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2016年08月16日 09:0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根據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近日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香港公屋輪候申請約有28.83萬宗,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為4.1年,較上季度的3.9年延長,再創新高。
房委會解釋,長期累積的供求失衡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公屋新增需求持續上升,房委會無法在短期內完全滿足,而土地是最關鍵的瓶頸。香港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指出,如果情況持續,輪候時間或於年底升至4.5年,建議政府物色土地加快建屋,並考慮將工廈改建成臨時居所。
土地是關鍵瓶頸
房委會引述《長遠房屋策略》報告指出,若目前所有覓得的土地均如期推出用於建屋,可供未來10年興建約25.5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與目標的28萬個仍有距離,土地成為最關鍵的瓶頸。加上個別項目進度受控制能力以外的因素影響,例如城規會需時商議土地改劃用途、小區異議等,增加公屋供應量有極大困難,無可避免進一步對平均輪候時間造成影響。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認為,房委會並無「魔術棒」,短期內無法加快供應。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成員郭偉強稱,公屋落成量遠低於公屋輪候需求,估計需增至每年興建3.3萬個單位,才能減少輪候時間。
公屋仍供求失衡
房委會發言人稱,一般申請者的最新平均輪候時間已超過4年,情況令人關注。這反映雖然近年特區政府不斷開發公私營房屋用地,但現在公屋仍處於供求失衡的基本格局:需求急增而供應增長短期未能追上。
房委會方面表示,長期累積的供求失衡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為應對公屋需求,會繼續與特區政府相關部門合作,物色土地發展公屋,包括增加已開發地區發展密度、改劃現有土地、開發新發展區等。房委會小組委員會有必要進一步檢視如何把有限公屋資源更聚焦地分配給較有迫切需要的申請者。
以加大供應解難
香港《星島日報》稱,特區政府現在到處張羅,不惜見縫插針興建「單幢」公屋。這不是長久之計,而且阻力甚大。私樓業主固然不歡迎附近興建公屋拖低樓價,就算公屋住戶,也不歡迎政府把原先的小區用地改為建屋,剝奪小區設施空間。
黃遠輝認為,新界東北、洪水橋等發展計劃可提供大量單位,只是每個建屋項目可能會涉及物料及人手短缺等問題,或多或少有延誤風險,輪候時間有可能繼續惡化。他強調,對公屋單位供應量有信心,仍相信可縮短公屋輪候時間,但最快要到2020年或2021年,公屋單位供應大量增加,輪候時間才可縮短。(俞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