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長江經濟帶將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積極服務長江流域生態治理,部署有關單位開展技術研究、試點應用、示範工程建設,今年前三季度共建成長江沿線港口岸電設施166套,並以優質服務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助力添彩。
岸電推廣 「江河湖海全覆蓋」
11月19日9時,江蘇邳州市供電公司用電檢查員王海軍、張漢清來到京杭大運河邳州段水上服務區維護檢修岸電充電樁。
「我跑運輸快20年了,以前我的船都用柴油發電機發電,烏煙瘴氣的。自從用上岸電後,沒有黑煙了,成本也降低了。」船主趙飛對王海軍說。
2010年,江蘇開始在沿海、沿江港口建設高低壓岸電設施。2017年起,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立足江蘇內河航運發達的優勢,陸續在京杭大運河江蘇段沿線38個水上服務區投資建設低壓小容量岸電設施。
國家電網江蘇電力(靖江金香櫞)共產黨員服務隊巡檢新華港務碼頭岸電設施
國網江蘇電力爭取配套政策支持。今年年初,江蘇省交通運輸廳聯合國網江蘇電力出臺《內河低壓小容量船舶岸電連接系統技術規範》,為內河航道碼頭、水上服務區岸電設施建設提供標準。9月份,江蘇省海事局、交通運輸廳聯合印發《推進長江江蘇段船舶靠港使用岸電實施方案》,明確自2021年7月1日起,內河船舶靠泊期間不得開啟輔機發電,並建立了約束機制,對違反規定的船舶實施限期整改等強制措施。
政策支撐和統一標準,為江蘇內河大規模推廣使用岸電創造了有利條件。目前,國網江蘇電力已在京杭大運河江蘇段水上服務區建設低壓小容量岸電系統313套,每年用電量16.8萬千瓦時。江蘇已實現岸電「江河湖海全覆蓋」,在沿海、沿江、內河累計建成岸電系統5069套,每年可減少燃油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6.3萬噸、二氧化硫206噸。
隨著電動船技術的成熟和電池造價的走低,國網江蘇電力不再滿足於船舶靠岸時「以電代油」,整船全電改造已經成為該公司實施電能替代的新方向。
華東地區首艘全電動大型商旅遊船「山水綠源」號
11月15日10時,伴隨著一聲長長的汽笛聲,工作人員拔掉船尾的充電電纜接頭,「山水綠源」號遊船緩緩駛入碧波蕩漾的天目湖中,開始了一天的水上之旅。
「坐在電動遊船上感覺很不一樣,不僅行駛安靜、平穩,而且沒有黑煙,遊船與天目湖景區的優美景色相得益彰。」遊客王傑說。
「山水綠源」號是今年年初天目湖景區實施智慧物聯全電化改造以來下水的第一艘全電動大型商用旅遊船。該船採用新型磷酸鐵鋰電池,電池容量1000千瓦時,靠岸期間充電7小時,可續航100千米。按全年運營200天計算,該船每年用電量在20萬千瓦時左右,可減少燃油消耗10噸。
溧陽市供電公司在接到景區用電申請後,安排專業力量,在龍興島和茶島兩個遊船碼頭,建設了9套岸電系統,為「山水綠源」號續航供電。
今年,國網江蘇電力創新開展各類電動船舶試點,與中天鋼鐵集團、新能源船舶科技公司籤訂合作協議,開展船舶動力「油改電」、船用充電等電動船舶技術研究及試點,於5月建成投運了長江流域首艘千噸級電動運輸船。
「岸電雲」 助船隻方便快捷充電
11月20日,初次到浙江省長興縣雉城錨泊區停靠的船主張榮華在湖州供電公司岸電設施運維人員指導下,使用「e充電」APP掃碼,為停靠船隻接通了岸電。柴油發電機的聲音沒了,張榮華打開電視機享受片刻閒暇。
浙江嘉興蘆花蕩水上岸電服務區
今年以來,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貫徹落實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兩縱一橫」港口岸電設施建設要求,大力推廣電能替代,綠色岸電正沿水「生長」。
國網浙江電力與有關政府部門建立密切聯繫,發揮專業優勢,高質量推進岸電設施建設。在統一標準規範方面,國網浙江電力組織編寫全國首部《內河港口岸電系統建設與管理》以及《高壓港口岸電設施運維管理辦法》,明確了港口岸電系統建設規範、施工技術、驗收要求及運維管理等標準,為岸電設施建設提供技術參考與指導。同時,該公司與浙江省能源局、港航管理局、浙江港航集團等單位聯合出臺靠港船舶強制使用岸電、船舶充電免收服務費等支持性政策。
在內河航運岸電推廣普及方面,國網浙江電力與嘉興、湖州港航部門籤訂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內河航運岸電設施建設,在電動船舶研發和充換電服務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湖州、嘉興等內河航運發達地區已累計建成覆蓋23個碼頭、合計230餘套的低壓岸電系統。
國網浙江電力還推進岸電新技術、新設備創新應用,建設全省統一的岸電設施運營服務平臺,提升岸電設施智能化水平。
浙江湖州智能化岸電設施
湖州地處長三角腹地,航道密布,承擔著浙江水路貨物運輸總量和貨物周轉量的40%。在湖州的舊館、升山、郭西灣等7個錨泊區,細心的船主會發現,這裡的岸電樁和別處不大一樣。
「錨泊區安裝的是新型智能岸電樁。」湖州供電公司員工介紹說,新型智能岸電樁自帶內置網聯模塊,能夠接入岸電雲網服務平臺。
岸電雲網服務平臺以「e充電」APP為智能移動終端,可為全省範圍內的船舶提供統一結算、遠程監控、智能運維等一體化服務。船主只要有「e充電」APP帳戶,用手機掃一掃,就能從任意一個接入平臺的岸電樁上取電。船主在抵達錨泊區之前,就可以通過「e充電」APP查看岸電設施分布和使用情況,調整航行路線,選擇更合適的時間、地點停泊。
運維人員使用岸電雲網服務平臺還可實時監控岸電樁,接收告警信息,以便掌握岸電樁運行情況,快速處理設備故障,提升岸電設施的安全運行水平。
通過廣泛接入岸電設施數據,該平臺還可實現數據標準採集、統一存儲。該平臺由於具備岸電設施監管、政策發布、信息展示服務及應用等功能,可輔助政府部門開展岸電設施監管,為其提供決策支持。
多點布局 提升岸電使用率
11月3日,安徽省銅陵市海螺碼頭旁,寬闊的長江江面波光粼粼,「皖池州貨5666號」貨輪停靠在碼頭。船主江寶紅從船上牽出一條黑色電纜,向岸邊走去,接上轉接頭、插入岸電樁、刷卡取電,不到十分鐘,船上燈光亮起。
安徽省銅陵市海螺碼頭岸電設施
「以前船舶都用柴油發電機發電,噪音大,還有氣味。用上岸電後,靠岸的時候船上的十幾臺電器都能同時用,而且很安全,算下來,也便宜得多!」江寶紅說。
和諸多港口一樣,銅陵港汙染曾經十分嚴重。近年來,銅陵供電公司建設港口岸電項目。2019年7月,長江銅陵段提前一年半實現港口岸電全覆蓋,岸電用電量、岸電使用率明顯提高。
順江而下,100千米外的蕪湖市,全部26個大型貨運碼頭已實現港口岸電全覆蓋,累計建成低壓岸電設施91套。「如果91套低壓岸電設施滿負荷運轉,全年替代電量可達800萬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976噸。」國網安徽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蕪湖分公司管理人員吳延延介紹。
建設初期,因岸電樁接口、岸電收費標準不統一,長江蕪湖段港口岸電利用率並不高。為打通岸電登船的「最後一公裡」,2019年10月,蕪湖市發改委批覆港口岸電收費標準,為岸電收費提供了政策依據,蕪湖成為安徽省首個從政府層面統一港口岸電收費標準的城市。
安徽省長江流域港口碼頭分布於蕪湖、馬鞍山、安慶、池州、銅陵五座城市,年設計通過能力在200萬噸以上的港口有55座。近年來,國網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調研重要港口岸電需求,編制岸電設施建設實施方案。截至去年年底,國網安徽電力已累計投資1537.29萬元,完成28座港口89個岸電樁建設,港口方自行投資建設27座港口74個岸電樁,實現長江沿線安徽段重要港口岸電全覆蓋。
安徽銅陵供電公司員工在上峰碼頭協助停泊船隻使用岸電
除了建設港口岸電設施,國網安徽電力還在銅陵打造了富有特色的「全電碼頭」電能替代項目。
在銅陵市海螺碼頭,伴隨著電機的輕聲嗡鳴,一袋袋水泥熟料通過一條純電動封閉式皮帶長廊源源不斷地被運至港口岸邊。
總長3千米的純電動封閉式皮帶長廊,連接著銅陵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全部四個原料加工點。該公司年產水泥熟料1000萬噸、水泥580萬噸。純電動封閉式皮帶長廊建成前,該公司靠50輛30噸重載卡車向碼頭運輸貨物,運輸速度慢、汙染嚴重。為解決這些問題,銅陵供電公司在銅陵海螺碼頭、東苑碼頭等十餘座碼頭建成了以純電動封閉式皮帶長廊為代表的的「全電碼頭」電能替代項目,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助力添彩。
6種服務系統 滿足多樣化岸電需求
11月18日19時,湖北宜昌秭歸港下著連綿小雨,「星紀水晶」號遊輪在此停靠。長江三峽岸電運營服務有限公司的員工僅用15分鐘就完成了岸電電纜的拆除,遊輪順利離港。在停靠的40個小時裡,「星紀水晶」號共用電3468千瓦時。
三峽旅遊母港岸電設施
秭歸港是三峽壩區岸電實驗區示範工程四個示範項目之一,也是長江遊輪使用岸電較集中的區域。2018年6月,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與交通運輸部、財政部、國家能源局、湖北省人民政府、三峽集團等建立協同工作機制,重點建設三峽壩區岸電實驗區示範工程,打造技術標準創新應用高地,引領帶動長江全流域岸電設施建設。
三峽大壩的興建改善了長江中上遊的通航條件,船舶通行數量大幅增加。受船閘流量限制,靠港待閘船舶數量多,停靠時間較長。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聯合南瑞集團有限公司和交通部門,研發出六種岸電系統——靠岸固定式供電系統、靠岸浮動式供電系統、離岸固定式供電系統、離岸浮動式供電系統、水上服務區綜合能源保障系統、船電寶充換電服務系統,滿足各種水文條件、各種船舶類型、各種停靠方式的岸電需求。
湖北宜昌供電公司岸電服務人員為遊輪提供岸電接入服務
國網湖北電力創新推出19項岸電設施技術標準,獲得12項專利,成立了全國內河首家專業化的岸電設施運營服務合資公司——長江三峽岸電運營服務有限公司。三峽壩區核心區域77千米內的12個岸電項目於2019年年底順利建成並接入國家電網「岸電雲平臺」。
遊船在湖北宜昌秭歸縣停靠使用清潔岸電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旅遊業受到了影響。長江三峽岸電運營服務有限公司提升岸電服務水平,協調推動遊輪受電設施改造,組織開展了岸電高壓電纜收放管理系統、低壓岸電箱、低壓電纜捲筒和後臺監控系統大「體檢」。
「改造完成後,船舶接入岸電非常方便。船主會提前預約,告知我們到港時間和停泊位置,我們提前做好準備,船到了就能接電。」長江三峽岸電運營服務有限公司運維隊隊長李興衡介紹。
在秭歸港,「凱蕾號」遊輪船長李傑還算了一筆帳——遊輪每次在秭歸港要停泊大約40個小時,非夏季用電尖峰時段,停泊期間船上用電一般在1500千瓦時左右,如果用柴油,需花費約5000元,如果改用岸電,只需要花費2400元,節省了一半。
今年1至10月,三峽壩區岸電實驗區(秭歸港、通航服務區、靠船墩、沙灣丁靠、太平溪)累計為2223艘次客貨船舶提供岸電145萬千瓦時,替代燃油341噸,為船舶節約用能成本約116萬元。
不僅在宜昌,長江沿線湖北段主要港口碼頭的岸電設施建設正在推進。11月16日,黃石新冶鋼貨運碼頭一艘躉船一體化岸電樁在調試成功後順利上線並通電試運行。
截至目前,國網湖北電力共完成長江沿線湖北段204套岸電設施建設,195套已上線運行,預計11月底前可完成全部86個碼頭的220套岸電設施建設。
推廣實施 「一碼頭一方案」
11月19日,「華夏1號」遊輪停靠在重慶巫山遊客接待中心碼頭。躉船上,遊輪岸電負責人通過標準操作流程,將電纜接入低壓岸電箱,並用手機掃碼進入岸電系統。
重慶朝天門五碼頭港口岸電設施
作為長江三峽遊的必經之地,重慶巫山遊客接待中心碼頭屬於長江流域重慶段「四地六點」12個泊位之一,為往來遊輪提供服務。
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大力推進長江流域重慶段「四地六點」12個泊位的岸電設施建設,得到了重慶市、區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四地六點」12個泊位的岸電設施建設包括第一批的朝天門五碼頭、朝天門十一碼頭、巫山遊客接待中心碼頭及3個泊位,以及第二批的奉節赤甲遊輪港、忠縣石寶寨港、巫山神女溪港及9個泊位。
國網重慶電力結合山城特色與長江特點,實施「一碼頭一方案」,充分考慮枯水期、豐水期水位及落差影響,在全國首創了「雙供電浮躉」技術,實現電纜分段管理和收放,保障洪水暴漲快落時電纜收放的安全性。同時,國網重慶電力將變壓器及配套設施均安裝在江面的浮躉之上,解決了供電距離長、大負荷遊輪供電質量不佳的問題。
「世紀神話」遊輪在巫山神女溪旅遊碼頭使用岸電供電
國網重慶電力還為遊輪在疫情防控之後全面復航提供電力保障。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長江沿線遊輪航線全面停航,很多遊輪公司不得不開發新業務以維持生計。其中,世紀遊輪利用現有豪華先進的平臺和成熟的服務體系,開展了水上酒店業務,實現轉型發展。6月19日復航至今,世紀遊輪日均用電量7000千瓦時,累計用電量已達93.9萬千瓦時。
重慶朝天門十一碼頭港口岸電已成功與船舶聯調
今年10月,國網重慶電力全面完成「四地六點」12個泊位港口岸電設施建設任務,並將岸電設施接入車船一體化綜合運營服務平臺,實現長江流域重慶段主要遊輪碼頭岸電全覆蓋。截至11月17日,該公司共服務靠港船舶276次,實現售電107.74萬千瓦時。長江三峽遊全面復航後,預計年替代電量約1000萬千瓦時,減少燃油消耗2280噸。
「遊輪水上酒店業務還將持續到今年年底,我們今後可以全部用岸電了。」重慶冠達世紀遊輪電機長李國雲說。