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小吃的歷史源遠流長
不單單滿足了我們的胃
更填補了我們的感情
來看看這些福州「古董級」小吃
隔著屏幕都能聞到香味~
老福州有個習俗,中秋節,外公外婆要買鯉魚月餅送給外孫、外孫女,鯉魚餅中間串上紅繩,給孩子們掛在胸前。
「鯉魚餅」蘊含了有兩種寓意,一種是鯉魚放生,含義是「放子化三千」,祈求多子多孫,一種是象徵鯉魚跳龍門。只是後來隨著做鯉魚月餅的技藝失傳,這一習俗也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菜頭餅色呈淺黃,圓形略扁,中間微凹完整,螺紋層次清晰,外皮酥脆,餡甜松潤,清甜爽口,餡料有白蘿蔔絲、豬肥膘丁、花生仁末、香酥芝麻、冬瓜糖粒等,帶有豬油及蘿蔔的香味。
福州方言稱白蘿蔔為「菜頭」,故名,又稱「蘿蔔餅」,是喜慶宴席常用的糕點。
拿著剛出爐的雪片糕,輕輕掰下一片放入口中,黏黏的口感,濃濃的糯米香,一下子喚醒了兒時的回憶。
小時候家人會用雪片糕來哄騙小孩,過年過節的時候,也會把雪片糕作為茶點或者甜點,擺到桌子上與親友一起享用。有些老人家餓的時候還會直接用雪片糕直接泡熱水,攪拌成糊狀。
豬油炒米在福建最早是作為軍糧和戰時老百姓的吃食,後來成了人人喜愛的點心。也可以用糖水衝了吃,非常香糯。
如果將炒米加上白糖、麥芽糖、花生、芝麻、豬油等等炒過,放進模具製成像切糕一樣,吃的時候切成小塊,就是著名的糖炒米,吃起來酥脆香甜,很像北方的米花糖,不過吃多了容易上火。在福州最出名的是 寶來軒豬油炒米。
紅紙包最是福州小孩的心頭好,它的本名「酥糖」反倒少有人知。它不如「麻芝」脆,不如「花生嘎」甜,但憑著一身喜慶的大紅裝,讓一堆糖餅「三千粉黛無顏色」。
酥糖的主料是花生末,用麥芽糖圍成四四方方,手拿不得,一用勁就成了一把細粉。所以拆封也得加一分小心。
豬油糕用糯米、蔗糖、豬油製成,潔白晶瑩,蔥香翠綠,糯軟潤溼,入口油而不膩。
和禮餅一樣,豬油糕也經歷了現代的改良,植物油替換了豬油,而且還加入了芝麻、椰絲、紅綠絲、紅棗、堅果等等,雖說貼上了「健康」、「低糖」的標籤,但卻少了那幾分豬油香!
麥芽糖、糯米粉,兩種簡單的原料經過老匠人之手後,脫胎換骨,成為人人喜愛的佐茶點心——蓮子酥。乍一看蓮子糖與沙琪瑪外觀有些相似,但口感卻截然不同。
蓮子糖色澤黃亮,入口脆甜,麥芽糖的清甜味道在嘴裡散開,讓人忍不住咬了一口又一口。在閩南一些地區,家中生了男孩,會買蓮子糖贈送親友,寓意添丁發財。
洋酥,是福州最傳統的糕點小吃之一,其中以百餅園的洋酥最為出名,是很多老福州人記憶中家鄉的味道。
麻芝外形近似圓柱體,表面麻粒飽滿,黃色,略有光澤,皮薄麻均,心似絮狀,綿松清甜,有芝麻芳香。
萬字糕的製造技術歸於傳統糕點,製造技術雜亂,其潔白如雪,甜如蜜,軟如棉。芳香撲鼻,是福州傳統糕點中的上等糕點。代表「萬事如意,萬壽無疆」寓意深遠。有吉祥的深意。
「zie」就是糯米包糯米,也可以糯米包蘿蔔絲。糯米麵團,壓扁,包入適量紅糖糯米餡或者蘿蔔絲,收口按成小圓餅形,墊在豔山姜葉上,入蒸籠蒸熟。出籠後,再用筷子逐個點上紅點。
炒肉糕是福州的傳統名小吃,就是用地瓜粉、白糖和水調和成漿 ,然後放鐵鍋裡用豬油炒出來的膏狀甜食,色澤白透,富有彈性,形態有點像果凍。
沒有肉為什麼叫「炒肉糕」呢?豬油就是肉。過去福州一帶農家娶媳婦,新娘子進門下廚,婆婆考的第一項廚藝,便是要做一道「炒肉糕」。
油扁,可不是「油餅」哦!它跟元宵、湯圓、水粿一樣,因為原料中都有米漿,都算是白丸囝的「親戚」。
這種美食在福州市面上不多見,但只要一提起油扁這個名字,上了歲數的福州人就會勾起一段回憶。
油扁是福州話的諧音,它形扁略如餃子,是水煮的,不是油炸的,有人認為這個『油』音是從福州話的『揉』轉變而來。」
寸棗、冬瓜糖、蝦酥.
歲月長河,一去不復返,
這些味道,你都還記得嗎?
CityMedia自媒體聯盟成員,目前覆蓋全國30個城市吃喝玩樂帶你轉遍全國。【熱門微信推薦】
【溫馨提示:長按括號內可直接複製帳號】
福州吃喝玩樂情報【ID:fzqb0591】
杭州吃喝玩樂爆料【ID:hzbL0571】
上海吃喝玩樂fun【ID:shfun021】
武漢吃喝玩樂爆料【ID:whbL027】
北京吃喝玩樂爆料【ID:bjbL010】
吃喝玩樂IN天津衛【ID:tjin022】
南京吃喝玩樂fun【ID:njfun025】
蘇州吃喝玩樂fun【ID:suzfun】
藝術設計與展覽 【ID:ADE_CHN】
招 租
關於·About
訂閱與投稿
❶ 回文章頂部,點「福州吃喝玩樂情報」進行訂閱(推薦)
❷ 搜微信號碼:fzqb0591
➌ 微博:@福州吃喝玩樂情報(新浪)鬥膽再求個關注^_^
❹投稿,活動發起與合作:chowiv(市場部微信號)添加註明來意^_^
做福州地區影響力最大的微信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