐宋時期基本就已經沒有「江東」這個說法了,而是換成了著名的「江南」。
  • 膽子不夠大,就別半夜看江西衛視
    但江西衛視,卻在無數人的童年陰影中悄然存有一席之地。原因無他,只要幼小的你曾看過《傳奇故事》《經典傳奇》《傳奇影院》中的任意一檔,今晚就別想睡覺了。一個令江西人心酸的事實是,即便無數觀眾都曾被傳奇系列節目嚇到起飛,許多人都不知道它們是江西衛視的。在討論《經典傳奇》的一則帖子中,網友們提名了三個電視臺,沒一個對的。
  • 憑啥看不起江西,環江西現象又如何?關於江西,這些事你還不知道
    「江南西道」,自古以來,江西屬於江南地區,現在在地理概念中,江西屬於華東七省一市。在古代的時候,交通不便利,人們往來和經商主要通過水路,而江西憑藉地理優勢,境內贛江南北貫通,是貫通長江和嶺南地區的黃金水道,這一優勢給贛州、吉安、南昌、九江等地來帶了繁榮。陸路方面,從唐朝起,開鑿大庾嶺,也是中原地區、江南地區往來嶺南的主要通道。那時候因為湖南南部的南嶺山,交通並不及江西。
  • 江西沒有南安縣,中華老字號「南安板鴨」產於江西大餘縣
    皮薄肉嫩,味香可口南安板鴨。小時候,記憶深刻的南安板鴨,總以為產於江西南安縣。80年代末春節,山東沂蒙山區表叔一家人常來江西探望家人,奶奶也用蒸煮板鴨招待他們,吃後他們贊口不絕,一個勁地說「好吃!」,臨走,父親都會給他們帶上2隻江西特產南安板鴨,之後,他們來江西探親,總是讚美說「江西南安縣的板鴨好吃!」。走時,父親也都會給他們捎帶2隻南安板鴨。南安板鴨其實是產於江西大餘縣南安鎮(古稱南安府),江西沒有南安縣。
  • 江西人的「服氣」與江西人的「不服氣」
    作為中東部地區的一塊「經濟窪地」,江西的存在感一直很低,低調做人,低調做事,有人說這是江西人的美德,有人卻認為這是江西人的缺點。而對於周邊兄弟省份的蓬勃發展,江西是即服氣,又不服氣。說到近年發展不如周邊省份,江西人是服氣的。
  • 全國網友都在熱議:江西米粉江西辣椒,天下第一?
    按粉的韌度劃分,感覺江西 > 廣西 > 湖南 > 貴州和雲南。倘若以一個北方人評判麵條的角度來評判南方的米粉,江西的粉大概有點類似於山西的面。該網友稱,當年在英國小鎮讀書,只有江西米粉這一種米粉賣。別看在國內的知名度不高,我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江西米粉幾乎是在華人超市裡能買到的唯一米粉。出口歐美的農副產品大多優質,也足以說明其成色如何。
  • 江西5個很多人沒有去過的縣城 你都到過嗎
    江西,是我國南方的一個省份,這裡山比較多,是我國知名的紅色老區。當年為何這裡成為老區,就是因為山比較多,加上地形複雜,因此適合打遊擊。這幾年江西的發展速度比較快,很多地方都已經有了高速公路、鐵路,但是還有幾個縣城由於地理問題比較少人到達的,下面就讓我們看看都有哪些吧:
  • 喜歡旅遊就去江西,「環江西旅遊帶」帶你環繞江西
    大家可能知道江西被稱為「五環省」,有環江西自貿區、環江西高鐵帶、環江西985帶、環江西5G帶和環江西萬億城市。這些環都在江西外圍,這些美好都不屬於江西,但這個環屬於江西的…… 那就是「環江西旅遊帶」。 江西是旅遊大省,主要緣於地形獨特。怎麼獨特呢?
  • 江西五十鈴&《中國國家地理》第四季聯合科考啟動儀式落幕
    江西五十鈴&《中國國家地理》第四季聯合科考啟動儀式落幕 2021-01-07 15:07:20 來源:新華網 作者:姜雨薇 責任編輯
  • 富甲兩宋的江西後來為何衰落?
    不誇張的說,至少從唐末至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政治與文化史,正是江西歷史「串」起來的。而這輝煌歷史畫卷背後,正是強大經濟在支撐。在中國從唐末至明清的經濟版圖上,江西的地位曾舉足輕重,所謂「富甲兩宋」的形容,放在江西身上,那不過是「客氣話」。那當年的江西,到底有多富?北宋的一個半世紀裡,江西人口增長兩點六倍,到北宋崇寧年間時突破四百五十萬人。
  • 江西明明在長江南岸,為何不叫「江南」這些旅遊勝地都很美
    原文:江西明明在長江南岸,為何不叫「江南」?這些旅遊勝地都很美相信了解地理的遊客都知道江西:簡稱贛,位於中國東南部,長江中下遊南岸,屬於華東地區,江南是江蘇、江蘇、安徽、上海等地。那麼為什麼江西也是長江以南不稱為江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